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中心城区碳储存服务评估:InVEST模型和ARIES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媛媛 尹珂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评估领域已涌现出多种模型与工具,但不同模型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缺乏定量比较。为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同一区域碳储存服务评估中的表现差异与有效性,采用InVEST模型与ARIES模型两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对重庆市中心... 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评估领域已涌现出多种模型与工具,但不同模型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缺乏定量比较。为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同一区域碳储存服务评估中的表现差异与有效性,采用InVEST模型与ARIES模型两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对重庆市中心城区的碳储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InVEST模型评估中心城区碳密度为92.99t/hm^(2),碳储总量505.03×10^(5)t,ARIES模型估算的碳密度为116.88t/hm^(2),碳储总量639.58×10^(5)t;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碳密度最高,耕地和林地为区域主要碳库;在海拔梯度上,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递增,碳储量随海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模型评估的区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均呈“中间低,四周高”,而分布形式差异显著。造成两模型评估结果差异的因素包括碳密度数据与评价单元的不同;InVEST模型侧重以土地覆盖类型为评价单元,碳储量按地类分布,ARIES模型则耦合地类与栅格单元,碳储量以斑块形式分布。InVEST模型评估结果可反映不同地类的碳储量高低,而ARIES模型则能进一步揭示同一地类间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ARIES模型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更强,可为区域制定固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存服务 储量 InVSET模型 ARI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碳排放-碳储存与碳供需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周乐乐 万霞 +7 位作者 丁黎明 魏星宇 王建平 陈静 李鑫 樊敏 黎猛 喻萧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9,共12页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碳排放、碳储量和碳供需比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法、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四川省高碳排放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农、工业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双流区、龙泉驿区、安岳县);碳储量空间上呈“西高东低”,高值聚集分布于林草面积广阔的川西高原,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碳供需比位于−0.951-0.818之间,全省超过75%的区(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空间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赤字”的特点,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地广人稀,植被资源丰富,有较高的盈余。东部成都平原区农田、城市建成地面积占比高,工业、经济发达,有严重的赤字。3)从研究全域来看,农业相关指标对碳排放的解释力度最大;碳储存与植被覆盖相关指标相关性最强。从空间局部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由西南到东北下降;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对川西、川东南部分区(县)的碳储量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碳储存估算 供需比 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性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碳储存”的需求侧电-碳耦合交易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华昊辰 辛世禹 +4 位作者 陈星莺 余昆 刘迪 丁一 沈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2143,I0004,共14页
“双碳”目标指引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结合时变价格信号的低碳需求响应可以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降低碳排放。然而,不同用户灵活性差异较大,仅通过价格信号的变化难以引导低灵活性用户实现碳减排;同时,部分高灵活性用户的调... “双碳”目标指引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结合时变价格信号的低碳需求响应可以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降低碳排放。然而,不同用户灵活性差异较大,仅通过价格信号的变化难以引导低灵活性用户实现碳减排;同时,部分高灵活性用户的调节潜力并未被完全释放。为了通过用户间碳排放责任的交易进一步释放需求侧的碳减排潜力,该文提出需求侧电-碳耦合交易机制,旨在通过碳排放责任的再分配进一步释放高灵活性用户的碳减排潜力。但根据比例共享定理,碳排放责任与用电量成固定比例,限制其在用户间的灵活转移,提出“虚拟碳储存”,使储能中电的碳排放强度成为可控变量,实现碳排放责任在用户间的自由转移。以地区电力系统为研究场景,综合考虑电费成本、碳排放成本以及负荷调节成本,引入近端策略优化算法求解用户的最佳用电策略。仿真结果显示,相比用户仅参与传统电力市场,参与电-碳耦合市场并考虑“虚拟碳储存”,可减少31.9%的碳排放,同时显著降低了用户用电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耦合交易 投标/报价策略 需求侧管理 虚拟碳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沉积物碳储存与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许伟翔 白国梁 +2 位作者 李贝宁 吴振斌 张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8-888,共11页
碳循环在参与全球物质能量交换流动与影响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沉积物储存与释放过程能提高人类对淡水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认识,同时研究沉积物碳储存与释放的影响... 碳循环在参与全球物质能量交换流动与影响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沉积物储存与释放过程能提高人类对淡水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认识,同时研究沉积物碳储存与释放的影响因素对延缓和治理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文章首先综述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沉积物碳储存与释放的途径,其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从气候、水文条件(水位、水质、温度)、生物因素(浮游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等方面讨论了影响碳储存和释放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不仅会相互影响与联系,且都会直接或间接对沉积物碳的储存和释放产生影响,沉积物碳的储存和释放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对如何应对富营养化淡水生态系统实施固碳增汇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碳储存 释放 影响因素 水文条件 沉水植物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碳储存城乡差异及其驱动因素——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
5
