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粉对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用低温银浆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光远 韩安军 +6 位作者 刘文柱 赵文婕 王栋良 敖毅伟 冈本珍范 孟凡英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银浆是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重要材料,更低的体积电阻率和接触电阻、良好的附着力、优良的细线印刷性能及组件栅线抗腐蚀老化是其不断改进的方向。作为导电相,银粉的性能和含量对银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低温固化银浆导电机理以... 银浆是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重要材料,更低的体积电阻率和接触电阻、良好的附着力、优良的细线印刷性能及组件栅线抗腐蚀老化是其不断改进的方向。作为导电相,银粉的性能和含量对银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低温固化银浆导电机理以及SHJ电池对银浆性能的追求,综述了银粉的振实密度、形貌、粒径、表面处理剂及其与有机物的适配。进一步探讨了纳米银粉和银包铜粉在SHJ太阳电池用低温银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低温银浆 银粉 表面处理 振实密度 银包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Si:H/c-Si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本征硅薄膜钝化层的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乔治 解新建 +4 位作者 薛俊明 刘辉 梁李敏 郝秋艳 刘彩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7-1214,共8页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法在低温、低功率的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本征硅薄膜,研究了硅烷浓度(CS)对薄膜微结构、光电特性及表面钝化性能的影响.将本征硅薄膜作为钝化层应用到氢化纳米晶硅/晶硅(nc-Si:H/c-Si)...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法在低温、低功率的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本征硅薄膜,研究了硅烷浓度(CS)对薄膜微结构、光电特性及表面钝化性能的影响.将本征硅薄膜作为钝化层应用到氢化纳米晶硅/晶硅(nc-Si:H/c-Si)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中,研究了硅烷浓度和薄膜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硅烷浓度的降低,本征硅薄膜的晶化率、氢含量、结构因子、光学带隙和光敏性等都在过渡区急剧变化;本征硅薄膜的钝化性能由薄膜的氢含量及氢的成键方式决定.靠近过渡区的薄膜具有较好的致密性和光敏性,氢含量最高,带隙态密度低,且主要以Si H形式成键,对硅片表现出优异的钝化性能,使电池的开路电压大幅提高.但是,当薄膜的厚度过小时,会严重影响其钝化质量.本实验中,沉积本征硅薄膜的最优硅烷浓度为6%(摩尔分数),且当薄膜厚度为~8 nm时,所制备电池的性能最好.实验最终获得了开路电压为672 m V,短路电流密度为35.1 m A·cm-2,填充因子为0.73,效率为17.3%的nc-Si:H/c-Si SHJ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薄膜 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界面钝化 少子寿命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光吸收增强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千尚 唐瑾晖 +6 位作者 黄伟 任慧志 魏长春 王广才 许盛之 赵颖 张晓丹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095,共7页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谱,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平面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可以作为叠层电池的底电池,其性能直接影响叠层电池的性能表现。采用传统反应热蒸发技术,在低温(170℃)条件下制备了掺锡氧化铟薄膜,并在170℃的氧...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谱,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平面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可以作为叠层电池的底电池,其性能直接影响叠层电池的性能表现。采用传统反应热蒸发技术,在低温(170℃)条件下制备了掺锡氧化铟薄膜,并在170℃的氧气氛围下后退火处理,对ITO薄膜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后退火工艺改善了ITO的结晶特性,使得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电学特性得到明显提高,将其应用于平面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得到极大提高,尤其红外光响应改善明显。引入MgF_2薄膜作为减反射层,进一步增强了电池的光响应,转换效率达到1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锡氧化铟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后退火 反应热蒸发 增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注入在硅异质结太阳电池a-Si:H窗口层中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仁芳 张丽平 +3 位作者 吴卓鹏 李振飞 孟凡英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08,共6页
