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3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颌骨矢状向移动量与咽气道容积变化分析
1
作者 吴嘉晴 沈爱丽 +1 位作者 钱轶峰 刘加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颌骨矢状向移动量和咽气道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患者28例。正颌术式为上颌骨Le Fort Ⅰ...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颌骨矢状向移动量和咽气道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患者28例。正颌术式为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退伴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前移,将下颌骨前移量减去上颌骨后退量定义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根据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将患者分为2组,A组(14例)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0 mm组,B组(14例)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0 mm组。患者均于术前正畸结束时(T0)和正颌术后6个月时(T1)进行CT扫描。使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进行咽气道形态参数及颌骨移动量测量,采用SPSS 2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与口咽气道容积呈线性正相关;B组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与口咽气道容积呈非线性关系,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分别小于-1.24 mm(R^(2)=0.8225,P<0.05)、-1.02 mm(R^(2)=0.6670,P<0.05)、-1.34 mm(R^(2)=0.7717,P<0.05)和-1.17 mm(R^(2)=0.7332,P<0.05)时,咽气道总容积、鼻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容积以及喉咽气道容积减少。结论:接受上颌骨后退伴下颌骨前移术的骨性Ⅱ类患者中,当上颌骨后退量较下颌骨前移量多1 mm以上时,咽气道容积显著减小。因此,对有咽气道狭窄倾向的骨性Ⅱ类患者,应适当调整方案以减少气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 正颌手术 咽气道 颌骨矢状向移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正畸下前牙矢状向内收对牙周硬组织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杨舒 湛渝 +4 位作者 任雪峰 马宇 林建 赵沛 张明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观察下前牙矢状向内收的成人正畸患者,在正畸不同时期牙周硬组织的变化,分析下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量与唇侧骨开裂发生率的相关性,为成人正畸治疗中硬组织增量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正畸过程中下前牙需矢状向内收的... 目的:观察下前牙矢状向内收的成人正畸患者,在正畸不同时期牙周硬组织的变化,分析下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量与唇侧骨开裂发生率的相关性,为成人正畸治疗中硬组织增量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正畸过程中下前牙需矢状向内收的成人患者20例,在正畸前(T0)、正畸10个月(T1)和正畸20个月(T2)时,进行影像学数据采集。影像学检查:(1)釉牙骨质界(ceme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3 mm、5 mm、7 mm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labial bone thickness,LBT);(2)术中骨开裂(dehiscence,DEH)情况与下前牙唇舌向倾斜度(L1-mandibular plane,L1-MP)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对3个时间点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下前牙矢状向内收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正畸过程中,CEJ根方3 mm、5 mm、7 mm处的LBT先减少后增加,T1比T0,LBT减少(P<0.05);T2比T1,LBT增加(P<0.05),表明正畸前期比后期骨丧失量显著;T1时,中切牙CEJ根方3 mm处LBT减少显著(P<0.05),表明正畸前期中切牙根颈部骨丧失量最显著;T0及T2时,倾斜度变化量与唇侧骨开裂发生率呈正相关;尖牙在正畸过程中骨开裂发生率最高。结论:(1)成人正畸下前牙矢状向内收早期对牙周硬组织的影响较大,会导致唇侧牙槽骨厚度变薄以及骨开裂发生率增高等。(2)牙周组织也具有一定代偿能力,正畸后期变薄的唇侧牙槽骨在正畸后期逐步增厚,但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各项研究指标表明牙周组织的代偿能力远不足以弥补正畸治疗带来的损害。(3)成人正畸下前牙矢状向内收过程中下切牙根颈部骨丧失量最大,尖牙骨开裂发生率最高,对于这些潜在风险较大的位点,应进行牙周实时监控,适时通过控根及牙周软、硬组织增量等措施预防和减少牙周组织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正畸 下前牙 矢状向 牙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与下颌矢状向位置关系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叶瑞 王晟 +2 位作者 裴姣 赵志河 赵美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明确下颌处于不同矢状向位置时的牙形态,以及下颌矢状向位置与平面倾斜度的关系,为下颌矢状向位置异常患者的非手术正畸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114例女性正畸患者治疗前的114张头影侧位片,根据ANB角的大小分为3组,每组各测... 目的明确下颌处于不同矢状向位置时的牙形态,以及下颌矢状向位置与平面倾斜度的关系,为下颌矢状向位置异常患者的非手术正畸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114例女性正畸患者治疗前的114张头影侧位片,根据ANB角的大小分为3组,每组各测量25项指标。对3组之间及两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对骨性指标与牙性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后牙平面(OP-P)倾斜度和上颌第二磨牙的垂直高度与下颌矢状向位置相关(P<0.05)。下颌后缩时,上颌第二磨牙垂直向萌出相对不足,OP-P倾斜度增加;下颌前伸时,上颌第二磨牙垂直向萌出相对过度,OP-P更平坦。当下颌处于不同位置时,牙轴近远中倾斜度有不同的代偿。下颌后缩患者上颌牙列牙轴远中倾斜,下颌牙列牙轴近中倾斜;下颌前突患者上颌牙列牙轴近中倾斜,下颌牙列牙轴远中倾斜。