作者 柳明星 罗巧灵 +1 位作者 黄荣鋆 周俊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419-11436,共1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乡梯度视角下,城市绿地碳储存的城乡差异及其潜在原因仍不清楚。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结合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构建城市绿地碳储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乡梯度视角下,城市绿地碳储存的城乡差异及其潜在原因仍不清楚。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结合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构建城市绿地碳储量测度模型,评估了城市绿地碳储存的空间格局;其次采用直接和间接影响分离法,揭示了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动态城乡梯度上的城乡差异;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引起城市绿地碳储存城乡差异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22年,武汉市建成区内城市绿地面积16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78%。城市绿地碳储存总量为10906 Gg(1Gg=109 g),呈现出由城市核心区向郊区放射式增加的空间格局。城市绿地碳密度在0至383 Mg C/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3.92 Mg C/hm^(2)。(2)在城乡梯度上,随着城市化强度的增加,城市绿地碳储量呈现出线性下降的趋势。在分离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碳储量的直接消极影响后,其间接影响随着城市化强度的增加呈现“V”型变化趋势,即先减少再增加。当城市化强度高于0.9时,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碳储量的间接影响由消极效应转变为积极效应。(3)城市绿地碳储量受到城市绿地系统内部性状(即景观结构)和外部环境(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在整体城乡梯度上,平均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Shannon多样性、气温、降水和距道路距离与城市绿地碳储量正相关,斑块面积百分比、地表温度、人口密度、PM2.5和夜间灯光与城市绿地碳储量负相关。相比于景观结构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城市绿地碳储量城乡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夜间灯光。然而,这种相关关系和影响强度在不同的城市化强度区间上有所差异。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和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有助于实现城市“碳中和”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碳储存 城市化强度 城乡梯度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响水-滨海港区海岸带景观演变及对区域碳储存的影响
6
作者 吴欠 范学忠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6期87-90,共4页
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InVEST碳储存模型,对响水-滨海港区海岸带景观演变过程及区域碳储存的动态响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984-2020年,研究区农田和盐田大规模转变为建设用地,盐沼、潮滩、未利用地和部分盐田主要转为养殖塘;区域... 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InVEST碳储存模型,对响水-滨海港区海岸带景观演变过程及区域碳储存的动态响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984-2020年,研究区农田和盐田大规模转变为建设用地,盐沼、潮滩、未利用地和部分盐田主要转为养殖塘;区域碳储存总量因之丧失22.2万t,碳密度高值区在空间上直接减少15.7%;农田转为建设用地,是研究区碳储存功能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和贡献者,潮滩转为海水、潮滩转为养殖塘的碳储存损失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景观演变 碳储存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碳储存量对全球变暖的指示作用
7
作者 王公伯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134-136,140,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海洋沉积物碳储存形式与分布,揭示沉积物碳储量对古气候和当代全球变暖的指示作用,指出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和埋藏通量的变化能反映大气温室气体和地表温度的波动。研究基于海洋碳汇机制,提出加强保护、发展碳捕集技术、完... 文章通过分析海洋沉积物碳储存形式与分布,揭示沉积物碳储量对古气候和当代全球变暖的指示作用,指出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和埋藏通量的变化能反映大气温室气体和地表温度的波动。研究基于海洋碳汇机制,提出加强保护、发展碳捕集技术、完善监测预测系统、推动低碳转型等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旨在为缓解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碳储存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培育经营与碳储存关系的分析研究
8
作者 王艳平 《中国林业产业》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本研究论文旨在探索森林经营方式如何影响其碳储存能力。首先,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包括森林作为碳汇的生态功能、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机制。接着,论文探讨了不同森林培育经营策略,如不同类型森... 本研究论文旨在探索森林经营方式如何影响其碳储存能力。首先,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包括森林作为碳汇的生态功能、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机制。接着,论文探讨了不同森林培育经营策略,如不同类型森林的管理方法、森林更新与灾害管理,及其对碳储存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考虑了影响碳储存的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土壤条件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更新 土壤条件 碳储存 经营策略 灾害管理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刘其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0期0104-0107,共4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气候变化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碳循环发生变化。自从一个多世纪前发生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ml·m3...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气候变化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碳循环发生变化。自从一个多世纪前发生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ml·m3上升到2023年的385ml·m3?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已上升了0.6℃,全球温室效应自从20世纪以来一直在持续扩大。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碳储量变化与森林生产力、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和探讨,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生物质 土壤有机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存 生物质 土壤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被引量:22
10
作者 迟传德 许信旺 +1 位作者 吴新民 潘根兴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64,共6页
