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少强 杨菲 +2 位作者 刘爽 罗维均 彭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该类土壤分析的适用性。主要结果为:1)整体上,pXRF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有较好的分析能力;2)检测时长为120 s时能够兼顾精密度与检测效率;3)粒径从10目减小到200目时,Cu、Nb、Ba、Ce和Th的数据质量等级得到提高,其余15种元素不受影响;4)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显著提高了pXRF对同类土壤的分析能力,但对碎屑岩和玄武岩的风化壳土壤适用性低。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类型丰富,异质性大,单一检测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分析工作,亟需针对特定类型土壤构建检测模式,提高分析精确度,充分发挥pXRF的优越性能,助力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同时,本文还为优化pXRF分析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XRF 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 质量等级 土壤模式
原文传递
典型岩溶小流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
2
作者 陈发家 肖琼 +3 位作者 胡祥云 郭永丽 孙平安 张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果表明:(1)HCO_(3)^(-)和Ca^(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当量浓度和TDS浓度反映了碳酸盐岩强烈的风化作用;(2)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显示,GGW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岩作用过程除了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外,还有H_(2)SO_(4)和HNO_(3)风化碳酸盐岩;(3)在研究H_(2)CO_(3)、H_(2)SO_(4)和HNO_(3)共同参与的水岩作用过程中,用δ13 C DIC计算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的CO_(2)消耗量为2.38 mmol·L^(-),CO_(2)净消耗量用[HCO_(3)^(-)]mol-[Ca^(2+)+Mg^(2+)]mol表示,平均净消耗量为1.98 mmol·L^(-),用CO_(2)净消耗量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86.37 t·km^(-2)·a^(-);(4)不考虑外源酸作用,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94.49 t·km^(-2)·a^(-),CO_(2)净消耗量是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CO_(2)汇量的91.41%;(5)碳汇强度为2008年的1.91倍,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官村地下河流域(GGW) 外源酸 CO_(2)净消耗量 无机碳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昆明盆地碳酸盐岩风化溶解过程对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3
作者 杨晓艳 任世川 +4 位作者 田文锐 马能伟 宋增宏 李国瑞 张高引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1349,共9页
近年来,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上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关系引发了人们对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广泛关注,作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岩溶作用在对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方面,存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分歧,文章以昆明盆地两个岩溶泉水40年监测数据... 近年来,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上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关系引发了人们对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广泛关注,作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岩溶作用在对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方面,存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分歧,文章以昆明盆地两个岩溶泉水40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收集了气象、大气中CO_(2)浓度等资料,采用水化学―流量法、对比分析法定量评价了40年来岩溶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对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风化消耗CO_(2)质量浓度与大气CO_(2)浓度呈正相关,滞后时间约20年,变化速率基本相当;碳汇强度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控制,无明显滞后,同时受大气CO_(2)浓度变化影响,滞后时间20年。说明大气中CO_(2)浓度的上升会加强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从大气回收更多的CO_(2),在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进一步准确评估岩溶碳汇强度,解决“遗漏碳汇”问题,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西南岩溶 昆明盆地 碳酸盐岩风化碳汇 变化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 被引量:135
4
作者 张信宝 王世杰 +2 位作者 贺秀斌 汪阳春 何永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206,共5页