结论不同骨性环境下形态各有不同,正畸治疗下颌位置异常的患者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和对OP-P倾斜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 下颌骨 矢状向 头像测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矢状向切片图像的静息舌位研究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川 李宇 +1 位作者 刘媛 杨丽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运用CBCT矢状向切片图像分析静息舌位、舌型及其与牙颌的位置关系。方法:截取60例患者CBCT正中矢状平面图像,导入几何画板软件,观察舌及相关结构的位置,制作测量尺模版,测量分析静息舌位置及形态。结果:静息状态下舌体与口腔周界... 目的:运用CBCT矢状向切片图像分析静息舌位、舌型及其与牙颌的位置关系。方法:截取60例患者CBCT正中矢状平面图像,导入几何画板软件,观察舌及相关结构的位置,制作测量尺模版,测量分析静息舌位置及形态。结果:静息状态下舌体与口腔周界的关系可以分成4型:舌型1-全接触型、舌型2-腭部间隙型、舌型3-腭部上前牙舌侧间隙型、舌型4-腭部上下前牙舌侧间隙型(舌后缩型)。结论:关注并分析CBCT矢状向切片图像的静息舌位,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进行口周肌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舌位 CBCT 矢状向切片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不同类型错患者矢状向颅面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滕蓉 杨陆一 +3 位作者 夏小雪 王守东 宁磊 牡琦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0-804,共5页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GAS)优化不同类型错患者矢状向颅面结构关系方程的参数,探讨其是否具有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患者240例,年龄8~18岁,分为安氏Ⅰ类组79例,安氏Ⅱ类组76例,安氏Ⅲ类组85例。每组随机选取10例为检验样本,其余为...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GAS)优化不同类型错患者矢状向颅面结构关系方程的参数,探讨其是否具有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患者240例,年龄8~18岁,分为安氏Ⅰ类组79例,安氏Ⅱ类组76例,安氏Ⅲ类组85例。每组随机选取10例为检验样本,其余为实验样本,实验样本用于获得GAS优化方程,检验样本用于误差分析。对所有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对各组测量参数[全颅底深度(Ba-N)、面中部深度(Ba-A)、颅底深度(Ba-S)、上颌后部深度(S-Ptm)、上颌骨基骨长度(Ptm-A)、下颌关节相对于颅底的距离(Ba-Ar)、下颌升支长度(Ar-Go)、下颌骨体长度(Go-PoG)、下面部深度(Ba-PoG)及颅底角(N-SA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识别颅面结构的相关影响因子;采用GAS优化方程参数获得相关方程,将优化方程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组内比较,不同性别间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组合并进行比较,Ba-A、Ptm-A、Ar-Go和Ba-P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安氏Ⅰ类组,Ba-A与Ba-N呈正相关关系(r=0.683),Ptm-A与Go-PoG呈正相关关系(r=0.738),Ar-Go与Ba-PoG呈正相关关系(r=0.833)、与Go-PoG呈负相关关系(r=-0.560),Ba-PoG与Go-PoG呈正相关关系(r=0.669);安氏Ⅱ类组,Ba-A与Ba-PoG和Ba-N呈正相关关系(r=0.884,r=0.883),Ptm-A与Ba-A呈正相关关系(r=0.742),Ar-Go与Ba-PoG呈正相关关系(r=0.401)、与Go-PoG呈负相关关系(r=-0.317),Ba-PoG与Ba-A和Go-PoG呈正相关关系(r=0.883,r=0.488);安氏Ⅲ类组,Ba-A与Ba-N和Ba-PoG呈正相关关系(r=0.891,r=0.829),Ptm-A与Ba-A呈正相关关系(r=0.807)、与Ba-S呈负相关关系(r=-0.404),Ar-Go与S-Ptm呈正相关关系(r=0.548),Ba-PoG与Ba-A呈正相关关系(r=0.829)。使用GAS建立了不同错类型矢状向颅面结构的关系方程。安氏Ⅰ类,Ba-A(mm)=10.963 9+0.859 8×Ba-N,Ptm-A(mm)=6.897 6+0.557 0×Go-PoG,Ar-Go(mm)=-2.548 2+0.511 8×Ba-PoG-0.527 2×Go-PoG,Ba-PoG(mm)=17.515 6+1.021 3×GO-POG;安氏Ⅱ类,Ba-A(mm)=-2.121 3+0.567 6×Ba-PoG+0.513 2×Ba-N,Ptm-A(mm)=13.788 7+0.349 4×Ba-A,Ar-Go(mm)=2.447 7+0.368 8×Ba-POG-0.427 9×Go-PoG,Ba-PoG(mm)=-7.140 2+0.751 3×Ba-A+0.295 4×Go-PoG;安氏Ⅲ类,Ba-A(mm)=3.281 0+0.545 3×Ba-N+0.394 4×Ba-PoG,Ptm-A(mm)=3.535 8+0.631×Ba-A-0.614 2×Ba-S,Ar-Go(mm)=-9.002 1+1.004 3×S-Ptm,Ba-PoG(mm)=-2.091 2+1.057 5×Ba-A。GAS建立的方程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AS建立了矢状向错颅面结构的优化关系方程,且其定量具有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类型 矢状向颅面结构 相关关系分析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矫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一鸣 陈林玲 廖骞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评估生长期不同程度矢状向和垂直向骨性不调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8例治疗后获得Ⅰ类尖牙磨牙关系的中、重度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以治疗前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程度分为3组。利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 目的:评估生长期不同程度矢状向和垂直向骨性不调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8例治疗后获得Ⅰ类尖牙磨牙关系的中、重度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以治疗前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程度分为3组。利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ANB角均减小,第2组、第3组较第1组ANB角减小更多(P<0.01)。第3组治疗后SNA角明显减小(P<0.01),第1组(P<0.01)、第2组(P<0.05)治疗后SNB角明显增加。