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免疫抑制状态下禽波氏菌对雏鸡致病性增强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萍萍 袁朋 +2 位作者 魏凯 胡莉萍 朱瑞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1-1518,共8页
禽波氏菌可引起禽类的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疾病,且经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感染。为研究免疫抑制状态下禽波氏菌致病性的变化,试验中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鸡胚构建雏鸡的免疫抑制状态,雏鸡孵出后再经呼吸道感染禽波氏菌... 禽波氏菌可引起禽类的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疾病,且经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感染。为研究免疫抑制状态下禽波氏菌致病性的变化,试验中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鸡胚构建雏鸡的免疫抑制状态,雏鸡孵出后再经呼吸道感染禽波氏菌,模拟临床二者的混合感染。分别监测混合感染与单纯感染条件下雏鸡的生长状况、免疫器官指数、NDV灭活苗免疫抗体水平、禽波氏菌抗体水平、禽波氏菌入侵组织时间、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状况等。结果发现REV感染可导致雏鸡严重的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作用,感染禽波氏菌后使抑制作用加重,且干扰了针对禽波氏菌的抗体的产生。禽波氏菌在REV免疫抑制状态雏鸡肝、心和肾中的检出时间比单纯感染组提前了1d。混合感染组雏鸡气管黏膜完全脱落,肝、心等组织内细胞广泛性坏死,细菌继发感染病例数增多。REV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防御体系被破坏,对禽波氏菌的免疫应答降低,为禽波氏菌在组织中的侵袭扩散提供了便利,使禽波氏菌对雏鸡的致病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波氏菌 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 免疫抑制 共感染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波氏菌强毒株感染雏鸡呼吸系统荷菌量及病变规律的研究
2
作者 杨萍萍 袁朋 +2 位作者 魏凯 胡莉萍 朱瑞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9-705,共7页
禽波氏菌为产碱杆菌科波氏杆菌属成员,主要导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探索禽波氏菌经呼吸道的入侵过程及其病变发生发展规律,本试验利用筛选到的强毒株经鼻腔感染SPF雏鸡,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检测气管和肺荷菌量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 禽波氏菌为产碱杆菌科波氏杆菌属成员,主要导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探索禽波氏菌经呼吸道的入侵过程及其病变发生发展规律,本试验利用筛选到的强毒株经鼻腔感染SPF雏鸡,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检测气管和肺荷菌量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禽波氏菌在气管的定植及其病变规律,利用间接免疫酶组化研究禽波氏菌在肺中的定植规律,分析肺和支气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在感染之初气管中细菌数量较多,而肺中较少,之后气管和肺的荷菌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后1d即发现禽波氏菌已经在气管纤毛上定植,且纤毛开始出现脱落;到5d时气管黏膜表面呈斑驳状,纤毛大面积脱落,甚至出现空洞。肺在感染后2d检测出细菌定植,主要分布在肺房和呼吸毛细管壁的细胞质中,之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阳性信号不断增加。肺和支气管的病理变化在5d时出现,主要表现淤血;至感染后10d,大量细胞坏死。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禽波氏菌分离株对雏鸡的呼吸道具有很强的亲嗜性,优先定植于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随之在气管、支气管和肺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波氏菌 雏鸡 呼吸道 定植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