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去30 ka全球石笋氧同位素数据报告
1
作者 成星 臧婧杰 +3 位作者 王亚琴 李彦祯 马乐 谭亮成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6期847-856,共10页
持续恶化的全球变暖将会给气候变化敏感地区带来重大损失,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古气候研究的开展给全球增温背景下的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定年精准的石笋是晚第四纪重要的古气候研究材料。迄今为止,包括中国... 持续恶化的全球变暖将会给气候变化敏感地区带来重大损失,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古气候研究的开展给全球增温背景下的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定年精准的石笋是晚第四纪重要的古气候研究材料。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石笋古气候科学家在陆地岩溶洞穴区域进行了大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笋古气候研究。末次盛冰期以来作为包含冰期、冰消期和当代间冰期(全新世)的重要时段,对重建过去气候和预估未来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梳理全球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石笋研究成果,收集汇编了264条过去30 ka全球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旨在建立过去30 ka全球不同区域的降水同位素数据集(以.xlsx格式存储)。目前仅报道当前已发表或公开数据库中已有的30 ka以来石笋氧同位素数据收集情况,对石笋氧同位素数据依据年代控制、分辨率、指标意义进行a、b、c等级划分。未来将在此等级划分标准下,使用优质的石笋氧同位素数据,结合数据同化、数值模拟,开展轨道-千年尺度的气候动力学和降水同位素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石笋氧同位素 数据集 30 ka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黑洞4750年以来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
2
作者 郜魁 何尧启 +3 位作者 邱万银 张鑫 冯唐慧 姜修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0-980,共11页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年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结果与结论】发现在4 322~3 526 a B.P.以及803~82 a B.P.时段存在两个显著的δ^(13)C正偏移,说明这两个时段洞穴上方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HD12石笋δ^(13)C记录在约803 a B.P.的显著偏正持续了约290 a,其振幅达4.2‰,指示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过程。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多个洞穴石笋δ^(13)C值的一致偏正特征,可能指示了宋末靖康事件(823 a B.P.)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气候的干旱化导致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HD12石笋δ^(13)C值在4 322~3 526 a B.P.时期的偏正,振幅达4.9‰,其中4 322~3 977 a B.P.偏正过程对应于北半球4.2 ka事件,而3 777~3 526 a B.P.的偏正对应3.7 ka事件,两个时期的干旱事件在西南地区的多个石笋与湖泊记录中均有体现,说明在此期间,亚洲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可能引起了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降低和土壤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3)C 晚全新世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石笋剖面的初步建立——以北京石花洞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吕金波 李铁英 +2 位作者 汪训一 赵树森 李红春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北京石花洞位于房山花岗岩体边缘向形带的东北扬起端,与北京猿人遗址南北相望,地层均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洞内石笋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北京西山古环境的变化,可以建立第四纪石笋剖面。钙板的铀系年龄为334.99~366.74 ka,定名钙板组... 北京石花洞位于房山花岗岩体边缘向形带的东北扬起端,与北京猿人遗址南北相望,地层均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洞内石笋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北京西山古环境的变化,可以建立第四纪石笋剖面。钙板的铀系年龄为334.99~366.74 ka,定名钙板组(Qp2g)。粗犷石笋的铀系年龄为169~235 ka,粗犷石笋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为130~518 ka,属中更新世沉积,定名云水洞组(Qp2y)。杆状石笋的铀系年龄为14.9±2.1~100.3±11.1 ka,属晚更新世沉积,定名石花洞组(Qp3sh)。在全新世石笋中,微层与微层之间存在厚约1μm的条带状纹线,是划分微层层数的标志,具有微层理的石笋14C年龄为0.58~2.50 ka,定名守备支洞组(Qh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石笋剖面 石笋微层理 石笋叠置关系 北京石花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洞石笋记录的410 ka弱季风事件
4
