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涛源盆地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 被引量:2
1
作者 常祖峰 罗林 +1 位作者 刘昌伟 李鉴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地层测年数据,分析涛源盆地上部地层中的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涛源至下力农东西长7 km的范围内集中分布十余处古砂脉,砂脉及砂流堆积呈蘑菇状、伞状、囊状和歪斜的水杯状,砂流堆积规模大,分布广,暗示该...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地层测年数据,分析涛源盆地上部地层中的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涛源至下力农东西长7 km的范围内集中分布十余处古砂脉,砂脉及砂流堆积呈蘑菇状、伞状、囊状和歪斜的水杯状,砂流堆积规模大,分布广,暗示该区域发生过强烈的喷砂冒水事件。砂流堆积宽数米,厚数十厘米至1 m左右,最大堆积宽度和厚度分别为8 m和1.0~1.5 m;砂脉长1.0~4.5 m,直径为0.25~0.35 m,最大宽度为0.8 m。地面以下1.5~3.0 m深度普遍发育连续性较好的古土壤层,代表砂脉形成时期的地表面。这些砂脉及砂流堆积普遍赋存在古土壤层的上下部位。据古土壤层顶部和砂流堆积上覆地层底部的14C测年结果,推测形成砂脉的古地震事件时间为13030±40~12120±40 aBP,震级大于7级。程海-宾川断裂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断裂,并引发此次涛源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涛源盆地 土液化 砂脉 古土壤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重力坠落砂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2
作者 董万百 张祥国 +1 位作者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8,共19页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总体规模较小,宽度多在1~2 mm,可见长度(或高度)多在1~2 cm,大部分弯曲如肠,少数微曲;多倾斜产出,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隔180°对称;一般发育在灰黑色的泥页岩中,少量发育在粉砂岩和白云岩(结核)中。砂脉的上部或顶部一般都有一层粉砂,与砂脉紧密相连,是砂脉的“根”;而砂脉的底部一般都是灰黑色的泥页岩,见不到粉砂层,所以揭示形成砂脉的源物质是来自于顶部的粉砂层,而不是底部。初步研究认为,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岩脉有两种成因:第一种是高压液化充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砂脉;第二种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形成风暴把(粉)砂级颗粒快速搬运到刚沉积的黏土之上,由于风暴浪的振荡,使粉砂液化流动,再加上黏土的密度较小和粉砂层的密度较大,使得粉砂在重力的驱动下沉降到黏土中形成砂脉。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具有4个意义:1)可以研究砂脉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状态;2)可以研究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3)辅助确定白云岩(结核)的形成时间;4)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 液化 重力坠落 页岩油 青山口组 古龙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钟建华 曹梦春 +6 位作者 倪良田 孙宁亮 刘闯 郝兵 杨冠群 宋冠先 葛毓柱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的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 injectite)的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的物质成分;(3)砂脉的成... 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的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 injectite)的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的物质成分;(3)砂脉的成因;(4)砂脉的分类;(5)砂脉的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的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的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的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的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串岭沟组页岩中的砂脉构造:17亿年前甲烷气逃逸的沉积标识? 被引量:22
4
作者 史晓颖 蒋干清 +2 位作者 张传恒 刘娟 高林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90,共14页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发育一种特殊的砂质脉状构造;层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密集分布的细砂脊,垂向上由不连续薄砂层和近于直立的"肠状"砂脉体相交互组成.浅色砂脉由较纯的石英粉砂-细砂组成,含微量自生白云石、菱...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发育一种特殊的砂质脉状构造;层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密集分布的细砂脊,垂向上由不连续薄砂层和近于直立的"肠状"砂脉体相交互组成.浅色砂脉由较纯的石英粉砂-细砂组成,含微量自生白云石、菱铁矿及微晶碳酸盐岩斑块,与黑色泥质围岩边界截然.研究表明,砂脉构造可能是在早期成岩阶段前由来自薄砂层的细-粉砂灌入甲烷缓慢逃逸通道而成,并由于压实缩短而褶皱成"肠状".薄砂层与黑色页岩形成的能量条件完全不同,可能系由风暴将海岸带或砂坝细砂带入低能环境而形成;甲烷源自沉积中埋藏的微生物席腐烂分解.围岩层面有微生物席成因微皱痕和气体逃逸形成的气泡构造,围岩中发现有细菌化石和草霉状黄铁矿.串岭沟组中密集发育的砂脉构造是目前地层中识别的最古老的甲烷排放证据,并有可能作为指示地质时期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甲烷逃逸的沉积标识.大量高效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可能是导致元古宙地球表层高温室气候和无冰川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构造 甲烷逃逸 微生物席 串岭沟组 中元古界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串岭沟组砂脉中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的沉积证据 被引量:12