治疗后3组上前牙均变得直立,下前牙位置基本不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软组织指标治疗前、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鼻唇角(P<0.05)、面凸角(P<0.05)、Z角(P<0.01)在第3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处于生长期的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单纯正畸治疗结合矫形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牙骨性及软硬组织改善。重度矢状不调伴垂直向异常的患者,能取得更显著的侧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 安氏Ⅱ类1分类错 头影测量 矢状向不调 垂直向不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开大垂直曲强化上颌重度拥挤牙列矢状向支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红亮 艾虹 +1 位作者 卢红飞 唐敏 《广东牙病防治》 2012年第12期643-646,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开大垂直曲在上颌重度拥挤牙列强化矢状向支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颌重度拥挤、减数第一前磨牙的病例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采用直径0.36 mm(0.014英寸)澳丝弯制连续开大垂直曲,对照组采用上颌Na... 目的探讨连续开大垂直曲在上颌重度拥挤牙列强化矢状向支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颌重度拥挤、减数第一前磨牙的病例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采用直径0.36 mm(0.014英寸)澳丝弯制连续开大垂直曲,对照组采用上颌Nance弓配合口外弓,研究过程均为初步排齐上颌拥挤牙列,并使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紧邻第二前磨牙近中,测量研究过程前后的上颌牙列矢状向支抗稳定性。结果试验组U6M-RL增加(1.34±0.30)mm(t=1.41,P=0.07),对照组U6M-RL增加(1.19±0.20)mm(t=1.36,P=0.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P=0.08)。试验组U6M-APo减少(0.22±0.03)mm(t=0.91,P=0.15),对照组U6M-APo减少(0.18±0.02)mm(t=0.88,P=0.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1)。结论连续开大垂直曲远中移动尖牙,初步排齐上颌牙列,较好地强化了上牙列矢状向支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开大垂直曲 重度拥挤牙列 矢状向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磨牙正锁(牙合)对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佳 卢淑娟 +3 位作者 李乐 史娅婕 陆平 田玉楼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 :研究前磨牙正锁?对青少年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影响,为正确诊断和掌握正畸治疗时机及制定合理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2017年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前磨牙正锁?青少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 目的 :研究前磨牙正锁?对青少年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影响,为正确诊断和掌握正畸治疗时机及制定合理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2017年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前磨牙正锁?青少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单侧前磨牙正锁?70例、双侧前磨牙正锁?30例。选用其正畸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Winceph 9.0软件测量16项上、下颌骨矢状向相关硬组织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将所得测量数据与正常?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区分单侧前磨牙正锁?与双侧前磨牙正锁?,与正常值相比,Beta角、SNB、SND、ANB、AB平面角、APDI、颌凸角、面角、Wits值、S-Co、Co-Po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正常值,单侧前磨牙正锁?组Go-Po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前磨牙正锁?患者,矢状向上颌骨位置正常,下颌骨位置后退,有形成骨性Ⅱ类面型的趋势。前磨牙正锁?影响下颌骨发育,导致下颌体、下颌骨长度偏小。提示正畸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青少年前磨牙正锁?的关注,及早进行正畸治疗,预防对下颌骨发育及矢状骨面型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磨牙正锁(牙合) 头影测量分析 颌骨矢状向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节骨形态与矢状向关节盘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鄢梨 周茂强 邱嘉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锥形束CT(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矢状向关节盘位置与关节骨形态的关系。方法对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TMJ)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即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锥形束CT(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矢状向关节盘位置与关节骨形态的关系。方法对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TMJ)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即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轻度组(关节盘轻度前移位)、中度组(关节盘中度前移位)和重度组(关节盘重度前移位)。然后利用Mimics 20软件基于CBCT数据进行TMJ的相关形态学参数测量,包括髁突线性尺寸(宽度、长度和高度)、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和长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前、上、后间隙等,并对各组矢状髁突位置进行评估。