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痛宁颗粒对眶下神经缩窄环术诱导三叉神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舒冉 郭姗姗 +12 位作者 高双荣 包蕾 耿子涵 赵荣华 张敬升 庞博 张宇 王雅欣 徐英利 曹姗 韩冰 崔晓兰 孙静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研究颅痛宁颗粒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眶下神经缩窄环术(ION-CCI)制备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药组、颅痛宁高剂量组(2.70 g生药·... 目的研究颅痛宁颗粒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眶下神经缩窄环术(ION-CCI)制备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卡马西平阳性药组、颅痛宁高剂量组(2.70 g生药·kg^(-1)·d^(-1))、颅痛宁低剂量组(1.35 g生药·kg^(-1)·d^(-1))。Von Frey毛刷测定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值,生化法检测血液血流变和凝血功能,HE染色观察眶下神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三叉神经内P38和P-P38的蛋白水平。结果颅痛宁颗粒能提高模型大鼠的痛阈值(P<0.05,P<0.01)降低模型大鼠血浆黏度(P<0.05,P<0.01)和全血还原黏度(P<0.05,P<0.01),提高模型大鼠血流变能力;提高模型大鼠血液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P<0.05,P<0.01),降低模型大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P<0.01),改善凝血功能;改善模型大鼠眶下神经的病理改变;并降低模型大鼠三叉神经内P-P38的表达量(P<0.01)。结论颅痛宁颗粒具有改善三叉神经痛作用,可能与其活血化瘀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眶下神经缩窄环术 颅痛宁颗粒 活血化瘀 三叉神经痛模型 大鼠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神经的路径分析
2
作者 郑如意 吴彦霖 +5 位作者 方君豪 王铭扬 章嘉伟 汪烨樱 徐小冬 赵建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1-477,共7页
目的:探究眶下神经(IN)各分支的分布区域、走行及与面神经的交通关系,为临床实现精准眶下管内眶下神经主干及面部区域性麻醉、面部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以提高颌面部手术的成功率。方法:选取2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半侧脸。排除肿... 目的:探究眶下神经(IN)各分支的分布区域、走行及与面神经的交通关系,为临床实现精准眶下管内眶下神经主干及面部区域性麻醉、面部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以提高颌面部手术的成功率。方法:选取2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半侧脸。排除肿瘤、外伤、畸形、手术等导致的面部缺陷样本。测量眶下神经主干长度和直径及眶下管长度,计数眶下神经总分支数及各分支数量,探究眶下神经各分支的走行、分布区域及与面神经的交通关系。结果:眶下神经主干长度范围为19.61~44.47 mm,平均长度为(23.33±4.95)mm,眶下管的长度范围为9.49~31.21 mm,平均长度为(12.87±3.99)mm。眶下神经总分支数为5~12支,平均数量为(7.29±2.29)支,以上唇支数量最多,为1~5支,分布区域最广,眼睑支分布范围最窄。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存在大量的交点以及吻合现象,形成复杂的多层网络状结构。结论:眶下神经主干与眶下管长度不一,眶下神经各分支数量及分布范围不恒定,与面神经的交通关系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 分布区域 神经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婴儿唇裂术后镇痛 被引量:6
3
作者 侯俊 龚园 +4 位作者 陈春 方为 汤和青 冯雪刚 孙德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44-544,共1页
关键词 眶下神经阻滞 地塞米松 罗哌卡因 唇裂术后 婴儿 术后镇痛 复合 神经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行翼腭窝上颌神经和眶下神经全长切除治疗三叉神经痛22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中亮 居富年 +4 位作者 管晏茹 于爱民 马伟 薛普翼 王保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鼻内镜术 翼腭窝 三叉神经 上颌神经 眶下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骨折中眶下神经损伤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璐 陈明 +1 位作者 苏志彩 王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81-683,共3页
眶下神经起源于上颌神经,经眶下裂进入眼眶,与眶下动脉一起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于眶下孔出眶。此神经损伤多见于眶底骨折,而眶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眶底,其发生率为85%。临床表现多为同侧下睑中部,鼻翼皮肤、上唇皮肤和黏膜的感... 眶下神经起源于上颌神经,经眶下裂进入眼眶,与眶下动脉一起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于眶下孔出眶。此神经损伤多见于眶底骨折,而眶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眶底,其发生率为85%。临床表现多为同侧下睑中部,鼻翼皮肤、上唇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异常。分析原因:(1)外伤直接或间接所致的神经周围组织水肿导致眶下管内压力升高,神经严重受压;(2)累及眶下管、眶下沟、眶下孔的眼眶骨折,骨折处可直接压迫神经导致损伤。针对眶下神经损伤的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两种方案。至于哪种更有优势,尚无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眶下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神经管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和测量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光明 陈克敏 +1 位作者 柴维敏 凌华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7-519,共3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并测量眶下神经管,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105例成年人头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以显示眶下神经管;测量眶下神经孔至眶下缘距离、眶下神经至正中平...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并测量眶下神经管,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105例成年人头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以显示眶下神经管;测量眶下神经孔至眶下缘距离、眶下神经至正中平面距离、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直径;观察眶下神经管的CT表现。