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栖霞组的热液白云化作用及其后的倒退溶解——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思静 潘小强 +4 位作者 吕杰 齐世超 黄可可 兰叶芳 王春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300,共13页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云石。113个不同结构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36℃,变化在平直晶面半自形晶的67℃到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的243℃之间,主要温度区间为80~180℃。结构观察表明,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埋藏深度只有数百米的浅埋藏环境,地热增温难以导致如此高的温度,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提供的热源造成的温度升高克服了低wMg/wCa比值条件下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在矿物组成上,栖霞组缺乏白云石质量分数在90%以上的碳酸盐岩,岩石中白云石的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在40%~60%的范围内,说明白云化作用是一种不彻底的过程,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热效应持续时间很短(257±3)~(263±5)Ma B.P.、难以使碳酸盐岩完全白云化有关。结构观察还表明,川西栖霞组白云岩普遍经历了溶解作用和破碎作用,以形成温度最高的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白云石的溶解和破碎作用最为发育,由白云石溶解或破碎形成的孔洞缝中主要充填方解石。但这些方解石具有比其主晶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低得多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70~80℃之间),显示鞍形白云石沉淀后至少经历了70℃(最大值达150℃)的温度倒退。温度倒退的物理效应导致已沉淀白云石的破碎,化学效应则导致白云石的溶解和方解石的重新沉淀(去白云化作用),因而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的白云化也是一种回头白云化作用。这种不彻底的和回头白云化作用形成了具特殊构造的豹斑状白云岩或灰岩(灰斑云岩或云斑灰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栖霞组 热液白云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豹斑状白云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作维 黄思静 +2 位作者 张超 郎咸国 周桦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3,共13页
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对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的总结和应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进一步深入理解目前已有的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改进现有的... 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对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的总结和应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进一步深入理解目前已有的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改进现有的模式、甚至总结全新的模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经典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近地表(浅埋藏)白云化作用模式(萨布哈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混合水模式)、中—深埋藏白云化作用模式(压实驱动模式、构造挤压模式、地形补给模式、热对流模式)、热液白云化作用模式和微生物白云化作用模式等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白云 白云化作用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白云化作用机理的实验模拟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思静 杨俊杰 +2 位作者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81-86,共6页
通过实验模拟,讨论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去白云化作用机理。在近地表的酸性条件下,尽管有溶解CaSO_4的参与,方解石的溶解速率仍大大超过白云石,因而认为人们长期用来解释去白云化作用的假想化学反应很难从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 通过实验模拟,讨论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去白云化作用机理。在近地表的酸性条件下,尽管有溶解CaSO_4的参与,方解石的溶解速率仍大大超过白云石,因而认为人们长期用来解释去白云化作用的假想化学反应很难从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溶解CaSO_4的参与下,白云石中Ca^(2+)的释放受到抑制,Mg^(2+)的释放速率加快,先转变成一种富Ca^(2+)的白云石,最后转变成方解石。该过程可能部分类似于从原白云石到有序白云石过程的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方解石 白云 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秦皇岛地区柳江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多期白云化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冯诗海 李红 +4 位作者 蒋佳俊 雷云 牛元哲 杨锐 刘永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4-680,共17页
华北秦皇岛地区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广泛发育海相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在石门寨奥陶系亮甲山剖面,马家沟组自下而上识别出四类碳酸盐岩:含白云石泥晶灰岩(类型I)、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麦粒状"细—... 华北秦皇岛地区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广泛发育海相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为特征。在石门寨奥陶系亮甲山剖面,马家沟组自下而上识别出四类碳酸盐岩:含白云石泥晶灰岩(类型I)、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麦粒状"细—粉晶白云岩(类型III)和钙质泥晶白云岩(类型IV)。类型I主要由泥晶方解石构成,含三叶虫和介形类生物碎片,少量自形的粉晶白云石呈"漂浮状"分布于压溶缝合线内,基质中少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形成于埋藏成岩期压溶作用之后,压溶缝为云化流体提供通道,压溶缝内泥质组分的成岩转化可能为白云化作用提供了部分镁离子来源;类型II白云岩主要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粉晶—细晶白云石构成,白云石普遍具有"雾心亮边",在背散射和阴极发光照片中白云石可见清晰的多圈亮、暗相间环带。环带和带间主量元素的差异表明白云石经历了埋藏成岩期多期成岩流体的改造;类型III白云岩中白云石呈单向延伸的"米粒"或"麦粒"状,粉晶为主,晶体长轴方向具有垂直结晶轴c的特点,白云石具富铁、贫锰、锶的特点,长、短对角线上钙、镁离子的微小差异以及阴极发光特征表明此类白云石也经历了埋藏成岩期的改造,成岩流体使白云石发生微溶作用可能是导致白云石晶体单向延伸且光学性质固定取向的主要原因;类型IV为钙质泥晶球粒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石多为微晶和微亮晶,球粒也多由微晶白云石构成,溶孔发育,但全被亮晶贫铁方解石充填,此类岩石的白云化作用发生得很早,可能形成于潮上带澙湖或潮坪环境。综上所述,研究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具有经历了不同类型及多期白云化作用的特点。自剖面底部向顶部,白云石的有序度由0.8降至0.47,而去云化作用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压溶缝合线 麦粒状白云 埋藏白云化作用 华北秦皇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布模式