本文给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土壤蠕滑的证据,阐明了土壤蠕滑等块体运动在喀斯特风化壳形成演化中的机制,并用以解释喀斯特风化壳岩土界面的突变接触,和土下基岩表面光滑的现象;提出了岩溶坡地的土壤侵蚀是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本文给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土壤蠕滑的证据,阐明了土壤蠕滑等块体运动在喀斯特风化壳形成演化中的机制,并用以解释喀斯特风化壳岩土界面的突变接触,和土下基岩表面光滑的现象;提出了岩溶坡地的土壤侵蚀是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叠加的观点,分析了岩溶坡地土壤地下漏失和土地石质化的过程;最后讨论了植被破坏和土地垦殖等人类活动,破坏植物根系的网固作用,增加径流入渗,促进地下管道侵蚀及其上覆土壤的沉陷补给,加剧了纯碳酸盐岩坡地土壤地下漏失和土地石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土壤蠕滑 岩溶坡地 土壤地下漏失 土地石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对岩粉层淋溶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4 位作者 李石朋 王世杰 黄伟 刘江 史文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岩-土界面 淋溶模拟 风化作用机制 岩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和Th的富集特征及淋溶实验的指示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2 位作者 王世杰 李石朋 梁连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9-651,共13页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2条风化剖面U、Th的分布情况、岩-土界面岩粉层动态淋溶残余物的元素变化特征以及元素质量平衡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特征。①在碳酸盐岩风化体系中,U呈现出明显的活性,而Th既有惰性的一面,又...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2条风化剖面U、Th的分布情况、岩-土界面岩粉层动态淋溶残余物的元素变化特征以及元素质量平衡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特征。①在碳酸盐岩风化体系中,U呈现出明显的活性,而Th既有惰性的一面,又表现出活性的一面。②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岩-土界面是U、Th产生突变性富集的重要地球化学场所,而剖面进一步发育演化中U、Th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岩-土界面反应中,由于风化残余物体积的巨大缩小,U呈现出低背景、强亏损、高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呈现活性态时,与U表现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表现为惰性态时,其在剖面中的富集主要源于易溶组分溶蚀后的绝对残余。③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系数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说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愈低,碳酸盐溶蚀的体量愈大,风化溶液带出的活性U或Th也愈多,风化残余物的体积缩小变化程度也愈强,因此残余U或Th的相对富集程度也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 铀和钍 富集特征 岩-土界面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不溶物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冯志刚 王世杰 +1 位作者 刘秀明 罗维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5-893,共9页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包括湘西)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以及结合本区和处于同一气候带的邻区不同岩类红色风化壳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风化条件不是特别强烈的区域,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明显受基岩酸不溶物成分...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包括湘西)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以及结合本区和处于同一气候带的邻区不同岩类红色风化壳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风化条件不是特别强烈的区域,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明显受基岩酸不溶物成分的控制,酸不溶物的风化成熟度越高,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一般也越强。由于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的酸不溶物组成不同,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的风化强度自然存在着差异;②风化壳相对于母岩的进一步风化潜力或空间,随着基岩酸不溶物风化成熟度的增大而降低,从而更容易达到风化平衡;③在碳酸盐岩风化壳突变的岩-土界面,伴随碳酸盐的充分淋失,酸不溶物的地球化学指标发生了突变。因此,碳酸盐的溶解不但未阻滞和延缓了硅酸盐组分的分解,而且促进其快速风化;④在达到高岭石化甚至弱红土化阶段的酸不溶物基础上,发育的风化壳比结晶岩类风化壳具有更高的风化起点,也就表现出更高的风化强度。因此,笼统地把碳酸盐岩风化壳看作是弱于玄武岩及花岗岩等结晶岩类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弱风化类型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不溶物 碳酸盐岩风化 风化强度 不同母岩类型 贵州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淋溶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2 位作者 李石朋 梁连东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61-376,共16页
通过模拟干热、湿热与干冷3种气候条件,以饱和CO2水作为淋溶液,对黔中岩溶区3条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岩粉层试样进行了淋溶实验(其中干热、湿热条件下淋溶到残余酸不溶物阶段),对淋出液的pH值以及主要造岩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动态分... 通过模拟干热、湿热与干冷3种气候条件,以饱和CO2水作为淋溶液,对黔中岩溶区3条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岩粉层试样进行了淋溶实验(其中干热、湿热条件下淋溶到残余酸不溶物阶段),对淋出液的pH值以及主要造岩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由岩到土的转变过程中,伴随碳酸盐的溶蚀,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碳酸盐的溶蚀强度表现为干冷>干热>湿热的变化趋势。温度低,碳酸盐的溶解速率大;排水条件好,碳酸盐溶解释放的Ca、Mg易随风化流体排出体系。对于酸不溶物组分,淋溶实验中有:(1)K、Na、Mg、Si、P的载体矿物风化强度在干热条件下最大(至于Ca,由于方解石与白云石均是其主要的载体矿物,酸不溶物相中的Ca难以在淋出液中有效识别)。在干冷与湿热之间,K、Na、Mg等盐基离子的溶出能力大多表现为湿热>干冷,指示了温度对盐基离子释放强度的重要制约作用;而Si和P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能源于淋溶体系微环境的差异。(2)Fe与Mn表现出弱迁移性。