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_(0.4)Ba_(0.6)Nb_2O_6物相形成过程的XRD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清伟 王佩玲 +1 位作者 严东生 程一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41-844,共4页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Guinier-Hagg相机)分析了Sr0.4Ba0.6Nb2O6(SBN40)原始混合粉料经不同温度煅烧后的相组成,并利用PIRUM程序对不同反应温度下形成铌酸锶钡相的晶胞尺寸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Sr0.4Ba0.6Nb2O6的形成过程中将出现中...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Guinier-Hagg相机)分析了Sr0.4Ba0.6Nb2O6(SBN40)原始混合粉料经不同温度煅烧后的相组成,并利用PIRUM程序对不同反应温度下形成铌酸锶钡相的晶胞尺寸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Sr0.4Ba0.6Nb2O6的形成过程中将出现中间相Na5Nb4O15、Sr5Nb4O15、SrNb2O6与BaNb2O6,而SrNb2O6与BaNb2O6最终反应生成铌酸锶钡.反应生成的铌酸锶钡的晶胞参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依据这些实验结果,文中提出了Sr0.4Ba0.6Nb2O6相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0.4Ba0.6Nb2O6 相形成过程 铌酸锶钡 XRD 形成机制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型钡锌铁氧体相形成过程及其电磁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许乃岑 宋杰 +2 位作者 王丽熙 沈加林 张其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采用固相球磨法制备了W型钡锌铁氧体粉体,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波网络分析仪分别对其相组成、颗粒形貌和不同煅烧温度下铁氧体粉体的电磁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煅烧温度为1300℃时生成了较纯的W型钡锌铁氧体相,... 采用固相球磨法制备了W型钡锌铁氧体粉体,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微波网络分析仪分别对其相组成、颗粒形貌和不同煅烧温度下铁氧体粉体的电磁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煅烧温度为1300℃时生成了较纯的W型钡锌铁氧体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六角片状结构。在6~12GHz频段,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μ′、tanμ的值随之增大,并且当煅烧温度达1300℃时,其磁损耗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型铁氧体 相形成过程 煅烧温度 电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镁掺杂的硅灰石化合物及其相形成机理与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焕平 张启龙 杨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652-2657,共6页
以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镁掺杂的硅灰石(Mg/CaSiO3)陶瓷粉体,研究了体系的溶胶-凝胶机理、物相和微观形貌随煅烧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晶相形成与晶粒长大模型。结果表明:溶胶系统通过正硅酸乙酯的... 以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镁掺杂的硅灰石(Mg/CaSiO3)陶瓷粉体,研究了体系的溶胶-凝胶机理、物相和微观形貌随煅烧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晶相形成与晶粒长大模型。结果表明:溶胶系统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与聚合形成凝胶网络,钙离子与镁离子没有参与凝胶网络的形成而是均匀镶嵌在凝胶网络内;固定干凝胶的煅烧时间为1h,当煅烧温度低于800℃时,主要发生硅氧硅键的断裂,晶相形成少,当煅烧温度高于900℃时,晶相大量生成,颗粒呈球状并因高的比表面能而产生团聚;粉体粒径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经历了先变小后增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镁掺杂的硅灰石 相形成 晶粒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相形成与铁铬铝合金的脆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杜国维 蔡家敏 章小雁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3-68,共6页
应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对低温长期使用的铁铬铝电热合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晶粒长大以及铬原子含量为75%左右的铁铬二元α'相在晶界和基体中析出,是导致合金变脆的主要原因;通常微量碳化物Cr_(23)C_6相以及σ相总是沿晶界... 应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对低温长期使用的铁铬铝电热合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晶粒长大以及铬原子含量为75%左右的铁铬二元α'相在晶界和基体中析出,是导致合金变脆的主要原因;通常微量碳化物Cr_(23)C_6相以及σ相总是沿晶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合金 铁铬铝合金 相形成 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渗S处理对TC4表面Mo涂层组织和相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田晓东 王利捷 +1 位作者 郑文鹏 尹忠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利用辉光离子渗的方法,在TC4合金表面首先沉积Mo耐磨涂层,然后对Mo涂层进行450~650℃的渗S处理。