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方法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11
1
作者 尤天慧 李飞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21-124,共4页
知识转移已经成为组织保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活动。针对组织知识转移能力的评价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知识转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套由知识传送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交互能力和组织支撑能力... 知识转移已经成为组织保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活动。针对组织知识转移能力的评价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知识转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套由知识传送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知识交互能力和组织支撑能力构成的组织内部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知识转移能力的简单加权评价算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给出了知识转移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能力 指标体系 简单加权法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TOPSIS的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东红 陈永凤 +1 位作者 张建华 段庆茹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17-323,共7页
知识转移能力作为企业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知识转移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为依据,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能力指标体系,运用模糊TOPSIS法对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实证... 知识转移能力作为企业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知识转移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为依据,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能力指标体系,运用模糊TOPSIS法对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实证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TOPSIS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能力 相对贴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评价
3
作者 杨东红 陈永凤 +1 位作者 刘宏伟 朱丽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08-612,共5页
从知识转移五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能力指标体系,在对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时,使用语言变量确定指标的三角模糊数值,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详细阐述知识转移能力评价的过程并对评价结果... 从知识转移五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能力指标体系,在对企业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时,使用语言变量确定指标的三角模糊数值,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详细阐述知识转移能力评价的过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企业提升知识转移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能力 三角模糊数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岳翠霞 吉久名 《情报探索》 2009年第7期27-29,共3页
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套评价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评价图书馆知识转移能力。
关键词 知识转移 图书馆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能力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萍 《现代商业》 2014年第5期174-176,共3页
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提高企业知识转移的能力,对于企业取得成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影响企业知识转移能力的因素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企业内部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三义 刘新梅 万威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5-98,共4页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动机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并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机会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生。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在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中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机会 知识转移能力 知识转移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结构与企业竞争优势——基于知识转移能力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建刚 吴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66,共12页
企业嵌入于网络,网络结构特征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同时受到企业知识转移能力的影响。构建网络结构特征、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检验网络稳定性、网络中心位置和联系强度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以及知识转移能力的调... 企业嵌入于网络,网络结构特征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同时受到企业知识转移能力的影响。构建网络结构特征、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检验网络稳定性、网络中心位置和联系强度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以及知识转移能力的调节作用。基于164份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稳定性正向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联系强度与企业竞争优势是一种U型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网络稳定性、网络中心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扩散能力增强网络中心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而减弱网络稳定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竞争优势 网络结构 知识转移能力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三义 刘新梅 万威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87,共4页
通过对74家企业关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 通过对74家企业关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知识转移机会 知识转移动机 知识转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要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三义 谢铁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60,共3页
对我国143家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知识转移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企业间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 对我国143家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知识转移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企业间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影响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这些研究可为我国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提供理论借鉴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机会 知识转移动机 知识转移能力 知识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周荣虎 《山东纺织经济》 2011年第12期24-25,共2页
本文从企业内部这个视角,来探讨知识转移对企业的绩效影响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该文利用多元回归方程以及SPSS软件进行实证数据分析。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渠道 知识转移动机 知识转移能力 企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转移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邱美玲 《科技信息》 2011年第32期256-257,共2页
知识转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协作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知识转移能力的大小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目前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本文探讨知识转移对企业的绩效影响分析,通过对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协作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知识转移能力的大小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目前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本文探讨知识转移对企业的绩效影响分析,通过对知识转移、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归纳,通过多元回归方程以及SPSS软件进行实证数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渠道 知识转移动机 知识转移能力 企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集群内企业声誉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曲怡颖 甄杰 任浩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5,24,共6页
通过研究创新集群内声誉对企业间合作活动的协调作用,提出声誉、知识生产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创新绩效4项要素的理论模型,并以218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声誉对知识生... 通过研究创新集群内声誉对企业间合作活动的协调作用,提出声誉、知识生产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创新绩效4项要素的理论模型,并以218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声誉对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并由此对创新绩效有间接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誉 知识生产能力 知识转移能力 创新集群 创新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7-129,共3页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更新理念是基础,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是关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基本知识转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空间结构方程模型