5
作者 汤冬杰 史晓颖 +2 位作者 刘娟 王新强 裴云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现在有机质纹层密集发育的部位,沿微生物膜两侧发育;而隐晶质斑块多以胶结物形式充填粒间孔隙或沿砂脉外缘密集产出。围岩中共生草莓状黄铁矿,砂脉中有具环带黄铁矿。这种特殊的矿物组构以及富有机质沉积和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均表明串岭沟组形成于缺氧环境。层面发育的气泡构造为砂脉的气体逃逸成因提供了支持,而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则是沉积浅层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甲烷厌氧氧化(AOM)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的产物;气体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甲烷菌活动。砂脉中发现有疑似微生物化石,围岩含古菌和硫细菌生物标志物,表明有发生AOM和BSR作用的条件。串岭沟组砂脉中识别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及其AOM成因对进一步认识中元古代古海洋与古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的低硫酸盐浓度,SMTZ带很浅,海底沉积层的甲烷仅少量被AOM消耗;而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必然导致中元古代强烈的温室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碳酸盐沉淀 自生黄铁矿 甲烷厌氧氧化(AOM) 砂脉构造 中元古代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断裂带砂脉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海峰 唐永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6-1226,共11页
依据元谋断裂带砂脉发育的层位、成份、形态、围岩变形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结合释光年代学测试结果,讨论砂脉的成因机理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带地表或近地表发育的砂脉较多,... 依据元谋断裂带砂脉发育的层位、成份、形态、围岩变形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结合释光年代学测试结果,讨论砂脉的成因机理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带地表或近地表发育的砂脉较多,产状近直立,延伸较长,沿断裂中-北段构造面平行展布。综合分析砂脉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围岩和断层的空间关系,揭示砂脉的形成应是断裂带强烈运动或地震活动引起的断层带上、次级断裂面上以及构造面附近局部节理面砂土液化的结果,或为伸展构造面裂隙充填物,且可能为同一期地质事件所为,形成时间约为7 kaBP。这些砂脉构造对断裂活动的时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是元谋断裂晚第四纪一次强烈活动的伴生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断裂带 砂脉 断裂活动 土液化 伴生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脉(砂注入体)型储层与油藏--以松辽盆地长垣地区西部萨葡夹层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钟建华 王永卓 +12 位作者 倪良田 高春文 周永柄 毛毳 樊晓东 刘国志 陈志鹏 宋冠先 王瑞 黄亮 刘强 范玉娇 任凯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6,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萨葡夹层是一套夹持于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且以泥岩为主的地层,最近在该地区成功获得了多口高产井。通过对岩芯、测井及其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发现,萨葡夹层的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砂脉(砂注入体)和断层,油藏与这套砂注入体和... 松辽盆地西部萨葡夹层是一套夹持于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且以泥岩为主的地层,最近在该地区成功获得了多口高产井。通过对岩芯、测井及其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发现,萨葡夹层的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砂脉(砂注入体)和断层,油藏与这套砂注入体和断层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新的砂脉型储层或油藏。其具有如下特点:①没有稳定的层位,侧向连续性极差,很难对比;②没有确定的形态,不定形团块状居多;③砂脉的顶、底面或侧缘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④砂脉中多含有漂浮状的撕裂泥砾;⑤在地震剖面上两侧或一侧必有断层;⑥剖面上地震反射轴紊乱,中断、膨大、弯折等现象常见,平面上为次圆形或星点状不均一的高阻抗团块;⑦液化流动具有很好的分异作用,可以使砂注入体成为良好的储层;⑧砂脉型油藏一般具有自己独立的油水和压力系统,在区域上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 注入体 断层 地震反射 油藏 西斜坡 萨葡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灵山岛北背来石剖面下白垩统顺层砂脉的特征及其成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钟建华 孙宁亮 +12 位作者 郝兵 倪良田 宋冠先 薛纯琦 毛毳 邵珠福 葛毓柱 陈彬 刘圣鑫 彭超峰 谷东辉 王永强 李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5-646,共12页
山东灵山岛北背来石剖面下白垩统莱阳组发育大量砂脉。根据砂脉与层面的关系,将其分为顺层砂脉和非顺层砂脉。前者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黑色泥岩中,顶、底界面普遍参差不齐,常与软沉积变形构造共生。在分析砂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地... 山东灵山岛北背来石剖面下白垩统莱阳组发育大量砂脉。根据砂脉与层面的关系,将其分为顺层砂脉和非顺层砂脉。前者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黑色泥岩中,顶、底界面普遍参差不齐,常与软沉积变形构造共生。在分析砂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地震条件下顺层砂脉侵入的物理模型和公式,推导出液化砂层的深度与侵位深度和上覆沉积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形成大型砂脉的液化砂层深度都很大。该实例对研究砂脉的成因、湖泊相关沉积及盆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床) 动力学 下白垩统 灵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5.1地震引起的一个不寻常的砂砾层大范围液化——盐溶的液化活化效应及其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1 位作者 孙宁亮 曹梦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3-1563,共21页
