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云南盈江地震震害特点及抗震防灾启示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加桂 黄体庄 +1 位作者 雷伟志 何宝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77-1084,共8页
2008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其中较严重的地震事件有3月21日在南部发生的5.0级地震和8月21日在北部发生的5.9级地震。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地震震害特点作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启示。几次地震震中均位... 2008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其中较严重的地震事件有3月21日在南部发生的5.0级地震和8月21日在北部发生的5.9级地震。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地震震害特点作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启示。几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岩浆岩区,未见地震断层。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破坏,其中3月21日地震对铜壁关乡有轻微的破坏,5.9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勐弄乡部分村庄,微观震中所在的苏典乡房屋有较轻程度的破坏,油松岭乡江心坡村位于冲积平原,是烈度异常区。有2种原因致使盈江地震震害严重,一是地基地质结构差和力学强度低,如滑坡堆积层地基和易液化沙土地基;二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主要是建筑结构松散和建筑材料质量低劣。盈江地震灾害告诉我们,在农村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要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加强对地震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倡地震保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地基地质 房屋结构 农村抗震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24”、“530”盈江地震中地形及土层条件对房屋震害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迟明杰 李小军 +1 位作者 陈波 张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102,共9页
在历次地震中,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容易出现房屋建筑震害异常情况。分析震害异常的原因,对于进行建筑抗震设防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2014年盈江524、530两次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麻竹岭岗房屋破坏及场... 在历次地震中,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容易出现房屋建筑震害异常情况。分析震害异常的原因,对于进行建筑抗震设防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2014年盈江524、530两次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麻竹岭岗房屋破坏及场地条件情况进行调查,根据麻竹岭岗的地形条件由高到低分为3个区,对3个区内的建筑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表明震害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从山底至山顶逐渐加大的趋势,揭示出显著的山体影响作用。重点对山顶的穿斗木结构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几个不利因素,包括山丘地形顶部放大效应、覆盖土层放大效应以及多次地震震害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24” “530”盈江地震 山体效应 土层效应 震害累积效应 房屋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相关系数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邓菲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4,共13页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且相关系数越大,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震源机制相关性 聚类分组 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浩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323,共6页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1)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明显集中,主要在NE—SW向呈条带状(长约10 km)分布,另外还在SSE向优势分布;(2)前震和余震的震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前震仅在大盈江断裂两侧呈NE—SW向条带分布,而余震不仅在NE—SW向分布,还在大盈江断裂中段和北东段转折处向SSE向迁移;(3)主震发生在断裂转折处及前震在震源区往返跳动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断裂转折处属于构造脆弱区、地应力易于集中造成的;最大强余震震源机制的明显变化及余震新的优势分布,可能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控制;(4)在相同区域应力场的控制下,深度沿大盈江断裂的分布具有分段性,即深度在相邻的AA'剖面SW段和BB'剖面NW段都分布在1~9 km,而在AA'剖面NE段主要集中在6 ~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震源参数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系统在云南盈江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温奇 陈世荣 +3 位作者 和海霞 李珊珊 白瑞杰 赵星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1,共7页
无人机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点,很适合自然灾害灾情监测和评估工作。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以及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害中的应急过程和数据处理流程。然后,利用获取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对比灾前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盈... 无人机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点,很适合自然灾害灾情监测和评估工作。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以及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害中的应急过程和数据处理流程。然后,利用获取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对比灾前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盈江县城的房屋损毁、救灾帐篷和道路损毁及交通拥堵情况进行了监测评估,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无人机遥感系统还需要在数据处理效率、三维信息获取方面做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系统 盈江地震 灾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M_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68
6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3 位作者 张天中 黄静 王长在 杨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267,共6页