使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比较关节形态及位置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矢状关节盘位置与关节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髁突的线性尺寸、关节窝深度、关节倾斜角、关节间隙和矢状髁突位置分布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关节窝长度在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髁突的线性尺寸、髁突的体积及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和关节上间隙与关节盘矢状位置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关节后间隙与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TMJ骨形态与不同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应警惕临床看到的关节骨形态的退行性改变可能是患者存在关节盘前移位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锥形束CT 磁共振成像 矢状向 形态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同颅面矢状向发育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青青 曹正飞 +3 位作者 关慧娟 户青波 庞梓萌 冯翠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与颅颌面矢状向发育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8例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成年正畸患者为关节盘移位组(DD组),27例同期就诊的双侧关节盘位置正常的成年正畸患者为关节盘位置正常组(BN组),采用Winceph9.0软件对...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与颅颌面矢状向发育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8例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成年正畸患者为关节盘移位组(DD组),27例同期就诊的双侧关节盘位置正常的成年正畸患者为关节盘位置正常组(BN组),采用Winceph9.0软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DD组与BN组相比,骨性Ⅱ类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0.011),矢状向测量指标无性别间差异(P>0.05);DD组相对于BN组,SNB角较小(P=0.004)、上下牙槽座角(P=0.010)偏小,ANB角(P=0.003)、关节角(P=0.015)偏大。随着DD进展颅颌面矢状向骨型的变化将越为显著。结论:DD与颅颌面矢状向发育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无性别间差异,随着DD的进展DD患者骨性Ⅱ类趋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头影测量 MRI 矢状向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颜哲彬 肖楚翘 +4 位作者 李亚其 程巧愉 范佩迪 王军 熊鑫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11期798-804,共7页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使用10项指标确定舌骨位置;比较三类患者的舌骨位置并基于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患者的人口学和垂直面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角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颏下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Gonion-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Menton line,Go-Hy-Me)小于Ⅰ类患者,Ⅲ类患者的第三颈椎最前下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蝶鞍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most anterior and inferior point of third cervical vertebra-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Sella line,C3-Hy-S)小于Ⅰ类患者(P<0.05)。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未成年群体中,男性及女性Ⅲ类患者的C3-Hy-S均小于Ⅰ类患者(P<0.05)。成年群体中,女性Ⅱ类患者的Go-Hy-Me小于Ⅰ类患者,舌骨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distance from hyoid point to mandibular plane,Hy-MP)大于Ⅰ类患者(P<0.05),男性Ⅱ类患者的舌骨位置与Ⅰ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下颌;未成年骨性Ⅲ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颈椎与后颅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牙合]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骨性Ⅲ类 矢状向面型 正畸 舌骨 下颌骨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开大垂直曲强化矢状向支抗治疗上颌重度牙列拥挤 被引量:3
12
作者 巴登高娃 苏彬 +2 位作者 马江花 吴佩玲 买力亚木古丽.吐依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开大垂直曲强化矢状向支抗治疗上颌重度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博州人民医院口腔科治疗的上颌重度牙列拥挤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7例,采用连续开大垂直曲强... 