作者 许奕滨 杨勋林 +3 位作者 袁道先 胡明广 葛晓艳 龚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8,共20页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照物之一,对期间可能发生的类YD事件及触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文章通过对重庆金佛洞石笋J33δ^(18)O序列记录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MIS11间冰期盛期之前,亚洲季风气候区石笋揭示了一次发生于410 ka BP左右的千年尺度弱季风事件;(2)410 ka弱季风事件与YD事件均发生于间冰期盛期之前季风逐渐增强过程中以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上升阶段,期间都发生了AMOC(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扰动,除了在变化幅度、冰量条件等方面有些差异,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部结构、变化模式相似;(3)410 ka弱季风事件主要受太阳辐射和AMOC共同驱动主导,持续较强的变暖进程加速了格陵兰冰盖融化并导致了冰盖的不稳定,淡水持续注入北大西洋,造成短暂的AMOC振荡。AMOC的减弱使得北大西洋上空产生了冷异常,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导致了较弱的ASM(亚洲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MIS 11c 石笋δ^(18)O 弱季风事件 金佛洞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千年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长江中游石笋δ^(13)C记录
5
作者 柳静 张伟宏 +4 位作者 徐昊 邵庆丰 卢海欣 李茂霞 陈剑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6-969,共14页
【目的】研究亚洲季风区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MCA)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两个阶段的转变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水文生态环境变化与季风气候之间的联系。【方法】基于长江中游湖北... 【目的】研究亚洲季风区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MCA)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两个阶段的转变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水文生态环境变化与季风气候之间的联系。【方法】基于长江中游湖北省永兴洞两支高分辨率石笋的δ^(13)C记录,采用ISCAM(Intra-Site Correlation Age Modelling)程序对这两条记录进行客观拼接,重建了该地区1 044~1 954 A.D.期间局域地表水文环境的变化历史。【结果】δ^(13)C在MCA和LIA时期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δ^(13)C在MCA整体减小,而在LIA整体增大。此变化特征与西南以及长江中游地区众多石笋δ^(13)C一致,表明MCA到LIA局域地表植被呼吸活动和降水发生了从强到弱的转变。永兴洞δ^(13)C显示由MCA向LIA的转变过程迅速,Rampfit方法分析得出此转变过程发生在1 434~1 460 A.D.,持续时间为26年。永兴洞记录支持MCA向LIA的转变可能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致的认识。通过与其他记录对比,发现永兴洞δ^(13)C与太阳总辐射量、热带辐合带、我国东部温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在MCA和LIA事件尺度上存在对应关系,表明过去千年长江中游地表生态水文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动力联系;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可能与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相关联。【结论】通过对过去千年永兴洞石笋δ^(13)C序列的研究,发现MCA与LIA的生态水文特征差异显著,其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该研究不仅清晰地确立了MCA与LIA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时间界限,而且加深了对过去千年长江中游地区两个时期的生态水文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碳同位素 地表植被 转变 小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夏季风变化及机制综述
6
作者 杨会会 周祐民 +1 位作者 仲义 刘青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亚洲夏季风(ASM,Asian Summer Monsoon)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的热点问题。亚洲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古季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其时空演化机制的理解。然而,目前东亚夏季风区和印度夏季风区石笋δ^(18)O... 亚洲夏季风(ASM,Asian Summer Monsoon)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的热点问题。亚洲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古季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其时空演化机制的理解。然而,目前东亚夏季风区和印度夏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和主控因素仍存在一些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了东亚夏季风(EASM,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区和印度夏季风(ISM,Indian Summer Monsoon)区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发现两者在轨道尺度上都受控于岁差驱动的北半球夏季日照量的变化,其机制涉及海陆热力差异强度、辐合强度和上升气流强度以及夏季时长的变化。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了在北半球夏季日照高值期EASM和ISM区夏季降雨量增加以及降雨和石笋的δ^(18)O值负偏。在千年尺度上,EASM区和ISM区的石笋δ^(18)O记录则响应于北大西洋区的气候变化,具体响应机制主要有热带辐合带南移导致的印度洋水汽分馏减弱(主要影响ISM区和EASM区),以及西风带调节的水汽来源和降雨季节性变化(主要影响EASM区)。在百年及以下尺度,EASM区和ISM区石笋δ^(18)O记录都受到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未来在关键区域构建更多高分辨率的石笋δ^(18)O记录及相关的降雨指标,将有助于理解大气环流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区降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同位素 东亚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北半球日照 HEINRICH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笋与环境——石笋纹层形成的环境机理初探 被引量:55
