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塑造绿色新常态: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农业绿色转型
1
作者 耿言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农业绿色转型及其常态化运行是社会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系统论、个体论和多层次论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机理阐释都有一定局限,社会实践论具有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宏观与微观,揭示农业绿色实践的动态性、关系性、过程性等优势,成为农业... 农业绿色转型及其常态化运行是社会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系统论、个体论和多层次论对农业绿色转型的机理阐释都有一定局限,社会实践论具有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宏观与微观,揭示农业绿色实践的动态性、关系性、过程性等优势,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研究的分析范式。文章以芒田村生态茶的成功推广为案例,阐述农业绿色实践新常态塑造的内在机理。实践元素链接、实践规范塑造和实践复合体构建是塑造农业绿色新常态的动力机制,以乡村能人、地方知识、社会资本、地域文化等为代表的乡村社会基础是农业绿色新常态塑造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农业绿色新常态塑造需要探索绿色农业实践的意义赋能、优化农业绿色实践的物质供给、推进绿色农业实践的技能培育、塑造绿色农业的实践规范、打造绿色农业的实践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转型 社会实践论 乡村社会基础 新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论
2
作者 肖文学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年第3期11-11,共1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社会实践角度,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的功能、途径、机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社会实践论 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实践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宝荣 倪华英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前国内翻译学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的关注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但在理论应用上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国内学界对此早有察觉,但未见专文讨论。文章尝试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青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理论本身的超越性... 目前国内翻译学者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的关注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但在理论应用上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国内学界对此早有察觉,但未见专文讨论。文章尝试探究布迪厄理论备受翻译研究青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理论本身的超越性和深远影响,与翻译研究的高度契合,翻译研究者发现布迪厄理论相对“易懂好用”等;并以近20年来国内译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为考察对象,剖析当前应用布迪厄理论中的五个普遍性问题,包括选择性应用布迪厄理论的某个概念,静态描述译者惯习,缺乏对译者惯习的溯源性考察,忽略生成翻译实践的场域等;最后指出今后可围绕五个主题展开研究,以拓展布迪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社会实践论 翻译研究 理论应用 反思与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布迪厄社会实践论角度看晚清时期小说拟译的盛行
4
作者 李九英 《海外英语》 2019年第6期25-26,共2页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活动,翻译实践既受到社会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其中小说翻译呈现出显著的特点——译者们偏向于采用拟译的手法译介西方小说。鉴于...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活动,翻译实践既受到社会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其中小说翻译呈现出显著的特点——译者们偏向于采用拟译的手法译介西方小说。鉴于翻译实践具有社会性,该文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晚清小说译者的象征资本和翻译惯习,发现拟译的盛行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论 晚清 拟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实践论:研究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新视角
5
作者 刘齐 《生态经济评论》 2019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关于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研究大多强调酒店能源节约技术的开发与更新,其余的则致力于调查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尝试将社会实践论应用于绿色住宿消费研究,旨在从宏观的社会技术系统与微观个体的互动关系中理解绿色住宿... 关于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研究大多强调酒店能源节约技术的开发与更新,其余的则致力于调查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尝试将社会实践论应用于绿色住宿消费研究,旨在从宏观的社会技术系统与微观个体的互动关系中理解绿色住宿的生产与消费。在实践理论家看来,能源资源消耗与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实践的日常化和惯例化是物质与习俗协同演进的结果。这启发绿色酒店与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者们将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基于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文化惯例和对旅游住宿的期待等相关实践要素的组合配置探寻住宿业的可持续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住宿消费 社会实践论 服务消费 舒适 干净
原文传递
马恩著作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传英 田国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本文在阐述马恩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程的基础上,依据布迪厄社会实践论中场域、资本与惯习互动的视角,从译入语社会翻译场域中受权力操控的政治抉择、赞助人的推动和译者惯习的变迁等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 本文在阐述马恩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程的基础上,依据布迪厄社会实践论中场域、资本与惯习互动的视角,从译入语社会翻译场域中受权力操控的政治抉择、赞助人的推动和译者惯习的变迁等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社会 社会实践论 马恩著作 译介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海外译介:发起、生产与传播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晋 肖维青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3年第2期63-69,共7页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译介作品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研究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随着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译介活动被视为一种生产过程,文本外的各项因素都得以纳入观察研究的范围,从而更深入地...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译介作品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研究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随着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译介活动被视为一种生产过程,文本外的各项因素都得以纳入观察研究的范围,从而更深入地揭示翻译的本质。