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炭疽病菌侵染对黄精生理指标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1
作者 宋文佳 公秀萍 +2 位作者 徐明轩 束娅菲 张西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对黄精生理指标及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方法:对黄精根茎进行针刺接种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测量病原菌侵染后盆栽黄精生理指标及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结果:随着C.spaethianum侵染时间的延长... 目的:探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对黄精生理指标及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方法:对黄精根茎进行针刺接种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测量病原菌侵染后盆栽黄精生理指标及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结果:随着C.spaethianum侵染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升高,在监测期间,两者的最高增幅均超过30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脂肪和多酚含量均先降低再升高,可溶性糖、多糖及皂苷含量逐渐下降,黄酮含量略有上升。结论:C.spaethianum侵染会影响黄精的生长及代谢,降低黄精多糖、皂苷的含量,影响黄精的药用价值,且会引起植物本身的应激反应,本研究为解析C.spaethianum侵染黄精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白蜡树炭疽菌 生理指标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佳蓉 李楠 +2 位作者 甘韬玉 曾慧兰 李润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80,共6页
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是新发现的引起龙牙百合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pH、光照、温度等对白蜡树炭疽菌菌... 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是新发现的引起龙牙百合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pH、光照、温度等对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合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条件:碳源为葡萄糖和乳糖,氮源为牛肉浸膏,pH值5,温度25℃,培养基为OA,12 h光照/12 h黑暗;最适产孢条件: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甘氨酸,pH值9,温度25℃,培养基为PSA,24 h黑暗;菌丝致死温度为53℃,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参试6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56 mg·L^(-1);唑醚·代森联的防治效果最差,EC_(50)为64.609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白蜡树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谭清群 李继业 +3 位作者 薛原 赵玳琳 杨昌明 何海永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离鉴定贵州道地中药材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学地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β-TUB2、GAPDH、ACT... 目的:分离鉴定贵州道地中药材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学地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β-TUB2、GAPDH、ACT和CHS-1)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菌株HJ 12和HJ 20均能引起多花黄精健康植株发病,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HJ 12和HJ 20与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标准菌株CBS 100063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100%,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2个菌株鉴定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结论:贵州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白蜡树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