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关系总和”论实现的批判范式转换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16,共8页
马克思以"社会关系总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本质,实现了批判范式的全面转换。批判出场方面,费尔巴哈以经验直观方法理解人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实现了人学基础的转换。批判立场方面,费尔巴哈... 马克思以"社会关系总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本质,实现了批判范式的全面转换。批判出场方面,费尔巴哈以经验直观方法理解人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实现了人学基础的转换。批判立场方面,费尔巴哈从市民社会出发,以爱为基础建立宗教的人本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性质,"总和"的实现只能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批判方法方面,马克思基于总体性考察,扬弃了费尔巴哈对人类社会研究的形而上学方法,将其唯物主义立场与辩证法有机融合起来,完成了运思方式的变革。批判指向方面,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仅在思维领域革命的不足,主张现实地改变世界,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总和 费尔巴哈 市民社会 共产主义 历史地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视野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存之 孟庆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9-9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因而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阿基米德点,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通常在人的现实生存和形而上本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因而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阿基米德点,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通常在人的现实生存和形而上本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现实本质,不足以构建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人的形而上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理论前提,它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与以往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本质 现实生存 “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混淆“关系网”与“社会关系总和”
3
作者 张小飞 《社会》 1986年第1期23-25,共3页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根据 根本区别 人类社会 必要性 关系 个别性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本质 现实性 人类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总和”能否作为人的本质的主导性命题
4
作者 卢永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31,共7页
作为一种理论事实,“社会关系总和”已成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主导性命题。但是,这一源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指认,不仅和马克思本人的多处论述相抵牾,也不符合“人的本质”的提问逻辑和“本质”概念所... 作为一种理论事实,“社会关系总和”已成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主导性命题。但是,这一源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指认,不仅和马克思本人的多处论述相抵牾,也不符合“人的本质”的提问逻辑和“本质”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含蕴,而且混淆了人的“本质”和“存在”,从而在根本上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所以,应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根本规定,这一规定贯穿于马克思的前后期文本,在《资本论》中更得以根本性、贯通性展现。故而说,在社会批判和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上,“对象化活动”本质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对象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社会关系“总和”的实现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常德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5-56,共2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关键是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关键是要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和认识社会关系“总和”后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现过程 人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 正确理解和把握 网络结构 道德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马克思实践“改变世界”的基点——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的论争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洪滔 王晶 《新余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9-54,共6页
马克思所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短小精悍、意蕴深远,留下了巨大的学术争鸣空间。其中,关于第六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是否是马克思为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以这种“定义之争”为基础,辨析双... 马克思所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短小精悍、意蕴深远,留下了巨大的学术争鸣空间。其中,关于第六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是否是马克思为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以这种“定义之争”为基础,辨析双方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回归理论本真,并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回归本真,核心就是回归“改变世界”,回归实践,最终以求通过“回归”取消“论争”。回归理论的本真与实现理论的发展如同双面的雅努斯神,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回归理论本真,在回归的途中实现理论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实践 改变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
作者 李中华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6年第3期4-7,共4页
社会关系就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总和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权力,是指各种各样的权力。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
关键词 权力 社会关系总和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研究人性的指导线索
8
作者 刘欣 《青海社会科学》 1983年第4期36-41,共6页
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就如何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讨论人性问题的一些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诸家。 【一... 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就如何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讨论人性问题的一些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诸家。 【一】 事物的性质是否就是事物的一切属性,从而人的本质是否就是人性,这是讨论人性问题的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彼此交互作用的产物,都是以多种运动形式与他事物既相联系又相排斥,从而规定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人的本质 人性问题 指导线 感性活动 马恩 人的自然属性 理性活动 物质关系 人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
9
作者 丁浩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06-111,124,共7页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的本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在批判地继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并以此为基础,在...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的本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在批判地继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并以此为基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提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这既是对“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超越,也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特性”观点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决定性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韩民青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5,共7页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质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费尔巴哈 功能本质 历史本质 物质世界 社会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11
作者 周积泉 《东岳论丛》 1985年第4期47-50,共4页
