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居易琴诗中的诗乐观
1
作者 罗筠筠 李雅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一脉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对“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进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白居易是历史上琴诗写作最多也最有味道的,并形成了其诗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琴诗 琴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诗学视域下的诗歌事象研究——以白居易“昼眠”事象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王宁 《湘南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事象将物象从平面、静态、单一的共时性片段中抽离出来,变成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具有叙事性,“象”具有图像性,两者共同组成了“事象”概念。相比于意象、物象等,事象的叙事性更强,画面感更... 事象将物象从平面、静态、单一的共时性片段中抽离出来,变成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具有叙事性,“象”具有图像性,两者共同组成了“事象”概念。相比于意象、物象等,事象的叙事性更强,画面感更加立体。事象的图像性可通过图像与文学的互文关系、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活动等进行探讨,事象的叙事性则表现为图像瞬间的铺排组合、诗歌的情感内核、记忆的延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诗歌 事象 互文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白居易与浮梁茶
3
作者 陈泠儿 陈国清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一家人的生计依靠时任浮梁县主簿的大兄白幼文微薄的俸禄供养,因此与浮梁、浮梁茶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茶如痴,被誉为“爱茶人”“别茶人”和“懂茶人”。他的茶诗不仅描绘了茶的美...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一家人的生计依靠时任浮梁县主簿的大兄白幼文微薄的俸禄供养,因此与浮梁、浮梁茶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茶如痴,被誉为“爱茶人”“别茶人”和“懂茶人”。他的茶诗不仅描绘了茶的美味和香气,更通过茶这一载体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浮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诗学建构之今论
4
作者 李力维 孟焱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3-49,共7页
《长恨歌》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叙事诗之一,其创作者为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长恨歌》的评价褒贬不一,持批评态度的多是对该诗作伦理道德和诗人立场的批判。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长恨歌》依然拥有杰出的叙事风格和诗学建构。本文试... 《长恨歌》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叙事诗之一,其创作者为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长恨歌》的评价褒贬不一,持批评态度的多是对该诗作伦理道德和诗人立场的批判。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长恨歌》依然拥有杰出的叙事风格和诗学建构。本文试图从叙事诗的叙事性、事件描述、叙述定向等方面来阐释《长恨歌》的学术成就,以期为叙事文学的横向研究和当代叙事诗的纵向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白居易 叙事诗 诗学建构 叙述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琵琶行》诗题的经典化考辨
5
作者 李准 《杜甫研究学刊》 2025年第1期46-57,共12页
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存在两种诗题,“琵琶引”诗题被认为是文本保存中较为正确的诗题,“琵琶行”诗题则被社会广泛接受。乐府“行”“引”诗题最初有一定差别,由于音声难以保存,两种诗题出现混淆。在“主文而不主声”的乐府观念影响... 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存在两种诗题,“琵琶引”诗题被认为是文本保存中较为正确的诗题,“琵琶行”诗题则被社会广泛接受。乐府“行”“引”诗题最初有一定差别,由于音声难以保存,两种诗题出现混淆。在“主文而不主声”的乐府观念影响下,白居易借鉴了王昌龄《箜篌引》、元稹《琵琶歌》,使《琵琶引》具有了行体乐府的文本特征。在旧题乐府解构的同时,代之而起的是文本在歌诗中有主导诗题选择的权力,导致域内外“琵琶行”诗题普遍流行,广泛出现在常见文献、普及读物、名家书画之中,“琵琶行”诗题逐渐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行》 《琵琶引》 诗题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行书白居易《琵琶行》
6
《书法》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释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携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遮... 释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携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遮半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拨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 琵琶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 枫叶荻花 白居易 不得志
原文传递
白居易接受史的“指南针”——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
7
作者 陈才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88,208,共19页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 在层出不穷的历代各类诗文选集中,白居易作品的入选比率是其接受史地位高低的“晴雨表”,也是其作品受关注程度的“显示器”,对接受者的选择及阅读趣尚有导向和牵制作用。以白居易诗之多之冗,必待甄选而后始精,删汰而后始善,而选政固亦不易。待选者少则无以取精,待选者多亦难乎所删。梳理历代白居易诗文选集的流传与嬗递,考察专门专题性白居易诗文篇目,分析比较其选目、凡例、评点、批校、序跋等,是研究白居易接受史的重要一端,称之为“指南针”也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接受史 诗文选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如来饮酒--白居易的饮酒之思
8
作者 贡华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为世累,身心自在。尽管吟诗谈禅、游山玩水都是其兴趣所在,但是,他认为酒有精神,同时不断把醉精神化,又将醉与自由相互勾连。因此,白居易总是始于饮酒、归于酩酊。在现实的抉择中,白居易拒绝高士归隐、农夫种田、商人行贾、军旅征战、炼铅烧汞、高官显爵、红尘争斗等“忙人”之“忙”,而主张归于“饮酒”之“闲”。他总是把饮酒、醉当作最好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唯一的归宿,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与生存智慧。这为我们当代思考酒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不如来饮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居,大不易:白居易科场轶事的“制造”与传播