研究了温度对Mo涂层渗S表面组织和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S后Mo涂层表面组织细化,随渗S温度升高,组织致密度增加;650℃渗S后,表面形... 利用辉光离子渗的方法,在TC4合金表面首先沉积Mo耐磨涂层,然后对Mo涂层进行450~650℃的渗S处理。研究了温度对Mo涂层渗S表面组织和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S后Mo涂层表面组织细化,随渗S温度升高,组织致密度增加;650℃渗S后,表面形成相以具有润滑作用的MoS2相为主,另外还有Mo2C硬质相和Ti2S相;450~550℃渗S后,表面形成相以Mo-C化合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离子渗 渗硫处理 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合成Ti_3AlC_2-TiB_2复合材料的相形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卫兵 梅炳初 朱教群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8年第7期17-21,共5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以Ti,Al,B4C,TiC为原料制备Ti3AlC2/TiB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从600℃到1300℃ Ti3AlC2/TiB2系统反应过程的相形成规律。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900℃之前,主要的...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以Ti,Al,B4C,TiC为原料制备Ti3AlC2/TiB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从600℃到1300℃ Ti3AlC2/TiB2系统反应过程的相形成规律。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900℃之前,主要的反应是Ti和Al反应生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900℃之后,Ti-Al金属间化合物与TiC逐渐生成Ti3AlC2和TiB2相,形成致密Ti3AlC2/TiB2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C2 TIB2 相形成 放电等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MgB_2相形成中纳米尺寸硼粉的作用(英文)
7
作者 安玲 陈晋平 +4 位作者 王博 庄承钢 李星国 周增均 冯庆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65,共5页
原料硼粉在MgB2相形成中的作用已经利用原位高温电阻率(HT-ρT)的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MgB2相形成中的起始转变温度Tonset和相转变完成温度TPF在完成了的热处理过程中已直接确定了。用纳米硼粉和镁粉制备MgB2样品(简称为NanoB-MgB2)时的... 原料硼粉在MgB2相形成中的作用已经利用原位高温电阻率(HT-ρT)的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MgB2相形成中的起始转变温度Tonset和相转变完成温度TPF在完成了的热处理过程中已直接确定了。用纳米硼粉和镁粉制备MgB2样品(简称为NanoB-MgB2)时的Tonset和TPF这2个温度值分别是440和490℃,类似于用微米硼粉和纳米镁粉制备MgB2样品(简称为MicroB-MgB2)的情况。这表明MgB2相形成的温度并不特别依赖于硼粉的尺寸。另外,烧结温度的上极限TN是750℃,在此温度下NanoB-MgB2样品的超导电性将丧失。此温度远低于用微米硼粉和毫米尺寸的镁粉制备的MgB2样品(简称为DM-MgB2)的TN=980℃。把直接在650℃<TN,烧结的样品与先在750℃下烧结,之后又再次重磨和处理后,并于富镁的环境中在650℃下再烧结处理的样品相比较,观察到了MgB2的不可逆的晶体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2超导体 相形成 纳米硼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2CeO_4物相形成过程的XRD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戴军 符史流 周甫方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8-22,共5页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SrCO3和CeO2 (摩尔比 2∶1 )混合粉料经不同灼烧时间反应后的物相组成 .结果表明在Sr2 CeO4的形成过程中将出现不稳定的中间相SrCeO3,原始粉料CeO2 相会提前消失 ,SrCeO3与SrCO3反应生成最终稳定的目标相Sr2 CeO...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SrCO3和CeO2 (摩尔比 2∶1 )混合粉料经不同灼烧时间反应后的物相组成 .结果表明在Sr2 CeO4的形成过程中将出现不稳定的中间相SrCeO3,原始粉料CeO2 相会提前消失 ,SrCeO3与SrCO3反应生成最终稳定的目标相Sr2 CeO4.X射线衍射数据显示Sr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形成 XRD X射线衍射 SR2CEO4 正交晶系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合金纳米粉末中相形成规律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严红革 陈鼎 +1 位作者 陈刚 陈振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1-36,共6页
