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灸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的Meta分析
1
作者 吴周汉 唐梅文 +1 位作者 许永辉 吴周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3期275-280,共6页
盆腔炎,又称为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因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和输卵管卵巢脓肿[1]。PID多见于性成熟的年轻女性,患病人群多为20~35岁的妇女[2]。PID在临床... 盆腔炎,又称为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因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和输卵管卵巢脓肿[1]。PID多见于性成熟的年轻女性,患病人群多为20~35岁的妇女[2]。PID在临床又分为急性期和PID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中药保留灌肠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思路
2
作者 邓苏珊 安晓青 龚美富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4期86-90,共5页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病原微生物侵袭女性生殖道及其邻近盆腔器官的一组感染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会出现PID后遗症(SPID),临床上表现为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病症,严重损害女性的生活质量[1]。目前,SPID的西医治...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病原微生物侵袭女性生殖道及其邻近盆腔器官的一组感染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会出现PID后遗症(SPID),临床上表现为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病症,严重损害女性的生活质量[1]。目前,SPID的西医治疗以使用抗菌药物为主,难以有效缓解临床显性症状,且存在增加耐药风险、复发率高的不足[2~3]。与之相比,中医在改善SPID患者临床症状和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方面存在干预优势,明晰SPID的中医病机是确保中医药疗效获益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 湿热伏邪 治疗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炎丸联合雷火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3
作者 胡依 余艳兰 唐丽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观察盆炎丸联合雷火灸(TFM)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2023年5月—2024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SPID患者,随机均等分为A组(奥硝唑)、B组(奥硝唑联合盆炎丸)和C组(奥硝唑联合盆炎丸及TFM)。... 目的观察盆炎丸联合雷火灸(TFM)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2023年5月—2024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SPID患者,随机均等分为A组(奥硝唑)、B组(奥硝唑联合盆炎丸)和C组(奥硝唑联合盆炎丸及TFM)。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有效率;次要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TCMS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观察指标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评估。结果共纳入195例SPID患者,16例患者因依从性不佳而未能完成研究,故最终每组病例数分别为A组59例、B组60例、C组60例。C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B组(80.00%)和A组(71.19%)(P<0.017),而A组和B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后,3组患者的TCMSI总分、VAS评分、SF-36评分、SAS评分、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均较入组时显著改善(P<0.05),且C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和A组(P<0.05)。3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盆炎丸联合TFM可改善SPID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焦虑状态,提高有效率,可能与盆炎丸及TFM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炎丸 雷火灸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汤1号联合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曹俊红 胡俊攀 +2 位作者 李捷 孙艳敏 王冰玉 《海南医学》 2025年第5期678-683,共6页
目的探究灌汤1号联合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SP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信封... 目的探究灌汤1号联合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SP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蒿芩清胆汤加味联合灌汤1号治疗,疗程均为2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0 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状态[模拟视觉评分量表(VAS)]、盆底局部体征(盆底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最大深度)、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免疫功能(CD4^(+)、CD8^(+)、CD4^(+)/CD8^(+))、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主症、次症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主症、次症积分分别为(1.97±0.32)分、(1.87±0.2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0.37)分、(2.16±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盆底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最大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盆底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最大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CD4^(+)、CD4^(+)/CD8^(+)分别为(38.55±4.01)%、1.54±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21±4.06)%、1.33±0.32,CD8^(+)为(25.04±4.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10.27±2.87)mg/L、(12.67±3.52)ng/L、(18.39±3.9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1±3.53)mg/L、(16.83±3.87)ng/L、(23.67±3.4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汤1号联合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SPI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循环,缓解盆底症状和疼痛反应,并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 蒿芩清胆汤 灌汤1号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华从虚、瘀、毒辨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之经验
5