使用川滇地区三维走时表和三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震中位置为97.901°E,24.677°N;震源深度13.1km.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余震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 使用川滇地区三维走时表和三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震中位置为97.901°E,24.677°N;震源深度13.1km.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余震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余震主要分布在大盈江断裂的两侧及中段和北东段的转折处,余震带长度约12km;余震自西南沿大盈江断裂带北东段向北东方向移动,在大盈江断裂中段和北东段的交界处,余震逐渐向中段断裂移动;余震震源深度有向地表迁移的趋势,主震发生后10个小时内的余震最小深度接近2km,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已接近地表.结合地震定位结果,作者认为这次地震震中位于盆地内部、深度浅、距县城近是导致本次地震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盈江断裂 余震序列 双差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云南盈江M_S5.6、M_S6.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小龙 吴中海 +3 位作者 赵小艳 吴坤罡 黄小巾 杜锦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1-770,共10页
2014年5月云南省盈江县先后发生MS5.6、MS6.1地震,为确定它们的发震构造及其所反映的区域活动构造格局,笔者围绕该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活动构造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资料分析等工作。调查与... 2014年5月云南省盈江县先后发生MS5.6、MS6.1地震,为确定它们的发震构造及其所反映的区域活动构造格局,笔者围绕该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活动构造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资料分析等工作。调查与分析表明,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均位于盈江县勐弄乡麻栗坡村附近,但发震断层明显不同。前者为NE走向左旋走滑的昔马—盘龙山断裂,后者为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历史地震资料显示,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多以5-6级的中-强震为主,并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和沿SN向断层迁移的特征。在实皆断裂及滇西内弧带的共同作用下,腾冲地块内以大盈江断裂为界,北部主要发育近SN向右旋走滑断裂,南部则以NE向左旋走滑断裂为主,其中近SN向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发震断层 地震烈度 苏典断裂 腾冲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盈江M_s≥4.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小艳 韩立波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主震及MS≥4.0前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为9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走向248°,倾角7...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主震及MS≥4.0前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为9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走向248°,倾角77°,滑动角19°。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震区附近的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20°,除MS4.7余震为正断型地震外,其他7次地震都为纯走滑型地震,都具有NNE-SSW向近水平的P轴,与该区历史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一致。综合应力场及构造分析表明,盈江MS5.8地震的发震动力学环境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挤压和缅甸弧对保山—腾冲地块北东向俯冲的双重作用,保山—腾冲地块呈现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的大盈江断裂带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盈江地震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盈江M_S5.6和M_S6.1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婷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7-1057,共11页
盈江地区位于中缅边境的苏典-昔马弧形构造带,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带,2014年5月30日发生的盈江地震是该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第1次>M_S6.0的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盈江M_S5.6和M_S6.1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结果表明,2次主... 盈江地区位于中缅边境的苏典-昔马弧形构造带,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带,2014年5月30日发生的盈江地震是该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第1次>M_S6.0的地震。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盈江M_S5.6和M_S6.1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结果表明,2次主震均位于苏典-昔马断裂带北段的卡场-大竹寨断裂的东侧。相比于M_S5.6主震,盈江M_S6.1主震震中位置更靠近卡场-大竹寨断裂。2次地震的余震主要沿卡场-大竹寨断裂走向(NNE向)展布,M_S6.1地震的主震破裂区向N扩展了约5km。2次地震的余震区主要分布在卡场-大竹寨断裂的东侧,呈现出沿断裂明显的不对称性,并具有较大的宽度,与走滑型地震典型的余震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可能表明此次盈江地震为共轭破裂地震。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盈江地震主震存在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推测盈江地震可能与卡场-大竹寨断裂和其邻近次级断裂之间的深部介质在长期地震活动中遭受破坏以及深部热作用有关。盈江M_S6.1地震分布在南段的余震跨越了卡场-大竹寨断裂右侧的次级断裂,认为主震的动态应力可能触发了其邻近次级断裂的同震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苏典-昔马构造带 卡场-大竹寨断裂 余震序列 双差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初评估方法在盈江5.8级及缅甸7.2级地震后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西 郭君 +3 位作者 陈坤华 卢永坤 张彦琪 庞卫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09,157,共6页