采用感应电流加热蒸发Al-Cu-Mn和Al-Cu-Cr三元母合金,制备出了合金纳米粉末,研究了纳米粉末中相的生成规律.在Al-Cu-Mn合金纳米粉末中生成了AlMn,Al8Mn5和AlCu2Mn相,其中AlCu2Mn相的体积分数最高达到0.99.在Al-Cu-Cr合金纳米粉末生成了C... 采用感应电流加热蒸发Al-Cu-Mn和Al-Cu-Cr三元母合金,制备出了合金纳米粉末,研究了纳米粉末中相的生成规律.在Al-Cu-Mn合金纳米粉末中生成了AlMn,Al8Mn5和AlCu2Mn相,其中AlCu2Mn相的体积分数最高达到0.99.在Al-Cu-Cr合金纳米粉末生成了Cu9Al4,Al2Cu3,AlCr2和Al13Cr2相.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三元合金系,纳米粉末的相组成是由合金组元间的合金化特性决定的.三种组元中只要有一组不能相互反应形成化合物相或固溶体相,则在其纳米粉末中难以生成三元化合物相.三种组元间能够相互化合或固溶是在纳米粉末中形成三元化合物相的必要条件.此外,母合金的成分范围还必须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纳米粉末 相形成规律 蒸发 三元合金系 铝铜锰合金 铝铜铬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G:Ce^3+荧光粉的合成及α-Al2O3籽晶对相形成的促进作用
10
作者 李永绣 李颖毅 +4 位作者 闵宇霖 吴燕利 程昌明 周雪珍 辜子英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3-523,共1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来合成YAG:Ge^3+荧光粉,用XRD对煅烧过程粉体的结构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发现,当直接煅烧凝胶时,可观察到θ-Al2O3,YAM和YAP等中间相的形成,而当煅烧含有α-Al2O3,YAM和YAP的形成,加速其与Y203的反应而在较...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来合成YAG:Ge^3+荧光粉,用XRD对煅烧过程粉体的结构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发现,当直接煅烧凝胶时,可观察到θ-Al2O3,YAM和YAP等中间相的形成,而当煅烧含有α-Al2O3,YAM和YAP的形成,加速其与Y203的反应而在较低温度下直接生成YAG相。合成YAG:Ce^3+荧光粉的发射峰为处于550nm的宽峰,其激发光谱有两个主要的吸收峰,主峰位于460nm,可以与GaN LED的蓝色发射相匹配而用于白光LED的组装。一些助熔剂可以提高荧光粉的光致发光特性,这归因于助熔剂对YAG结晶过程的改进作用和对YAG:Ce^3+中三价铈离子的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Ce^3+ 聚丙烯酰胺凝胶法 α-Al2O3籽晶 相形成 Α-AL2O3 CE^3+ YAG 荧光粉 合成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份对Bi-Pb-Sr-Ca-Cu-O系超导相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奚正平 周廉 冀春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4-17,共4页
采用分步合成法制备Bi-Pb-Sr-Ca-Cu-O系超导体,系统地研究了Bi/Pb比,Sr/Ca比及CuO含量对超导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b取代Bi的最优量为15%—20%,Ca及Cu的多余均不利于2223相的形成。并初步分析了已有报道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 超导 成分 相形成 BI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等离子体电解质氧化陶瓷膜的相形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卫军 陈智琴 编译 《国外金属热处理》 2004年第2期10-14,共5页
本文研究了铝合金等离子体电解质氧化时氧化物陶瓷膜中的相形成并建立其理论模型 ,认为氧化陶瓷膜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 ,即电化学表面氧化和放电区等离子体化学氧化物合成。对两种反应产物的形成及放电方式的加热与冷却进行了热力学计算... 本文研究了铝合金等离子体电解质氧化时氧化物陶瓷膜中的相形成并建立其理论模型 ,认为氧化陶瓷膜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 ,即电化学表面氧化和放电区等离子体化学氧化物合成。对两种反应产物的形成及放电方式的加热与冷却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偏差小于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等离子体电解质氧化 氧化陶瓷膜 电化学表面氧化 热力学 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r_2O_4陶瓷的晶相形成与传感功能的探究
13
作者 许珞 许昕 《贵州化工》 2001年第3期14-16,共3页
通过X射线法 (XRD)考察了ZnCr2 O4
关键词 铬酸锌 ZnCr2O4陶瓷 相形成 X衍射 传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0.92)Pb_(0.17)SrCaCu_(1.5)O_y的热处理、物相形成和超导电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程 王军 +5 位作者 傅敏华 李秀海 邱官良 孟庆云 李华 孙燕怡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1-64,共4页
水文研究了Bi_(0.92)Pb_(0.17)Sr Ca Cu_(1.5)O_y样品的物相结构、物相转变和超导电性与热处理过程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30℃/32hrs预烧的粉料中已经有2212相形成。尽管样品的电阻在低温下(60K)仍未到零,但磁化率转变曲线却相当... 水文研究了Bi_(0.92)Pb_(0.17)Sr Ca Cu_(1.5)O_y样品的物相结构、物相转变和超导电性与热处理过程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30℃/32hrs预烧的粉料中已经有2212相形成。尽管样品的电阻在低温下(60K)仍未到零,但磁化率转变曲线却相当陡。找不出其它超导相存在的证据。经过850℃/72hrs的高温烧结后,根据X—T曲线和X—T曲线可知,超导转变都是单一行为的,转变宽度很窄,临界温度较高,说明样品结构以2223相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在烧结时间居中的样品中,电阻转变曲线出现了三个台阶,磁化率转变曲线也明显加宽,证明有第三个相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倾向于该相产生在两个超导相的界面上,而2223相很可能是从2212相产生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 相形成 超导电性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相形成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雪柔 吕煜坤 石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4-1181,共8页