7
作者 谭明 潘根兴 +4 位作者 王先锋 秦小光 滕永忠 宋林华 林玉石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7-205,共9页
石笋沉积的生长条带从剖面图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明确的沉积旋回界面,难以按层计数,称为“生长纹理”;另一类具有确定的沉积旋回界面,可以按层计数,称为“生长层理”。石笋生长层理可以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断代工具。中国北方... 石笋沉积的生长条带从剖面图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明确的沉积旋回界面,难以按层计数,称为“生长纹理”;另一类具有确定的沉积旋回界面,可以按层计数,称为“生长层理”。石笋生长层理可以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断代工具。中国北方型微层的形成可能主要与干湿季变化明显的气候条件、以及富含有机质和碱性交换态离子的土壤类型密切相关。而南方型微层的形成可能主要与较长时间的降水和有机质淋滤以及盛夏高温少降水的配置有关。如果沉积物中某种要素对物源或水流通过路径的环境变化能够灵敏反应,并按一定的时间单元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环境 气候-土壤动力 石笋纹层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发现大型文石笋 被引量:17
8
作者 林玉石 黄新耀 +6 位作者 张美良 覃家铭 姜光辉 朱晓燕 杨琰 向官生 黄智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中国南方大量石笋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石笋沉积纹(微)层结构构造特征大同小异,但是文石石笋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文石石笋沉积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滴水多而稳定,水温低、气温略高的冷... 中国南方大量石笋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石笋沉积纹(微)层结构构造特征大同小异,但是文石石笋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文石石笋沉积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滴水多而稳定,水温低、气温略高的冷、湿的洞穴气候条件。文石转变为方解石常保留文石的针状、柱状晶形,并存在于石笋沉积生长的始终。文石结构构造转化在常温或低温、常压或低压下自调整作用的成晶成岩环境进行,其强度取决于所在洞穴气候环境、滴水在石笋的渗流和石笋的含水度。转化作用不影响同位素分馏,石笋同时全面记录古气候环境信息。研究文石石笋对重建古气候环境、成岩成矿作用都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石笋 沉积纹(微)层 石笋结构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利用组成石笋的方解石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结构、层面构造、沉积间断或风化壳等特征标志,阐述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特征以及古滴水动态变化。经铀系法测年,确定石笋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年龄为8.07... 利用组成石笋的方解石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结构、层面构造、沉积间断或风化壳等特征标志,阐述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特征以及古滴水动态变化。经铀系法测年,确定石笋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年龄为8.07万年至22.91万年,经历了14.84万年,沉积速率为2.08~2.82mm/100a(未扣除间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沉积特征 石笋年龄 桂林水南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微生长层与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谭明 刘东生 +5 位作者 秦小光 钟华 李铁英 赵树森 李红春 吕金波②鲁向阳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中发现分辨率很高的微层韵律。通过绝对年代测定和降水记录校订,初步确定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和层厚变化响应降水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石笋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分析,提出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笋氧同位素... 在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中发现分辨率很高的微层韵律。通过绝对年代测定和降水记录校订,初步确定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和层厚变化响应降水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石笋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分析,提出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笋氧同位素主要反映水源氧同位素的变化,因而也反映了季风强弱的变化。碳同位素反映了土壤有机环境的变化。微层层厚与氧同位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变化信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微层 稳定同位素 季风 石花洞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23
