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典空间与青铜器物审美幻象的生成
1
作者 李振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
三代青铜器作为礼器,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纹饰特性,承载了丰富的审美幻象。青铜礼器由稀缺的铜、锡等材料铸成,不仅象征国家权力,更在祭祀仪式中焕发出耀眼光辉,体现了礼典的庄严神圣。礼典空间的神圣性赋予青铜器物超越日常器物的地位,为... 三代青铜器作为礼器,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纹饰特性,承载了丰富的审美幻象。青铜礼器由稀缺的铜、锡等材料铸成,不仅象征国家权力,更在祭祀仪式中焕发出耀眼光辉,体现了礼典的庄严神圣。礼典空间的神圣性赋予青铜器物超越日常器物的地位,为其生成审美幻象提供了条件。巫觋在礼典中通过幻象视角,将神秘的宗教体验赋予青铜礼器,使其纹饰和造型带有神话叙事的特性,增添了宗教和象征意味。在物质基础、礼典空间、神圣氛围以及巫觋引导的共同作用下,青铜礼器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幻象,成为三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物 神话叙事 礼典空间 审美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談談以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禮典的幾個誤區
2
作者 徐淵 《中国经学》 2024年第1期83-108,共26页
通過兩周銅器銘文來對禮典進行研究,存在幾個方面的誤區。一是要避免在確定涉禮青銅器銘文時,由於對銘文的誤釋而造成漏收或者誤收的情況。二是要避免將青銅器銘文涉“禮”與涉“事”相混淆。三是要避免因爲銅器銘文涉禮標準泛化引起誤... 通過兩周銅器銘文來對禮典進行研究,存在幾個方面的誤區。一是要避免在確定涉禮青銅器銘文時,由於對銘文的誤釋而造成漏收或者誤收的情況。二是要避免將青銅器銘文涉“禮”與涉“事”相混淆。三是要避免因爲銅器銘文涉禮標準泛化引起誤收的情況,這主要是指將一些不具有禮典特徵的内容認定爲與禮典相關。對以上三種情況導致的兩周禮典相關金文誤收、失收、性質錯判等諸種情形加以細緻分析,才能得出以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禮典的正確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銅器 銘文 兩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秀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4-119,共6页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礼典 三《 用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秀臣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礼典 传播 用诗 接受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盨铭文所记礼典的礼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贾海生 池雪丰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81-84,共4页
文盨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殷见南邦诸侯的礼典,表现了恩威并施的礼义:行礼之前,天子遣人深入南土,率领南邦诸侯来见天子,不同寻常的礼仪反映了怀柔南邦诸侯的良苦用心;南邦诸侯至成周,天子以君道临于内朝,南邦诸侯执臣道朝见天子,反映了以... 文盨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殷见南邦诸侯的礼典,表现了恩威并施的礼义:行礼之前,天子遣人深入南土,率领南邦诸侯来见天子,不同寻常的礼仪反映了怀柔南邦诸侯的良苦用心;南邦诸侯至成周,天子以君道临于内朝,南邦诸侯执臣道朝见天子,反映了以朝礼严君臣之界、明君臣之义;朝礼既毕,天子又在畿外殷见南邦诸侯,以神道设教,申明尊尊之义,教导南邦诸侯尊崇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盨 礼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保员簋铭文所见礼典 被引量:1
6
作者 贾海生 《励耘学刊》 2011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保员簋铭文所见礼典包括军礼和赐命礼,天子亲征有燔柴祭天的仪节,而诸侯的赐命之礼则是以金车副命。
关键词 保员簋 铭文 礼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礼典制度与传《诗》系统的演变
7
作者 王秀臣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0,共5页
周代的传《诗》系统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在礼典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用诗机制发生了变化,《诗》的功用和影响发生了变化,传《诗》系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考察礼典制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传《诗》系... 周代的传《诗》系统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在礼典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用诗机制发生了变化,《诗》的功用和影响发生了变化,传《诗》系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考察礼典制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传《诗》系统的演变其实就是以不同阶段的礼典特征为标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典制度 用诗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宣誓礼典仪式规范性研究