作者 马倩茹 唐磊 王国华(指导) 《江苏中医药》 2025年第4期13-16,共4页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程长、治愈率低、恢复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王国华教授结合本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及疾病特点,以久病多虚、久病多瘀、难病多毒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气血耗伤,正气不足,病邪留恋不去而虚实错杂是其病...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程长、治愈率低、恢复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王国华教授结合本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及疾病特点,以久病多虚、久病多瘀、难病多毒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气血耗伤,正气不足,病邪留恋不去而虚实错杂是其病机本质,提出治疗本病应抓住虚、瘀、毒。王教授认为“虚”为本病发病之根本内因,治疗当注重健脾益肾、补虚扶正;“瘀”为本病发病之核心要素,治疗当注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毒”为本病难愈之病机关键,治疗当注重清热利湿、理气解毒。王教授临证自拟慢盆汤及盆腔炎灌肠方内外合治,辅之以身心同调,嘱患者作息规律,调整情绪,疗效甚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 慢盆汤 灌肠方 王国华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微波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郭丽双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6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微波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阻力指数(RI)、血流灌注指数(PI)、最大血流速度(PSV)、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而言,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微波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还可以减轻其炎性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穴位贴敷 微波治疗 血流动力学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瘀通络方联合灌汤1号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冰玉 黄巧玲 +1 位作者 傅金英 刘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方联合灌汤1号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桂枝茯苓丸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祛瘀通络方口服联合灌汤1号保留灌肠治疗,疗...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方联合灌汤1号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桂枝茯苓丸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祛瘀通络方口服联合灌汤1号保留灌肠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局部症状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局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局部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8、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8、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用祛瘀通络方联合灌汤1号治疗,可改善自觉症状及妇科阳性体征,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瘀通络方 灌汤1号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千金方及其拆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佳 谭雅莉 +3 位作者 肖志葵 匡继林 林丽美 雷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71-2579,共9页
目的研究妇科千金方及其拆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妇炎组(0.756 g/kg)、妇科千金方组(2.7 g/kg)、抑菌方组(2.7 g/kg)、抗炎方组(2.7 g/kg)、补益方组(2.7 g/kg),灌胃给予... 目的研究妇科千金方及其拆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妇炎组(0.756 g/kg)、妇科千金方组(2.7 g/kg)、抑菌方组(2.7 g/kg)、抗炎方组(2.7 g/kg)、补益方组(2.7 g/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28 d后处死,计算子宫、脾脏、胸腺、肝脏指数,肉眼观察大鼠、输卵管形态学改变,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输卵管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18、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TGF-β1、CTGF、NLRP3、caspase-1、IL-18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组织CD4、CD8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方组、抑菌方组、抗炎方组、补益方组大鼠子宫、脾脏、胸腺指数均降低(P<0.01);妇科千金方组、抗炎方组大鼠子宫肿胀减轻,子宫内膜腺体增多,炎性渗出减轻(P<0.01),血清IL-1β、IL-18、IL-6水平降低(P<0.01);妇科千金方组、抗炎方组、补益组大鼠子宫组织TGF-β1、CTGF蛋白表达降低(P<0.05);妇科千金方组、抗炎方组大鼠子宫组织NLRP3、caspase-1、IL-18蛋白表达降低(P<0.01);妇科千金方组、补益组CD4^(+)/CD8^(+)比值升高(P<0.01)。结论妇科千金方及其拆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小体的活化,从而阻碍caspase-1的活化,降低促炎症因子IL-18的分泌及释放,抑制细胞焦亡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千金方及其拆方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抗炎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兵 刘鹏飞 +2 位作者 王丽 于潇 刘金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因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回顾近10年中医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蛋白(TGF-β/Smad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核转录因...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因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回顾近10年中医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蛋白(TGF-β/Smad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脂肪酸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配体(Fas/FasL)、Toll样受体(TLRs)等信号通路干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不同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要点,以期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有效靶点及理论依据。参考文献5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药 信号通路 非特异炎症 免疫反应 纤维化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薏灌肠液联合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董杨 李燕 +1 位作者 张伟 刘秀荣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讨柏薏灌肠液联合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 目的:探讨柏薏灌肠液联合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中药灌肠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柏薏灌肠液,中药颗粒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丹白颗粒,联合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柏薏灌肠液+丹白颗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和治疗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的70.00%(21/30)、66.67%(2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腰骶胀痛、经行不畅、带下增多和舌红苔黄积分)低于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子宫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最大流速和搏动指数高于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阻力指数低于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前列腺素E2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低于中药灌肠组、中药颗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药灌肠组和中药颗粒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4/30)、10.00%(3/30)和6.67%(2/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柏薏灌肠液联合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盆腔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柏薏灌肠液 丹白颗粒 湿热瘀结证 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联合雷火灸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医证候、血清C反应蛋白及复发率的影响