14
作者 刘晓凤 吉逸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属于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社会体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结构方程模型,从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政策、内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专利申请、技术转...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属于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社会体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结构方程模型,从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政策、内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专利申请、技术转让交互作用视角实证分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建议适当管控外资规模,激励不设或少设技术壁垒的外资进入,提高外资实际使用效益;改进现有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激励机制,施行多元化与市场化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的信息沟通、产学研合作、成果供求匹配等;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方程模型 知识转移能力 预期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能力、关系机制与联盟绩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芃 龙勇 游博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基于TCE与能力视角,识别企业能力和关系机制在技术合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联盟伙伴的知识转移能力与目标企业的吸收能力正向影响联盟绩效,并且两种能力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非股权联盟的绩效与联盟关系机制的使用程度具有... 基于TCE与能力视角,识别企业能力和关系机制在技术合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联盟伙伴的知识转移能力与目标企业的吸收能力正向影响联盟绩效,并且两种能力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非股权联盟的绩效与联盟关系机制的使用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当联盟存在大量隐性知识转移时,更高的联盟绩效依赖于目标企业更强的吸收能力和联盟关系机制的强度。研究为企业深刻理解如何在技术合作中提高联盟绩效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转移能力 吸收能力 关系机制 隐性知识转移 联盟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40
16
作者 王永贵 马双 杨宏恩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8,共14页
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企业界以及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然而,在现有研究中,有关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内涵、... 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企业界以及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然而,在现有研究中,有关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升机制及其绩效影响的研究却十分零散。本文首先探讨并率先开发出服务外包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多维测量模型。然后,本文借助知识转移理论,创新性地运用"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从服务承包方和发包方两个不同视角探讨并论证了承包方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本研究通过174份来自承包方的服务项目经理和战略经理的配对问卷探讨了提出的模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动机 机会与能力框架知识转移 提升机制
原文传递
学习型竞合关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薇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4,共3页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刻画了基于学习的竞合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对于影响竞合关系存续能力的两个因素-企业目标知识的可转移性以及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其伙伴间的差异越明显,竞合关系的稳定性就越低;竞合关系的持续运行,...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刻画了基于学习的竞合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对于影响竞合关系存续能力的两个因素-企业目标知识的可转移性以及企业获取知识的效率,其伙伴间的差异越明显,竞合关系的稳定性就越低;竞合关系的持续运行,需要借助于伙伴间对收益分配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其可调整次数,即竞合关系的存续时间,则取决于伙伴的耐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合关系 系统动力学 知识转移能力 讨价还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search of Affecting Factors of absorption capacity in ERP implementation
18
作者 Min Li Li Y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11期38-41,共4页
a firm' s absorption capacity is a key factor to affec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in ERP implementa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By involving the subject - the ERP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ERP im... a firm' s absorption capacity is a key factor to affec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in ERP implementa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By involving the subject - the ERP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ERP implementation is mainly the knowledge absorption of enterprise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service provider.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knowledge itself, which promot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P implementation absorption capacity internal network extern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er-Order Interactions: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capacity of social groups using simplicial sets 被引量:2
19
作者 Bradford R GREENING Jr Noa PINTER-WOLLMAN Nina H FEFFERMA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A predominant benefit of social living is the ability to share knowledge that cannot be gaine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n individual accumulates based on its personal experience alone. Tradit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s... A predominant benefit of social living is the ability to share knowledge that cannot be gaine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n individual accumulates based on its personal experience alone. Tradit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s have portrayed sharing knowledge through interactions among members of social groups via dyadic networks. Such models aim at understanding the percolation of information amo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identify potential limitations to successful knowledge transfer. How- ever, because many real-world interactions are not solely pairwise, i.e., several group members may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one another simultaneousl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more than dyadic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processes to capture their full complexity. We detail a model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implicial set, a concept from algebraic topology, which allows elegant encapsulation of multi-agent interactions. Such a model system allows us to analyze how individual information within groups accumulates as the group's collective set of knowledge, which may be different than the simple union of individually contained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the simplicial modeling approach we propose allows us to investigate how information accumulates via sub-group interactions, offering insight into complex aspects of multi-way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fundamental change in modeling strategy we offer here allows us to move from portraying knowledge as a "token", passed from signaler to receiver, to portraying knowledge as a set of accumulating building blocks from which novel ideas can emerge. We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relevant mathematical concepts in a way that promotes accessibility to a general audience [Current Zoology 61 (1): 114--127,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flow SIMPLEX Social lear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