8
作者 黄建水 甄宏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27-37,44,共12页
宪法宣誓礼典仪式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依据法律规定向宪法宣誓的庄重程序,它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更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形式。规范宪法宣誓制度礼典仪式有利于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规则意识。研究... 宪法宣誓礼典仪式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依据法律规定向宪法宣誓的庄重程序,它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更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形式。规范宪法宣誓制度礼典仪式有利于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规则意识。研究我国的宪法宣誓礼典仪式,不仅要梳理近现代中国宪法宣誓的历史脉络,还要了解域外国家的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我国宪法宣誓礼典仪式仍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第一,制定与宪法宣誓礼典仪式相关的法律;第二,规范宪法宣誓的礼典程序,包括规范宪法宣誓礼典仪式的地点、场所和时间,细化宣誓主体的范围,规范宣誓礼典仪式的形式等;第三,推动宪法宣誓礼典仪式公开化,仪式公开既能接受人民的监督,也能让人们从宪法宣誓的庄严仪式中体会到宪法的神圣地位;第四,必须明确宪法宣誓礼典仪式的相关法律责任,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发挥宪法宣誓礼典仪式应有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制度 礼典仪式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朝礼典编修钩沉
9
作者 李月新 《史志学刊》 2018年第1期12-16,共5页
契丹国家的礼仪生活由来已久,但是文本形式礼典的编修却开始于辽朝建立之后。辽太祖在位期间辽朝第一次修订礼典,其后太宗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礼俗的同时,引进了大量的中原礼法,这为后世辽朝礼典的编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实践基础。兴... 契丹国家的礼仪生活由来已久,但是文本形式礼典的编修却开始于辽朝建立之后。辽太祖在位期间辽朝第一次修订礼典,其后太宗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礼俗的同时,引进了大量的中原礼法,这为后世辽朝礼典的编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实践基础。兴宗之后,随着王朝的发展和汉文化影响日深,辽朝的礼典经历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从辽朝礼典编修的历程和今本《辽史·礼志》中所保存的内容来看,对契丹传统古礼的丰富、改造和对中原礼典的借鉴、吸收,是辽朝礼典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礼典 编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典与儒家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
10
作者 张弓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5,共6页
礼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儒家较为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礼的起源上看,中国先民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仪式礼典,这些礼典在宗法社会里得到了广泛运用。以《仪礼》为代表,儒家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 礼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儒家较为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礼的起源上看,中国先民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仪式礼典,这些礼典在宗法社会里得到了广泛运用。以《仪礼》为代表,儒家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方位,体现出古代先民独特的社会治理思路。礼典中儒家以仪式典礼规范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有力补充,也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表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礼典以其独特的、温和的社会教化功能,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在当下仍有很强的社会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典 《仪 儒家文化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 被引量:3
11
