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铕修饰硅纳米颗粒可视化检测铜离子
1
作者 王文一 张学文 +3 位作者 闫旭焕 杨秀颖 赵晨楠 田佳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了实现对水中铜离子(Cu^(2+))的检测,设计开发了比率荧光探针铕修饰硅纳米颗粒(Eu-DPA@SiNPs)。在探针中,SiNPs作为参比信号,Eu^(3+)为响应信号,而2,6-吡啶二羧酸(DPA)作为“天线”敏化Eu^(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 为了实现对水中铜离子(Cu^(2+))的检测,设计开发了比率荧光探针铕修饰硅纳米颗粒(Eu-DPA@SiNPs)。在探针中,SiNPs作为参比信号,Eu^(3+)为响应信号,而2,6-吡啶二羧酸(DPA)作为“天线”敏化Eu^(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图谱(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探针进行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用荧光光谱测试其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当DPA与Eu^(3+)的摩尔比为0.5∶1时,探针具有最大淬灭效率;探针为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直径为26.15 nm;探针中加入Cu^(2+)后,10 s即反应完全,在0.2~13.0μmol/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41μmol/L,远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所规定的饮用水中Cu^(2+)含量最大允许限值,并成功将探针应用到实际水样中检测Cu^(2+);进一步制备了荧光检测试纸,实现了对Cu^(2+)的便携、可视化和半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铕修饰 硅纳米颗粒 荧光检测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简易制备及在胭脂红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晓霞 马素黛 年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0-255,共6页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腐殖酸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快速制备了发射墨绿色荧光的Si NPs,并对其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考察。基于胭脂红(CRM)可以有效猝灭Si NPs荧光强度的现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荧光检测胭脂红新方法,在最优的条...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腐殖酸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快速制备了发射墨绿色荧光的Si NPs,并对其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考察。基于胭脂红(CRM)可以有效猝灭Si NPs荧光强度的现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荧光检测胭脂红新方法,在最优的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90μmol/L,检测限为0.056μmol/L;应用于糖果和饮料中CRM的测定,回收率为99.1%~1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硅纳米颗粒 胭脂红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薛志刚 郑多 +6 位作者 阮建明 潘乾 赵迪诚 刘小平 陈玉祥 夏家辉 夏昆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06-610,共5页
通过不同浓度的NaCl、NaI修饰硅纳米颗粒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硅纳米颗粒与DNA结合力及对DNA的保护作用 ,同时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报告基因 ,以硅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转染HT10 80细胞。经电镜观察证实硅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 ... 通过不同浓度的NaCl、NaI修饰硅纳米颗粒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硅纳米颗粒与DNA结合力及对DNA的保护作用 ,同时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报告基因 ,以硅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转染HT10 80细胞。经电镜观察证实硅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 ;硅纳米颗粒与DNA结合后 ,能对DNA起保护作用 ;并且硅颗粒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HT10 80细胞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氯化纳 基因转染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酸化修饰的核/壳硅纳米颗粒药物缓释体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晓晓 海罗 +2 位作者 王柯敏 伍旭 谭蔚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88,共6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功能化基团同步修饰方法制备了包载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PYM)的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YM-PO4SiNP),考察了不同量的磷酸化修饰试剂对PYM-PO4SiN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化修饰试剂量的增加,制备的PYM-PO4SiNP的... 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功能化基团同步修饰方法制备了包载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PYM)的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YM-PO4SiNP),考察了不同量的磷酸化修饰试剂对PYM-PO4SiN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化修饰试剂量的增加,制备的PYM-PO4SiNP的电位逐渐降低,其包载的PYM的释放速率逐渐加快,但对颗粒的粒径没有明显影响.本文选择能使药物平稳、缓慢释放的磷酸化修饰试剂用量,制备了稳定性好、药物缓释时间长的PYM-PO4SiNP,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2%和37.81%,通过与CNE-2细胞共培育后,可以使CNE-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而磷酸化核/壳硅纳米颗粒PO4SiNP载体本身是没有毒性的.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核/壳硅纳米颗粒在药物载体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缓释 药物载体 平阳霉素 磷酸化硅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朱诗国 甘凯 +7 位作者 李征 沈守荣 向娟娟 李小玲 范松青 吕红斌 曾朝阳 李桂源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14-111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颗粒基因传递载体。