其中,Fe在干冷环境下淋出强度最弱,说明温度是制约含Fe矿物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而Fe在干热与湿热之间,以及Mn在3种淋溶条件下,未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3)Al和Ti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岩-土界面 岩粉层 风化作用 淋溶模拟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界面土层的结构和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景阳 朱立军 梁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以贵州合肥和平坝红土剖面为例 ,利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测试方法 ,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粘土层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界面土层是由紫、红、棕、黄、褐、黑、灰、白等纹层状杂色粘土组成 ,其矿物成分除了含有与上部土层相似的高... 以贵州合肥和平坝红土剖面为例 ,利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测试方法 ,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粘土层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界面土层是由紫、红、棕、黄、褐、黑、灰、白等纹层状杂色粘土组成 ,其矿物成分除了含有与上部土层相似的高岭石或伊利石之外 ,还存在着新生不稳定的蛭石、绿泥石、蒙脱石、埃洛石及其间层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界面粘土层 不稳定间层矿物 矿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志强 闫桂京 杜丽筠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6期31-36,共6页
如何综合利用钻井、地质、测井、地震资料进行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评价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利用测井资料采用迭代拟合的方法进行岩石物性分析 ,用正反演模型、合成记录及特征相关法在“三高”和波阻抗反... 如何综合利用钻井、地质、测井、地震资料进行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评价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利用测井资料采用迭代拟合的方法进行岩石物性分析 ,用正反演模型、合成记录及特征相关法在“三高”和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进行精细的层位标定 ;根据对碳酸盐岩风化壳沉积特征分析 ,提出了求取风化壳泥质含量的方法并应用此结果在BCI剖面上消除了风化壳泥质含量的变化对速度、波阻抗的影响 ,实现风化壳储层空间展布和厚度的准确预测 ;采用AVO岩性反演、波形特征分类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储层特征的综合评价 ,提出了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 钻井 地质 测井 地震资料 岩石物性分析 合成记录 特征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汇文 王世杰 +18 位作者 白晓永 操玥 田义超 罗光杰 陈飞 李琴 吴路华 王金凤 王明明 田诗琪 邓元红 胡泽银 杨钰杰 李朝君 路茜 习慧鹏 陈欢 冉晨 罗旭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58-6172,共15页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及生态恢复因子对槽谷CSF的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槽谷整体年均温及年降雨量均处于持续升高的趋势,增速分别为0.06℃/a及12 mm/a,进入21世纪之后,增速均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年蒸散发在21世纪以前为增加的状态,2000年以后整体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槽谷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为0.004/a,其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达到了95.07%,槽谷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3)槽谷的年均CSF约为9.42 t C km-2 a-1,研究期间处于增加的状态,其年均增长速率约为0.2 t C km-2 a-1,CSF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约为89.28%;(4)槽谷CSF受到气候因素(降雨、蒸散发、温度)及生态恢复2方面的影响,其中降雨、温度及生态恢复反馈因子FVC与CSF呈正相关关系,ET与CSF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对于研究区CSF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0.36%;(5)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岩石风化过程的复合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恢复 碳酸盐岩风化碳汇 相对贡献率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残积层红黏土的边坡稳定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贵川 殷天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根据工程实例,分析了碳酸盐岩残积层红黏土风化壳的特征及红黏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并探讨了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关键词 残积红黏土 碳酸盐岩风化 工程地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围绕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争议
13
作者 白晓永 张思蕊 +11 位作者 Pete SMITH 李朝君 熊练 杜朝超 薛盈盈 李姿霖 龙明康 李明会 张小芸 杨姝 罗青 沈晓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47-2761,共15页
在全球碳循环过程,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CSs)的重要性几乎与植被碳汇相同.然而,由于碳酸盐溶解过程可逆,在各国制定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碳中和政策时, CCSs引发了争议.因此,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本文回顾了对CCSs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围绕其存在... 在全球碳循环过程,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CSs)的重要性几乎与植被碳汇相同.然而,由于碳酸盐溶解过程可逆,在各国制定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碳中和政策时, CCSs引发了争议.因此,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本文回顾了对CCSs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围绕其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议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有关CCSs的五个争议,分别揭示了CCSs的存在,量化了它们的重要性,澄清了它们的时空格局,并记录了它们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增加和演变.通过解决这些争议,将有助于明确CCSs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碳酸盐岩风化 碳循环 气候变化 人工干预