本研究借助社会翻译学框架中两个重要分支——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海外译介的发起、生产与传播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影响译介的因素,促进我国科幻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科幻文学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十九大报告翻译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康佳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重要报告,并通过网络进行全球直播,展现我国的重大政治活动,向世界报道中国。因此,作为一份关键时期的纲领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翻译至关重要。马克思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重要报告,并通过网络进行全球直播,展现我国的重大政治活动,向世界报道中国。因此,作为一份关键时期的纲领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翻译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目前对翻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纯翻译理论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还很少见。鉴于此,借助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社会实践论及文化理论,来探析政治文本十九大报告中的翻译,对政府机构话语研究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论 文化理论 十九大报告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移民文学《劳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基于社会翻译学视角的考察
9
作者 邵平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5-100,共6页
北美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力作《劳燕》一经译介至英语世界,便稳居亚马逊网站华语文学畅销榜,销量可观,广受英语读者好评,堪称华语文学“走出去”且“走进去”的成功典范。文章基于拉图尔等人构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对... 北美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力作《劳燕》一经译介至英语世界,便稳居亚马逊网站华语文学畅销榜,销量可观,广受英语读者好评,堪称华语文学“走出去”且“走进去”的成功典范。文章基于拉图尔等人构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对《劳燕》英译传播全过程展开细致的考察,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燕》 译介与传播 行动者网络 社会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新探
10
作者 郑庆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54-258,共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物质论 社会实践论 人类解放论 从抽象到具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新探
1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共1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实践论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ost-theoretical Life-World
12
作者 Przhilenskiy Vladimi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8期706-714,共9页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arisen as alternative to epistemology, becau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anted another kind of explanation than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one. The latter kind of explanation is theoreticall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arisen as alternative to epistemology, becau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anted another kind of explanation than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one. The latter kind of explanation is theoretically loaded and based on latent ontological assumptions. Epistemology offers science a "road map" for researcher's thinking. Thus epistemology knows what science should b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ake science for granted--existing as an empirical fact.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d always been a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discipline that didn't want any a-priory knowledge.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fields of knowledge is as follows: epistemology is theoretical and projective kind of knowledge wherea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 non-theoretical, or better, a "post-theoretical" discipline. All facts and statements arising from philosophy of science lie within the heterogeneous space, where there is continuous transit of pre-theoretical, theoretical and post-theoretical versions of knowledge. The inevitability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thought products is recognized, which is supplemented by the ne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upon social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science EPISTEMOLOGY REFLEXIVE post-theoretical thinking post-theoretical life-world realism constructiv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翻译研究:理论探索与未来展望
13
作者 乔冲 王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5,189,共10页
作为当代社会学的主流范式之一,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非线性关系框架、对个体能动性和过程描述的强调、对非人类要素的关切等理论要旨,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问题分析层面,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尤其是对时下热议的翻译... 作为当代社会学的主流范式之一,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非线性关系框架、对个体能动性和过程描述的强调、对非人类要素的关切等理论要旨,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问题分析层面,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尤其是对时下热议的翻译过程研究、译者研究、翻译技术研究等课题极具参考价值。本文结合“行动者”“网络”“转译”等主要ANT概念工具,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了ANT翻译研究的内涵和创新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基于ANT的翻译研究现状,点明了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社会翻译学 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会实践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