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宫殿与陵墓的花斑石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精义 《史学集刊》 1983年第1期25-26,共2页
当你游览故宫漫步到乾清宫殿宇前廊下,就会发现地面上铺砌的一种色彩绚丽,纹理别致,五颜六色的磨光石面,名曰花斑石,成正方形。在坤宁宫、宁寿宫、乾隆花园一些地面上,也都铺着这种瑰丽而精美的石头。不仅皇宫里遗留这种石质,明十三陵... 当你游览故宫漫步到乾清宫殿宇前廊下,就会发现地面上铺砌的一种色彩绚丽,纹理别致,五颜六色的磨光石面,名曰花斑石,成正方形。在坤宁宫、宁寿宫、乾隆花园一些地面上,也都铺着这种瑰丽而精美的石头。不仅皇宫里遗留这种石质,明十三陵的陵墓,也发现这种石料,定陵玄宫外面紧连的石隧道(墓道),全长四十米,为斜坡形。由东向西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墓 明十三陵 宫殿 磨光石 正方形 发现地 玄宫 前廊 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史前考古与农业起源问题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合荣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28-333,共6页
贵州史前考古与农业起源问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合荣在古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逐步改变了人类群体过去“野生状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由纯粹依赖大自然到逐渐主动地改变自然,成为食物生产者,这... 贵州史前考古与农业起源问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合荣在古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逐步改变了人类群体过去“野生状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由纯粹依赖大自然到逐渐主动地改变自然,成为食物生产者,这就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促进了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时代早期 器时代晚期遗址 贵州 农业起源 器文化 史前考古 磨制 骨角器 磨光石 文化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人文化至少六千年的科学依据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治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4-76,共3页
主要运用文物考古资料揭示潮人历史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的史学录像片《潮人文化六千年》,不久将与海内外观众见面。该片认为,潮汕的历史文化距今至少六千年,推测至万年以上。这里,仅就其科学依据问题。概述如下。
关键词 潮人 海内外观众 陈桥 考古工作 贝丘 器时代早期 夹砂陶 磨光石 仰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州贝币小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启善 《区域金融研究》 2000年第S1期9-9,共1页
关键词 贝币 宜州市 中原地区 山区 发展历史 玻璃珠 文物 货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 磨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 被引量:26
5
作者 汪宇平 《考古学报》 1957年第1期9-20,196-197,共14页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昭耀下,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的各项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作为文化工作之一的考古工作,也调查和清理了一些古代的遗址和墓葬,得到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 内蒙古 小型 陶片 刮削器 黄土台地 文化遗址 民族政策 磨光石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结出的艺术之花——潘鹤雕塑《开荒牛》
6
作者 张宜欣 《艺术市场》 2021年第12期16-17,共2页
到过深圳的人一定对这样一座雕塑印象深刻:一头牛奋力向前,努力拉起树根。它矗立在深圳市委大院的门前,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于1984年创作。原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1984年7月,一座重4吨、长5.6米、高2米、基座高1.2米,根据原作放大的《开荒... 到过深圳的人一定对这样一座雕塑印象深刻:一头牛奋力向前,努力拉起树根。它矗立在深圳市委大院的门前,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于1984年创作。原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1984年7月,一座重4吨、长5.6米、高2米、基座高1.2米,根据原作放大的《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的大型铜雕在深圳落成,这座雕塑已成为深圳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圳的城市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 城市记忆 著名雕塑家 艺术之花 雕塑 花岗 磨光石 深圳特区
原文传递
介绍广东近年发现的几件青铜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豪 《考古》 1961年第11期599-600,8-9,共4页
最近广东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有720多处,汉至明代的墓葬、城址等亦达740多处,但能明确定为殷周时代的遗址或墓葬的,一处也没有。因此,在广东发现青铜器也是少有的事,也曾有人对广东地区有无青铜时代的文化发生过怀疑。但在目前广东的考... 最近广东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有720多处,汉至明代的墓葬、城址等亦达740多处,但能明确定为殷周时代的遗址或墓葬的,一处也没有。因此,在广东发现青铜器也是少有的事,也曾有人对广东地区有无青铜时代的文化发生过怀疑。但在目前广东的考古工作中,曾经零星地发现过一些较早期的青铜器,将它们会集起来,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线索。故此,现将已得的几件青铜器和共发现经过汇述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广东地区 青铜时代 器时代晚期 发现 地方特色 考古工作 文化发生 墓葬 磨光石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县发现的两处遗址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富斗 《考古》 1959年第2期107-107,共1页
1958年4月间,横贯襄汾和新绛等县的跃进水渠兴工动土,杨富斗、海玉仁两同志对渠线经过的重要遗址作了调查,现将其中两处简述于下:一、北高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高村在史村西15里,遗址在村北山坡上,东西宽约2里,南北广约1里,灰层很厚。跃... 1958年4月间,横贯襄汾和新绛等县的跃进水渠兴工动土,杨富斗、海玉仁两同志对渠线经过的重要遗址作了调查,现将其中两处简述于下:一、北高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高村在史村西15里,遗址在村北山坡上,东西宽约2里,南北广约1里,灰层很厚。跃进渠横贯遗址中心,调查时工程巳接近完成,在工程进行中发现很多遗物,民工将其中一部分送交县文化馆,调查时也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器。其中石器共14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时代遗址 进水渠 磨光石 文化馆 山西襄汾县 工程 遗物 灰层 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