原文传递
山前农业区HNO_(3)对碳酸盐岩风化的扰动影响——以清水河上游为例
14
作者 刘伟 张海岛 +5 位作者 谢银财 张恒星 刘昊洋 杨国丽 李军 马立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碳酸盐岩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定量评价山前农业区HNO_(3)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22年7月于清水河山前农业区河段13个监测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对常规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指标(δ~2H-H_2O、δ~(18)O-H_2... 碳酸盐岩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定量评价山前农业区HNO_(3)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22年7月于清水河山前农业区河段13个监测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对常规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指标(δ~2H-H_2O、δ~(18)O-H_2O、δ~(15)N-NO_(3)^(-)和δ~(18)O-NO_(3)^(-))进行检测,基于MixSIAR模型确定山前农业区河水中NO_(3)^(-)主要来源,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证据揭示NO_(3)^(-)的关键污染控制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碳酸盐岩溶解的化学计量关系定量HNO_(3)扰动的碳酸盐岩风化及其对碳汇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水河山前农业区河段水体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水,主导离子主要受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控制。河水NO_(3)~–污染源贡献率为大气沉降(0.18%±0.06%)<硝态氮肥(0.40%±0.11%)<土壤有机氮(9.30%±4.50%)<铵态氮肥(16.10%±9.00%)<粪便和污水(74.00%±13.00%)。含NH_4~+污染物对河水中NO_(3)^(-)贡献率达99.40%。微生物硝化作用将NH_4~+转化为HNO_(3)后,生成的中间产物HNO_(3)优先且快速参与到碳酸盐岩风化中。山前农业区HNO_(3)扰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加速了22.80%±6.80%的Ca~(^(2+))和Mg~(^(2+))及18.10%±7.50%的HCO_(3)~-的释放。同时,相对碳酸盐岩自然风化,这一扰动过程降低了22.80%±6.80%的CO_(2)吸收量,并可能导致水质硬化程度加剧及NO_(3)~–污染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农业区 硝酸盐 硝酸 碳酸盐岩风化 碳汇
原文传递
珠江流域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O_2汇的效应 被引量:32
15
作者 覃小群 蒋忠诚 +2 位作者 张连凯 黄奇波 刘朋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9-1757,共9页
对珠江流域11个测站的河水1个水文年4次取样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揭示无论是碳酸盐岩区还是硅酸盐岩区,岩石风化均使河流的离子成分以HCO3-、Ca2+、Mg2+为主,碳酸盐岩风化溶蚀速率和由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 对珠江流域11个测站的河水1个水文年4次取样进行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揭示无论是碳酸盐岩区还是硅酸盐岩区,岩石风化均使河流的离子成分以HCO3-、Ca2+、Mg2+为主,碳酸盐岩风化溶蚀速率和由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27.60 mm/ka和540.21x103mol/(km2·a-1),是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由硅酸盐岩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的10.8倍和6.7倍,说明碳酸盐岩风化是流域碳汇过程及效应的主体。由于有利的水热条件和高的碳酸盐岩面积比例,珠江流域平均岩石风化速率和由岩石风化作用引起的大气CO2消耗量分别为30.15mm/ka和620.36×103mol/(km2·a-1),为全球60条河流平均值的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硅酸盐岩风化 大气CO2汇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Ce异常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艳丽 王世杰 +1 位作者 孙承兴 刘秀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90,共6页
Ce在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剖面上部表现为正异常,在底部稀土超常富集层显示强烈亏损。通过对Ce的质量迁移系数的计算,结合相态分析和水化学分析结果,对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Ce的异常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发现:在剖面上部,Ce3+氧化水解... Ce在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剖面上部表现为正异常,在底部稀土超常富集层显示强烈亏损。通过对Ce的质量迁移系数的计算,结合相态分析和水化学分析结果,对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Ce的异常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发现:在剖面上部,Ce3+氧化水解,水解产物主要与铁锰氧化物共沉淀,少量的与粘土矿物结合,使得Ce保留而相对显示正异常;在剖面底部,Ce负异常一方面来源于对基岩负异常的继承;更重要的是,Ce较其他轻稀土稳定,发生迁移富集的量远远小于La,Nd等轻稀土元素,导致Ce在底部富集时相对于其他轻稀土元素发生强烈亏损。而Ce与HCO3-络合迁出并不是导致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强烈Ce负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REE超常富集层 Ce异常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13
17
作者 虎贵朋 韦刚健 +2 位作者 马金龙 曾提 刘志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5,共13页