5
作者 高兆龙 彭瀚霖 +6 位作者 张玺华 陈聪 李天军 李国蓉 何钊 李肖肖 田家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84,共13页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分布是制约川中地区茅二段储层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深入开展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分布是制约川中地区茅二段储层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深入开展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分布模式研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内茅二段主要发育3种类型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粉—细晶他形白云石为同生期蒸发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本身不产生储集空间,但却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粉—中晶自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部位晶间孔及晶间溶孔发育,可形成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鞍形白云石为早成岩期(东吴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此类白云石化作用伴有热液破裂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可导致溶蚀缝孔洞发育,形成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②与台缘断裂耦合的台地边缘带,是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最佳部位,也是白云岩储层优势发育区带;台内高地区域,主要发育同生期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可成为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的区带;台内洼地缺乏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有利条件,白云岩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白云岩分布 控储意义 茅二段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6
作者 甯濛 罗靖茹 +2 位作者 陈家乐 钟怡江 文华国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8,共24页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反映的前寒武纪海水性质。前人对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的认识包括原生沉淀与次生交代2种观点,但因缺乏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支撑而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沉淀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具体沉淀机理及其相应的海水化学条件仍不清楚,对次生交代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前驱矿物类型也存在较大分歧。为进一步推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文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原生沉淀、次生交代、生长组合形态3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关于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1)基于矿物成核与生长原理,结合微区或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2)评估微生物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3)以前寒武系白云石胶结物为载体探索前寒武纪古海洋海水性质的演化,需建立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系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 拟晶白云化作用 原生沉淀白云 文石-白云石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潘立银 刘占国 +6 位作者 李昌 寿建峰 张建勇 张杰 沈安江 周进高 郑兴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的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的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早以及白云岩的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纪海盆局限期深水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余宽宏 金振奎 +3 位作者 周勇 李鹏 李娜 官全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1-1047,共7页
塔东地区寒武纪盆地相以及斜坡相发育泥晶白云岩及泥质泥晶白云岩,具有深水环境标志。通过样品岩石学特征研究、碳、氧同位素分析、有序度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分析以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提出了塔东地区海盆局限期海水咸化深水准同生白云... 塔东地区寒武纪盆地相以及斜坡相发育泥晶白云岩及泥质泥晶白云岩,具有深水环境标志。通过样品岩石学特征研究、碳、氧同位素分析、有序度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分析以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提出了塔东地区海盆局限期海水咸化深水准同生白云化机理。海盆局限阶段水体盐度变高,使得斜坡以及海底松软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白云石化形成深水环境的泥粉晶白云岩。深水准同生白云岩由泥粉晶级白云石构成、有序度值低、碳、氧同位素值高、锶同位素比值高,与潮坪准同生白云石晶体粒级相同且地球化学特征相同,但深水准同生白云岩发育于盆地相以及斜坡相,以此与潮坪准同生泥粉晶白云岩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晶白云 深水 盆地相 斜坡相 准同生成岩阶段 白云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蓉 胡昊 +3 位作者 许国明 王琼仙 宋晓波 隆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多口钻井在该套白云岩钻揭高产工业气流。在大量岩心、薄片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资料,针对准同生阶段和浅埋藏阶段白云岩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集层...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多口钻井在该套白云岩钻揭高产工业气流。在大量岩心、薄片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资料,针对准同生阶段和浅埋藏阶段白云岩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集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局限台地沉积环境,沉积水体浅且海平面变化相对频繁,白云岩化流体主要为同时期海水,形成了横向展布稳定的巨厚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在浅埋藏阶段及以前就已经形成,发育泥晶白云岩、微—粉晶半自形—自形白云岩和少量粉—细晶半自形白云岩,地球化学数据也显示白云岩形成时间较早;浅埋藏阶段形成大量晶间孔,控制了后期侵蚀性流体以弥散状渗流,导致研究区白云岩储集层以层状孔隙型或针状溶孔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部坳陷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准同生阶段 浅埋藏阶段 白云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被引量:34
10