地震液化阈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认为M5地震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液化。2009年12月14日,中国新疆哈密市发生了M5.1中等地震,震源深度仅4 km。地震砂脉网格在平面从几十厘米到2 m以上;砂脉纵断面呈楔形、倾斜(平均75.10°),... 地震液化阈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认为M5地震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液化。2009年12月14日,中国新疆哈密市发生了M5.1中等地震,震源深度仅4 km。地震砂脉网格在平面从几十厘米到2 m以上;砂脉纵断面呈楔形、倾斜(平均75.10°),分选较好。通常情况下,它们通过液化和流化分异作用发生在细粒丰富的盐渍砂砾层(SSGL,Salinization Sand—Gravel Layer)和盐粒砂砾层(SGSGL,Salt-Grain—Sand—Gravel Layer)中,尽管没有细粒盖层和源砂,但这些盐渍的砂砾层极易在盐溶后发生活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骤降,液化上涌而形成砂脉。液化边界距震中可达80 km,甚至可能达到120 km,相当于M7.0~8.0级地震的液化最远距离。哈密地区之所以能在M5.1地震作用下形成远程砂脉,主要由于以下5个优势:(1)砂泥的盐溶液中细粒组分容易发生液化流化。浓盐水能够降低颗粒的剪切能力,平均降低25%~75%左右,使地震液化阈值降低到0.15~0.05 g(以0.2 g为一般阈值)。与此同时,浓盐水由于密度大,盐水可使淡水最小流化速度(Umf)降低12.51%~21.58%,有利于流化。(2)广泛分布的盐渍砂砾层和盐粒砂砾层。(3)震源极浅(深度仅4 km)。(4)基底极浅(深度0~3 m)。(5)表层盐屑混合盖+盐渍砂砾层+盐粒砂砾层+极浅基岩基底组成了特殊的三明治结构。通过对液化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砂主要来自砂脉底部的砂砾层的流化分选,流化分选会在砂脉底部的砂砾层中形成一个分选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 液化 盐溶活化 流化 地震 哈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前寒武纪一些沉积构造成因的思考: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贺娟 孙晓岭 王德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4-54,共11页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系、组成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特征、孔隙系统的扩展方式、分布时限、成因模式等。此外,通过与宏观藻类化石共生的臼齿构造微观特征研究,揭示臼齿构造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脉构造在海进期—高水位早期形成,臼齿构造形成于最大海泛期以后的深水环境,风暴浪基面附近更发育,并受风暴流和原孔隙流体的对流渗流作用影响;由于广泛的海进造成微生物群落异常繁殖,在沉积底基质上发育微生物席,微生物席暴露后脱水干裂,而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充填碎屑颗粒形成砂脉构造,这属于物理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作用结果;相比而言,臼齿构造的形成更复杂,元古代时期大气中CO2分压几次大的波动是控制微亮晶形成的主因,致使海水中碳酸钙过饱和度很大,风暴流和孔隙流体快速渗流混合作用带来了微亮晶成核的原始微粒碎屑,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导致微亮晶在先存裂隙或底基质孔隙空间中快速成核和结晶生长;伴随微亮晶的生长,孔隙流体从孔隙中排出并向周围孔隙介质运移扩散,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在附近基质中积累,导致裂隙进一步发展和臼齿构造的形态复杂性,这属于风暴作用诱导的化学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结果,涉及微生物-化学-流体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都经历过微生物席发育-埋藏-脱水脱气作用,都可以归为微生物引起的原生沉积构造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构造 臼齿构造 微生物席 沉积构造 还原环境 蓟县剖面 孔隙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收缩裂隙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地质意义
11
作者 李钊 孙雨 +3 位作者 闫百泉 于利民 王鑫锐 刘如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93-2307,共15页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裂隙 微生物席 沉积构造 液化砂脉 细粒沉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海-宾川断裂带一次古强震事件的发现
12
作者 罗林 常祖峰 +3 位作者 尹功明 毛泽斌 华钧 陈刚 《地震地质》 2025年第1期214-234,共21页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测和详细的地层描述,并结合地层年代学样品测试等工作开展了古地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边坡剖面揭露出NW向和NE向2组断层。根据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地层切盖关系和标志层位错,以及崩积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现象,认为这里存在1次强烈地震事件,据AMS^(14)C年龄推算,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为(5910±30)~(4100±30)a BP。2)地震断层产生的最大垂直同震位移量为4.0m,据震级与断层位移量的经验公式估算出其矩震级(M_(W))为7.3级,与云南地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量相比,其震级可能与1515年永胜7 3/4级地震的规模相似。文中研究结果弥补了程海-宾川断裂带上古地震资料的不足,延长了古地震记录的历史,对开展本区地震危险性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宾川断裂带 地震断层 地震楔 软沉积物变形 砂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0年楚雄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及其震级讨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李鉴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3-1306,共14页