基于热丝化学气相沉积(Cat-CVD)系统开展氢注入对超薄(<10 nm)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特性改善的研究,发现适当的氢注入可提高薄膜内的氢含量、降低其微结构因子并展宽其光学带隙。将该方法用于处理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入光侧的本... 基于热丝化学气相沉积(Cat-CVD)系统开展氢注入对超薄(<10 nm)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特性改善的研究,发现适当的氢注入可提高薄膜内的氢含量、降低其微结构因子并展宽其光学带隙。将该方法用于处理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入光侧的本征非晶硅(i-a-Si:H)及N型非晶硅(n-a-Si:H)薄膜钝化层,可显著提升晶体硅的表面钝化质量。通过使用AFORSHET软件模拟SHJ太阳电池入光面的界面缺陷及n-a-Si:H体缺陷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到:将氢注入用于处理a-Si:H窗口层,SHJ太阳电池性能的提升源于电池入光侧界面及a-Si:H体材料的结构改善。电池的开路电压(Voc,728.4~736.1 mV)、短路电流密度(Jsc,37.99~38.20 mA/cm2)、填充因子(FF,79.67%~81.07%)及转换效率(Eff,22.04%~22.79%)均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注入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非晶薄膜 钝化 缺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nc-Si:H/nc-SiOx:H叠层窗口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煜豪 刘文柱 +3 位作者 张丽平 孟凡英 高彦峰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3-207,共5页
该研究制备高电导、高透明的磷掺杂氢化纳米晶硅氧(nc-Si Ox:H)薄膜,应用于晶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的窗口层以替代传统的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与以a-Si:H薄膜为窗口层的电池相比,短路电流密度提高0.5 m A/cm^(2),达到38.5 m A/cm^(... 该研究制备高电导、高透明的磷掺杂氢化纳米晶硅氧(nc-Si Ox:H)薄膜,应用于晶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的窗口层以替代传统的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与以a-Si:H薄膜为窗口层的电池相比,短路电流密度提高0.5 m A/cm^(2),达到38.5 m A/cm^(2),填充因子为82.7%,光电转换效率为23.5%。实验发现,在nc-Si Ox:H薄膜沉积前对本征非晶硅层表面进行处理,沉积1 nm纳米晶硅(nc-Si:H)种子层,可改善nc-Si Ox:H薄膜的晶化率,降低薄膜中的非晶相含量。与单层nc-Si Ox:H窗口层的电池相比,nc-Si:H/nc-Si Ox:H叠层结构提高电池填充因子,达到83.4%,光电转换效率增加了0.3%,达到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材料 太阳电池 薄膜生长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纳米晶氧(nc-SiOx:H) 界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背反射结构在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宇波 张丽平 +3 位作者 刘文柱 石建华 孟凡英 刘正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42,共6页
该文旨在利用银纳米颗粒(Ag NPs)和SiO_(x)/Ag背反射结构提升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在900~1200nm波段红外光谱响应。研究在SHJ太阳电池背光侧分别制备Ag、SiO_(x)/Ag和嵌入Ag NPs的SiO_(x)/Ag几种背反射结构,以最大限度提升SHJ太阳电池... 该文旨在利用银纳米颗粒(Ag NPs)和SiO_(x)/Ag背反射结构提升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在900~1200nm波段红外光谱响应。研究在SHJ太阳电池背光侧分别制备Ag、SiO_(x)/Ag和嵌入Ag NPs的SiO_(x)/Ag几种背反射结构,以最大限度提升SHJ太阳电池红外光谱响应。结果表明:SiO_(x)/Ag背反射结构可有效减少红外光的逃逸损失,提升太阳电池红外光谱响应,使得双面制绒SHJ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从37.74 mA/cm^(2)提升到38.07 mA/cm^(2);但嵌入Ag NPs并不能帮助SiO_(x)/Ag背反射结构进一步提升双面制绒SHJ电池红外光谱响应,证明了基于其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仅对陷光能力较差的平面太阳SHJ电池有一定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背反射 银纳米颗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光谱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光注入性能增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友林 韩安军 +1 位作者 刘文柱 刘正新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通过对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进行正背面交替光注入,发现在一个太阳标准光强度照射条件下单独正面或背面光注入都不能使转换效率的增益达到饱和,正面和背面两次不同入光面方向光注入后转换效率增益达到饱和,增益幅度约0.4%。光注入所产生的... 通过对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进行正背面交替光注入,发现在一个太阳标准光强度照射条件下单独正面或背面光注入都不能使转换效率的增益达到饱和,正面和背面两次不同入光面方向光注入后转换效率增益达到饱和,增益幅度约0.4%。光注入所产生的增益效果在100℃暗态退火下基本消退,证明光注入产生的增益效果的稳定性较差,退火后再次光注入后转换效率得到恢复,说明光注入产生的效率增益和退火产生的效率衰退是一个可逆的物理过程。高强度白光和红外光光注入都可使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在单面光注入条件下快速达到饱和,转换效率增益幅度与正背面交替光注入相同。红外光光注入与白光光注入具有相同的注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光注入 白光光注入 红外光光注入 暗态退火
