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旭阳 王纯 +7 位作者 郭萍萍 方云英 沈李东 胡世文 黑杰 王亚非 胥佳忆 王维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_(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51.45%、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_(d))与无定形态铁(Fe_(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_(p))含量则有所增加。②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Fe-OC)显著高于芦苇湿地(P<0.05)。③土壤全氮、含水量、电导率、铁以及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与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退耕还湿、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态有机 芦苇湿地 稻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槽侧壁碳结合碳化硅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路忠胜 张世荣 +1 位作者 张广荣 张伟民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29-33,共5页
大型预焙槽的侧部碳块易破损,影响电解槽正常操作和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降低槽寿命。采用Si3N4结合SiC侧壁材料,虽然能满足铝电解的要求,但价格昂贵,限制其应用。本研究试图用碳结合碳化硅侧壁材料代替Si3N4结合SiC侧... 大型预焙槽的侧部碳块易破损,影响电解槽正常操作和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降低槽寿命。采用Si3N4结合SiC侧壁材料,虽然能满足铝电解的要求,但价格昂贵,限制其应用。本研究试图用碳结合碳化硅侧壁材料代替Si3N4结合SiC侧壁材料,以降低其成本。介绍了碳结合碳化硅试样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结合化硅 侧壁材料 铝电解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ON对碳结合制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承继 洪彦若 +1 位作者 钟香崇 孙加林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5-137,共3页
采用合成MgAlON部分或全部取代铝碳砖和铝镁碳砖中的基质部分 ,并测试其对材料密度、强度、抗氧化性和抗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铝碳和铝镁碳耐火制品中加入MgAlON后 ,体积密度上升 ,耐压强度提高 ,抗氧化性能改善 。
关键词 MGALON 碳结合制品 性能 耐火材料 复合耐火材料 尖晶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化物在碳结合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俊光 《国外耐火材料》 1995年第9期26-28,共3页
采用少量的硼化物作为防氧化剂以减少碳的氧化。硼化物与金属防氧化剂配合使用可得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 硼化物 碳结合耐火材料 防氧化剂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结合的喷补材料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国栋 李纯 《国外耐火材料》 2000年第2期62-63,共2页
1 前言 碳结合的喷补材料作为转炉用热态修补耐火材料,代替传统的磷酸盐作结合剂的喷补材料,广泛使用在受高温炉渣侵蚀部位(出钢口周围和耳轴侧等),取得了良好的保护炉衬效果(图1,略)。 目前,品川公司根据用户需要制做了各种制品,但在... 1 前言 碳结合的喷补材料作为转炉用热态修补耐火材料,代替传统的磷酸盐作结合剂的喷补材料,广泛使用在受高温炉渣侵蚀部位(出钢口周围和耳轴侧等),取得了良好的保护炉衬效果(图1,略)。 目前,品川公司根据用户需要制做了各种制品,但在这里只介绍其中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碳结合 喷补材料 耐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土金属催化碳-碳结合生成反应
6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93,共1页
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化学教授ShuKobayashi及其同事发现碱土金属的盐类化合物能够选择性催化2种有机物之间的“碳一碳结合生成反应”。该研究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ScienceandTechnologyAgency)资助,期望获... 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化学教授ShuKobayashi及其同事发现碱土金属的盐类化合物能够选择性催化2种有机物之间的“碳一碳结合生成反应”。该研究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ScienceandTechnologyAgency)资助,期望获得化学反应普遍使用的有毒、稀有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物。研究人员发现稀土金属盐类具有催化活性,原子利用效率为100%,能够使成核剂磺酰亚胺选择性形成C-C键。此外,Kobayashi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溶剂可调整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催化剂 生成反应 碱土金属 碳结合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日本东京大学 类化合物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炉修补用碳结合喷补料的高性能化
7
作者 王守权 《耐火与石灰》 2017年第4期34-37,共4页
为了实现碳结合喷补料的高性能化,对沥青原料的添加量和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得知:随着沥青添加量的增加,永久线变化率增大,抗折强度和粘结强度提高;沥青粒度的微细化,永久线变化率增大,抗折强度提高;工业炉试验证实耐用性提高约20%,并... 为了实现碳结合喷补料的高性能化,对沥青原料的添加量和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得知:随着沥青添加量的增加,永久线变化率增大,抗折强度和粘结强度提高;沥青粒度的微细化,永久线变化率增大,抗折强度提高;工业炉试验证实耐用性提高约20%,并且具有抑制剥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喷补料 转炉 碳结合 沥青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碳结合碱性耐火材料的相演变
8
《国外耐火材料》 1995年第4期60-62,共3页
随着温度和氧分压的变化,在碳结合的碱性耐火材料的许多成份之间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化物的晶粒(MgO及/或CaO,硅酸盐)、碳素材料(石墨,结合剂)和抗氧化剂的相组成连续不断地发生反应,引起耐火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显著变化。本文... 随着温度和氧分压的变化,在碳结合的碱性耐火材料的许多成份之间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化物的晶粒(MgO及/或CaO,硅酸盐)、碳素材料(石墨,结合剂)和抗氧化剂的相组成连续不断地发生反应,引起耐火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显著变化。本文探讨比较了镁碳砖中传统的抗氧化剂铝的作用和白云石碳砖中非传统的抗氧化剂碳化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耐火材料 相变 耐火材料 碳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碳结合砖用离合螺旋压砖机
9
作者 Dotsch,L 冯士昌 《国外耐火材料》 1990年第3期47-50,共4页
关键词 耐火材料 碳结合 压砖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温施工型碳结合喷补料
10
作者 全荣 《耐火与石灰》 2011年第3期59-59,共1页
