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会性存在与个体主体性成长困境的突破:以鲁滨逊形象为例
1
作者 王仪舒 彭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1期68-76,84,共10页
当今存在危机与社会离散的个人主体时代语境下,主体性成长的困境与出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鲁滨逊正是在主体性实践之路上探索的先锋。应用主体性理论和对话理论对鲁滨逊行为逻辑进行现象学分析发现,人类主体性成长的困境主要体现... 当今存在危机与社会离散的个人主体时代语境下,主体性成长的困境与出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鲁滨逊正是在主体性实践之路上探索的先锋。应用主体性理论和对话理论对鲁滨逊行为逻辑进行现象学分析发现,人类主体性成长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类文明的关系、人与自我文明的关系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与社会性统一体的存在,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层面,主体性实现必然要基于对自然和他人类文明的敬畏,并对自我文明保持警惕,“天人合一”的生产实践、“美美与共”的平等理念、游心天地的“无我”智慧是突破主体性成长困境的理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对话理论 成长困境 社会性存在 鲁滨逊 中国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教育课程论坛的社会性存在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素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61,70,共6页
在网络教育实践中,课程论坛作为学生网上协作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其社会性存在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网上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网络教学的发展。本文借助QSR Nvivo软件,根据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而形成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对三个... 在网络教育实践中,课程论坛作为学生网上协作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其社会性存在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网上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网络教学的发展。本文借助QSR Nvivo软件,根据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而形成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对三个课程论坛中与社会性存在有关的语意单元进行量化处理,并从情感类、互动类和凝聚类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性存在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所选择的以异步文本交互为主的课程论坛样本的整体社会性存在水平较低,多数停留在伴同存在的层面上,较少达到心理参与和行为参与层面。本文还探讨了不同课程论坛之间社会性存在的水平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本研究对指导实践者更加关注提高学习社区中社会性存在的强度,从而提高网络教育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教育 课程论坛 社会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性存在的贫困概念剖析
3
作者 毛娅萍 陈荣晶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9-53,共5页
贫困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善到恶的动态演进过程。与此相对应,在对其根源进行追溯时,同样需要从历史、经济和人文的角度去进行探查。贫困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与财富的匮乏,更是主观心理感受、人类社会结构、功能和机制不... 贫困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善到恶的动态演进过程。与此相对应,在对其根源进行追溯时,同样需要从历史、经济和人文的角度去进行探查。贫困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与财富的匮乏,更是主观心理感受、人类社会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健全的产物。贫困是经济框架下的社会性存在。从这一概念出发,才可以内窥到通过经济发展的手段来反贫困时,社会是如何通过潜在力量来推动或阻滞其进程的。同时,社会内在的文化特质也为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存在 贫困根源 外在视角 内在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以成人:社会性存在的建构及其挑战
4
作者 黄凯锋 孙越 《岭南学刊》 2018年第6期79-85,共7页
近世关于"学以成人"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对人的社会性存在如何生成的研究。选取李贽、卢梭、王阳明、洛克著述中的四个经典文本,分析其关于儿童成人过程和教养方式的言论,我们认为尊重童心本性,重视社会建构,才是最符合人的社... 近世关于"学以成人"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对人的社会性存在如何生成的研究。选取李贽、卢梭、王阳明、洛克著述中的四个经典文本,分析其关于儿童成人过程和教养方式的言论,我们认为尊重童心本性,重视社会建构,才是最符合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学以成人"。在互联网时代,"学以成人"的传统路径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儿童"学以成人"的过程实际上需要直面"技术风险"。为此,应告别浪漫主义的态度,重视数字素养的培育,努力寻找并把握"再学以成人"的智慧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以成人 社会性存在 技术风险 童年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课程中增进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策略研究
5
作者 姚勇娜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27-35,108,共9页
社会性存在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课程满意度,促进师生之间交互的发生,笔者作为某网络课程的论坛辅导教师,发现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亟待提高。根据已有研究,笔者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通过行动研究,逐步提高课程论坛... 社会性存在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课程满意度,促进师生之间交互的发生,笔者作为某网络课程的论坛辅导教师,发现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亟待提高。根据已有研究,笔者在网络课程中引入课程QQ群,通过行动研究,逐步提高课程论坛和课程QQ群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目的。通过研究,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共同增进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贴近实际的主题讨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不同媒介中教师的交互手段都至关重要;网络课程中学习者需要教师的持续关心等。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提高学习者社会性存在的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存在 网络课程 课程论坛 课程QQ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物的社会性存在与生成及其四种社会情境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福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7,共5页