作者 葉國良 《岭南学报》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儀禮》十七篇,包括十四種禮典,即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各一篇、喪禮三篇(士喪、既夕、喪服)、士虞禮一篇、士祭祖禮一篇(特牲饋食禮)、大夫祭祖禮二篇(少牢饋食禮、有司... 《儀禮》十七篇,包括十四種禮典,即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各一篇、喪禮三篇(士喪、既夕、喪服)、士虞禮一篇、士祭祖禮一篇(特牲饋食禮)、大夫祭祖禮二篇(少牢饋食禮、有司徹)。以上各禮典之遂行,均有其主要禮意欲表達,譬如'祭主敬,喪主哀'之類。此外,各禮典之諸多儀節在具體執行時亦有共通之基本禮意,筆者以爲可以歸納爲恭敬、肅靜、潔淨三項。通過此三項基本禮意之支撑,各禮典之主要禮意方能顯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儀禮》 儀節 主要禮意 基本禮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礼典的五礼编次及其篇、卷的变化再探
12
作者 赵永磊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中古礼典的五礼编次问题是中古礼制史研究的基本性问题,概括而言,晋隋礼典的五礼序列以吉、凶、宾、军、嘉为序,依托《周礼》,可谓《周礼》模式;而《贞观礼》以类相从,开启五礼新模式,以吉、宾、军、嘉、凶为序,可谓《贞观礼》模式。透... 中古礼典的五礼编次问题是中古礼制史研究的基本性问题,概括而言,晋隋礼典的五礼序列以吉、凶、宾、军、嘉为序,依托《周礼》,可谓《周礼》模式;而《贞观礼》以类相从,开启五礼新模式,以吉、宾、军、嘉、凶为序,可谓《贞观礼》模式。透过隋唐礼典篇、卷的具体变化,可知《贞观礼》《显庆礼》《大唐开元礼》仍不断有新制衍生,而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具体新制的创制并未宗法《周礼》,直接呼应了《贞观礼》在五礼编次上突破晋隋以来礼典的《周礼》模式。《贞观礼》的制作,代表着唐礼务实与实用的面向,充分协调了皇帝礼仪与现实政治的关联,统摄情理,开启唐礼缘情制礼的滥觞。国家礼典涵盖特定时期的皇帝礼乐制度,应该引起艺术史研究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 《开皇 《贞观 编次 隋唐礼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禮建皇極:杜佑《通典·禮典》要論
13
作者 鄧國光 《中国经学》 2022年第1期27-42,共16页
以禮制整頓與重建爲安定天下的途徑,是儒家禮學之所致力,儒家爲實現仁政而努力不已。對於這種禮學理想的實踐,唐代是一個值得考察與取鑒的歷史照面。中唐經歷一連串内患外憂,政局面臨嚴峻的考驗,杜佑身處其時,目擊時艱,位居要職,本儒門... 以禮制整頓與重建爲安定天下的途徑,是儒家禮學之所致力,儒家爲實現仁政而努力不已。對於這種禮學理想的實踐,唐代是一個值得考察與取鑒的歷史照面。中唐經歷一連串内患外憂,政局面臨嚴峻的考驗,杜佑身處其時,目擊時艱,位居要職,本儒門素志,編撰《通典》二百卷,耗時超過三十年,匯集政治要道,爲時代提供重建的藍圖,意義重大。依據其書内在義脈,就三方面考察《通典·禮典》的“經世禮學”的設計與精義,實事求是,把握其義理之重要途徑,便是透過重整“五禮”的次序,建構禮制上吉凶之終始結構,突現生命倫理意識,以通貫權力意志與社會層級,從而納整體於禮義之中,成就《尚書·洪範》所追求之王道大義的皇極。首先揭示的,第一是“例”的問題,指出這是杜佑的家學;第二是“義”的問題,指出移風易俗是“禮典”的要義,不啻是一部“義府”;第三是“從宜”的問題,指出杜佑不薄今古,但更注意適用性,所以採摘唐六十家的禮説。本文考察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孔穎達、賈公彦、顔師古、魏徵四家,觀察其禮説所屬的層次。從而確定杜佑編寫“禮典”,是寄寓了“建皇極”的政治理想。研究表明《通典·禮典》是一套全新的禮學建構。《通典》對傳統“生命禮學”具有應用實踐與開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禮 生命禮學 集大成 損益從宜 建皇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典的编纂与唐代文学精神
14
作者 金鑫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2期43-59,189,共18页
唐代儒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在礼制的重塑中。太宗至玄宗期间,《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这三部礼典的相继编成,令唐代的礼仪制度趋于完备,也为南北朝时期分裂混乱的儒学思想找到了融合统一的方案。同时,因大量的文人参与... 唐代儒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在礼制的重塑中。太宗至玄宗期间,《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这三部礼典的相继编成,令唐代的礼仪制度趋于完备,也为南北朝时期分裂混乱的儒学思想找到了融合统一的方案。同时,因大量的文人参与到礼典的编修以及仪礼活动的实践之中,儒学与文学的关系由紧张逐渐趋于融合,儒学中出现的由章句到义理的转向,也越来越呼唤文学参与其中。由此,文士与儒士的身份逐渐被统一为“文儒”。这样的现象,奠定了唐代文学的基本精神,尤其对盛中唐以来复古文学思想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影响,促进了盛中唐以来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礼典 儒学 文学 文儒
原文传递
中古礼典、律典分流与西晋《新礼》的撰作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9,共10页