1前言与磷酸盐结合喷补料相比,用于转炉修补的碳结合喷补料,具有抗熔蚀性和抗热震性,特别是在受高温渣侵蚀的耳轴侧和出钢口周边广泛使用该材料进行修补,起到了保护炉墙的效果。但是,在超过1300℃的高温区域,传统的碳结合喷补料不易... 1前言与磷酸盐结合喷补料相比,用于转炉修补的碳结合喷补料,具有抗熔蚀性和抗热震性,特别是在受高温渣侵蚀的耳轴侧和出钢口周边广泛使用该材料进行修补,起到了保护炉墙的效果。但是,在超过1300℃的高温区域,传统的碳结合喷补料不易附着,必须添加过量的水,来降低修补面的温度。因此,为了改善高温区域喷补料附着性,开发了用于应对超高温施工型碳结合喷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施工 喷补料 碳结合 抗热震性 抗熔蚀性 高温区 附着性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近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金忠 唐蛟 +4 位作者 潘飞飞 石仁坤 郑会芳 权逸鹏 吴大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通过采集河南省新乡市近郊区域传统耕地、设施菜地以及景观绿化林地和草地0~20 cm表层土壤,利用湿筛法进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离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土... 通过采集河南省新乡市近郊区域传统耕地、设施菜地以及景观绿化林地和草地0~20 cm表层土壤,利用湿筛法进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离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相较于传统耕地,进行6年设施蔬菜种植显著降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占比(WR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幅分别为42.40%、54.84%和129.41%。而进行相同年限景观林、草地建设均能显著提高WR0.25,提升幅度分别为33.65%和23.63%。景观绿化林地和草地团聚体MWD、GMD较耕地分别增加0.64%和26.92%、83.87%和77.42%。此外,虽然设施菜地和林草地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较传统耕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其结合有机碳贡献率变化情况与团聚体各粒径质量占比有关。其中,0.25~2 mm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在设施菜地土壤中取得最大值,为35.02 g/kg,但是其>0.25 mm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贡献率均显著降低。草地建设显著降低<0.053 mm粒径黏粉粒结合有机碳贡献率,但是显著增加>0.25 mm粒径大团聚体结合有机碳贡献率。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近郊传统耕地转变为景观绿化林草地初期能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及结合有机碳的积累,并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在土壤有机碳固持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变化 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结合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位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矿化特征
12
作者 唐开钊 张君耀 +5 位作者 吴聪 王帅 廖文娟 尹力初 周卫军 崔浩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9-1652,共14页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矿化特性对土壤固碳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坡位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显著影响有机碳与土壤矿物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然而,目前关于不同坡位土壤MAOC矿化特征尚不清楚。...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矿化特性对土壤固碳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坡位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显著影响有机碳与土壤矿物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然而,目前关于不同坡位土壤MAOC矿化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丘陵区典型柑橘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探究了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柑橘园土壤团聚体MAOC的矿化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和疏水性对MAOC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下柑橘园土壤MAOC的累积矿化量(C_(t))、矿化速率和潜在可矿化量(C_(o))均明显高于坡上和坡中,但坡下土壤C_(o)/MAOC的比值明显低于坡上和坡中。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各坡位柑橘园土壤MAOC的C_(t)、矿化速率和C_(o)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而MAOC的矿化强度逐渐减弱。冗余分析(RDA)表明,MAOC潜在可矿化量(C_(o))与pH、SOC、MAOC、TN和C/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铁铝氧化物(Fed/Ald、Feo/Alo和Fep/Alp)和疏水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C_(o)/MAOC与铁铝氧化物和MAOC疏水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_(o)、C_(t)、pH、SOC、MAOC、TN和C/N呈显著负相关。层次分割分析表明,Alo、Alp和Fep是影响MAOC矿化的重要因子。变差分解分析表明,Alo、Alp、Fep、C/N、MAOC和Feo的共同作用显著影响不同坡位团聚体中MAOC的矿化。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南方丘陵区不同坡位柑橘园土壤团聚体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形成机制、稳定特性以及提高土壤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结合态有机 土壤团聚体 矿化 疏水性 柑橘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河口铁结合沉积有机碳的埋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作者 陈佳琪 肖文杰 +5 位作者 刘志良 潘思尚 年小美 张卫国 葛黄敏 许云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9-1149,共11页
探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及其稳定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口连结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带。前人研究发现活性铁(FeR)在沉积有机碳的保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 探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及其稳定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口连结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带。前人研究发现活性铁(FeR)在沉积有机碳的保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区域的碳循环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关于FeR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如何影响沉积有机碳的埋藏过程尚不清楚。