在"3·10"盈江5.8级及"3·24"缅甸7.2级地震发生后,对比基于GIS的地震灾害损失初评估方法,在震后1小时内给出的云南灾区范围、灾区人口、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失去住所人数的初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 在"3·10"盈江5.8级及"3·24"缅甸7.2级地震发生后,对比基于GIS的地震灾害损失初评估方法,在震后1小时内给出的云南灾区范围、灾区人口、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失去住所人数的初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评估结果,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基于GIS的初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通过实际地震的检验,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完善该方法,使之能更好为震后的科学决策和快速应急响应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初评估方法 直接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江2011年M_S5.8与2008年M_S5.9地震的震害差异及原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施伟华 陈坤华 +4 位作者 杨树明 卢永坤 张彦琪 庞卫东 谢英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8-524,共7页
介绍盈江2011年MS5.8与2008年MS5.9地震震害调查的房屋破坏比的确定方法,揭示了MS5.8地震的各种震害特征,并将两次地震的震害差异做了对比。分析造成MS5.8地震各种破坏重于MS5.9地震的原因,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建(构)... 介绍盈江2011年MS5.8与2008年MS5.9地震震害调查的房屋破坏比的确定方法,揭示了MS5.8地震的各种震害特征,并将两次地震的震害差异做了对比。分析造成MS5.8地震各种破坏重于MS5.9地震的原因,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各类建(构)筑物加强抗震能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对比 破坏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30日盈江6.1级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金 高原 +3 位作者 徐甫坤 向阳 向元 刘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5-252,共8页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序列 前震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Ⅷ度区烈度评定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光全 非明伦 +2 位作者 谢英情 卢永坤 施伟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盈江县城—盈江农场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极灾区有房倒屋塌、地表开裂、喷砂冒水、工业构筑物破坏等现象。通过对这些震害现象的调查,根据《...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盈江县城—盈江农场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极灾区有房倒屋塌、地表开裂、喷砂冒水、工业构筑物破坏等现象。通过对这些震害现象的调查,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的相关判别指标,将本次地震最高烈度评定为Ⅷ度,依据充分,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烈度 Ⅷ度区 评定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江M_S6.1地震序列近场横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楠 高原 +3 位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刘庚 邬成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6,共13页
使用横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S6.1地震震区内多个近场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大量波形数据进行横波分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江MS6.1地震序列的快S波偏振方向为近NS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主震发生后,由于震源区... 使用横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S6.1地震震区内多个近场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大量波形数据进行横波分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江MS6.1地震序列的快S波偏振方向为近NS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主震发生后,由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调整,卡场台(KAC)快S波偏振方向发生逆时针偏转,勐弄台(MNO)快S波偏振方向离散度减小,并且由于受到研究区内断裂的影响,MNO台偏振方向较KAC台偏振方向更加离散.KAC台和MNO台的慢S波时间延迟均表现出主震发生前短时间内突然减小,震后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这意味着临震前震源区地壳应力的释放和震后地壳应力的增强,预示了后续余震的持续发生.地震序列时间延迟平均滑动曲线起伏振荡,表明了余震的发生伴随着震源区地壳应力的不断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序列 横波分裂 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及震前短临跟踪预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钱晓东 苏有锦 +1 位作者 付虹 李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 系统收集了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盈江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次盈江地震发生前,运用地震力标度、环境剪应力、地震序列h值、破裂时间法、能量释放方法,对该地震做了短临跟踪和预测。结果显示,盈江5.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很可能是NE向的大盈江左旋走滑断裂,盈江地震前出现了诸多地学参数异常,这些异常对未来强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短临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学参数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江5.8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及破坏机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坤华 卢永坤 +2 位作者 张彦琪 庞卫东 谢英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16,157,共7页
介绍了盈江5.8级地震震区的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概况,阐述了各类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震害特征及破坏机理。最后提出了震区在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时的建议、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方面的经验教... 介绍了盈江5.8级地震震区的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概况,阐述了各类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水利设施的震害特征及破坏机理。最后提出了震区在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时的建议、建(构)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方面的经验教训、各类建(构)筑物加强抗震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筑物 生命线系统 震害特征 破坏机理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盈江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敏 李丹宁 +2 位作者 张会苑 高洋 姜金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3-593,共11页