本研究主要阐述其生物相容性,为其进一步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转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 背景与目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颗粒基因传递载体。本研究主要阐述其生物相容性,为其进一步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转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能力,随后通过血浆蛋白反应滤过试验和红细胞聚集试验进一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的能力显著下降。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DNA(/ODN)复合物可与小鼠血浆蛋白成分结合,并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结论: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含血清培养基中的血浆蛋白相互作用,影响体外细胞转染效率。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体内外周血血浆蛋白和外周血红细胞反应而影响其体内基因传递能力,其生物相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赖氨酸 硅纳米颗粒 生物相容性 基因传递 反义寡核苷酸 非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的生物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薛志刚 朱晒红 +5 位作者 潘乾 梁德生 李玉梅 刘雄昊 夏昆 夏家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硅颗粒制成纳米颗粒后的长期毒性及生殖毒性。方法:将硅纳米颗粒经尾静脉注入小白鼠体内,收集尿液离心后,电镜下观察是否有纳米颗粒的存在,并将小白鼠雌雄合笼交配产生后代,观察其产仔率,同时在电镜下观察纳米颗粒在亲代鼠各... 目的:研究硅颗粒制成纳米颗粒后的长期毒性及生殖毒性。方法:将硅纳米颗粒经尾静脉注入小白鼠体内,收集尿液离心后,电镜下观察是否有纳米颗粒的存在,并将小白鼠雌雄合笼交配产生后代,观察其产仔率,同时在电镜下观察纳米颗粒在亲代鼠各脏器中的分布。结果:硅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后,分布于小鼠各脏器,并能经肾脏排泄,同时注入纳米颗粒的小鼠能正常的繁殖后代。结论:硅纳米颗粒没有毒性并能在体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生物毒理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及生物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颜忠 余智萍 +5 位作者 朱晒红 周建大 黄艳艳 王国慧 黄东 周科朝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12-1417,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添加氨基化试剂和钌吡啶配合物水溶液,采用油包水制备硅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硅纳米颗粒和荧光硅纳米颗粒。通过电镜检测到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40nm;在中性pH条件下,Zeta电位仪检测表面改性的硅纳米颗粒的净正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添加氨基化试剂和钌吡啶配合物水溶液,采用油包水制备硅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硅纳米颗粒和荧光硅纳米颗粒。通过电镜检测到纳米颗粒的粒径约为40nm;在中性pH条件下,Zeta电位仪检测表面改性的硅纳米颗粒的净正电荷约为16mV;细胞内吞实验和体外毒性实验表明,荧光颗粒可被细胞吞噬,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与DNA的结合试验发现,氨基化硅纳米颗粒能与质粒DNA有效结合,复合后能有效地抵抗血清或DNaseI的降解;细胞转染实验表明,颗粒有效地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到HT1080细胞和Hela细胞内,并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基因载体 细胞转染 基因治疗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表面硅纳米颗粒的结构与热稳定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冠湘 葛树明 +2 位作者 欧阳韬 张凯旺 易有根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9-794,共6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硅颗粒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碳纳米管表面硅颗粒结构发生了由笼状结构到帐篷状结构的变化.碳管表面的硅颗粒在熔点附近或更高的温度下,结构变得无序,并沿着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伸长....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硅颗粒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碳纳米管表面硅颗粒结构发生了由笼状结构到帐篷状结构的变化.碳管表面的硅颗粒在熔点附近或更高的温度下,结构变得无序,并沿着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伸长.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碳纳米管表面硅颗粒与自由条件下硅颗粒Lindemann指数的变化,发现碳纳米管表面的硅纳米颗粒熔点要低于自由条件下硅纳米颗粒的熔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纳米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毒性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杨菊云 陈玉祥 张阳德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6期585-586,590,共3页
目的研究硅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毒性。方法硅纳米粒悬液注射小白鼠96h后,处死,电镜下观察硅纳米粒的全身分布及对血-脑、血-前列腺、血-睾的影响;一次给予最大体积、最大浓度的硅纳米粒悬液腹腔或尾静脉注射小白鼠,观察二周内动物的死... 目的研究硅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毒性。方法硅纳米粒悬液注射小白鼠96h后,处死,电镜下观察硅纳米粒的全身分布及对血-脑、血-前列腺、血-睾的影响;一次给予最大体积、最大浓度的硅纳米粒悬液腹腔或尾静脉注射小白鼠,观察二周内动物的死亡及毒性反应。结果电镜下可见硅纳米颗粒在脑、肝、心、脾、肺、肾、胃、肠、前列腺、睾丸等器官组织均有分布,且发现大量硅纳米颗粒已进入肝细胞核和少量进入脑神经细胞核内;给予4500ug/鼠腹腔注射,二周后,小鼠体重、食欲、大小便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一死亡。结论硅纳米颗粒几无毒性,是有应用前途的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体内分布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沉积多孔硅纳米颗粒膜的光发射及红外光谱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磊 杨沁玉 +2 位作者 王德信 杨平 张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4-907,共4页
