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勤彩 罗钧 +1 位作者 陈翰林 孟霖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88,共4页
使用区域台网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地震,与GCMT、 GFZ和USGS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走向与积石山东缘断裂大致相同。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震构造浅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1 位作者 胡朝忠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59,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受青藏高原向NE向扩展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发育两组较为典型的断裂构造:NWW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是活动块体运动边...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受青藏高原向NE向扩展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发育两组较为典型的断裂构造:NWW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是活动块体运动边界,另一组NNW向右旋走滑断裂则发育在块体内部构成次级块体边界。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就发生在NWW向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和NNW向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大型挤压阶区内,初步判定其发震构造为以逆冲作用为主的拉脊山断裂带东南段的积石山东缘断裂。余震展布范围严格限制在黄河以南的积石山东麓大河家第三系盆地内,根据黄河以北拉脊山和以南的积石山山脊线及坡折带存在较大不连续性,且沿黄河南岸发育较明显的断层三角面等构造地貌特征,推测沿黄河发育有一条调节区内挤压变形差异的横向断裂。断裂切断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东南段,使积石山东缘断裂成为一个长度不足40 km的独立活动段,判定原震区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的深浅变形构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原 李心怡 +3 位作者 李抒予 夏新宇 杨逸文 王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区及邻区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与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域浅地表变形与上地壳各向异性反映的变形特征都出现明显的空间扰动,上地壳的局部不均匀变形和物性差异是积石山地震的深部发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区及邻区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与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域浅地表变形与上地壳各向异性反映的变形特征都出现明显的空间扰动,上地壳的局部不均匀变形和物性差异是积石山地震的深部发震构造背景。地震发生在积石山东缘断裂,该断裂长约30~40 km,短期内不具备发生相当震级或更大地震的深部蕴震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各向异性 空间变形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地震记录揭示的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6
4
作者 罗艳 朱音杰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4,共6页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利用区域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反演了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获得了积石山地震破裂滑动时空分布:此次地震是逆冲兼少量走滑型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为9 s,主体能量在前6 s释放,地...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利用区域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反演了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获得了积石山地震破裂滑动时空分布:此次地震是逆冲兼少量走滑型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为9 s,主体能量在前6 s释放,地震破裂主要沿断层走向向NW方向拓展,计算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1.39×10^(18)N·m,相当于M_(W)6.02,破裂尺度约10 km左右,最大同震滑动量为3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滑动分布 有限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灾害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兆焱 张升 +4 位作者 袁晓铭 赵凯 王永志 马健 耿铭屿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52,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地震强度较大,建筑结构、非结构构件震害严重;生命线系统多见破坏;场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土壤液化、山体崩塌、液化流滑,其中以金田村的液...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地震强度较大,建筑结构、非结构构件震害严重;生命线系统多见破坏;场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土壤液化、山体崩塌、液化流滑,其中以金田村的液化流滑现象尤为突出。与2018年印尼帕鲁7.5级地震、1303年洪洞8.0级地震、1920年海原8.5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液化流滑现象具有低角度、大范围、长距离的显著特征。现场调查分析发现,充分的水利补给、物源区的明显凹陷是导致本次地震液化流滑规模巨大的原因,且此次流滑与2018年帕鲁地震流滑现象有多处相似之处,但两者流滑机理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值得后续深入研究。对于此次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人员伤亡及场地破坏预测偏向保守,急需发展匹配抗震设防能力的震害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特征 土壤液化流滑 水膜效应 震害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急处置及灾后重建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玉成 高晓明 景天孝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1-758,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实地考察,揭示本次地震的主要震害特点,给出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划分标志及各烈度区的特征,从指挥决策、协调联动、人员搜救、伤员救治、技...