1680年楚雄地震,造成楚雄州和南安州官署、寺庙、桥梁、学堂等重要建筑物几乎破坏殆尽,死亡近3000人。在航片解译的基础上,经仔细的野外调查以及白龙新村、上野马和大石碑3个探槽的开挖,在楚雄盆地西缘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坏... 1680年楚雄地震,造成楚雄州和南安州官署、寺庙、桥梁、学堂等重要建筑物几乎破坏殆尽,死亡近3000人。在航片解译的基础上,经仔细的野外调查以及白龙新村、上野马和大石碑3个探槽的开挖,在楚雄盆地西缘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坏遗迹,包括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裂缝、砂脉、地震楔等,分布于上野马-尹家咀水库-上三村一线,总长约12km。地震陡坎高度0.6~1.5m,地震断层位错量0.2~1.2m;采集了19个14C样品进行AMS测年,得到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龄为590±30a B.P.。据地表破裂规模和云南地区地震实例分析,此次地震的震级应在7级以上,宏观震中位于地表破裂非常集中的上野马-上三村一带。楚雄-南华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为主,全新世有明显的活动迹象。此次地震等震线呈NW向展布并与楚雄-南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所揭示的地表破裂分布也与极震区相吻合,据此认为,1680年楚雄地震应是楚雄-南华断裂活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断层 砂脉地震陡坎 楚雄-南华断裂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 Morpholog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e-Mn Nodules in Albeluvisols of the Carpathian Foothills, Poland 被引量:7
14
作者 W.SZYMANSKI M.SKIB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 are common components of soils. They frequently occur in nodules constituting important soil sorbent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 number of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add...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 are common components of soils. They frequently occur in nodules constituting important soil sorbent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 number of 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oxides are ver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moisture, pH, Eh) constituting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oil-forming processes and water movement in the landscap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i)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size of Fe-Mn nodules in Albeluvisols containing a fragipan horizon; ii) to determine the morpholog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nodules, and iii)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fragipan horizon on water movement within the soil profile.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five soil profiles containing a fragipan horizon and classified as Fragic Albeluvisols within the Carpathian Foothills in Poland. In the Albeluvisols studie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Fe-Mn nodules occurred in the horizon lying directly on the fragipan horiz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an acts as a natural barrier restricting water infiltration and leads to the seasonal development of a perched water table promoting redox processes. The most common are coarse (1-0.5 mm) and medium (0.5-0.25 mm) irregular Fe-Mn nodules showing a gradual boundary and undifferentiated internal fabric. Eluvial horizons contained also larger amounts of round and dense nodules with a sharp boundary, suggesting frequent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The fragipan horizon contained mainly irregular and soft nodules, suggesting longer saturation with water during the year.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Cu, Zn) and P were higher within Fe-Mn nodules than in the surrounding soil materials, showing that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 adsorbed and immobilised these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gipan horizon iron oxides manganese oxides perched water table redox process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