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方法,以硅烷为源气体,在沉积区域加载脉冲负偏压进行调节,在玻璃基片上沉积得到具有荧光特征的多孔硅纳米颗粒膜。沉积过程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在412 nm处出现S iH*(A2Δ→X2Π0-0... 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方法,以硅烷为源气体,在沉积区域加载脉冲负偏压进行调节,在玻璃基片上沉积得到具有荧光特征的多孔硅纳米颗粒膜。沉积过程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在412 nm处出现S iH*(A2Δ→X2Π0-0)特征峰,证明放电沉积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硅烷裂解。将脉冲负偏压固定在-300 V,当占空比从0.162增大到0.864时,薄膜的红外光谱显示S i—O—S i在1 070cm-1伸缩振动吸收峰与800 cm-1的弯曲振动峰都有所增强,而930 cm-1的S i—H弯曲振动减弱。说明随着占空比的增加,S i—O—S i键的结合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纳米颗粒 发射光谱 红外光谱 占空比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被引量:3
11
作者 詹蕾 颜小丽 +1 位作者 高鹏飞 黄承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1-704,共4页
本文采用改良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得到双染料掺杂的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荧光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90nm。利用荧光光谱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该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其可同时发出红、绿双色荧光... 本文采用改良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得到双染料掺杂的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荧光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90nm。利用荧光光谱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该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其可同时发出红、绿双色荧光,这为进一步制备具有更多种荧光信号的硅纳米颗粒提供基础。同时,由于硅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好,易功能化的特点,使得该新型硅纳米荧光颗粒在生物标记及生物成像的多组分分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反相微乳液法 双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薄膜对硅太阳电池的减反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庆 马翩翩 +2 位作者 赵文达 皮孝东 杨德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50-1855,共6页
通过光路模拟计算,分析了在硅太阳电池的表面添加一层多孔的硅纳米颗粒薄膜以增加硅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可能性。无论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前还是封装后,硅纳米颗粒的尺寸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均很小,孔隙率约为70%的硅纳米颗粒薄膜能最大限度提... 通过光路模拟计算,分析了在硅太阳电池的表面添加一层多孔的硅纳米颗粒薄膜以增加硅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可能性。无论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前还是封装后,硅纳米颗粒的尺寸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均很小,孔隙率约为70%的硅纳米颗粒薄膜能最大限度提高光的透过率。在硅太阳电池封装后,硅纳米颗粒薄膜对光的透过率的增强与封装前相比有所削弱。同时考虑了入射光角度变化时硅纳米颗粒薄膜对光的透过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薄膜 太阳电池 孔隙率 减反射 透过率 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相虎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10-313,共4页
利用HF和AgNO3混合液刻蚀制备出n型硅纳米颗粒,并将其应用到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随着酸刻蚀时间的延长,硅纳米颗粒的尺寸不断减小,当刻蚀时间为35min时,其尺寸平均值为80nm。将n型硅纳米颗粒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制备出... 利用HF和AgNO3混合液刻蚀制备出n型硅纳米颗粒,并将其应用到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随着酸刻蚀时间的延长,硅纳米颗粒的尺寸不断减小,当刻蚀时间为35min时,其尺寸平均值为80nm。将n型硅纳米颗粒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制备出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发现n型硅纳米颗粒尺寸对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也有明显的影响,随着n型硅纳米颗粒尺寸的减小,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太阳能电池 光电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衍生碳包覆硅纳米颗粒限制于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苏媚 张福勤 +3 位作者 童汇 毛高强 刘志远 喻万景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63,共5页
采用原位生长法设计并合成了MOF衍生碳包覆硅纳米颗粒限制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Si/C@G),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材料结构有效缓解硅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促进了稳定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层的形成,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导率... 采用原位生长法设计并合成了MOF衍生碳包覆硅纳米颗粒限制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Si/C@G),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材料结构有效缓解硅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促进了稳定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层的形成,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导率。Si/C@G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500 mA/g时经100次循环可逆比容量仍有1081.2 mAh/g;在电流密度5.0 A/g时其可逆容量达到949.6 mAh/g。