11
作者 程海 艾思本 +7 位作者 王先锋 汪永进 孔兴功 袁道先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冉景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中国南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记载了重要的气候变化信息。应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时首先需要考虑检验石笋的平衡结晶生长,特别是重复性检验,以排除可能的偶然性或地方因素。中国南部重复性很好的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主要... 中国南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记载了重要的气候变化信息。应用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时首先需要考虑检验石笋的平衡结晶生长,特别是重复性检验,以排除可能的偶然性或地方因素。中国南部重复性很好的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主要代表了当时的降水氧同位素信息。两洞的记录都显示,在冰期或冰段时期降水的氧同位素比间冰期或间冰段时期明显偏重。受夏季风强弱变化的控制,与目前亚洲季风降水氧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相对应,在间冰期或间冰段时,ITCZ偏北,降水以夏季风的大规模大气环流下的对流降水为主,其氧同位素较轻;相反地,在冰期或冰段时,ITCZ偏南,降水以夏季风爆发前的锋面降水为主,其氧同位素较重。虽然尚有其他许多影响因素,亚洲季风的变化应是影响中国南部石笋氧同位素在冰期 /间冰期或冰段 /间冰段的尺度上变化的主导因素。但在更小的尺度上(例如小冰期),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解释则需要谨慎。虽然下最终结论为时尚早,但作为亚洲季风的两个组成部分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很可能是同步的,至少在冰期 /间冰期或冰段 /间冰段的尺度上是如此。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亚洲夏季风强段 /弱段的概念 (AsianSummerMonsoonInterstadial/stadial, 或ASMI/ASMS),其在上个冰期中与格陵兰冰芯间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氧同位素 亚洲夏季风强/弱段 葫芦洞 董歌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44kaB.P.石笋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解译 被引量:49
12
作者 覃嘉铭 袁道先 +2 位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李彬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通过大气降水多种因素的相关性 ,以及平均温差较大的 2个时段生长的石笋C、O同位素的明显差异性 ,论证了本区石笋碳酸盐的C、O同位素与全球气温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Pl 1和X 1石笋高分辨率的同位素记录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结果 ,C、O同位... 通过大气降水多种因素的相关性 ,以及平均温差较大的 2个时段生长的石笋C、O同位素的明显差异性 ,论证了本区石笋碳酸盐的C、O同位素与全球气温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Pl 1和X 1石笋高分辨率的同位素记录取得了完全一致的结果 ,C、O同位素确定了冰期旋回冰消期的终止点“I” ,其时限为 10 .7kaB .P .。自 4 4kaB .P .以来桂林地区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 3个阶段 :4 4~ 2 5.6kaB .P .的冰期 ,寒冷 ,但比盛冰期暖和 ;2 5.6~ 10 .7kaB .P .的盛冰期 ,气候干冷 ,温度最低 ;10 .7kaB .P .至今的全新世 ,气候温暖、潮湿。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为自 4 4~10 .7kaB .P .由暖变冷 ,温差变幅由小变大。末次冰期最后一次冷事件 ,发生在 11kaB .P .前后 ,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的表现。这些特点可以与南极东方冰芯及苏禄海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同位素 古环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荔波1.5万年以来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 被引量:60
13
作者 张美良 程海 +5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张会领 涂琳玲 王华 冯玉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4,共10页
通过对董哥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贵州省荔波地区1547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地区15470a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气候变化阶段:(1)1... 通过对董哥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贵州省荔波地区1547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地区15470a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气候变化阶段:(1)15470~11350a期间的晚更新世晚期——Heinrich(H1)事件和新仙女木(YD)事件期间,反映本阶段东亚冬季风强盛,气温降低,有效大气降水相对减少,表现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2)11350~9190a期间的早全新世——干热期,反映东亚夏季风相对增强,气温升高,有效降水相对较少,表现为干热的气候环境;(3)9190~3320a期间的中全新世——稳定的气候适宜期,反映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气温升高,有效降水相对较大,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4)3320~130a期间的晚全新世降温期,反映本阶段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东亚冬季风相对增强,有效降水相对增大,而气候变化的波动频率却在增加,越至现代冷温变化时间渐趋缩短。