西晋建国之后撰作《新礼》,是西晋统治者为恢复"先王之制"所作的整体政治建制中礼仪内容的主干。它终结了汉魏以来以律令、"故事"、官仪等方式容纳和安排礼仪内容的历史,开启了中古时期以系统化礼典安排礼仪内容并... 西晋建国之后撰作《新礼》,是西晋统治者为恢复"先王之制"所作的整体政治建制中礼仪内容的主干。它终结了汉魏以来以律令、"故事"、官仪等方式容纳和安排礼仪内容的历史,开启了中古时期以系统化礼典安排礼仪内容并创建体例的先声。西晋统治者借改朝换代之机将儒家经典记载的制度引入现实,进行崭新的政治建制,是为恢复"先王之制"。同时,自曹魏起,礼仪类内容就逐渐从原先的律令"故事"中析出,西晋继承此趋势,并加上儒家经典中的部分礼仪制度,糅合原先的汉魏礼仪"故事",最终形成《新礼》,并以一种早期的五礼体例来安排,实现了从内容到体系对"汉魏故事"的彻底更新。西晋虽短祚而亡,但礼典、律典分流及《新礼》撰作,在中古礼仪典制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典 汉魏故事 中古 先王之制
原文传递
是“经学”、“法典”还是“礼典”?──关于《白虎通义》性质的辨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四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60,共7页
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 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是比较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经学 礼典
原文传递
伯唐父鼎与麦尊铭文所记礼典钩沉
17
作者 贾海生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共6页
伯唐父鼎和麦尊铭文记载了西周时代周天子曾经举行过的一个礼典,以传世礼书推比,得知是天子春季在辟雍取鲔鱼荐于寝庙因而磔牲以祓除不祥的王朝巨典。以此礼与民间春季水上祓除不祥的仪式典礼相较,二者表现出来的礼义完全相同,以礼失求... 伯唐父鼎和麦尊铭文记载了西周时代周天子曾经举行过的一个礼典,以传世礼书推比,得知是天子春季在辟雍取鲔鱼荐于寝庙因而磔牲以祓除不祥的王朝巨典。以此礼与民间春季水上祓除不祥的仪式典礼相较,二者表现出来的礼义完全相同,以礼失求诸野的原则而论,可以推知王朝所行祓除不祥的礼典本来源于民间。联系殷墟甲骨卜辞来看,又知周代王朝、民间春季举行的祓除不祥之礼,在商代就已经流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 礼典 钩沉
原文传递
礼的运作:魏晋南北朝的仪注文书与礼典编纂 被引量:1
18
作者 聂溦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81,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常礼仪事务中使用名为“仪注”的文书。太常、尚书、门下三个机构都参与到仪注文书撰制、奏上、审批过程中,分工符合它们在一般政务运作中的角色。在两晋刘宋,历次施行的仪注文书构成存档和查阅、援引的基本单位,但很...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常礼仪事务中使用名为“仪注”的文书。太常、尚书、门下三个机构都参与到仪注文书撰制、奏上、审批过程中,分工符合它们在一般政务运作中的角色。在两晋刘宋,历次施行的仪注文书构成存档和查阅、援引的基本单位,但很可能已被加以整编,以便查阅。齐梁朝廷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酌彼此,撰制定本,修成《五礼仪注》,成为国家的正式礼典。一面勾连礼仪事务与文书,一面勾连一代典章的运作体系,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逐渐成熟。与魏晋以后仪注文书对应,两汉史料中有称作“礼仪”的文书,东汉曹褒为和帝冠礼作“新礼章句”,或为“仪注”之滥觞。汉代有礼仪文书而未能修成“汉礼”,症结在于其礼仪事务多因秦旧制,制作礼典则是儒家理想,日常运作与典章制作难以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注文书 仪事务 礼典 官方编纂
原文传递
论唐宋礼典中的佛教与民俗因素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文昌 《唐史论丛》 2008年第1期17-39,共23页
一、前言中国夙以"礼仪之邦"自居,并以礼仪文明作为教化天下的标准。行诸于文字,历来最受重视之礼仪文本,厥为儒家的经典"三礼"——《周礼》、《仪礼》与《礼记》。但是礼仪在传统政治制度上的落实,却往往为治史者... 一、前言中国夙以"礼仪之邦"自居,并以礼仪文明作为教化天下的标准。行诸于文字,历来最受重视之礼仪文本,厥为儒家的经典"三礼"——《周礼》、《仪礼》与《礼记》。但是礼仪在传统政治制度上的落实,却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中国历朝所编纂之"礼典",正是以"礼经"为本,"五礼"(吉、凶、军、宾、嘉)为体,目的在呈现当代的国家礼仪,并作为君臣行礼之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忌行香 礼典 开元 治史者 《仪 祠部郎中 太常因革 景灵宫 章敬寺
原文传递
儒家礼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以《大唐开元礼》为中心的论述
20
作者 路则权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儒家创设并转化礼仪,其目的是相互尊敬,教化文明,消解冲突,扩大共识,按照今人的话语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国家层面推行的礼仪文化制度化建设,即国家礼典的编撰。从历史上看,这一过程从汉代... 儒家创设并转化礼仪,其目的是相互尊敬,教化文明,消解冲突,扩大共识,按照今人的话语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国家层面推行的礼仪文化制度化建设,即国家礼典的编撰。从历史上看,这一过程从汉代到唐代,最终形成了现存最早的国家礼典--《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对唐之后的国家礼典影响深远,不仅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中也发挥了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礼典 大唐开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