Si/C@G负极在1.0 A/g的恒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可逆比容量可保持在677.2 mAh/g左右,库仑效率可达99.84%,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原位生长 ZIF-67 MOF 石墨烯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碳包覆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硅纳米颗粒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迎奔 刘剑波 +3 位作者 贺月林 陈薇 许丽娟 王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介孔硅纳米颗粒(MSN)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MSN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 H值,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施用量为0.5%、1.0%和2.0%的MSN处理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下降63.07%、81.30%和93.02%。MSN对Cd污...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介孔硅纳米颗粒(MSN)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MSN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 H值,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施用量为0.5%、1.0%和2.0%的MSN处理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下降63.07%、81.30%和93.02%。MSN对Cd污染土壤上水稻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显著降低了盆栽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0.5%、1.0%和2.0%MSN处理组水稻籽粒中Cd含量从0.363 mg/kg分别下降到0.045 5、0.032 5、0.020 7 mg/kg,均达国家标准。因此,介孔硅纳米颗粒可用于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纳米颗粒 水稻 镉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包覆阿霉素/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文静 黄倩倩 +5 位作者 陈云娜 施晓艳 赵杨琪 王雷 张善堂 陈卫东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目的制备聚多巴胺(PDA)包覆的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HMSNs)作为药物递送系统,拟在弱酸性和高还原性的肿瘤微环境条件下释放抗肿瘤药物。方法通过调整含二硫键的硅源前体加入量并用碳酸钠选择性刻蚀制备出HMSNs,并包裹PDA层得到PDA@HMSNs,... 目的制备聚多巴胺(PDA)包覆的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HMSNs)作为药物递送系统,拟在弱酸性和高还原性的肿瘤微环境条件下释放抗肿瘤药物。方法通过调整含二硫键的硅源前体加入量并用碳酸钠选择性刻蚀制备出HMSNs,并包裹PDA层得到PDA@HMSNs,通过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出盐酸阿霉素(DOX)/HMSNs纳米颗粒,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载药率,考察DOX与HMSNs不同投料比对载药率的影响,并通过体外降解行为考察弱酸和高还原环境刺激响应性。结果所制备的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呈中空类球形,HMSNs、PDA@HMSNsDOX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12.3±0.14)nm和(142.3±0.21)nm;Zeta电位值分别为-(44.0±0.12)m V和-(21.8±0.15)m V;当DOX与HMSNs投料比为1∶3时,载药率达到(27.93±2.27)%;合成的PDA@HMSNs在弱酸性和高还原性环境刺激下产生降解行为。结论成功制备具有弱酸性和高还原性双重刺激响应性的聚多巴胺包覆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 盐酸阿霉素 双重刺激响应性 聚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条件下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中苋菜红的检测应用
17
作者 杨福霞 马晓彤 韩舜愈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86-291,共6页
苋菜红是一种合成着色剂,因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必须严格控制食品中苋菜红的添加量。为了规范苋菜红使用、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开发简单高效的方法来测定苋菜红含量。该实验采用一步法制备了荧光硅纳米颗粒,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耗... 苋菜红是一种合成着色剂,因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必须严格控制食品中苋菜红的添加量。为了规范苋菜红使用、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开发简单高效的方法来测定苋菜红含量。该实验采用一步法制备了荧光硅纳米颗粒,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耗时少。制备的荧光硅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盐性和pH稳定性。苋菜红能够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有效地猝灭硅纳米颗粒的荧光,基于此该文构建了荧光传感器用于苋菜红检测。在苋菜红质量浓度为2.0~20.0μg/mL时,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022μg/mL,所制备硅纳米颗粒检测食品中苋菜红的回收率为92.0%~104.0%,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为食品中苋菜红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红 食品安全 荧光硅纳米颗粒 荧光共振能量 荧光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可提高膜法气体分离效率
18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膜法 气体分离 效率 澳大利亚Csiro公司 美国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聚合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可提高气体分离膜效率
19
作者 钱伯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9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硅纳米颗粒 气体分离膜 效率 美国膜技术研究公司 澳大利亚Cisco公司 美国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颗粒在植物转基因上的应用
20
《纳米科技》 2007年第4期69-69,共1页
硅纳米颗粒过去常常用于动物细胞和组织的转基因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植物获得了成功,他们通过这项技术将-基因和诱导该基因表达的化学诱导物同时转入植物细胞,使转入的基因获得了表达。这一技术通过... 硅纳米颗粒过去常常用于动物细胞和组织的转基因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植物获得了成功,他们通过这项技术将-基因和诱导该基因表达的化学诱导物同时转入植物细胞,使转入的基因获得了表达。这一技术通过将转入物质装入硅纳米颗粒的缝隙里,然后在颗粒表面覆盖金粉,轰入植物细胞内实现转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转基因 硅纳米颗粒 化学诱导物 应用 动物细胞 州立大学 植物细胞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