利用云南盈江地区19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分别使用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盈江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在精确扣除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联合反演了2014... 利用云南盈江地区19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分别使用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盈江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在精确扣除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联合反演了2014年盈江MS5. 6和MS6. 1地震序列共1 524次ML≥2. 0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1)盈江地区Q值和频率的关系为:Q(f)=201. 1f0. 445 4。(2)台站场地响应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低频放大、高频衰减的现象。(3)盈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的变化范围为3. 16×1011~1. 50×1015N·m,与震级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震源破裂尺度的变化范围为87~790 m,与地震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的变化范围为1. 6~15 Hz,与地震矩呈负相关关系;应力降的变化范围为0. 01~5. 16 MPa,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无明显的线性统计关系。(4)通过分析ML3. 0~3. 5地震的应力降时空演化过程,发现MS5. 6与MS6. 1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主要受到各自发震断层的控制; MS5. 6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均值高于MS6. 1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均值,MS6. 1地震序列余震密集区的应力降小于后期余震的应力降; MS5. 6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时空演化特征对MS6. 1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MS6. 1地震序列中多次较大余震发生在应力降值下降后的缓慢上升过程中,其震中位置多位于应力降高值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Q值 场地响应 震源参数 应力降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江中强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区域地壳流变特征和断层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彦 高洋 +1 位作者 李丹宁 何家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58-2368,共11页
2008年云南西部盈江地区连续发生了4次中强地震,本文运用全波形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4次中强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对4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我们结合由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应力轴倾角变化情况,震源深度和重定位深度对盈江地区地壳流... 2008年云南西部盈江地区连续发生了4次中强地震,本文运用全波形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4次中强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并对4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我们结合由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应力轴倾角变化情况,震源深度和重定位深度对盈江地区地壳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盈江地区下地壳内的岩石并不是完全塑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可以发生脆性破裂.同时,我们还根据震源机制解对这4次中强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北东走向的大盈江断裂和南北走向的苏典断裂的断层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大盈江断裂是一主要切割上地壳的左旋走滑断裂.南北走向的苏典断裂是一右旋断裂,其北端切割地壳深度较南端浅.苏典断裂的南端切割地壳深度达到下地壳,且上地壳部分的断裂断层面较陡直,而下地壳中的断裂的断层面比较平缓.盈江位于云南西部的中缅交界地区,目前对这一区域活动断裂的研究较少.本文给出的盈江地区两条活动断裂的初步研究结果,将给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提供来自于喜马拉雅东触角附近断层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序列 地壳流变特征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诱发砂土液化灾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鑫 张加桂 +2 位作者 张永双 杨波 余凯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近年来少有的。通过对本次地震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初步认识到:(1)本次地震是2011年初盈江4级震群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近年来盈江地区地震群总体上呈现沿苏典断裂带从北至南逐渐迁移的趋势,本次地震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位于苏典断裂南端,主余震显示本次地震破裂为苏典断裂与大盈江断裂的共轭破裂;(2)砂土液化是本次盈江地震震损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表产生喷沙冒水、砂土体侧向滑动、地面开裂和下沉等次生地质灾害,对房屋、江堤、道路、水利设施和电线杆等构(建)筑物造成了较大破坏作用;(3)砂土液化主要发育在大盈江全新世粉细砂冲积层分布区,严重液化区主要为盈江的老河道,构(建)筑物损毁程度与液化区范围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晚更新世砂砾地层作为盈江的二级阶地不仅地势高、防洪能力强,其地基基础承载力高,抗砂土液化能力强,是盈江盆地内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块,未发现砂土液化且构(建)筑震损轻微,可作为当地城镇未来规划发展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地震迁移 盈江断裂 砂土液化 同震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M_S5.8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小艳 韩立波 +1 位作者 苏有锦 刘自凤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记录的2011年1 ~12月震相数据,采用Hypo2000、HypoDD定位方法对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的前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分布较定位前更为集中.前震活动主要沿大盈江断裂呈NE走向分布...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记录的2011年1 ~12月震相数据,采用Hypo2000、HypoDD定位方法对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的前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分布较定位前更为集中.前震活动主要沿大盈江断裂呈NE走向分布.余震呈共轭分布:一支沿大盈江断裂呈NE向分布,另一支沿垂直于大盈江断裂的隐伏错断呈SSE向分布.余震分布存在着稀疏段落,可能对应着前震主要破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盈江地震序列 共轭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