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关于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说中遇到了难以回避"逻辑鸿沟"问题,因而转向人工物的"实践-伦理"研究。由此涉及人工物具有高度的社会情境依赖性,这是由于人工物社会性地存在和生成于社会情境网络之中,... 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关于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说中遇到了难以回避"逻辑鸿沟"问题,因而转向人工物的"实践-伦理"研究。由此涉及人工物具有高度的社会情境依赖性,这是由于人工物社会性地存在和生成于社会情境网络之中,并主要表现为设计与使用、生产与扩散四种具体的社会情境,进而呈现出"人工物-人-社会情境"共生演化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物 社会性存在 社会性生成 社会情境 共生演化
原文传递
人的生命是社会性存在和自然性存在的有机统一
7
作者 郭慧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本质上,人的生命既有自然实体的一面,也有社会实体的一面。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恩格斯说:“旧的目的论被...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本质上,人的生命既有自然实体的一面,也有社会实体的一面。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恩格斯说:“旧的目的论被抛弃了,但这时有一种信念牢固地确立了: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这些规律是在一定的阶段上——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必然在有机体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生命 社会历史过程 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实体 自然性 社会性存在 有机统一 有机体
原文传递
论自由、差异与人的社会性存在
8
作者 黄裕生 《中国哲学年鉴》 2023年第1期367-369,共3页
对自由的追问与讨论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哲学事业。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与自由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将尝试在保持社会视角这一前提下,先从作为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出发,讨论自由如何构成人的差异化存... 对自由的追问与讨论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哲学事业。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与自由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将尝试在保持社会视角这一前提下,先从作为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出发,讨论自由如何构成人的差异化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基础,以及如何构成体现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语言和历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视角 人的社会性 社会成员个体 差异化 论自由 社会性存在 全球化 近代以来
原文传递
网络学习社区中认知性存在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靖 董玉琦 +1 位作者 孔丽丽 马志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1-46,共6页
Garrison教授提出的"网络学习社区模型"是国际在线学习领域分析网络学习社区建设质量的重要理论框架。将该框架的量表测试工具汉化后,该文对华东地区某学校网络学习社区中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网络学习社区中,学... Garrison教授提出的"网络学习社区模型"是国际在线学习领域分析网络学习社区建设质量的重要理论框架。将该框架的量表测试工具汉化后,该文对华东地区某学校网络学习社区中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网络学习社区中,学生对四种学习社区核心要素:教学性存在、学习性存在、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的感知程度,并基于该模型探索认知性存在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可靠性分析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并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LISREL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问卷的效度,使用路径分析法,检验学习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对认知性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对四种要素均有较强的感知,而在四种核心要素中,学生对社会性存在的感知程度最强。在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学性、社会性存在、学习性存在均直接影响认知性存在,教学性存在、学习性存在与认知性存在之间还有间接影响的关系。上述关系的得出是对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构成的自组织的运行机制的初步揭示,希望能够为促进网络学习社区中有效、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学习社区模型 教学性存在 学习性存在 社会性存在 认知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学习社区中提高教学性存在的实践指导原则 被引量:8
10
作者 D.R.Garrison Terry Anderson 张秀梅(编译)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年第5期38-42,共5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远程教育理论——基于计算机辅助传播(CMC)环境下的三种存在理论(即教学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该理论由加拿大的兰迪·加里森和特里·安德森共同创建,在北美拥有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远程教育理论——基于计算机辅助传播(CMC)环境下的三种存在理论(即教学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该理论由加拿大的兰迪·加里森和特里·安德森共同创建,在北美拥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基础。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提高其中的教学性存在,纵向从三类教学活动,即设计和组织教学、协调会话和直接教学,横向从两个维度,即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立体交叉地呈现了教师在虚拟社区中提高教学性存在应遵守的一些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 教学性存在 认知性存在 社会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远程虚拟交往与三种存在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昭君 谢伶俐 《软件导刊》 2007年第03X期8-9,共2页
介绍了Garrison等人所提出的远程虚拟交往与三种存在理论,并阐述了该理论核心术语的内涵,辨析了核心术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该理论对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远程虚拟交往 认知性存在 社会性存在 教学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某师范类大学四个不同专业的800个研究样本 被引量:14