11
作者 曹玲君 丁娜 +2 位作者 王峥妍 张园曼 张见伟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2期63-66,72,共5页
目的:探究腹针联合雷火灸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中医证候、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92例SPID患者分为常规组(43例)、联合组(49例),常规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联合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与腹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治... 目的:探究腹针联合雷火灸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中医证候、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92例SPID患者分为常规组(43例)、联合组(49例),常规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联合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与腹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治疗周期均为8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盆底局部体征(盆底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最大深度、盆腔体征积分)、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炎症因子[CRP、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盆底包块最大直径、盆腔积液最大深度、盆腔体征积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雷火灸治疗SPID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盆底症状,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腹针 雷火灸 中医证候 C反应蛋白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中医丛慧芳从“正虚邪恋”论治“寒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丽淼 吴丹 +3 位作者 丛慧芳 徐虹云 王丹凝 门佳囡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96-99,103,共5页
总结丛慧芳教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经验。丛慧芳教授基于女性胞宫的生理独特性,认为胞宫为至阴之地以及地处北方的地域性,再结合疾病迁延难愈的特性,总结正虚邪恋是此病的关键病机,病位虽在胞宫,病机为冲任受损,但与五脏相因... 总结丛慧芳教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经验。丛慧芳教授基于女性胞宫的生理独特性,认为胞宫为至阴之地以及地处北方的地域性,再结合疾病迁延难愈的特性,总结正虚邪恋是此病的关键病机,病位虽在胞宫,病机为冲任受损,但与五脏相因,切不可一味攻伐祛湿清热,认为“虚”和“瘀”是导致本病发生和经久不愈的关键因素。此时瘀血同时作为病理产物和继发病因,机体无力自主,缠绵痛苦势所必然。由此在治疗时以扶正祛邪为其根本治疗思路,唯清热除湿恐难取效,亦非独驱邪攻瘕以复其能,故丛慧芳教授在此基础上采取温散祛瘀之法,使正气匡扶,邪气可散,余症自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正虚邪恋 温散祛瘀 胞宫 临证经验 丛慧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药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倩 刘霞 张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成因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对女性的生殖健康与正常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影响。风药能祛除风疾并兼有风木属性,具有“升、行、透、窜、动”的特性,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瘀、郁、虚”的病...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成因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对女性的生殖健康与正常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影响。风药能祛除风疾并兼有风木属性,具有“升、行、透、窜、动”的特性,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瘀、郁、虚”的病因病机,能从“助运胜湿、活血化瘀、开散气结、补而不滞”四个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文章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了风药在本病治疗中的机理及应用,并附验案一则,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炎清颗粒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怡 张家玮 +5 位作者 黄缨 彭宣文 陈宜斌 贺漪 黄晓艳 胡文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目的评价妇炎清颗粒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设计方法,5个试验中心3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与对照组(150例)。试验组予妇炎清颗粒及... 目的评价妇炎清颗粒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设计方法,5个试验中心3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与对照组(150例)。试验组予妇炎清颗粒及金刚藤胶囊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金刚藤胶囊及妇炎清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4周。将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两组的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盆腔疼痛评分疗效、盆腔积液及包块的恢复、宫颈分泌物恢复、复发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00例患者中,符合方案有效病例282例,试验组145例,对照组137例。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03%(132/145)、67.88%(93/13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程度对比对照组更佳(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盆腔疼痛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3.10%(135/145)和75.91%(104/13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腔内积液、包块恢复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χ^(2)=15.633,P<0.05);宫颈分泌物恢复情况试验组优于对照组(χ^(2)=8.560,P<0.05);治疗结束后12周进行对比,试验组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均有较高安全性。结论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临床疗效确切,在临床综合总疗效、中医症状总积分和单个症状积分的疗效等方面均优于金刚藤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炎清颗粒 湿热瘀结证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如根 何静 +3 位作者 薛晔佳 王雨琦 董睿 蔡平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92-3496,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录于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临床文献,使用Excel 2013软件构建中药处方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药类、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 14.1...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录于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临床文献,使用Excel 2013软件构建中药处方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药类、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59篇文献中的260个中药灌肠方,涉及168味中药,使用总频次2676次,涵盖18类中药,排名前三的中药为败酱草(频次179次,占比6.69%)、大血藤(频次165次,占比6.17%)、蒲公英(频次139次,占比5.19%),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位列前三。四气中以寒、温为主,五味中以苦、辛为先,归经首选肝、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出较强关联药物24组,聚类分析得到3类灌肠方,因子分析获得8个公因子并占有67.3%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结论中药灌肠方虽首选清热药,但活血化瘀药贯穿治疗始终,且善用补虚药,突出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用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灌肠方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动物模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玉超 张兵 +3 位作者 潘静 李雅琳 于潇 刘金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3-922,共10页