目的探讨连续开大垂直曲强化矢状向支抗治疗上颌重度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博州人民医院口腔科治疗的上颌重度牙列拥挤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7例,采用连续开大垂直曲强化矢状向支抗;对照组25例,采用上颌弓和口外弓强化矢状向支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X线头影测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述测量值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上述测量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开大垂直曲有较好的上颌牙列矢状向支抗力,对牙齿完整结构保存性好,可较好的治疗上颌重度牙列拥挤,要求操作医生仔细认真,视症施加适用支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开大垂直曲 上颌弓联合口外弓 上颌重度拥挤 矢状向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媛媛 李沙 王智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18~30岁均角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组34例,安氏Ⅱ类组30例,安氏Ⅲ类组30例,进行头影测量,对21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18~30岁均角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组34例,安氏Ⅱ类组30例,安氏Ⅲ类组30例,进行头影测量,对21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Ⅱ类数值顺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前颅底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的CF平面相对于PM平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Ba-S-N和SN-FH分别与SNA和SNB呈负相关,ASe B与ANB呈正相关,NA-PM和NB-PM与FH-PM呈负相关。结论 PM平面相对于FH平面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颅底结构和中颅底结构形态相对稳定,前颅底结构变化影响上颌骨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结构 矢状向错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思豆 吴补领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7-282,287,共7页
目的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 目的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Ⅲ类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小于其余3组,牙弓、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余3组;Ⅱ类错牙合的下切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大于其余3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与相应基骨弓长度呈中度负相关(中切牙区至尖牙区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7、-0.554和-0.489,P<0.001),而与牙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不同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存在差异。通过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的大小可以评估相应基骨的矢状向发育情况,但改变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不足以影响牙弓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牙合 矢状向倾斜度 牙弓长度 基骨弓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矢状向硬组织特征分析
15
作者 韩亮 黄克强 +2 位作者 李春山 李志刚 杨岱威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5期64-65,共2页
目的分析当地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矢状向硬组织的X线头影测量平均值,探索其结构特征,为临床个性化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严格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共102例(男49人,女53人),手工描图、定点测量,用经典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作线距分... 目的分析当地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矢状向硬组织的X线头影测量平均值,探索其结构特征,为临床个性化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严格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共102例(男49人,女53人),手工描图、定点测量,用经典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作线距分析和角度分析,并分别与取样条件相似地区的成人男女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辽宁地区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女性较男性下颌颏部略显后缩、下中切牙相对于下颌平面较舌向倾斜;2.辽宁地区女性个体侧面轮廓较石家庄地区女性略显前突,辽宁个体侧面轮廓较山东地区略突、与广东地区个体相比侧面轮廓较直。结论不同地区正常牙合成人矢状向硬组织的X线头影测量值间有一定差异,在使用各种矫治技术时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地区 汉族 X线头影测量 矢状向 硬组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矢状向去代偿情况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倩 翟俊辉 刘筱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经术前正畸后矢状向前牙去代偿情况,分析总结骨性Ⅲ类错牙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特点和限度。方法:回顾性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其中上颌拔...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经术前正畸后矢状向前牙去代偿情况,分析总结骨性Ⅲ类错牙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特点和限度。方法:回顾性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其中上颌拔除双尖牙治疗10例,不拔牙治疗5例(不包括拔除第三磨牙)。治疗前及术前正畸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前牙去代偿情况。结果: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骨性方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关系没有明显变化。在牙性方面,下前牙平均唇向移动8.26°(L1-MP),去代偿有明显变化(P<0.001)。上前牙平均舌向直立2.70°(U1-SN),去代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术前正畸去代偿后U1-SN角度达正常值范围,L1-MP角度未达到正常值范围。