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对于大型水系以及海水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对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认识尚存一些争议。本文通过报道粤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矿物组成和主元素、微量元素... 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对于大型水系以及海水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对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认识尚存一些争议。本文通过报道粤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矿物组成和主元素、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试图探讨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结果显示,碱土金属Ca、Sr大量迁出剖面,这与碳酸钙的溶解直接相关;而其他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可能归因于黏土矿物对这些元素的吸附;过渡金属元素也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可能与Fe、Al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对其的吸附有关。平均上地壳(UCC)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图解显示,相对新鲜的母岩,风化产物中的稀土元素发生了显著的富集与分异,同时伴随着Ce的显著负异常(δCe=0.30~0.84)。本剖面上REE的迁移和再分配主要受控于介质p H值的变化:在近中性的条件下,碳酸根离子可以和REE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显著提高了REE迁移能力,并在碱性较强的层位之上富集和再分配。然而,由于重稀土元素(HREE)的原子半径小于轻稀土元素(LREE),造成HREE与碳酸根络合物的稳定性显著大于LREE,最终导致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HREE的富集程度明显超过L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主元素 微量元素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关键带C—N耦合循环与碳酸盐岩风化——以重庆雪玉洞观测站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刘婵 蒋勇军 +1 位作者 曾思博 雷佳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1261,共11页
本文尝试利用重庆丰都雪玉洞岩溶关键带观测站2015年7月~2016年6月大气N湿沉降、地下水化学以及δ15N-NO3-、δ18O-NO3-和δ13C同位素等数据,探讨岩溶关键带C-N耦合循环过程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观测站大气N湿沉降通量为20.9×... 本文尝试利用重庆丰都雪玉洞岩溶关键带观测站2015年7月~2016年6月大气N湿沉降、地下水化学以及δ15N-NO3-、δ18O-NO3-和δ13C同位素等数据,探讨岩溶关键带C-N耦合循环过程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观测站大气N湿沉降通量为20.9×103kg N/a,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湿沉降量的52%和48%;2)地下水δ15N-NO3-和δ18O-NO3-分别介于2.5 ‰~5.6 ‰和3.3 ‰~15.6 ‰,大气沉降N和土壤N是地下水NO3-的主要来源;3)变化于-13.7 ‰^-10.4 ‰与0.59~0.62的地下水δ13CDIC与(Ca2++Mg2+)/HCO3-摩尔比证实岩溶关键带C-N耦合循环的存在,并控制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4) C-N耦合循环输出的NO3--N和DIC-C分别为11.4×103kg N/a和287.1×103kg C/a,其中大气沉降与硝化过程形成的HNO3风化碳酸盐岩形成的DIC占DIC输出总量的3.5%。因此,岩溶关键带的C-N耦合循环不但导致地下水NO3-的污染,而且扰动了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关键带 C-N耦合循环 碳酸盐岩风化 雪玉洞观测站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剖面的淋滤试验研究——以贵州合肥和平坝剖面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景阳 梁风 +1 位作者 朱立军 陈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7-173,共7页
采用人工配制的饱和碳酸水溶液对贵州省安顺、合肥两个典型红土风化剖面的样品柱 ,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长约 10 0小时的淋滤试验。对溶液中 10种元素进行检测表明 :石灰岩及其溶滤层比白云岩及其溶滤层 Ca、Mg的溶出量大 2~ 5倍 ;成土物... 采用人工配制的饱和碳酸水溶液对贵州省安顺、合肥两个典型红土风化剖面的样品柱 ,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长约 10 0小时的淋滤试验。对溶液中 10种元素进行检测表明 :石灰岩及其溶滤层比白云岩及其溶滤层 Ca、Mg的溶出量大 2~ 5倍 ;成土物质 Al、Si、Fe、Mn等元素有微量的溶出 ,且红土化程度较低的石灰岩风化剖面较红土化程度较高的白云岩剖面的溶出量大几倍 ,合肥剖面在碳酸水的淋滤下发生较明显的脱 Si作用。试验前后淋滤液的酸度值发生显著变化 ,p H值由4.12~ 4.17变为 6 .86~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残积土风化 淋滤实验 贵州 石灰岩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贾振远 蔡忠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4-104,共11页
根据多年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有关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用"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观点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形成、岩相、岩溶、地球化学、储集性能、演化等特点。古... 根据多年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有关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用"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观点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形成、岩相、岩溶、地球化学、储集性能、演化等特点。古风化壳具有岩溶分带性特点,是一个由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特有的地质体,因而,不等同于不整合面和侵蚀面。典型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可划分为4个带:破碎带、渗流带、混合带、潜流带,其演化与沉积旋回、海平面的振荡运动和局部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测井曲线和地震勘探的响应来识别溶洞和裂缝;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区、分带的评价,运用多学科和多种技术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储集层(体) 表生成岩作用 岩溶 溶洞 分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