以往,学术界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论述中,论者大多偏重于阐明人的社会性,人是受社会关系所制约,因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理论中,社会关系应包含人的主体意识,在社会关系中应体现主体的能动作用,现实的社会... 以往,学术界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论述中,论者大多偏重于阐明人的社会性,人是受社会关系所制约,因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理论中,社会关系应包含人的主体意识,在社会关系中应体现主体的能动作用,现实的社会个人也在创立着社会关系等等关于社会关系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研究与论述不多,有的甚至予以否定。这些误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又成为某些“左”的思想的理论依据。因此,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与人的关系理论,强调在社会关系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乃是当前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体现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 现实社会 现实性 学术界 群体关系 社会关系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与社会形式的文本意义新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思想分界意义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2,共7页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提纲》第六条的“批判”和第七条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依托这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阶段性的社会形式,追求社会形态进步的基本取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这方面的重新厘清,对今日中国现实启蒙和现代化批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形式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 被引量:1
1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1996年第3期50-53,共4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韩民青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曾围绕人的本质展开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来人们的观点逐渐统一到马克思的这句话上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韩民青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曾围绕人的本质展开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来人们的观点逐渐统一到马克思的这句话上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简单地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质 人的本质 马克思 人的社会关系 费尔巴哈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自由自觉的活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10,共6页
在我国理论界,只要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似乎这个命题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概括了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其实,在这个命题之外,马克思还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三种界... 在我国理论界,只要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似乎这个命题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概括了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其实,在这个命题之外,马克思还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三种界说,这三种界说实际上说明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要正确地领会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务必要考察马克思的这些界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社会 三重关系 “人格化” 社会存在 资本主义 存在方式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蒲鲁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46-51,共2页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林剑一、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社会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交往”范畴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看,交往即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以一定...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林剑一、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社会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交往”范畴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看,交往即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以一定的中介物为媒体的相互往来与交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交往 人的发展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物质交往关系 交往活动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精神交往 人的类本质 人的最高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精神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万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13-15,23,共4页
《儿子与情人》带有作家劳伦斯的自传体性质。保罗作为劳伦斯的精神自我形象,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的是精神恋爱,而不是肉体性欲。劳伦斯认为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们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米丽安的形象可以作为“... 《儿子与情人》带有作家劳伦斯的自传体性质。保罗作为劳伦斯的精神自我形象,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的是精神恋爱,而不是肉体性欲。劳伦斯认为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们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米丽安的形象可以作为“精神恋爱”的象征来看。作家认为“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子与情人》 劳伦斯 人物形象分析 精神恋爱 柏拉图 精神自我 保罗 母亲 莫瑞尔太太 社会关系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
17
作者 刘长林 《哲学动态》 1988年第7期35-38,共4页
1 唯物史观的创建,是历史科学的革命。但是社会历史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极为复杂的机体,人们对它的认识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全,无疑会经历一个比其他学科更为曲折的过程。在唯物史观诞生将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唯物... 1 唯物史观的创建,是历史科学的革命。但是社会历史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极为复杂的机体,人们对它的认识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全,无疑会经历一个比其他学科更为曲折的过程。在唯物史观诞生将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创建人为了和各种历史唯心论作斗争,从当时尖锐的阶级对抗形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需要出发,对生产关系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强调,而对于历史的主体——人本身则注意不够。并且,这种倾向,在俄国、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被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进一步扩大了,深化了,当然这也同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地下工作、革命战争和抵抗外来侵略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但是问题恐怕有其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总和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社会系统 历史科学 无产阶级革命 理论根源 社会整体
原文传递
对马克思两种“人的本质”理论关系的再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4,共5页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曾提出过多种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其中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类本质论"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社会关系总和论"较为成熟。学界一般认为时间在后的"...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曾提出过多种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其中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类本质论"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社会关系总和论"较为成熟。学界一般认为时间在后的"社会关系总和论"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完备表述,而此前的"劳动类本质论"是被抛弃的错误思想。但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几种理论的历史关系和逻辑关系来看,以上两种理论不但不冲突,而且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两者的相互诠释中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类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初级本质是家庭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翼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婚姻家庭关系 家庭形式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关系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 普那路亚家庭 弗罗姆 摩尔根 初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真谛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婷 李继武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4-49,共6页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具体人之间相区别的本质,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作的人本质规定。具体人(每一个体或群体)由实践具体定位后的本质都是由社会关系总和规定的一种彼此区别的系统质,但其所涉及的外延无法一一指明,因此,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人本质的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了一种方向。此外,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