12
作者 白雪梅 马红亮 吴海梅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7年第2期92-98,共7页
文章以探究社区量表为工具,以来自四个不同专业的800位大学生为样本,对某师范类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在线课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测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所选择的在线课程中教学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及社会性存在的水平都相对较低,说明研究所... 文章以探究社区量表为工具,以来自四个不同专业的800位大学生为样本,对某师范类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在线课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测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所选择的在线课程中教学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及社会性存在的水平都相对较低,说明研究所选择的在线课程有效性有待提高。对此,文章建议从教学性存在入手,来提高在线课程的实施效果。另外,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在线课程有效性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三个因子的克伦巴赫值都较高。期待文章的研究,能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测量在线课程有效性的可靠工具,为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课程 教学性存在 社会性存在 认知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新技术的远程教学生态重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仕品 张剑平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远程教学是以技术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技术进步对远程教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以3G移动通信技术、Web2.0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催生了"移动性、社会化、互动式、去中心化"的开放性网络互动传播模... 远程教学是以技术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技术进步对远程教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以3G移动通信技术、Web2.0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催生了"移动性、社会化、互动式、去中心化"的开放性网络互动传播模式,为重构远程教学生态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网络新技术重建远程教学生态的关键在于:创建一种开放、互动、参与式的远程教学生态环境,增强远程学习者的社会性存在;设计和组织远程教学活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增强远程教学的教学性存在;转变远程学习方式,促进远程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增强远程教学的认知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新技术 远程教学生态 社会性存在 教学性存在 认知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教育课程论坛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莫冬敏 杨素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6-42,109,共7页
本研究从某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抽取三门课程做为研究对象,借助探究社区模型及编码体系,从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三方面来考量其网上教学交互过程。研究发现:课程论坛上社会性存在、教学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的水平均较低,教学... 本研究从某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抽取三门课程做为研究对象,借助探究社区模型及编码体系,从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三方面来考量其网上教学交互过程。研究发现:课程论坛上社会性存在、教学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的水平均较低,教学过程无结构化,学生言论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对话,缺乏群体的互动等。建议重视论坛活动的设计与监督,提高教学性存在,掌握"有限存在"以平衡教学过程中抑制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重视触发事件的设置,努力使学生从独立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教育 课程论坛 认知性存在 教学性存在 社会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校学生共同参与课程BBS讨论的交互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武丽志 缪玲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6-61,共6页
论文以广州大学城9所高校全日制学生共同参与课程BBS讨论的帖子为研究对象,借助探究社区模型及编码体系,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三方面网上师生、生生的交互水平,揭示了多校学生共同参与课程BBS讨论的... 论文以广州大学城9所高校全日制学生共同参与课程BBS讨论的帖子为研究对象,借助探究社区模型及编码体系,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三方面网上师生、生生的交互水平,揭示了多校学生共同参与课程BBS讨论的交互现状,并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公选课的交互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 社会性存在 认知性存在 教学性存在
原文传递
谈“吴荪甫”和“周朴园”历史宿命的互补性
16
作者 刘艳宗 《大舞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20,共2页
20世纪30年代初,茅盾的《子夜》和曹禺的《雷雨》相继问世,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两位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周朴园的生存状态,一个偏重于社会性,一个偏重于伦理性,不管是谁,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在一种难以挣脱的尖锐冲突中挣扎、突围,他们具有... 20世纪30年代初,茅盾的《子夜》和曹禺的《雷雨》相继问世,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两位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周朴园的生存状态,一个偏重于社会性,一个偏重于伦理性,不管是谁,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在一种难以挣脱的尖锐冲突中挣扎、突围,他们具有时代特征、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的命运和所面临的生存伦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身份的互补、命运的互见,较为全面地再现了30年代中国资本家的历史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存在 伦理性存在 历史宿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