目的梳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动物模型特点,为规范造模流程、提高成模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40年有关SPID动物模型的文献,总结并分析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阳性对照药、评价指标等。结果... 目的梳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动物模型特点,为规范造模流程、提高成模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40年有关SPID动物模型的文献,总结并分析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阳性对照药、评价指标等。结果纳入243篇文献,多采用苯酚胶浆法或微生物感染法诱导大鼠建立SPID模型,造模周期在14~16 d为主,大多以盆腔组织形态观察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判定模型成功与否。中医病症结合模型研究较少。结论SPID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缺乏一致性的判定标准,建议综合动物行为学变化、盆腔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病理等进行评价。同时,中医证候造模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数据挖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清热逐秽饮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邵美华 蒋珊珊 张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逐秽饮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SPID湿热瘀阻证女性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参考指南采取常规抗生素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逐秽饮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SPID湿热瘀阻证女性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参考指南采取常规抗生素干预;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拟清热逐秽饮保留灌肠干预。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血常规指标、临床疗效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下腹部、腰骶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上调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清CRP与PCT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自拟清热逐秽饮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SPID疗效明显,能显著减少患者疼痛,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清热逐秽饮 保留灌肠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心语 傅金英 +1 位作者 刘颖 李鑫坤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45-150,共6页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经方,具有温经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广泛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SPID)的治疗。SPID主要表现为盆腔内组织广泛增生、粘连,形成瘢痕,容易导致输卵管的...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经方,具有温经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广泛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SPID)的治疗。SPID主要表现为盆腔内组织广泛增生、粘连,形成瘢痕,容易导致输卵管的堵塞,进而发展为不孕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与免疫、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桂枝茯苓丸治疗SPID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上,桂枝茯苓丸化裁或其中成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SPID效果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并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但该方的实验手段、研究方案等尚需改进,其作用机制也需进一步研究。该文通过查阅和整理有关文献,对近几年来桂枝茯苓丸治疗SPID的机制和临床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综合分析,同时也对其存在的缺陷提出建议。以期为桂枝茯苓丸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丸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及对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和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嫄 张鸿艳 张琳美 《四川中医》 2024年第5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疗效及对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气虚血瘀证SPID患者80例,据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 目的: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疗效及对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气虚血瘀证SPID患者80例,据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均持续用药三个疗程。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盆腔疼痛症状积分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腹坠胀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盆腔体征量表(Mc-Cormack)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SPID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及复发率,改善炎症反应和血液流变学,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补中益气汤 气虚血瘀证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证候评分 体征评分 复发率
原文传递
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力 唐潇冉 +3 位作者 何成瑶 袁琴 赵超 胡成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8-1000,共13页
目的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寻找建库至2023年3月以来关于中药治疗SPID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共纳入文献428... 目的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寻找建库至2023年3月以来关于中药治疗SPID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共纳入文献428篇,从纳入文献中筛选出从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分泌水平、促进炎症细胞凋亡、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组织纤维化、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代谢途径和细胞信号转导、调节免疫能力等方面报道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结论为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