文章对长江口横沙岛采集的一根40 m长的沉积柱样(HSD22)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全新世长江口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三个阶段(潮滩相、河口湾-浅海相、三角洲相)期间总有机碳(TOC)和铁结合有机碳(FeR-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潮滩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FeR-OC含量分别为0.04%±0.02%、0.08%±0.04%和0.09%±0.06%,占TOC的比例分别为6.73%、12.73%和12.06%。这一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期间,长江河口区约有11.72%±6.03%的沉积有机碳是通过与铁结合来保存埋藏的,凸显了FeR在河口湿地有机碳保存机制中的重要性。基于δ13C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发现FeROC以陆源有机碳为主,但在不同的沉积相间波动明显。这些发现强调了河口湿地FeR矿物在有机碳保护过程中受到有机碳来源和埋藏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有机 活性铁 不同沉积相 埋藏通量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猪粪生物炭对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梦婷 李子川 +6 位作者 孟俊 张敏 叶郑豪 单胜道 胡敏骏 徐君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56,共16页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上进行猪粪生物炭施用量和方法定位试验,种植制度为单季水稻。试验设置6个处理:常规施化肥(NPK),NPK基础上施用猪粪4.5 t/(hm^(2)·a)(SM),NPK基础上施用猪粪生物炭4.5 t/(hm^(2)·a)(SBc1)、11.25 t/(hm^(2)·a)(SBc2)、22.5 t/(hm^(2)·a)(SBc3),以及猪粪生物炭一次性施用112.5 t/hm^(2)(SBc4)。2021年(第3年)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其基本理化性质,并将土壤样品分为250~2000μm(粗颗粒态有机物),53~250μm(细颗粒态有机物)和<53μm(矿物结合态有机物)3个粒级,分析各粒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占比,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各粒级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光谱,以特征光谱峰值半定量性的评估了有机碳组成的变化。[结果]与SM处理相比,酸性水稻土中SBc3、SBc4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9.4%和103.3%,石灰性水稻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2.2%和53.0%。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含量137.8%~554.1%,细颗粒态有机碳(F-POC)含量37.6%~85.2%(P<0.05);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石灰性水稻土中C-POC含量110.0%和203.0%,F-POC含量54.8%和96.0%(P<0.05);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对两种水稻土MAOC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和猪粪生物炭对两种水稻土各粒级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类型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其比例,与NPK处理相比,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19.5%和38.0%,降低了酚醇碳族化合物的比例7.8%和17.9%,显著降低了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21.0%和19.1%,增加了酚醇族化合物的比例19.1%和33.2%(P<0.05)。[结论]对于较高的猪粪生物炭施用量,不论一次性施用还是逐年施用均可显著增加水稻土总有机碳含量,且粗颗粒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细颗粒,而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猪粪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主要组成有机化合物无显著影响,但会增加酸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而降低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相同施用量下,猪粪生物炭提高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作用高于石灰性水稻土。本试验结果可为猪粪生物炭在农田的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生物炭 水稻土 颗粒态有机 矿物结合态有机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渣沼液混施对潮土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15
作者 王慧敏 唐蛟 +3 位作者 吕利娟 郝跃鑫 殷金忠 吴大付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沼渣沼液混施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根据等碳量原则,设置不同沼渣沼液混施比例(100%沼渣,90%沼渣+10%沼液,80%沼渣+20%沼液,70%沼渣+30%沼液和... 为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沼渣沼液混施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根据等碳量原则,设置不同沼渣沼液混施比例(100%沼渣,90%沼渣+10%沼液,80%沼渣+20%沼液,70%沼渣+30%沼液和60%沼渣+40%沼液)及对照不施肥处理进行6个月的盆栽试验,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结合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沼渣沼液混施比例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和结合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相较于对照,各混施处理大团聚体质量组成比例(WR0.25)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90%沼渣与10%沼液混施处理占比最大,为57.40%.此外,团聚体结合总有机碳含量随沼渣配施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80%沼渣与20%沼液混施处理下达到最高值,为16.5 g/kg.各配施处理均提高>0.25 mm粒径大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贡献率.因此,可通过80%~90%沼渣与10%~20%沼液混施促进潮土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结合有机碳含量,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碳固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沼液 水稳性团聚体 结合有机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样性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骏杰 陈银萍 +4 位作者 牟晓明 李玉强 张钰清 卢誉之 曹渤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植物多样性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起至关重要作用。以往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多在人工控制植物多样性条件下进行,表明高植物多样性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在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对土壤... 植物多样性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起至关重要作用。