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实地考察,揭示本次地震的主要震害特点,给出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划分标志及各烈度区的特征,从指挥决策、协调联动、人员搜救、伤员救治、技术支撑、舆情处置、受灾群众安置及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等方面阐述该次地震的应对处置过程和工作成效,分析总结本次抗震救灾经验启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特点 地震应急处置 灾后重建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革 +1 位作者 宋泽尧 关兆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05°,滑动角71.88°。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将当地的应力体系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的两个节面上,得到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797和0.951,可以看出该地震是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拉脊山北缘断裂呈NNW走向,SWW倾向,倾角为45°~55°,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节面Ⅰ较为一致,判断拉脊山北缘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断裂。基于该地震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体应变在震中呈现拉张,距离震中较远的东北和西南两侧呈现轻微拉张,震中周边呈现压缩,东侧压缩表现更为突出。水平位移场表现为在震中西北侧和小部分东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东北侧和西南侧的物质涌入震中;与水平位移场相对应,垂直位移场在震中表现为隆升,而四周表现为略微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初步调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传成 李智敏 +1 位作者 熊仁伟 盖海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5,共10页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35.70°N, 102.79°E)发生6.2级地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地震烈度为Ⅷ度(8度)。通过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青海地区的现场初步调查发现,这次地...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35.70°N, 102.79°E)发生6.2级地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地震烈度为Ⅷ度(8度)。通过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青海地区的现场初步调查发现,这次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多处出现滑坡、地裂缝和喷砂冒水(液化)现象。由于震区浅表土质松软,地下含水较多,地震的破裂和构造作用造成浅表地体的流滑。本文简要介绍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分析讨论总结此次地震灾害的特征及影响。本研究可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对今后抗震设防和防震减灾工作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青海地区 地质灾害 流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丽霞 张辉 +3 位作者 徐溶 董晴 李敏娟 陈玉鑫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832次地震事件总体呈NNW—SSE向展布,长轴约15 km,宽2~6 km;西北端分布较窄,东南端较宽;震源深度集中在5~13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3.95 km。(2)采用CAP方法得到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1°/倾角4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304°/倾角56°/滑动角6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MW为5.94;节面Ⅱ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为发震断层面。16次MS≥3.0余震活动中12次为逆冲型地震,4次为逆走滑特征,矩心深度主要集中在6~11 km范围,与重定位结果接近。(3)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角10.8°、俯角0.2°,与其震源区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显示出震源区受NNE向近水平力的作用,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地震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应力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拉脊山断裂带中一条NE倾向的次级逆冲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特征分析
10
作者 张增换 张博 +1 位作者 陈玉鑫 张金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907,共9页
结合甘肃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经系统梳理,发现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前出现的4项测震学异常:(1)甘东南地区4级地震平静;(2)祁连山地震带中段M L2.0以上地震活动连续三个月增强;(3)甘肃夏河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3级地震条带的... 结合甘肃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经系统梳理,发现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前出现的4项测震学异常:(1)甘东南地区4级地震平静;(2)祁连山地震带中段M L2.0以上地震活动连续三个月增强;(3)甘肃夏河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3级地震条带的出现;(4)甘青川交界3级地震空区。通过震例回溯,总结此次地震异常指标的预测意义。分析认为,地震平静、空区、条带3项异常对本次地震的发震位置具有较好的指示;祁连山地震带中段M L2.0以上地震活动连续三个月增强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具有短期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地震空区 地震条带 测震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11
作者 张宇 柯浩楠 +1 位作者 娄晓宇 胡颢迪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6,共15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有9个地电阻率固定观测站。本研究梳理了震前2~4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在扣除年变化和趋势变化基础上,分析震前异常变化情况。震前临夏、定西和通渭的地电阻率值均呈现趋势性...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有9个地电阻率固定观测站。本研究梳理了震前2~4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在扣除年变化和趋势变化基础上,分析震前异常变化情况。震前临夏、定西和通渭的地电阻率值均呈现趋势性下降和年变幅减小的形态,下降幅度分别为4.9%(距震中44 km)、1.2%(距震中164 km)和0.6%(距震中232 km),且地震均发生在下降回转时段内。异常形态与大量震例统计结果一致,且距离震中越近,异常变化幅度越大。表明这3个台站的地电阻率变化与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的孕育存在关联。研究还发现,距离震中219 km的金银滩地震观测台没有明显震前异常现象,后续将结合台站实际电性结构和断层分布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地电阻率 年变化 异常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震区震害特点分析
