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8篇文章
< 1 2 2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 被引量:11
1
作者 钟贞山 黄平槐 葛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4,共5页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全社会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构筑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塑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社会生态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的新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钟贞山 詹世友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8-52,共5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这种相互作用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载体。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集中体现在人的生态化属性,因而把"社会生态人"作为人的阶段化发展的价值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这种相互作用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载体。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集中体现在人的生态化属性,因而把"社会生态人"作为人的阶段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一种人性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人 经济人 社会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人性范式 被引量:2
3
作者 钟贞山 孙梦遥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49,共3页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人 科学发展观 人性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钟贞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1,共6页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人 人性假设 伦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性假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钟贞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32,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型的人性承载对象,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人性范式,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行为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型的人性承载对象,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人性范式,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行为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对人的素质品质的现实期待和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生态人 人性假设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 被引量:1
6
作者 钟贞山 姚萍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5,共4页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根植于人性之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态品质,凸显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和...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根植于人性之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态品质,凸显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人 人性 人性假设 生态之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理论视觉下高校社会生态人的培养
7
作者 李朝晖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66-69,共4页
自然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生态危机,是人类自身的危机,是人类价值理性的缺失。欲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就必须开展一场社会生态价值的道德革命。解决"人的问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起始... 自然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生态危机,是人类自身的危机,是人类价值理性的缺失。欲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社会生态平衡,就必须开展一场社会生态价值的道德革命。解决"人的问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其中最根本的是需要塑造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社会生态人。高校作为具有特殊教育内涵、教育特性、受教育群体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生态人"的教育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社会呼唤“社会生态人”
8
作者 张菱兰 陈宝国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4期57-59,共3页
本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大胆提出"社会生态人"这一人性角色,并对之以体系化塑造,致力于加强民众的生态意识与责任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社会生态人 风险社会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模型视角下校园建成环境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青 王琰 李志民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的共性嵌套结构,以多层线性模型为研究方法,多层面、多维度地探讨校园政策环境、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共同对学生社交休闲类和球类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各层面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总结出可达性感知、功能性感知、可比容积率是促进社交休闲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舒适性感知、可达性感知、生均用地面积、场地与设施数量等是促进球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以期从促进学生健康的角度为校园健康环境营建提供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 校园建成环境 体力活动 多层线性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模式: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
10
作者 谢花林 欧阳振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生态产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等4种基本模式进行诊断与比较。结果表明: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都是将良好的生态资源变为生态商品,最后通过交易形成生态财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难易度存在差异性,但都有生态产业化过程。此外,不同实现模式都面临诸多困境。②4种模式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中的一些关键变量相同且发展趋势一致,治理系统和行动者内的变量更为重要。③4种模式的关键行动情景具有明显差异性,对实现模式的成功与差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④4种模式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成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往往是多种价值实现模式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关键变量的供给,突破关键行动情景的难点,解决各种模式存在的困境,交叉融合不同模式的长处。同时该研究还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关键变量 关键行动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图景及中国方略——基于近十年UNESCO相关文本的梳理与分析
11
作者 李金 朱姗 《终身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数字化重构,进而提升终身学习“自生态系统”向“他生态系统”的跨界融入。在数字技术变革发展迅猛的当下,之所以要进行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转型,其必要性主要表征为基于... 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数字化重构,进而提升终身学习“自生态系统”向“他生态系统”的跨界融入。在数字技术变革发展迅猛的当下,之所以要进行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转型,其必要性主要表征为基于合规律的技术理性、基于合目的的价值理性和基于合规范的制度理性三个维度。纵观国际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的宏观图景、中观图景及微观图景,为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新生态,我国可以聚焦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开展本土应对,从而发挥数字技术对我国终身学习的重要赋能作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开展数字治理,发挥数字政府政策工具的治理效能;强化数字协同,助力终身学习场域空间的多元协同;培育数字惯习,筑牢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终身学习 数字化转型 UNES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
12
作者 杨振芳 田欢妤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7-73,共7页
非认知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其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能动地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场域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校内场域“元系统”“... 非认知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其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能动地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场域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校内场域“元系统”“核心系统”“渗透系统”与“弥漫系统”四层次社会生态系统体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过程中应遵循系统观、整体观、多元路径观与动态观,要以学生主体性为根本,以教师支持为关键,以管理者重视为基础,以多元教育主体联动为重点,构建有效的社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社会生态系统 大学生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弹性评价研究
13
作者 王耕 王润竹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加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以及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改进TOPSIS法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2010—2021年大连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弹性、主要障碍因子、... 为加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以及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改进TOPSIS法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2010—2021年大连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弹性、主要障碍因子、子系统障碍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瓦房店市生态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并在0.416—0.566之间波动式变化。(2)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出现频次大于30%的障碍因子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工造林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3)从子系统方面看,生态子系统对总体弹性障碍度最大、经济子系统其次、社会子系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适应能力 应对能力 障碍因子 瓦房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14