原文传递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钝化层和发射层的优化设计
8
作者 张博宇 周佳凯 +5 位作者 任程超 苏祥林 任慧志 赵颖 张晓丹 侯国付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36-345,共10页
本征钝化层及p型发射层对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常规钝化层与晶硅衬底(c-Si)之间插入一层低功率、高氢稀释比沉积的超薄缓冲层,以此来提高钝化效果,并拓宽钝化层工艺窗口.此外,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宽带隙、高电导特... 本征钝化层及p型发射层对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常规钝化层与晶硅衬底(c-Si)之间插入一层低功率、高氢稀释比沉积的超薄缓冲层,以此来提高钝化效果,并拓宽钝化层工艺窗口.此外,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宽带隙、高电导特性的重掺杂纳米晶硅/轻掺杂p型双层复合发射极.实验结果表明,双层钝化层具有更加稳定与优异的钝化效果,钝化样品的少子寿命达到4.197 ms,隐含开路电压(implied-VOC,iVOC)达到726 mV.同时双层复合发射层中,轻掺杂的掺杂层可以减弱掺杂剂向本征钝化层的扩散,保证良好的钝化效果,而重掺杂的掺杂层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内建电场,而且可以改善掺杂层与氧化铟锡薄膜的接触特性,进而提升电池的输出特性.并且高氢稀释比的前掺杂层还可以对钝化层起到氢处理的作用,减少钝化层表面的悬挂键,从而增强化学钝化效果,进而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最终,基于商业化制绒的硅片,获得了效率达到20.96%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其中开路电压为710 mV,短路电流密度为39.88 mA/cm^(2),填充因子为7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钝化层 发射层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电学性能测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时强 张雅婷 +1 位作者 余友林 刘正新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0年第9期49-53,共5页
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电性能参数,研究了有无偏置光对相对光谱响应测试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扫描时间、扫描方向、探针排遮挡、太阳电池测试台背面反射率等因素对测试的影响,确立了合理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测试方法,对提高... 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电性能参数,研究了有无偏置光对相对光谱响应测试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扫描时间、扫描方向、探针排遮挡、太阳电池测试台背面反射率等因素对测试的影响,确立了合理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测试方法,对提高硅异质结电池测试准确度与精度提供了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Ⅰ-Ⅴ曲线 校准 标准测试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硅的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表面减反膜的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少文 孙喜莲 +2 位作者 林本才 黄海宾 周浪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8-255,共8页
目前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大多采用刻蚀绒面来减小光学损耗,但该方法工艺繁琐,且重复性和后期镀膜均匀性不佳;同时,绒面增加了载流子的传输路径和复合概率,限制了电池性能的提高。本文利用太阳电池模拟软件OPAL和光学膜系设计软件TFCalc,... 目前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大多采用刻蚀绒面来减小光学损耗,但该方法工艺繁琐,且重复性和后期镀膜均匀性不佳;同时,绒面增加了载流子的传输路径和复合概率,限制了电池性能的提高。本文利用太阳电池模拟软件OPAL和光学膜系设计软件TFCalc,以平面硅为衬底,设计了一种双层TiO_(2)/SiN_(x)减反膜。考虑到太阳光谱分布和异质结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本文以加权平均光学损耗作为评价函数,将TiO_(2)/SiN_(x)双层减反膜与玻璃、衬底作为一体进行了优化,并将本文设计的减反膜与绒面硅上单层ITO减反膜的加权平均光学损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绒面硅上单层ITO减反膜相比,所设计的双层减反膜的加权平均光学损耗更小,为4.69%,较单层ITO减反膜减小了1.97个百分点,且吸收损耗显著降低。本文研究为平面硅替代绒面硅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ITO 平面 TiO2/SiNx 光学损耗
原文传递
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表面三层减反膜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凯莹 韩少文 +1 位作者 林本才 孙喜莲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04-211,共8页