结果眶下神经孔至眼眶下缘垂直距离平均(8.3±2.7)mm;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平均直径分别为(24.6±3.0)mm、(2.1±1.0)mm;眶下神经孔至正中线距离平均为(27.0±1.7)mm;双侧眶下神经孔基本对称。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三维重组技术可多方位显示眶下神经管,并可进行形态学测量,熟悉其正常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价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重组 形态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加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唇裂修复术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珠云 郭永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24-724,共1页
关键词 静吸复合全麻 唇裂修复术 眶下神经阻滞 七氟醚 小儿 手术操作 麻醉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对大鼠眶下神经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桂才 薛振恂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 :观察在大鼠眶下神经周围应用 2 0 g/ L 亚甲蓝后其形态学变化 ,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直视下采用眶下神经周围注药法注射后 ,分别于术后 3 d、2、4、8、14周切取标本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观察 :术后 ... 目的 :观察在大鼠眶下神经周围应用 2 0 g/ L 亚甲蓝后其形态学变化 ,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直视下采用眶下神经周围注药法注射后 ,分别于术后 3 d、2、4、8、14周切取标本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观察 :术后 3 d、2周时 ,可见神经纤维发生瓦勒氏变性 ,4周后 ,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 ,14周后 ,瓦勒氏变性仍然存在 ,再生纤维增多。电镜观察 :早期 ,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扭曲、增厚、套叠 ,致密线溶解 ;轴突不规则 ,收缩变小 ,轴突内出现溶酶体 ,空泡性变。无髓神经纤维变化不如有髓神经纤维明显。晚期 ,出现壁薄、形态较规整的新生纤维。雪旺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 :2 0 g/ L 亚甲蓝引起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变化 ,可能是其发挥止痛作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眶下神经 三叉神经 电子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眶下神经干注射秋水仙碱对三叉神经痛觉敏感征发作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冰 李晓刚 +2 位作者 郭福林 毛立民 高瑞驹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3420-3421,共2页
目的:观察于大鼠眶下神经干注射秋水仙碱是否对三叉神经痛有治疗作用。方法:将一个1mm2的滤纸片(浸有0.2%苦毒素)直接放置于两侧闫脑尾侧1~2mm颈髓质上表面至少5min,形成三叉神经痛模型。于右侧眶下神经干注射0.4g/L秋水仙碱200μL。... 目的:观察于大鼠眶下神经干注射秋水仙碱是否对三叉神经痛有治疗作用。方法:将一个1mm2的滤纸片(浸有0.2%苦毒素)直接放置于两侧闫脑尾侧1~2mm颈髓质上表面至少5min,形成三叉神经痛模型。于右侧眶下神经干注射0.4g/L秋水仙碱200μL。于用药后当日和第2,5,6天分别对实验侧与对照侧大鼠胫前肌肌电图(EMG)发放进行记录。测量EMG波的振幅、时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开始出现发作的时间及至不发作的全程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注射秋水仙碱对EMG各项指标中的振幅影响最大。实验侧术后第2天EMG振幅为(110.00±14.14)μV较手术当日(613.33±180.37)μV明显减小,术后第5,6天EMG振幅分别为(285.71±68.28)μV和(264.62±119.77)μV,虽有所回升,但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0.4g/L秋水仙碱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眶下神经干注射 秋水仙碱 三叉神经痛觉敏感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神经血管三维重建在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邱爽 安纲 +8 位作者 刘剑锋 陈莹 王世玉 徐佳 王珏 王介聪 王梦 苏若为 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892-1894,共3页
目的:运用分体重建技术,构建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内的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图像,与头颅三维图像配比,显示其在病灶内的走行、位置,为手术切除、整形提供参考。方法:将患者的CT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病灶区眶下神经血管... 目的:运用分体重建技术,构建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内的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图像,与头颅三维图像配比,显示其在病灶内的走行、位置,为手术切除、整形提供参考。方法:将患者的CT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病灶区眶下神经血管进行提取、三维分体重建,与整个头颅骨性三维影像进行配比、显示、定位。参考该重建影像进行术中操作,运用病灶的部分切除整形及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矫正患者面部对称性。结果:病灶区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立体影像显示清晰,其三维走行、位置明确,以此为依据,术中操作准确顺利,在病灶切除、整形过程中眶下神经血管得以完整保留。结论: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分体重建技术对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设计、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眶下神经血管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部分切除 颧骨“L”形形截骨降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神经眶内段走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璐 陈明 +3 位作者 柴广睿 王梦 李鹤明 张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眶下神经的眶内段走行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行双眶CT平扫和三维重建,测量眶下管长度、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眶下管... 