12
作者 张文涛 刘军 +3 位作者 杨占惠 樊光洁 张媛 何永瑶 《高原地震》 2024年第2期47-52,共6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给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部分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此次地震采用现场考察、归纳总结的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给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部分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此次地震采用现场考察、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了震害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灾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类型的房屋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坏,农村居民住宅用房破坏严重。倒塌房屋以土木、砖木结构的老旧农房为主;严重损坏房屋以砖木、砖混结构的农房、城镇居民用房为主;一般损坏房屋以钢混、砖混结构的非住宅用房为主。地震烈度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有一定的关联性,烈度越高的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地震烈度 地震特点 房屋震害特征 地质灾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级地震区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13
作者 王秀琴 牛全福 +3 位作者 王浩 程西安 李克恭 牛虎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5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崩塌和滑坡等地震次生灾害。基于震前震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利用目视解译的灾害点和影响因子特征集构建MaxEnt模型进行地震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认为:...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崩塌和滑坡等地震次生灾害。基于震前震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利用目视解译的灾害点和影响因子特征集构建MaxEnt模型进行地震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认为:(1)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点主要分布在1700~2250 m高程带、坡度20°~25°的阳坡范围内,在距道路距离1.5 km、距断裂带距离1.7 km、距地震中心距离5 km区间广布;(2)由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和置换重要性、测试效益值、AUC值和正则化训练增益值综合得到地震诱发滑坡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断裂带的距离、海拔和人口分布;(3)基于构建的MaxEnt模型,得出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地震烈度为Ⅷ度区,其面积为5.368 km2,占极高和高危险区总面积的77.82%,而低和极低危险区主要分布于Ⅵ和Ⅶ度区,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5.33%和97.55%。文章在影响因子重要性分析基础上构建MaxEnt模型进行震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将为震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滑坡 因子 重要性分析 MaxEnt模型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 M_(s)6.2级地震的震害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丽丽 王兰民 +5 位作者 卢育霞 许世阳 夏晓雨 盖海龙 池佩红 郭梅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5.70°N,102.79°E)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地震发生后,通过实地烈度评估与科学考察,对震区VI~VIII度区不同建(构)筑物与生命线工程的震害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抗震设计与施工管理、场地放大效应与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此次地震的震害启示。结果表明:1)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设防或设防不规范的砖混结构。2)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少量自建房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不规范、场地放大效应和地震次生灾害。3)优化和改良生土砌筑材料,改进纵横墙间的拉结措施,强化结构整体性是提高土木结构抗震的有效方法;普及“上下圈梁与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规范水泥砂浆强度,提升农村工匠的施工水平,可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房屋出现整体性垮塌;室内洗手间的墙体应该与房顶、纵横墙间建立有效联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4)孤突斜坡、河流高阶地与岸边为抗震不利地带。当建造用地极为匮乏,不得不选址在这些场地之上时,应该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类型等影响因素,做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设防。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由政府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规范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场地放大效应 黄土液化流滑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对为例
15
作者 周文光 张雨婷 《灾害学》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发现:①灾害感知后不同阶段的关键应对目标具有差异性,且随自然灾害演变进行调整;②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应急组织网络通过跨层级协调结构来提高网络适应性;③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中心组织,不同阶段中心组织具有差异性;④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结构洞,不同阶段占据结构洞的应急组织具有差异性。据此本研究提出以目标驱动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组织 协调机制 自然灾害应对 复杂适应系统 网络演化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震害异常的启示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运生 赵波 +1 位作者 吉锋 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对该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事件,发震断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东段;震源浅叠加松散覆盖层产生了明显的地震波放大效应,使得极震区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异常高,强震动使得房屋大量倒塌;而位于断裂上盘的积石山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仅在黄土覆盖的官亭盆地产生了数百处小型滑坡和中川乡一处较大规模的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地震 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地形放大 震害异常 松散堆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高速泥流研究
