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以奉节县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夏春华 李阳兵 +4 位作者 曾晨岑 张冰 郑骆珊 陈艳 邵景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88-2702,共15页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揭示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的一般规律,综合定量探究坡耕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测量对其耦合变化类型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奉节县坡耕地面积整体缩减,以廊道和边缘斑块坡耕地形态减少为主,减少的坡耕地主要向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和生态经济功能的园地转换;(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前者呈“长江河谷区高—山区低”的分布格局,后者呈“长江河谷区低—山区高”的空间格局;(3)坡耕地利用转型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响应类型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滞后型、社会经济滞后-生态恢复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偏低型5种;(4)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的各类型主要受到坡耕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距县行政中心距离等因子驱动,且整体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广西绿色金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申韬 彭江 +1 位作者 罗金丽 唐冕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4-26,共13页
在中国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探究绿色金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8—2022年广西14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金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 在中国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探究绿色金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8—2022年广西14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金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广西14个设区市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在空间维度上,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南北两侧高、东西两侧低”的分布格局,其中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和防城港市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位居全区前列;在影响因素上,政府干预程度、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规制强度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社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文睿 孙栋元 +4 位作者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37,共11页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性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6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移民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贺建林 《云南环境科学》 2000年第3期6-8,共3页
库区移民会对当地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城镇环境、农村聚落环境、人群健康、产业结构等造成影响。为此 ,必须从制订环保规划、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移民粮食问题等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 移民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环境影响 水库扩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李秋雨 朱麟奇 王吉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8-955,共8页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障碍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小燕 《南方农业》 2016年第13期44-45,56,共3页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取得的成果,探讨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刚 罗先德 《农村科学实验》 2018年第8期107-107,共1页
本文梳理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为加强对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习丽丽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第11期9-13,共5页
文章针对辽河生态长廊区域规划的科学问题,耦合协调发展度指数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0—2018年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数均直线上升,且增幅明... 文章针对辽河生态长廊区域规划的科学问题,耦合协调发展度指数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0—2018年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数均直线上升,且增幅明显。各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度指数呈现明显波动变化特征,总体呈现递增变化。社会、人口以及空间化指数递增是耦合特征的社会经济主要影响因素,而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变化则是影响耦合特征的生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指数 生态环境指数 协同发展度特征 影响因素 辽河生态长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鑫 帅红 《科技和产业》 2022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为提高区域恢复力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改进TOPSIS法,探究生态、社会、生产子系统及其综合恢复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恢复力状态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至2018... 为提高区域恢复力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改进TOPSIS法,探究生态、社会、生产子系统及其综合恢复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恢复力状态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至2018年恢复力状态回归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综合恢复力高值集中分布,低值分散分布;恢复力影响因子与恢复力状态之间为线性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 影响机理 改进TOPSIS模型 洞庭湖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褚岗 王玉梅 来佑花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85-188,共4页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主成分分析法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煜华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3,128,共12页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了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趋势,运用Pear...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了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趋势,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综合指数起点最低,增速最快,其次为社会综合指数,增长最慢的是经济综合指数;(2)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历了2011年轻度失调—2012年濒临失调—2013年勉强协调—2014年至2015年初级协调—2016年至2017年中级协调—2018年至2021年良好协调六个发展阶段,耦合协调水平提高主要是由生态环境改善引起的;(3)产业结构、科技水平、政府宏观政策是提升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人口密度、第二产业占比、三废排放量、万元GDP能耗是制约协调度发展的约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
15
作者 张岩 哈斯巴根 《科技和产业》 2022年第4期302-307,共6页
以内蒙古生态脆弱区12盟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测算2010—2019年12盟市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内蒙古的整体现状是对经济的重视程度>生态环境>社会系统;1... 以内蒙古生态脆弱区12盟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测算2010—2019年12盟市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内蒙古的整体现状是对经济的重视程度>生态环境>社会系统;12盟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相比之下差异较小;导致综合发展水平得分高低的因素不同,综合3个系统得分加总,2019年,综合发展较好的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发展一般的主要集中在赤峰、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通辽市,发展落后的集中在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乌海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区 综合评价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探析
16
作者 李俏琴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第13期25-27,共3页
土地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土地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造林、种草和培肥属于优势,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而盲目砍伐和开垦将对生态产生... 土地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土地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造林、种草和培肥属于优势,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而盲目砍伐和开垦将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正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水利工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课题审查会在南昌召开
17
作者 鄢龙彪 《江西水利科技》 2006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 江西省 社会 经济 南昌 审查 课题 技术委员会 水利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18
作者 高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5期42-47,共6页
用系统观点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大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区域本身... 用系统观点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大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区域本身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贯彻“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社会生态环境 经济系统 生态平衡 共同富裕 利益兼顾 生产力 影响区域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时卉 石天戈 《新疆财经》 2023年第4期58-69,共12页
文章以新疆88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PSR-TSEE评估框架,探讨2000年、2010年、2018年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连续下降态势,各... 文章以新疆88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PSR-TSEE评估框架,探讨2000年、2010年、2018年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连续下降态势,各子系统脆弱性变化呈现波动特征,其中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最高,生态子系统脆弱性最低,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呈不断下降态势。空间变化上,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南高-北部低”特征,其中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特征,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演变格局逐步由全域分布向“南高北低”变化;各子系统脆弱性耦合度较高,各县市协调度差异较大;各县市系统脆弱性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相关度略有提升。阻碍新疆县域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城镇化率等,处于不同脆弱性分区的县市,其主要障碍因子及影响程度略有差异。社会经济生态基础条件、旅游业和农业发展是影响新疆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脆弱性 时空演变 影响机理 新疆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对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子江 杨乐强 杨东方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3,共3页
近50年来,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日渐明显。综合分析了我国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提供科学... 近50年来,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日渐明显。综合分析了我国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生态环境 社会影响 经济影响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