相对于传统的二元合金,多主元高熵合金(HEAs)通常由五种及以上元素组成,呈现出结构晶格畸变、原子缓慢扩散及组织高稳定性等特征。高熵合金作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型合金,极易获得热稳定性很高的固溶相和纳米结构,甚至可得到非晶相,... 相对于传统的二元合金,多主元高熵合金(HEAs)通常由五种及以上元素组成,呈现出结构晶格畸变、原子缓慢扩散及组织高稳定性等特征。高熵合金作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型合金,极易获得热稳定性很高的固溶相和纳米结构,甚至可得到非晶相,其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合金,因此,高熵合金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工业应用潜力。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决定了材料最终的性能,多主元成分设计使得高熵合金相组成较为复杂,如何通过理论计算相形成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出给定成分高熵合金的相组成,对高熵合金材料设计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混合焓H_(mix)可对高熵合金中的相组成进行确定,但简单的混合焓参数已经不能满足多主元高熵合金相预测的准确性,更多参数在高熵合金发展进程中被提出。研究发现,原子半径差δ_r及熵/焓Ω(T_A)等参数可预测出高熵合金中的固溶体(SS)相和金属间化合物(IM)相,却无法预测固溶体的具体类型。然而,K_1^(Cr)(T_A)参数的补充提高了给定热处理温度下相预测的准确性,且热处理后SS相形成域的参数值变小,这表明IM相在热处理后形成了另一种相且影响了参数值;价电子浓度VEC判据可预测FCC、BCC型高熵合金的固溶体类型,但不适用于所有的高熵合金;电负性差ΔX可对大部分高熵合金(除含大量Al之外)的拓扑闭合相稳定性进行预测,且ΔX>0.133时可预测出高熵合金中有拓朴闭合稳定相存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预测高熵合金相组成,有学者提出了较为完善的CALPHAD计算机热力学相图预测模型,由于FCC比BCC结构的动力学效应大,采用CALPHAD方法预测FCC相组成精确性较差,但对BCC相的预测十分精确。而分子轨道理论仅用一个参数Md(合金化过渡金属d轨道的平均能级),就可以预测以镍基、钴基和铁基合金为基础高熵合金中固溶体与过渡金属所形成的TCP/GCP相。本文在传统合金相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高熵合金相形成理论进行研究,阐明了高熵合金的相结构模型;总结出固溶体与金属间化合物,面心立方FCC、体心立方BCC和密排六方HCP结构的高熵合金,以及固溶体与第二相形成规律的理论预测模型;分析所有理论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最终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熵合金相组成的预测流程,有利于初学者进行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固溶体 成分 模型 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4AlN_3陶瓷的相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梅明军 梅炳初 +1 位作者 周卫兵 王敬平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8年第8期16-20,共5页
介绍了Ti4AlN3陶瓷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以Ti,Al和TiN粉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制备的产物来研究Ti4AlN3的相形成机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来确定物相,结果表明:合成Ti4AlN3的最佳温度为1400℃,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Ti4AlN3的合成,过量A... 介绍了Ti4AlN3陶瓷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以Ti,Al和TiN粉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制备的产物来研究Ti4AlN3的相形成机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来确定物相,结果表明:合成Ti4AlN3的最佳温度为1400℃,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Ti4AlN3的合成,过量Al能促进Ti4AlN3的合成,当摩尔配比为n(Ti)∶n(Al)∶n(TiN)=1∶1.2∶1.5时,可以合成纯度较高的Ti4Al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4IAlN3 无压烧结 相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层状Ti_3SiC_2陶瓷的相形成过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建伟 曹钦存 +1 位作者 刘卫红 杨志周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方法,以Ti、Si、C粉为原料合成了层状Ti3SiC2陶瓷材料,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燃烧合成产物的相组成,并结合反应物体系的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自蔓延高温合成Ti3SiC2的相形成过程,进而建立Ti-C-Si体系在自蔓延燃...