9
作者 魏景波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16-23,共8页
白居易干谒顾况的故事自张固《幽闲鼓吹》记载以来,在史籍文献中流传甚广。但细察白居易的干谒活动与顾况的人生轨迹,发现二人并无交集。“长安居,大不易”这一科场轶事极有可能是好事者有意杜撰,以迎合人们对长安科考之难与宦海风波的... 白居易干谒顾况的故事自张固《幽闲鼓吹》记载以来,在史籍文献中流传甚广。但细察白居易的干谒活动与顾况的人生轨迹,发现二人并无交集。“长安居,大不易”这一科场轶事极有可能是好事者有意杜撰,以迎合人们对长安科考之难与宦海风波的想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名人效应”,也折射出唐代的科场风习。同时,与此轶事相关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也由于本事的“加持”,得以广泛传播而成为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顾况 长安 唐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书写与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
10
作者 徐国荣 杨晓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9,共16页
白居易从小就体现出早衰多病的短寿迹象,有很多关于这类题材的诗歌,他的身体书写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体弱而关注己身,产生短寿的忧虑,顺而采取慵懒的人生态度,这是白居易“中隐”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白居易对于“慵”的书写是其身体书... 白居易从小就体现出早衰多病的短寿迹象,有很多关于这类题材的诗歌,他的身体书写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体弱而关注己身,产生短寿的忧虑,顺而采取慵懒的人生态度,这是白居易“中隐”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白居易对于“慵”的书写是其身体书写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咏“慵”、咏“懒”在内的诗歌约有120多首,心安体适、身心慵懒既是“中隐”生活对他身心的滋养与改善,也是“中隐”思想的一种体现。同时,在“中隐”思想的影响下,白居易不仅积极接受了年老的事实,而且还超越了对于生老病死的忧虑,完成了身体观念的转变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身体书写 “中隐”思想 “嵇康懒”典故 吏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诗酒中的蒸馏酒探微
11
作者 钱耀鹏 李如意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含义隐晦的酿酒用语,可能是引发中国古代蒸馏酒源起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深谙酿酒之道的白居易诗酒作品为据,借助酿酒工艺学及蒸馏原理,以“知酒读诗”的方式展开讨论。白居易的酿酒之法涵盖了蒸馏工艺,醇浓清澈的酒中“沆瀣”“醍醐... 含义隐晦的酿酒用语,可能是引发中国古代蒸馏酒源起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深谙酿酒之道的白居易诗酒作品为据,借助酿酒工艺学及蒸馏原理,以“知酒读诗”的方式展开讨论。白居易的酿酒之法涵盖了蒸馏工艺,醇浓清澈的酒中“沆瀣”“醍醐”当为蒸馏酒之俚语,而“干酿酒”之名又当源于固态酒醅的无水蒸馏工艺。在证实唐代蒸馏酒及酿酒蒸馏工艺演进特点的基础上,也揭示出酿酒工艺学对于释读诗酒作品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白居易 诗酒 蒸馏酒 蒸馏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为例
12
作者 于强福 张鑫玥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36-42,58,共8页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本文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以白居易经典诗词译文为例,详细分析了最佳关联性、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在中国古典诗词英...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本文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以白居易经典诗词译文为例,详细分析了最佳关联性、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应用,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文学鉴赏价值。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译者可多加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以达到阐释中国诗词文化内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翻译理论 诗词翻译 白居易 许渊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昼眠”事象的演变凝定与诗境建构
13
作者 王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扯与平衡,“昼眠”在白居易诗歌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流变与凝定和白居易的一生紧密相连。凭借对“昼眠”诗的时间、空间的考察,可以看到白居易诗歌中的寂寥空旷之意和安贫乐道之思,亦可为“事象”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昼眠 事象 诗境 闲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詩的初注本--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文集抄》考論
14
作者 李曉紅 湯夢茹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211-249,共39页
在方興未艾的漢文化圈鈔本學②領域,收録白居易(772—846)詩文的日本舊抄白氏文集是引人矚目的焦點之一。譬如儘管已有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1979)③、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1988)④,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2006)⑤、《... 在方興未艾的漢文化圈鈔本學②領域,收録白居易(772—846)詩文的日本舊抄白氏文集是引人矚目的焦點之一。譬如儘管已有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1979)③、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1988)④,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2006)⑤、《白居易文集校注》(2011)⑥仍以“積極有效地利用了以往中國學術界所不熟悉的日本舊抄白氏文集資料”而受到熱烈歡迎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朱金城 白氏文集 文化圈 白居易集》 詩集 校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喻”的审美思想与“情”的审美细化——白居易文质观审美刍议
15