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术前正畸可以部分去除矢状向前牙代偿,去代偿的程度与限度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术前正畸 矢状向 去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拔牙术前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矢状向和横向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倩 吴平 阎振梅 《广东牙病防治》 2014年第5期260-263,共4页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矫治去代偿的效果。方法选取28例拟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其中拔牙组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非拔牙组16例。对2组患者正畸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进行对比研...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矫治去代偿的效果。方法选取28例拟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其中拔牙组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非拔牙组16例。对2组患者正畸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正畸后,矢状向上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前牙均唇向直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的上颌切牙U1-SN较非拔牙组明显内收(P<0.05)。横向比较,术前正畸后上颌UP2-UP2、UM1-UM1、UM2-UM2间宽度变化较非拔牙组缩小明显(P<0.05);下颌牙弓宽度两组均表现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术前正畸能够更好地去除上颌牙性代偿,协调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正畸学 矫正 拔牙 骨性Ⅲ类错[牙合] 术前正畸 矢状向 横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姿势与矢状向颅面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李俊慧 吴丽娟 王洁丽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916-918,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自然头位头颈姿势,分析矢状向颅面发育与头颈姿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发育高峰前期和高峰后期骨性I类、II类、III类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测量头位变量SN-VEL、SN-OPT、SN-CVT、OPT-CVT...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自然头位头颈姿势,分析矢状向颅面发育与头颈姿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发育高峰前期和高峰后期骨性I类、II类、III类错牙合患者自然头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测量头位变量SN-VEL、SN-OPT、SN-CVT、OPT-CVT、CVT-HOR,颅面结构变量SNA、SNB、ANB、SN-GoGn,比较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头颈姿势的差异。结果发育高峰前期,SN-VEL、SN-CP、OPT-CVT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OPT、SN-CVT、CVT-HOR,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高峰后期,SN-VEL、SN-CP、SN-OPT、SN-CVT、OPT-CVT、CVT-HOR在I类、II类、III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育高峰前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头颈姿势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头位 头颅定位侧位片 颈椎姿势 骨面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融合术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江泽华 崔皓竣 +4 位作者 张伯裕 任志帅 马钧峰 张洪杰 朱如森 《天津医药》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腰椎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的外科干预、治疗手段之一。腰椎融合术后少部分患者仍然留有或出现下腰痛等并发症。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该文回顾了常用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技术和主流脊柱-骨盆矢状... 腰椎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的外科干预、治疗手段之一。腰椎融合术后少部分患者仍然留有或出现下腰痛等并发症。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该文回顾了常用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技术和主流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综述了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包括下腰痛在内的多种术后并发症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腰痛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骨盆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矢状面复位对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
20
作者 张家凡 龙安华 +2 位作者 韩大成 贾梓超 张亚奎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或复位丢失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胫骨平台后倾角是描述胫骨矢状面力线的重要参数。在自然状态下,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发生改变累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选择合适的PTS能有效增加假体存留率,提高屈伸膝效能,有利于膝关节稳定。在创伤骨科领域,纠正矢状面畸形同样重要,需遵循“逆损伤机制”原则。定量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矢状面复位情况,探讨矢状面复位对术后远期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目前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面畸形 胫骨平台后倾角 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