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层是ITO薄膜,其低的紫外透过率、高的近红外光学损耗限制了电池效率的提升。为此,本文设计了三层减反膜来减小ITO薄膜的光学损耗。利用光学薄膜膜系设计软件TFCalc、光线追迹程序(OPAL 2)和太阳电池模拟软... 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层是ITO薄膜,其低的紫外透过率、高的近红外光学损耗限制了电池效率的提升。为此,本文设计了三层减反膜来减小ITO薄膜的光学损耗。利用光学薄膜膜系设计软件TFCalc、光线追迹程序(OPAL 2)和太阳电池模拟软件PC1D对三层减反膜的光学性能和相应电池的电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对折射率色散效应、晶硅表面形貌以及各膜层的厚度容差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考虑折射率色散效应的三层减反膜比ITO薄膜的寄生吸收更小,减反射带宽更大;绒面硅表面减反膜比平面硅表面减反膜的加权平均光学损耗降低了2.43个百分点,相应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转换效率分别提高了0.82 mA/cm2和0.34个百分点;减反膜中低折射率的SiOx膜层具有更大的厚度容差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三层减反膜 ITO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加权平均反射率 光学损耗
原文传递
磁控溅射法制备NiO_(x)及单面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12
作者 李银龙 孙云 +5 位作者 杨旭东 周志强 刘芳芳 李锋 宋登元 刘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4197-4204,共8页
NiO_(x)为宽带隙p型半导体材料,其能带结构更适于用作c-Si(n)异质结空穴传输层.为了简化问题,本文研究了NiO_(x)与Si构成的单面异质结无背场太阳电池,其结构为Al栅/ITO/NiO_(x)/Si O_(x)/c-Si(n)/Si O_(x)/Al.通过研究不同溅射参数下NiO... NiO_(x)为宽带隙p型半导体材料,其能带结构更适于用作c-Si(n)异质结空穴传输层.为了简化问题,本文研究了NiO_(x)与Si构成的单面异质结无背场太阳电池,其结构为Al栅/ITO/NiO_(x)/Si O_(x)/c-Si(n)/Si O_(x)/Al.通过研究不同溅射参数下NiO_(x)材料的光学、电学及能带结构,分析NiO_(x)/c-Si异质结的载流子输运及界面复合机制.研究表明异质结价带失调值ΔE_(V)的势垒高度及界面态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验与AFORS-HET软件仿真结果,本研究提出提高器件性能的两个途径:一是降低NiO_(x)/c-Si价带失调值ΔE_(V)及界面态密度;二是提高发射区NiO_(x)受主浓度,增强内建电场.本文为研究新型高效NiO_(x)/c-Si异质结太阳电池提供参考并指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磁控溅射 NiO_(x) 价带带阶 载流子输运 界面复合
原文传递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中平面a-Si:H/c-Si异质结底电池的钝化优化及性能提高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俊帆 任慧志 +7 位作者 侯福华 周忠信 任千尚 张德坤 魏长春 张晓丹 侯国付 赵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最近,旋涂法制备的钙钛矿/平面硅异质结高效叠层太阳电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相比于绒面硅衬底制备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其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且效率高.对于平面a-Si:H/c-Si异质结电池, a-Si:H/c-Si界面的良好钝化是... 最近,旋涂法制备的钙钛矿/平面硅异质结高效叠层太阳电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相比于绒面硅衬底制备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其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且效率高.对于平面a-Si:H/c-Si异质结电池, a-Si:H/c-Si界面的良好钝化是获得高转换效率的关键,进而决定了钙钛矿/硅异质结叠层太阳电池的性能.本文主要从硅片表面处理、a-Si:H钝化层和P型发射极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硅片表面的氢氟酸(HF)浸泡时间和氢等离子体预处理气体流量、a-Si:H钝化层沉积参数、钝化层与P型发射极(I/P)界面富氢等离子体处理的综合调控,获得了相应的优化工艺参数.对比研究了p-a-Si:H和p-nc-Si:H两种缓冲层材料对I/P界面的影响,其中高电导、宽带隙的p-nc-Si:H缓冲层既能够降低I/P界面的缺陷态,又可以增强P型发射层的暗电导率,提高了前表面场效应钝化效果.通过上述优化,制备出最佳的P-type emitter layer/aSi:H(i)/c-Si/a-Si:H(i)/N-type layer (inip)结构样品的少子寿命与implied-Voc分别达到2855μs和709 mV,表现出良好的钝化效果.应用于平面a-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8.76%,其中开路电压达到681.5 mV,相对于未优化的电池提升了34.3 mV.将上述平面a-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作为底电池,对应的钙钛矿/硅异质结叠层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达到1780 mV,转换效率达到21.24%,证明了上述工艺优化能够有效地改善叠层太阳电池中的硅异质结底电池的钝化及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c-Si异质 界面钝化 少子寿命 钙钛矿/异质叠层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新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正平 杨黎飞 沈文忠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共22页