以往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多在人工控制植物多样性条件下进行,表明高植物多样性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在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个典型高寒草甸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全氮及全磷等,旨在探究自然条件下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为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草地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了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而对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P<0.05),而对不同土层微生物量氮无影响;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分组发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综上,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自然条件下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促进效果,这种促进效果主要表现在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本研究为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碳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见解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有机 颗粒有机 矿物结合态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覆盖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土壤碳氮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
17
作者 张方方 宋启龙 +4 位作者 高娜 白炬 李阳 岳善超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I0013,共14页
【目的】明确长期覆盖对作物产量、土壤碳氮物理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长期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陕西省长武县超过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砂石(GM)和覆膜(FM)... 【目的】明确长期覆盖对作物产量、土壤碳氮物理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长期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陕西省长武县超过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砂石(GM)和覆膜(FM)3个处理。2018—2020年,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样,利用物理分组方法对各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组。结合相关性分析,研究长期覆盖下春玉米产量及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氮(MAON)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碳库管理指数(CPMI)、氮库管理指数(NPMI)和碳库稳定性指数(CSI)、氮库稳定性指数(NSI),进而明确产量与土壤碳氮组分和碳氮库相关指数的关系。【结果】与CK处理相比,GM处理产量有所下降,平均产量降低5.8%,而FM处理平均产量显著提高13.6%;与CK处理相比,GM和FM处理表层土壤(0—20 cm)的SOC和TN平均含量均有所降低,FM处理表层土壤的SOC平均含量显著下降7.3%,而GM处理变化不显著;与CK处理相比,GM和F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POC和PO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MAOC和MAON平均含量,即长期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含量,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惰性碳氮含量;与CK处理相比,GM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CPMI平均值,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CSI平均值,而FM处理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CPMI和NPMI平均值,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CSI和NSI平均值,表明GM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碳库稳定性,而FM处理同时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碳库稳定性和氮库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POC和MAOC除与碳库指数相关外,POC也与氮库活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MAOC还与玉米产量和氮库活性密切相关。【结论】长期覆膜能够维持作物高产并提高土壤碳氮库稳定性,但降低了表层土壤肥力,在其基础上配合其他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措施能够提高其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覆盖 颗粒有机 矿质结合态有机 惰性有机组分 氮库相关指数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垦养殖与退塘还湿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于蓝 陈钰 +2 位作者 尹晓雷 曾庆淞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6-477,共12页
为探究围垦养殖与退塘还湿对河口湿地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养殖塘以及退塘还湿样地为研究对象,对3个类型中的土壤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湿地围垦养殖显... 为探究围垦养殖与退塘还湿对河口湿地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养殖塘以及退塘还湿样地为研究对象,对3个类型中的土壤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湿地围垦养殖显著影响土壤Fe-OC含量,其含量在退塘还湿后有所回升;②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湿地围垦后土壤中无定形态铁(Feo)与络合态铁(Fep)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退塘还湿后土壤中游离态铁(Fed)含量显著下降(p<0.05);③养殖塘复湿初期,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低于养殖塘,且3样地中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为4.25%~7.85%;④土壤Fe-OC含量与土壤SOC、Fep、氧化铁的络合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Fe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容重和pH是影响土壤Fe-OC含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湿地围垦养殖与退塘还湿能够显著影响土壤Fe-OC含量,相比天然湿地,土壤Fe-OC含量在围垦后持续下降,在复湿过程中有所回升.结果表明退塘还湿对增加湿地碳汇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养殖 退塘还湿 碳结合特征 河口湿地
原文传递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4 位作者 杨学明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8,共6页
关键词 黑土 有机 颗粒态有机 团聚体结合 矿物结合态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2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2-1057,共6页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结合 大团聚体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