17
作者 王乃昂 李小强 +4 位作者 叶豪 赵力强 赵晓阳 鲁荣珠 王宇晨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5-202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第一波黏性泥流瞬时最大流速在10 m/s以上,泥流龙头几乎与地震同时到达中川乡草滩村,后续阵性流流速约7.1、6.0和5.8 m/s;(2)长期灌溉、渠系渗漏和震前冬灌导致泥流形成区黄土层预先饱和、地震动荷载促使地下饱水黄土层发生液化,地震触发超孔隙水压力瞬间骤增可能是高速泥流形成的关键机制;(3)农田冬灌、震后闸板未能及时关闭是后续阵性泥流的主要水动力条件,亦是致灾的人为因素。此种由多因素耦合形成的同震次生泥流在国内外均十分特殊,建议作为地质灾害遗迹进行分区保护,并加强黄河台塬灌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防止黄土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地震 同震泥流 黄土液化 致灾因素 农田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宏观灾害特征与若干思考 被引量:7
18
作者 蒋伟 王永志 +5 位作者 袁晓铭 汤兆光 陈龙伟 聂桂波 李兆焱 张昊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地震,与以往同等级地震相比,其表现出“同震重灾”特征和引发了特殊流滑地质灾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走访受灾群众和搜集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孕育地质条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地震,与以往同等级地震相比,其表现出“同震重灾”特征和引发了特殊流滑地质灾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走访受灾群众和搜集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孕育地质条件,对比了宏观烈度分布特征及与仪器烈度差异,统计了不同民居房屋的典型震害特征及所占比例,调查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成因;踏勘了次生流滑灾害宏观特征,对揭示其成因与触发条件提出了若干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宏观与仪器烈度具有较为明显差异,原因主要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与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差异及烈度仪布设缺乏统一标准;强震观测记录地表加速度明显大于2021年漾濞M_(s)6.4地震,烈度Ⅵ、Ⅶ、Ⅷ区面积分别为2022年芦山M_(s)6.1地震的2.3、1.5、2.5倍,为造成同级地震重灾的一个重要成因;泥流掩埋摧毁房屋、炕头相连淋浴间隔墙倒塌及地震发生在深夜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伤亡重的重要因素。流滑区域长约3 km,前后高程差约85 m,总面积约39万m^(2),漫出地面约3 m高,塌陷区残留若干孤岛,其可能为长期农田灌溉、地下水体富集、地震主振方向与泥流运动和天然沟谷方向相同等外在因素和黄土湿陷、土体液化等内在机理综合诱发,具体成灾诱因、物理机制和触发条件需多种手段联合验证。调查证明,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房屋建设和既有建筑加固,强化农村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难知识,是减轻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地震烈度 流滑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俊清 张小刚 +3 位作者 张宇 蔡宏雷 陈卓 包秀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基于区域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地震记录,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对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NE倾的节面(走向312°,倾角48°,滑动角76°)为发震断裂... 基于区域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地震记录,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对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NE倾的节面(走向312°,倾角48°,滑动角76°)为发震断裂,主体地震矩从震源向地表沿滑动矢量的方向(方位角236°,倾伏角40.5°)释放,主破裂持续时间约为5.8 s,与此同时,地震破裂区断层面上发生了次级的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多点源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 6.2级地震区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传正 梁宽 王秀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74,共15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进入沟道,自北向南顺沟冲击形成灾害链,在草滩—金田村堆积约30×10^(4)m^(3),造成20人遇难。笔者等采用现场调查访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图像解译、含水量测定、分析描述和量化计算等方法,对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因素、动力学机理和运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分布长度约3.1 km,可以划分为土体液化流失区、泥土流壅堵回淤区、路基堵溃冲击区、泥土堆积压埋区和泥水漫流区五部分,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造成耕地损毁、电塔倒塌、灌渠破坏、摧毁村路、埋压乡道、压埋人员房屋和淤埋黄河引水灌渠等。泥土流具有过渡性三元分层结构,包括底部的冰水层、中间泥流层和上部的湿土层。液化土体从启动进入沟道到金田村被埋压的运动时间不足10 min,泥土流启动到美一村路基堵溃的时间约为4.38 min,到达到草滩村牌坊的时间约为6.15 min,在随后的3.50 min内酿成了草滩—金田村灾难。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是地质、水源、动力、地形和承灾体等诸多因素遭遇叠加的结果,包括厚层粉砂土、高位地下水、强烈的地震动、平缓地形倾向沟谷出口、路基阻挡蓄能溃决和沿途遭遇多处承灾体等要素。泥土流在平缓沟道实现远程运动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启动区土体液化、入沟“闸门”束流、跨沟路基堵溃、沟道冰水润滑、水土“列车”接续入村堆积和灾民地震应激惊恐等多种效应的接续传递、叠加耦合。农村社区建于大沙沟冲积滩地上,无形中增大了成灾风险和自主防范的难度。笔者等提出的防范对策包括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农田灌溉改为渗灌滴灌、民居选址建设避开河沟洪泛冲积滩地、疏浚河道拓宽过流断面和上游开展水土保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地震 大沙沟 砂土液化 侧向流动 壅堵溃决 泥土流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