目的:探讨眶下神经的眶内段走行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行双眶CT平扫和三维重建,测量眶下管长度、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每个数值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3例男性右侧眶下管长度的测量结果为12.97±2.63mm,左侧为13.21±2.73mm。48例女性右侧为12.72±2.70mm,左侧为12.79±2.77mm;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 53例男性右侧为8.69±1.98mm,左侧为9.01±2.21mm。48例女性右侧为9.14±2.34mm,左侧为9.33±2.18mm;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33.34±3.33mm,左侧为33.41±3.01mm。48例女性右侧为32.33±3.78mm,左侧为32.39±4.23mm;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的测量结果 53例男性右侧为(79.80±10.38)°,左侧为(81.47±11.70)°。48例女性右侧为(76.30±13.51)°,左侧为(76.04±14.64)°。男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和女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男女同侧所测得数值的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CT对眶下神经走行的测量的研究,能更好为眶下神经相关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避免手术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眶下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增强 董忠生 +1 位作者 马骁 柳春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 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眶下神经,制成透射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去除牵引架2月后神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在使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的同时,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神经自身的适应、修复和再生,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 缝牵引成骨术 眶下神经 组织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前牵引对犬眶下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增强 马骁 柳春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察犬双侧上颌骨前牵引的不同时期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其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龄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上颌骨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牵引过程包括15d牵引期和20d固定期... 目的:观察犬双侧上颌骨前牵引的不同时期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其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龄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上颌骨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牵引过程包括15d牵引期和20d固定期,牵引力为800g。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分组处死动物,取双侧眶下神经,制成常规切片,光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上颌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结论:双侧上颌骨前牵引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牵引术 眶下神经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预防小儿唇裂手术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敏 苏国宁 杨鑫 《云南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197-198,共2页
唇裂修复术是小儿常见手术,由于患儿年龄小,手术操作精细,对麻醉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我们采用以七氟醚复合眶下神经阻滞为主的麻醉,麻醉过程平稳而安全,取得满意效果。而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和... 唇裂修复术是小儿常见手术,由于患儿年龄小,手术操作精细,对麻醉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我们采用以七氟醚复合眶下神经阻滞为主的麻醉,麻醉过程平稳而安全,取得满意效果。而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哭喊,无法安抚,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定向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眶下神经阻滞 唇裂修复术 苏醒期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眶骨折致眼眶瘀肿及眶下神经知觉障碍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影 陆骏麒 颜卫星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4期299-301,318,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眼眶骨折致眼眶瘀肿及眶下神经知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82眼)眶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41眼)。对照组予抗生素、地塞米松静脉滴注,B族维生素及甲钴胺... 目的 :观察早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眼眶骨折致眼眶瘀肿及眶下神经知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82眼)眶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41眼)。对照组予抗生素、地塞米松静脉滴注,B族维生素及甲钴胺片口服,并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辨证运用自拟经验方眼眶骨折1号方、眼眶骨折2号方。观察两组治疗后眼眶瘀肿及眶下神经知觉障碍改善情况,综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软组织肿胀、眼睑瘀血、结膜下瘀血平均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神经知觉障碍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眶骨骨折安全、有效,能加快眶周软组织损伤修复,缩短眼眶瘀肿消退时间,改善眶下神经知觉障碍。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中西医结合疗法能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骨折 软组织肿胀 眼睑瘀血 结膜下瘀血 眶下神经知觉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神经射频治疗下颌部神经痛一例