作者 蒋瑞琰 柏红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唐人以人论诗特征的审美理论,实现了对唐代审美才性论的理论总结。同时,白居易还将“文质”范畴中的“情”统筹细化为“情志”“情性”“情理”等审美概念,并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使其具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考察白居易的文质观,对于白居易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文质融合 以人为喻 “气力”说 “粹灵”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御选唐宋诗醇》对白居易诗歌“诗史”价值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聪颖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作为受清高宗敕令编修的大型唐宋诗歌选集,《御选唐宋诗醇》一反清初盛行的贬白风气,予以白居易诗歌极高的评价。选评者不仅通过强调白诗的史笔之实和立意之正,首次将白诗纳入“诗史”的评价传统,更是给予白诗上承魏晋盛唐、下启苏陆的... 作为受清高宗敕令编修的大型唐宋诗歌选集,《御选唐宋诗醇》一反清初盛行的贬白风气,予以白居易诗歌极高的评价。选评者不仅通过强调白诗的史笔之实和立意之正,首次将白诗纳入“诗史”的评价传统,更是给予白诗上承魏晋盛唐、下启苏陆的诗史定位,首倡白居易为唐诗第三家。虽然就质量而言,《御选唐宋诗醇》评语良莠混杂,部分有生搬硬套、言过其实之嫌;但其对于白诗所作出的许多结论性评价,以及评析中所采用的诸多新视角新方法,在其后的诗坛中均得到了广泛回应并影响至今。可以说,作为链接清初持“神韵”说者大肆贬白与中晚持“性灵”说者不吝褒白两阶段之间的关键选本,《御选唐宋诗醇》在清代白诗接受史上有着态度转折之关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选唐宋诗醇 白居易 诗史 接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的编纂特征与后代流传
17
作者 马小会 景红录 杜光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6,共5页
唐代作家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典型体现了写本文集的编纂与后代流传特征。白居易生前对个人文集的持续编纂、多重保存、广泛传播,确保了该文集在后世的长久流传。反映写本原貌的前后续集本《白氏文集》,虽然一度被宋人重编前诗后文... 唐代作家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典型体现了写本文集的编纂与后代流传特征。白居易生前对个人文集的持续编纂、多重保存、广泛传播,确保了该文集在后世的长久流传。反映写本原貌的前后续集本《白氏文集》,虽然一度被宋人重编前诗后文本《白氏文集》所取代,但前者依然借助日本、朝鲜的一些传本传承至今。《白氏文集》的流变历程,提示我们在研究写本文集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版本的时代意义,注重域外汉籍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白氏文集》 写本 文集编纂 后代流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批评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创作论考
18
作者 张梦云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因兼具通俗意义和审美价值,多次被选入中国通用语文教材,排名仅次于李白、杜甫、王维。其诗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为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广泛接受。究其原因,是其诗歌创作具有集简约与崇高于一体的特征,能够将通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因兼具通俗意义和审美价值,多次被选入中国通用语文教材,排名仅次于李白、杜甫、王维。其诗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为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广泛接受。究其原因,是其诗歌创作具有集简约与崇高于一体的特征,能够将通俗性与审美性自然融合,在思想上多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具有较高的诗歌理论水准。本文拟从儿童文学视角切入,以文学内部研究为方法,试图对白氏诗歌的理论指导思想、创作特点、写作内容与审美维度等方面展开纵深式论述,结合具体作品剖析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通俗性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文学性,以及其兼顾的独特古典美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儿童文学 诗歌特征 通俗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分类的诗学传统与意义
19
作者 叶跃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2,共9页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一分类法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它是对唐前诗学传统的总结,包括《诗经》的言志传统、屈骚以来的感伤传统、陶渊明所代表的适性传统,以及以梁陈为典型的才丽传统。与同时...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一分类法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它是对唐前诗学传统的总结,包括《诗经》的言志传统、屈骚以来的感伤传统、陶渊明所代表的适性传统,以及以梁陈为典型的才丽传统。与同时代人相比,这一分类法最具创造性的地方在于提出闲适诗类,凸显了长期被诗论所忽略的适性诗传统。闲适诗类的提出孕育于特定的思想与诗学背景。白居易的分类有助于反思中国古典情志诗学。它表明,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志类型,以及不重情志抒写的诗学类别。探究白居易诗歌分类法能深化对中国诗学传统及其嬗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分类 闲适诗 情志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琵琶行》:场景还原和身份确认
20
作者 郭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创作方面的卓绝成就和空前高度开拓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崭新局面。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既是其代表作,也堪称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对此,从宋代洪迈到现代陈寅恪等古今学者都曾加以深入探讨,提出许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创作方面的卓绝成就和空前高度开拓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崭新局面。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既是其代表作,也堪称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对此,从宋代洪迈到现代陈寅恪等古今学者都曾加以深入探讨,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也存在某些认识误区。在继承前代学术传统基础上,采取文学研究为主、多学科综合运用为辅的方法,进行场景还原和身份确认,可以看出浔阳江头的宴饮性质、琵琶女的身份变化和命运起伏,及其与诗人遭际和心态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诗篇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琵琶行》 场景还原 身份确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