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SHJ)是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它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优势,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温度低、钝化效果好、开路电压高、温度特性好、双面发电等优点,是高转换效率硅基太阳电池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 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SHJ)是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它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优势,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温度低、钝化效果好、开路电压高、温度特性好、双面发电等优点,是高转换效率硅基太阳电池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几年SHJ电池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包括臭氧清洗硅片、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沉积非晶硅薄膜、透明导电薄膜沉积方法和材料的改进,以及新型金属化电极技术在SHJ电池中的应用所取得的进展。然后介绍了结合背面结技术、载流子选择性钝化接触技术的硅异质结电池以及薄型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最新研究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与叉指式背接触技术相结合的硅异质结电池、与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相结合的钙钛矿/硅异质结两端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指出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是迈向更高效率太阳电池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 太阳电池 背面技术 载流子选择性钝化接触技术 叉指式背接触 钙钛矿/异质两端叠层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O_(x)选择性接触的SHJ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云 蔡厚道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60-963,共4页
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钼即MoO_(x)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能够取代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的p型非晶硅,输运n型晶体硅中的光生空穴。基于MoO_(x)空穴选择性接触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已经取得了高达23.5%的效率,并且有望降低生产成本。总结了基于MoO_... 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钼即MoO_(x)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能够取代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中的p型非晶硅,输运n型晶体硅中的光生空穴。基于MoO_(x)空穴选择性接触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已经取得了高达23.5%的效率,并且有望降低生产成本。总结了基于MoO_(x)空穴选择性接触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电池的空穴输运机制,为优化光伏器件性能和设计新型太阳电池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x) 空穴选择性接触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空穴输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异质结电池界面处理关键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楠 张瑜 周玉琴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5-239,共5页
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是界面器件,其界面性质直接决定器件的性能。本文采用简化的RCA清洗并结合氧化膜保护工艺对硅片进行前期处理;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制备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通过光发射谱(OES)研究... 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是界面器件,其界面性质直接决定器件的性能。本文采用简化的RCA清洗并结合氧化膜保护工艺对硅片进行前期处理;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制备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通过光发射谱(OES)研究了PECVD在不同的匹配速度下起辉基元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证实了基元浓度的不稳定对电池界面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分析了退火工艺对异质结的界面特性的影响,在10-4Pa量级的背景真空和200℃下进行退火,可显著提高电池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本文结果表明:硅片前期处理的氧化膜保护工艺及后退火处理,皆可明显地改善HIT电池的界面性质、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钝化处理 等离子体初期不稳性 退火处理 界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消熔制备HBC太阳电池图形化发射极的研究
17