16
作者 孟岚 罗芳 王保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9-379,共1页
关键词 射频治疗 眶下神经 神经 下颌部 发作频率 男性患者 面部疼痛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口鼻部眶下神经末梢类型及其相应神经元胞体在半月状神经节内的分布
17
作者 薄爱华 刘建国 +4 位作者 周济远 韩淑琴 夏玲 王振忠 李英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14-17,86,共5页
本文用镀银法观察了大白鼠眶下神经终末支在口鼻部皮肤内形成的神经末梢主要有四种:游离神经末梢、类触觉小体样末悄、终端膨大末梢和毛周末梢。同时用HRP逆行标记法可见到上述神经未的相应神经元胞体在半月状神经节内的分布,这些细胞... 本文用镀银法观察了大白鼠眶下神经终末支在口鼻部皮肤内形成的神经末梢主要有四种:游离神经末梢、类触觉小体样末悄、终端膨大末梢和毛周末梢。同时用HRP逆行标记法可见到上述神经未的相应神经元胞体在半月状神经节内的分布,这些细胞大部分位于半月状神经节的内侧份,中份较少,外侧份偶见。细胞体多呈园或卵园形,直径15~50μm,其中直径为31~50μm的中型细胞占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终末支 神经组织 眶下神经 细胞 大鼠 鼻部皮肤 镀银 银染色 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眶下神经结扎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18
作者 刘俊华 陈克敏 赵光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65-470,共6页
目的:对正常和眶下神经结扎损伤大鼠模型的三叉神经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探讨两者的关系和评价意义。材料和方法:30只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进行DTI检查后随机分为两组:眶下神经结扎组(20只)和假手术组(10只)。术... 目的:对正常和眶下神经结扎损伤大鼠模型的三叉神经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探讨两者的关系和评价意义。材料和方法:30只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进行DTI检查后随机分为两组:眶下神经结扎组(20只)和假手术组(10只)。术后1周、2周、3周、4周、5周、6周进行DTI检查,测量双侧神经干的ADC及FA值。DTI检查结束处死大鼠取双侧神经干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术前大鼠三叉神经干ADC值为1.42±0.17,FA值为0.41±0.12。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扎侧神经干ADC信号先升后降;FA信号明显减低,FA值判断神经干是否为结扎侧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5%。早期受损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慢性期神经纤维变形、走行扭曲、交叉。结论:FA值对神经干慢性损伤的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扎损伤导致神经干水分子弥散状态改变的基础除早期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外,慢性期神经纤维扭曲变形、交叉排列等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外周神经损伤 眶下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陈淑琼 梁杰 张良清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6期775-776,共2页
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50例行唇裂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实验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同时观察两组患... 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50例行唇裂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实验组采用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同时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循环和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对照组为48%,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唇裂修补术中,氯胺酮麻醉复合眶下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安全且麻醉效果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眶下神经 阻滞 唇裂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婉璐 王安安 +5 位作者 李悦 熊超 余冬莲 余进海 王耀华 廖洪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661,共5页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20-04/2021-02接受眶下壁骨折整复术的眶下壁骨折患者43例4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例20眼术...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20-04/2021-02接受眶下壁骨折整复术的眶下壁骨折患者43例4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例20眼术中将浸润曲安奈德和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放置于神经损伤处;对照组23例23眼术中无特殊处理。术后随访6mo,通过定量感觉测试(两点定位觉、痛觉、触觉)比较患侧和健侧下睑区的测试结果,结果以不对称指数(AI)表示。结果: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术前两组间感觉测试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的两点定位觉、触觉、痛觉AI值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感觉障碍症状加重;术后1mo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mo痛觉有差异(P<0.05);术后6mo两点定位觉、触觉、痛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术后1mo,两组间两点定位觉、痛觉有差异(t=-2.082、-2.143,P=0.044、0.038);术后3mo,两组间痛觉有差异(t=-2.118,P=0.04);术后6mo,两组间定量感官测试无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的眶下神经损伤早期内恢复效果良好,优于术中无特殊处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损伤 曲安奈德 神经生长因子 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