石笋的C、O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末次冰期最后的2次冷事件,其冷谷年龄分别为:(15440±130)a(H1事件)和(11910±70)a(YD事件),同时,还确定了终止点Ⅰ的界线年龄为(11350±70)a,并证实了末次冰期在中国南方东亚季风气候区也存在有与北大西洋H1事件和YD事件相对应的冷事件。荔波地区的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环境 高分辨率 石笋 TIMS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蒗地区中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美良 林玉石 +3 位作者 朱晓燕 覃嘉铭 杨琰 罗贵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对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仙人洞石笋进行α-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4500~2000 a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地区在4500~2000 aBP间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气候阶段:4500~4000... 通过对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仙人洞石笋进行α-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4500~2000 a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地区在4500~2000 aBP间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气候阶段:4500~4000 aBP气候温暖干旱,4000~3400 aBP气候末冷干旱,是中全新世晚期的一次重要的气候演变转折时期;3400~3100 aBP气候温暖湿润;3100~2650 aBP气候寒冷干旱;2650~2400 aBP气候温暖湿润,2400~2000 aBP气候冷凉湿润。中全新世晚期以来,石笋记录的这些短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明显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演变的主要动因。石笋记录揭示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足度上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造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同位素记录 气候变化 仙人洞 云南宁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灌阳县响水洞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美良 袁道先 +2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李彬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1-318,共8页
通过对灌阳县响水洞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44.0~3.1ka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信息。它反映44.0ka以来区内经历了严寒(晚大理冰期)、冰期后干冷和温热(间夹短暂的冷期)等气候变化。
关键词 石笋 铀系年龄 古气候 灌阳响水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荔波第四纪晚近期石笋地质年表与气候事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4 位作者 程海 袁道先 覃嘉铭 王兆荣 冉景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以 9.36 3ka分界 ,而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以12 8.5ka分界 ,提出距今 35 0年、2 30 0年……和新仙女木、类Heinrich等一系列冷事件的跃变年代 ,事件的冷暖转 (突 )变时限具区域对比意义。认定应以大型石笋系统测年建立第四纪地质年表 ,不宜用少数测年值按 2~ 3个沉积速率推算建年表 ,亦不宜以小型石笋“系统”测年建年表 ,以免因间断沉积造成自然的、人为的缺层和漏测 ,使年表失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第四纪 石笋 沉积物 气候事件 地质年表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葫芦洞石笋生长速率及其气候意义讨论 被引量:35
17
作者 邵晓华 汪永进 +1 位作者 孔兴功 吴江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一支连续发育 4 0 0 0年纹层的末次盛冰期葫芦洞石笋的年际生长速率与高分辨率δ1 8O曲线对比分析表明 ,年际生长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年均温和地表有效湿度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响应关系。对该洞内持续发育 3~ 4万年的两支单体石笋实测... 一支连续发育 4 0 0 0年纹层的末次盛冰期葫芦洞石笋的年际生长速率与高分辨率δ1 8O曲线对比分析表明 ,年际生长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年均温和地表有效湿度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响应关系。对该洞内持续发育 3~ 4万年的两支单体石笋实测了 33个2 30 Th年龄 ,其生长曲线显示MIS 2比MIS 3阶段平均生长速率增大了 4 0 %以上。以 5 0 0 0年为步长的同一洞穴 17支石笋生长频率支持平均生长速率的研究结果 ,说明在轨道尺度上较大的石笋生长速率并不完全指示较暖湿的气候条件。作者认为 ,年际尺度的连续生长速率是决定石笋平均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盛冰期条件下本区洞穴内外的温差效应导致了 2 4~ 14kaB .P .年际尺度的石笋连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生长速率 温差效应 末次冰期 葫芦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七星洞晚更新世晚期石笋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被引量:57