作者 卢中辉 王昊文 +1 位作者 周开艳 陈锦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均值增加1倍多.生态子系统增幅较低且日趋收敛,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生态发展呈以洪泽区为分割点的“工”字型分布态势,经济发展由全域低值渐次迈向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社会发展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均值增加较大,区域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格局是地区经济结构效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明显提升了耦合协调度.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统筹机制协调发展,可促进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化逆转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15
作者 苏东辉 王睿 骆华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62,共12页
[目的]探究沙漠化逆转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助力沙漠化逆转区生态恢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沙漠化逆转区杭锦旗为例,运用集对分析法、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01—2023年杭锦旗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演变过程... [目的]探究沙漠化逆转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助力沙漠化逆转区生态恢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沙漠化逆转区杭锦旗为例,运用集对分析法、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01—2023年杭锦旗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机制。[结果](1)时序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逐年递增,从2001年的0.237上升到2023年的0.703,平均年增长率为5.07%。其中,生态子系统恢复力呈“上升—下降—上升”反复波动变化;经济子系统恢复力逐年稳步上升,从2001年的0.154上升到2023年的0.542,部分年份波动下降;社会子系统恢复力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为5.53%,局部年份有突变。(2)空间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较低—中等—较高”递进式发展,表现出南北均衡并进的分布特征,各乡镇从分化逐渐走向趋同。其中,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恢复力总体北部快于南部,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则南快北慢。(3)生态保护、收入状况、劳动力状况、人地关系是沙漠化逆转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由沙漠化治理型演化为绿色发展型。[结论]2001—2023年杭锦旗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逐年增加,呈南北均衡并进的分布特征,应协调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影响机制 杭锦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以湖北恩施18个旅游村为例
16
作者 聂黎莎 田文利 +2 位作者 金昳欣 乔花芳 谢双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4,共13页
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守护该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家庭(微观系统)、社区(中观系统)、社会(宏观系统)三个层级阐述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 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守护该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家庭(微观系统)、社区(中观系统)、社会(宏观系统)三个层级阐述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从恩施州的18个旅游村收集的一手数据,运用混合方法实证检验了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机制。结果表明:①家庭、社区、社会三级系统因素均对农户的生计韧性产生了显著影响;②不同因素的影响强度依次为生计方式(旅游参与型)>村庄海拔>家庭规模>社会投资力度>村干部执政能力;③这些因素对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存在三重机制,一是旅游参与起决定作用,二是家庭、社区、社会系统因素的影响呈层级递减特征,三是家庭、社区、社会系统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关系;④据此,针对家庭、社区和社会三级系统,构建“内生转型-基层治理-社会协同”的三维优化路径,为山区旅游地可持续脱贫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山区旅游地 农户生计韧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17
作者 黄安 王燕 +2 位作者 向莹 郭斌 庄元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张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泉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等中部地区,呈现出“中部扩张快、南北扩张慢”的演化态势。(2)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2015-2020年,人类活跃度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且二者交互后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最强。(3)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扩张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研究可为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演化 治理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 地理探测器 呼包鄂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分析及预测
18
作者 田锦涛 左其亭 +2 位作者 巴音吉 全志淼 纪义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45,共9页
基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理论与量化方法并结合SWAT模型,提出了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研究思路,分析了沁河流域2005—2020年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状态,并预测了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水平年(2025年、2030年和2035年... 基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理论与量化方法并结合SWAT模型,提出了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研究思路,分析了沁河流域2005—2020年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状态,并预测了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水平年(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点。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失衡指数均为负值,经济社会与生态两端用水情况表现为生态端亏水;现状年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失衡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状态逐渐好转;95%、75%、50%降雨频率下沁河流域2025年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点分别为0.76、0.66、0.63,2030年分别为0.67、0.63、0.52,2035年分别为0.54、0.43、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生态用水平衡 区域水平衡 人水关系 SWAT模型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表初步编制
19
作者 王卓 胡昱晨 +8 位作者 周旋 韦锦生 朱敏惠 李奕曈 张丽娜 黄海 张俊杰 王佳 张慧颖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5年第1期8-17,共10页
目的编制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确定量表结构及条目。采用方便抽样,对黑龙江省12~18岁初高中学生1700人进行现场调查。分别使用MPlus 7.4和SPSS 26.0对量表... 目的编制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确定量表结构及条目。采用方便抽样,对黑龙江省12~18岁初高中学生1700人进行现场调查。分别使用MPlus 7.4和SPSS 26.0对量表进行探索性结构方程构建和信效度检验。以童年期创伤经历为效标,检验其效标关联效度;以焦虑、抑郁情绪为因变量,检验量表的预测效度,并在一个月后进行重测,对重测信度进行评价。结果编制的青少年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表含有50个条目,使用探索性结构方程,构建青少年累积社会生态风险暴露模型,将量表分为家庭状况、亲子依恋关系、家庭养育方式、学校状况、班级氛围、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社区层面和自身层面等九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9%,模型拟合良好。九个因子和效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3,分半信度为0.842,重测信度为0.715。结论青少年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我国青少年的社会生态风险暴露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及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帮助,为健康学校建设及家—校—社联合育儿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累积社会生态风险量表 信效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ICU患者情感支持体验的质性研究
20
作者 金静怡 许钦雯 +2 位作者 刘红梅 张燕 季建红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探讨ICU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情感支持的体验和期望,为制订ICU患者心理及情感支持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15日—11月15日在南通市某三级甲等... 目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探讨ICU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情感支持的体验和期望,为制订ICU患者心理及情感支持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15日—11月15日在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2组患者、家属及其诊疗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共归纳出3个主题。①宏观系统:ICU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对患者情感的关注和支持不足,以致重视生命长度还是质量的社会观点冲突。②中观系统:患者和家属对ICU治疗环境及方式有陌生感、恐惧感,医护人力紧张且对情感支持认知欠缺,造成患者情感需求被忽视。③微观系统:由于个体差异,每例患者或家属的情感需求不同,每名医护人员表达情感方式不同。结论ICU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对情感支持有较高的需求和期待,但往往由于自身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可尝试改善ICU“软环境”,构建“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共同参与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借助智能化网络平台采取合适的人文关怀措施,提高患者及家属情感支持的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ICU患者 家属 情感支持 人文关怀 质性研究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