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会关系总和”论实现的批判范式转换 |
杨鹏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0 |
2
|
|
2
|
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视野 |
胡存之
孟庆艳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8
|
|
3
|
不能混淆“关系网”与“社会关系总和” |
张小飞
|
《社会》
|
1986 |
0 |
|
4
|
“社会关系总和”能否作为人的本质的主导性命题 |
卢永欣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5
|
简论社会关系“总和”的实现过程 |
余常德
|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6
|
回归马克思实践“改变世界”的基点——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的论争 |
曹洪滔
王晶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9 |
1
|
|
7
|
试析“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
李中华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6 |
0 |
|
8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研究人性的指导线索 |
刘欣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3 |
0 |
|
9
|
“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 |
丁浩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0
|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
韩民青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3
|
|
11
|
社会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
周积泉
|
《东岳论丛》
|
1985 |
0 |
|
12
|
社会关系与社会形式的文本意义新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思想分界意义的再思考 |
张政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3
|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 |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
1996 |
1
|
|
14
|
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 |
张曙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15
|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林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6
|
|
16
|
劳伦斯精神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
万莉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 |
8
|
|
17
|
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 |
刘长林
|
《哲学动态》
|
1988 |
0 |
|
18
|
对马克思两种“人的本质”理论关系的再解读 |
王志强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9
|
人的初级本质是家庭关系 |
张翼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20
|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真谛 |
李婷
李继武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