18
作者 彭子成 张兆峰 +3 位作者 蔡演军 张美良 林玉石 刘桂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用热电离质谱 (TIMS) -铀系法高精度地测定了贵州七星洞石笋的年龄 ,其生长年限为 43 0 2 0± 96 0~ 1 2 6 5 0± 2 9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2阶段到 3阶段后期。石笋的生长率变化反映了当时气候从暖湿多雨和印度洋季风... 用热电离质谱 (TIMS) -铀系法高精度地测定了贵州七星洞石笋的年龄 ,其生长年限为 43 0 2 0± 96 0~ 1 2 6 5 0± 2 9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2阶段到 3阶段后期。石笋的生长率变化反映了当时气候从暖湿多雨和印度洋季风强劲的环境 ,逐渐转化为冷干少雨、东亚冬季风强劲的环境。石笋的氧同位素变化表明 :43 0 0 0~ 2 96 0 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3阶段后期。该阶段δ18O平均值负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暖湿多雨 ,此青藏高原夏季出现强的低气压 ,有利于印度洋季风携带孟加拉湾大量水汽进入青藏高原 ;2 96 0 0~ 1 46 0 0aB .P .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2阶段 ,该阶段δ18O平均值高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冷干少雨 ,对应于末次盛冰期 ;1 46 0 0~ 1 2 6 5 0aB .P .阶段δ18O平均值略负于全阶段的平均值 ,气候向温湿趋势发展。石笋氧同位素曲线还显示了HeinrichH1 ,H2 ,H3和H4的突冷事件和Dansgaard Oeschger(D O)IS1~IS1 1的暖事件旋回 ,这表明北大西洋发生的气候突发事件 ,在低纬度的贵州地区找到了印记。大西洋环流的终止和产生 ,可以通过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 ,影响到亚洲季风控制区。对于表征全球变化的事件是否具有同时性 ,还有待我们思考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石笋 热电离质谱-铀系年龄 生长率 氧同位素 古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响水洞6.00 ka B P以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美良 袁道先 +3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章程 程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9-444,共6页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的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桂林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石笋剖面的C、O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的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桂林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石笋剖面的C、O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2个气候期 :6 .0 0~ 3.5 7kaBP为气候适宜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的趋势 ,为气候温暖湿润期 ;3.5 7~ 0 .37kaBP为降温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减弱 ,冬季风增强以及气候的大幅度波动。在这一降温期 ,间夹多次短暂的温暖期。石笋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6 .0 0~ 0 .37kaBP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δ18O值由偏负逐渐向偏正的变化趋势 ,反映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降雨由多变少 ,气温由高变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记录 石笋 TIMS年龄 桂林响水洞 古气候变化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全新世石笋高分辨率δ^(13)C记录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37
20
作者 覃嘉铭 林玉石 +1 位作者 张美良 李红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1-358,共8页
桂林地区3个石笋分辨率达10~100a级的δ13C记录表明,全新世时期的古生态可以划分为森林植被由兴盛至退化(气候由暖湿至干凉)的3个旋回。早中期旋回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晚期旋回影响大,由于人类持续地对森林的破坏,草类... 桂林地区3个石笋分辨率达10~100a级的δ13C记录表明,全新世时期的古生态可以划分为森林植被由兴盛至退化(气候由暖湿至干凉)的3个旋回。早中期旋回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晚期旋回影响大,由于人类持续地对森林的破坏,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漠化增强,石笋的δ13C值急速上升以后,很难再回复到全新世中期的水平。δ13C值大幅度跳跃式的下降,可以确定末次冰期旋回冰消期的终止点,其时限为10 700aB.P,与δ18O记录完全吻合,也可以与海洋氧同位素以及其它记录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碳同位素记录 古生态 全新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