文章研究了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湿地土壤全土1m深有机碳密度达10.82±1.90kg.m-2,表层土壤(0—30cm)有机碳密度为5.19±0.68kg.m-2,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稻土的... 文章研究了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湿地土壤全土1m深有机碳密度达10.82±1.90kg.m-2,表层土壤(0—30cm)有机碳密度为5.19±0.68kg.m-2,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稻土的碳密度;有机碳(SOC)含量分布随土壤深度(H)的递降符合幂函数方程,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表层积累强度和积累深度高于稻田;湿地土壤氮素是土壤固碳的有利因子,其氮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应高于水稻土;因湖泊沉积受河流动力学、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条件的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看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储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有机 碳储存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空间格局与地震破坏评估 被引量:15
11
作者 彭怡 王玉宽 +1 位作者 傅斌 马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功能 碳储存 汶川地震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碳储存的耦合关系——以祁连山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让会 赵文斐 +3 位作者 彭擎 刘春伟 周丽敏 田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0-257,共8页
气候变化及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祁连山生态系统(QLME)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基于多元数据,运用遥感及GIS技术,结合InVEST及GeoSOS-FLUS模型,探索CSET与方法,实现对QLME碳储存的估算。定量估算及分析表... 气候变化及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祁连山生态系统(QLME)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基于多元数据,运用遥感及GIS技术,结合InVEST及GeoSOS-FLUS模型,探索CSET与方法,实现对QLME碳储存的估算。定量估算及分析表明:(1)不同景观类型背景下QLME碳储存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QLME碳储存最高为草地及林地景观,其次为裸地,而耕地、湿地、建设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景观的碳储存较小。1985—2018年间,QLME碳储存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增加了4805.95×10^(4)t,年增长率为38.43%。(2)草地景观碳储存占研究区50%以上,其碳储存呈先增后减趋势,林地景观碳储存占总碳储存的11.31%~36.16%,变化幅度较大。(3)基于未来RCP4.5及RCP8.5气候变化情景,QLME碳储存趋于增加,2050年平均碳储存量为3813.38 t·km^(-2),较2018年增长了8.69%。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碳循环规律及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生态系统(QLME) 气候变化情景 碳储存估算技术(CSET)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 景观格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90
13
作者 刘子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4-639,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地保护和恢复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科学界普遍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平衡和土地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温室气体 碳储存 平衡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储存功能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以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子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0-187,共8页
天然湿地土壤具有碳储存的功能,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为例,提出储碳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分类体系,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根据理论上的合理性、方法上的简便可行性、现实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 天然湿地土壤具有碳储存的功能,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三江平原湿地土壤为例,提出储碳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分类体系,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根据理论上的合理性、方法上的简便可行性、现实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当地的适用性等原则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和排序,试图从多种货币化方法的评价结果中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单位储碳价值量取值范围,用来估算湿地土壤的储碳价值。评价对单位储碳功能的价值估算取5~25US$/t碳,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储碳总价值为31.0×108~155.2×108US$,农业开发造成的湿地储碳功能的经济损失为10.8×108~53.8×108US$,平均每年每hm2的碳损失约为4.3~21.5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碳储存 价值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城市树木碳储存的现状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继勤 郑惠潆 《森林工程》 2016年第4期28-30,共3页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美城市树木的碳储存和碳封存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的主要城市树木平均碳储量高于美国,单位面积碳储量平均值低于美国,揭示了研究城市树木的碳储存和碳封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美城市树木的碳储存和碳封存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的主要城市树木平均碳储量高于美国,单位面积碳储量平均值低于美国,揭示了研究城市树木的碳储存和碳封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树木的种植提供了有益思路。本文建议:在进行城市树木补植补造的同时,重视树木种类的选择和气候条件;加大城市绿化的投入力度,加强植被复层结构的管理;加强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关注城市树木的种植和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城市 树木 碳储存 封存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中山地段几种林分的乔木特征及碳储存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德文 盛晓琼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8-13,共6页