作者 伍小琼 刘文柱 +3 位作者 张丽平 杨煜豪 姜铠 刘正新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激光消熔代替光刻掩模对准技术,制备硅异质结背接触(HBC)太阳电池图形化电极的新方案,以a-Si:H(i/p)基本结构单元为例从概念上证明了该方案制作图形化发射极的可行性。首先,在沉积非晶硅薄膜a-Si:H(i/n^(+))后,使用功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激光消熔代替光刻掩模对准技术,制备硅异质结背接触(HBC)太阳电池图形化电极的新方案,以a-Si:H(i/p)基本结构单元为例从概念上证明了该方案制作图形化发射极的可行性。首先,在沉积非晶硅薄膜a-Si:H(i/n^(+))后,使用功率为7.8 W的激光消熔a-Si:H(n^(+))使a-Si:H(i)露出,通过3D显微镜观察到相同消熔条件下的开槽宽度为51.9±1.4μm;然后,沉积a-Si:H(p)和崭露的a-Si:H(i)接触且与n型衬底硅片形成异质pn结而获得了发射极a-Si:H(i/p)基本结构单元。在空气氛围中,激光作用于非晶硅会使得消熔部分形成绝缘氧化层而影响载流子输运,通过氢氟酸(HF)溶液浸泡去除绝缘氧化层,浸泡15 s后氧化层厚度减小为未浸泡样品的1/3。钝化片激光消熔前后的有效少子寿命结果对比显示:激光消熔钝化层薄膜后,余下的薄膜对晶体硅的钝化性能大幅下降,一方面,由于钝化层厚度的减薄会影响少子寿命;另一方面,激光消熔过程会使非晶硅薄膜体内和薄膜与衬底界面处的氢含量大幅降低,氢含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硅网络中的悬挂键密度增大,即深能级缺陷态增多加快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TEM图像中也可观察到经激光消熔后,钝化层结构有部分被晶化的现象,部分晶化结构的出现说明氢含量会大幅降低。针对激光消熔后钝化层薄膜容易出现少氢的问题,我们采用氢等离子体处理(HPT)来尝试向激光消熔后的钝化层注入原子氢,对比HPT处理前后的少子寿命,结合PL图像结果发现:载流子复合显著降低且有效少子寿命由258μs增大一倍至528μs,PL发光强度明显由暗变亮,证明HPT过程起到了向薄膜内注入原子氢的作用,有效修复了激光消熔过程造成的钝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接触电极图形化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激光消熔 钝化
原文传递
a-Si(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薄膜硅背场的模拟优化 被引量:28
18
作者 赵雷 周春兰 +2 位作者 李海玲 刁宏伟 王文静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12-3218,共7页
采用AFORS-HET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带隙的薄膜硅材料在a-Si(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上的背场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影响背场效果的原因,得到了薄膜硅背场在a-Si(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上的适用条件为薄膜硅材料是带隙1.6eV,硼掺杂... 采用AFORS-HET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带隙的薄膜硅材料在a-Si(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上的背场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影响背场效果的原因,得到了薄膜硅背场在a-Si(n)/c-Si(p)异质结太阳电池上的适用条件为薄膜硅材料是带隙1.6eV,硼掺杂浓度在1018cm-3以上的微晶硅材料,其最佳厚度在5nm左右.这种背场从工艺上易于实现,并且,与常用的Al扩散背场相比,在相同的掺杂浓度下,电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背场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异质结太阳电池硅衬底绒面陷光结构的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利果 赵振越 +8 位作者 张晓丹 王奉友 姜元建 杜建 赵颖 刘彩池 魏长春 许盛之 郝秋艳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是在单晶硅表面沉积非晶硅薄膜制备而成的。将绒面结构的单晶硅衬底应用于异质结太阳电池,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强光吸收的效率,从而提高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利用湿法化学腐蚀... 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是在单晶硅表面沉积非晶硅薄膜制备而成的。将绒面结构的单晶硅衬底应用于异质结太阳电池,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强光吸收的效率,从而提高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利用湿法化学腐蚀对单晶硅衬底表面进行制绒,通过优化影响绒面形貌的几个关键参数,包括异丙醇浓度、时间、衬底类型和硅酸钠的含量,最终通过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制绒,使波长为1011 nm处最低反射率从制绒前的34.7%降低到了9.14%,将制绒衬底应用到异质结太阳电池上,短路电流由32.06 m A/cm-2提升到36.16 m A/cm-2,有效地改善了SHJ太阳电池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陷光 制绒 金字塔形貌 反射率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铜铟镓硒及硅基异质结光伏系统设计分析与讨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孔凡迪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1年第5期38-40,45,共4页
本文基于北京某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及附加式光伏发电系统(BAPV)相结合的光伏系统设计,对比了CIGS薄膜电池与SHJ电池在系统设计上的区别:CIGS薄膜电池在并网处需要负极接地并增加隔离变压器,而SHJ电池不需要。同时也对该项目设置... 本文基于北京某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及附加式光伏发电系统(BAPV)相结合的光伏系统设计,对比了CIGS薄膜电池与SHJ电池在系统设计上的区别:CIGS薄膜电池在并网处需要负极接地并增加隔离变压器,而SHJ电池不需要。同时也对该项目设置的光伏系统发电量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系统 铜铟镓硒太阳电池 异质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