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方法,以Ti、Si、C粉为原料合成了层状Ti3SiC2陶瓷材料,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燃烧合成产物的相组成,并结合反应物体系的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自蔓延高温合成Ti3SiC2的相形成过程,进而建立Ti-C-Si体系在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过程的物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层状ThSiC2陶瓷 形成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压合成Nb_(2)AlC陶瓷及其相形成研究
18
作者 杨萌柳 周能雨 +2 位作者 严寒 张豪 严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34,共7页
以Nb,Al,NbC粉末为原料,采用石英管封口方式无压制备Nb_(2)AlC陶瓷。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在1400℃,Nb∶Al∶NbC=1∶1.2∶1,保温4 h的条件下合成了纯度高,重复性好的Nb_(2)AlC陶瓷,避免了传统通氩气方式中隔绝氧气效果的不稳定。同时与原料... 以Nb,Al,NbC粉末为原料,采用石英管封口方式无压制备Nb_(2)AlC陶瓷。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在1400℃,Nb∶Al∶NbC=1∶1.2∶1,保温4 h的条件下合成了纯度高,重复性好的Nb_(2)AlC陶瓷,避免了传统通氩气方式中隔绝氧气效果的不稳定。同时与原料为Nb,Al,C三种单质相比,烧结温度由1600℃降低至1400℃。且SEM电镜中Nb_(2)AlC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晶粒发育均匀,粒径为1~3μm。能谱分析表明Nb与Al的比值符合Nb_(2)AlC的原子比。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图谱计算得出的晶格常数与理论值接近。通过600~1400℃各温度下的物相分析,探究无压烧制Nb_(2)AlC陶瓷的相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 Nb_(2)AlC 无压合成 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掺杂对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相形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基华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9期2072-2076,共5页
以传统熔融淬火法制备的SiO_(2)-Li_(2)O-K_(2)O-P_(2)O_(5)-CeO_(2)-Al_(2)O_(3)玻璃体系为基础,旨在研究Al_(2)O_(3)添加剂摩尔分数对常规方法制备的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相形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LCA1、LCA2和LCA3的Al_(2)O_(3)摩尔分数... 以传统熔融淬火法制备的SiO_(2)-Li_(2)O-K_(2)O-P_(2)O_(5)-CeO_(2)-Al_(2)O_(3)玻璃体系为基础,旨在研究Al_(2)O_(3)添加剂摩尔分数对常规方法制备的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相形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LCA1、LCA2和LCA3的Al_(2)O_(3)摩尔分数分别为3.0%、4.5%和6.0%。随着Al_(2)O_(3)摩尔分数的增加,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晶温度(Tc)、相形成和力学性能均有较大变化,说明Al_(2)O_(3)对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影响很大。600℃和800℃热处理1 h后,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所有微晶玻璃样品中主要相为Li_(2)Si_(2)O_(5),少量相为CeO_(2)、LiAlSi_(3)O_(8)、石英和Li_(2)SiO_(3)。当Al_(2)O_(3)摩尔分数最低时,其抗弯强度最高,维氏硬度最高,分别为188.34 MPa和776 MPa。这些结果可能是由于LCA1样品中棒状Li_(2)Si_(2)O_(5)的连锁组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 相形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质矿化剂对硅质制品相形成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景林 《国外耐火材料》 1997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中研究了含不同化合价铁质矿化剂与新型含钙矿化剂(石灰石筛下细粉)同时加入时对硅质制品的相形成过程及性能的影响。对于1100、1300及1420℃烧成后的试样的结构及红外光谱吸收带的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含铁矿化剂时(黄铁矿... 文中研究了含不同化合价铁质矿化剂与新型含钙矿化剂(石灰石筛下细粉)同时加入时对硅质制品的相形成过程及性能的影响。对于1100、1300及1420℃烧成后的试样的结构及红外光谱吸收带的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含铁矿化剂时(黄铁矿渣、转炉渣、铁鳞)二氧化硅的相转化沿着相似的过程进行。这与加热过程中铁氧化物的氧化过程有关,该过程可消除矿化剂作用方面差异。硅质试样的性能几乎是相同的,但是加入黄铁矿渣的试样的性能稍好一些,黄铁矿的矿物组成及其与二氧化硅形成的熔体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铁 矿化剂 硅质制品 耐火砖 相形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