为了解川西北中山地段不同森林的林分结构和碳储存与分配特征,本研究以位于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中山地段的日本落叶松林、黄柏林、华山松林、野核桃林和混交林为对象,对其林分结构、乔木碳储存及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森林... 为了解川西北中山地段不同森林的林分结构和碳储存与分配特征,本研究以位于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中山地段的日本落叶松林、黄柏林、华山松林、野核桃林和混交林为对象,对其林分结构、乔木碳储存及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森林的物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林分的碳储量介于96.88±2.20 MgC hm^(-2)和282.61±7.94 MgC hm^(-2)之间,林木中的碳主要储存在地上部分;林分及各部分的碳储量具有极大的差异。仅就碳储量现状而言,野核桃林最优,混交林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特征 林分结构 碳储存与分配 中山地段 老河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成熟林碳储存与分配特征比较研究
17
作者 曾掌权 张灿明 +4 位作者 汪思龙 李锡泉 姚敏 牛艳东 吴子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类型。笔者综合分析了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分配特征,了解当前对常绿阔叶林碳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宜开展对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定位研究,以掌握常绿阔叶林生产...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类型。笔者综合分析了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分配特征,了解当前对常绿阔叶林碳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宜开展对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定位研究,以掌握常绿阔叶林生产力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被 土壤 分配 碳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储存变化背景下东营市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被引量:18
18
作者 隋玉正 孙大鹏 +2 位作者 李淑娟 徐永臣 吴晶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112-8123,共12页
生态修复是指在不同人为干预程度下,协助已遭受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我国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但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急需对受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东营市海岸带... 生态修复是指在不同人为干预程度下,协助已遭受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我国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但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急需对受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东营市海岸带地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对其2005、2010、2015和2018年4个时间段的碳储存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碳储存及"碳源碳汇"的动态变化,以间接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结果表明,2005-2018年东营市海岸带碳储存功能持续减弱,13年间碳储存总量减少了1.341×10^(6) t,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有8.68×10^(4) hm^(2)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评价等级为差和极差,空间上受损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岸线附近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按照东营市海岸带碳损失空间差异和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包括加强恢复区保护力度、稳定碳储存能力,整顿辅助区粗放模式、塑造碳储存廊道和退还重建区滨海湿地、扭转碳损失趋势,以期通过改善和恢复研究区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 碳储存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对林业碳储存增量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徐冬梅 高岚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1-45,共5页
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林业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对于林业发展与森林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森林吸收大气中CO_2气体以碳化合物储存起来,形成碳汇过程。研究运用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滞后模型,分析林业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碳... 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林业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对于林业发展与森林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森林吸收大气中CO_2气体以碳化合物储存起来,形成碳汇过程。研究运用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滞后模型,分析林业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与林业碳储存增量的协整关系以及2个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我国林业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林业碳储存增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其影响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滞后期,投资效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林固定资产投资 碳储存增量 协整检验 滞后性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
全文增补中
碳捕捉与碳储存驱动政策:基于X-Y维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慧明 李廉水 朱晓东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9,50,共7页
本文对比了中国、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碳捕捉与碳储存推进政策。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在CCS研发与示范上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具有相当数量的捕捉与封存示范项目,但是从政策工具的视角来看,环境型政策如法规管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 本文对比了中国、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碳捕捉与碳储存推进政策。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在CCS研发与示范上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具有相当数量的捕捉与封存示范项目,但是从政策工具的视角来看,环境型政策如法规管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竞争机制、融资、税收等政策仍然较匮乏;产业链上游缺乏弥补电厂成本的电力销售政策,而产业链中下游则亟待构建信息披露、资源化利用以及封存后影响评价等机制;跨部门或企业合作中,中国侧重于政企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企业之间、行业与企业的合作,且未对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明确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捉与储存 政策工具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