作者 蒋裕强 陶艳忠 +5 位作者 谷一凡 王珏博 强子同 江娜 林刚 蒋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60,共10页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基本地质条件、白云岩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该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条件、存在证据、具体改造方式及作用时期。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气藏的重要勘探目标,区域地质上具备...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基本地质条件、白云岩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该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条件、存在证据、具体改造方式及作用时期。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气藏的重要勘探目标,区域地质上具备发生构造控制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基本条件:1拉张性基底断裂活动;2深埋藏热液储库;3上覆地层的覆盖和封堵。通过对区内灯影组岩心样品开展岩相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碳、氧、锶同位素,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测试分析,据密西西比谷型(MVT)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区内灯影组白云岩地层内存在构造控制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区内热液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是指热液流体对基质白云岩的改造,包括3种具体改造方式:1溶蚀与充填作用;2重结晶和新生变形作用;3水力压裂作用。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推测存在多期,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化作用 密西西比谷型矿物组合 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系 灯影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同兴 黄志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5期16-26,共11页
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发育于时代较新的始新世地层内(如太平洋中的 Enewetak 珊瑚岛地区),而且也发育于时代较老的震旦纪灯影期地层内(如云南东北部地区)。在以前的白云岩成因研究过程中,海水白云岩化作用... 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发育于时代较新的始新世地层内(如太平洋中的 Enewetak 珊瑚岛地区),而且也发育于时代较老的震旦纪灯影期地层内(如云南东北部地区)。在以前的白云岩成因研究过程中,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被大大地低估了。自从 Saller(1984)首次报道了正常海水白云岩化的实例以来,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 Kasner(1984);Land(1985);Smart(1988);Tucker(1990);朱同兴、罗安屏(1993)等。近年来,作者通过对云南东北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潮缘沉积物的岩石学、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地球化学标志等综合研究,认为该套巨厚的白云岩层(400—1000m)的成因不是原生的,而是成岩交代形成的,其主要的形成机制之一就是成岩早期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类型以及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造成滇东北地区灯影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位于其西北部的青藏大洋内的冷洋流向东部沉积物内泵吸,和位于其东南缘的扬子边缘海的海水向西部沉积物内循环对流(柯特对流)。上述的泵吸作用与对流作用的相互叠加可使巨大体积的海水通过扬子海域,尤其是扬子台地西南边缘(滇东北地区)沉积物,从而使其发生巨大规模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由海水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的结构有序度中等,I=0.68—0.82,其碳、氧同位素组成均显示海水碳酸盐来源,δ^(13)=+1.8—+2.6‰(PDB),δ^(18)O=+2.1—+2.7‰(PDB)(冷洋流来源,Enewetak Atoll,始新统)或-5.1—-6.5‰(受地热和大气淡水双重影响而偏负值,滇东北地区;灯影组)。灯影期海水白云岩化作用模式合理地解释了区域巨厚沉积物的块状白云岩化成因、充足的镁离子来源以及多余的钙离子的搬运等白云岩成因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模式 海水白云化作用 Enewetak ATOLL 始新统 云南东北部 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灰岩缺乏大规模白云石化作用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立银 张建勇 +3 位作者 胡安平 王小芳 韦东晓 王永生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共5页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开江—梁平海槽西南侧台地边缘的长兴组礁灰岩,沉积时具有很高的原生孔隙度,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白云石化作用,现今多数礁灰岩致密无孔。研究表明礁灰岩缺乏白云石化作用可能与早期白云石化流体供应不足有关,而并非如前人...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开江—梁平海槽西南侧台地边缘的长兴组礁灰岩,沉积时具有很高的原生孔隙度,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白云石化作用,现今多数礁灰岩致密无孔。研究表明礁灰岩缺乏白云石化作用可能与早期白云石化流体供应不足有关,而并非如前人推测的是由于早期海水胶结作用将孔隙完全充填堵塞造成白云石化流体无法进入所致。早期海水胶结作用结束后,长兴组礁灰岩中仍存在大量孔隙及流体活动空间,但由于礁灰岩(礁核相)位于台地边缘靠近海槽的高能区,受早期沉积环境的控制,成岩流体为活跃循环的正常海水,不具备发生白云石化作用所需的轻度咸化海水渗透回流的条件。埋藏成岩环境下块状亮晶方解石的胶结作用是造成礁灰岩中孔隙完全丧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长兴组 碳酸盐岩储层 礁灰岩 白云化作用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去白云石化作用及其与储集性的关系——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石砥石 姜秀芳 王全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9,共4页
湖相碳酸盐岩以层薄、分布面积广、局部富集高产为显著特点。对其成岩作用,特别是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对认识该类储层、指导下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方解石脉与白云石化的关系、锶同位素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 湖相碳酸盐岩以层薄、分布面积广、局部富集高产为显著特点。对其成岩作用,特别是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对认识该类储层、指导下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方解石脉与白云石化的关系、锶同位素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研究,认为在有机质成熟、烃类开始形成时产生大量的有机酸,满足了去白云石化所需要的酸性环境,在该环境中去白云石化流体与砂屑颗粒进行水一岩作用后,Ca^2+取代Mg^2+形成方解石。由于去白云石化作用,在砂屑间的残余粒间孔内沉淀形成微晶或巨晶状方解石,从而使储层内原生粒间孔堵塞、面孔率降低、孔隙类型由原生粒间孔转为以晶间微孔为主。通过多口井大量薄片观察和统计,去自云石化作用可使原生粒间孔隙降低15%~36%,对储层的形成起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锶同位素特征 流体包裹体特征 储集性 孔隙丢失 湖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桥地区奥陶纪海底及浅埋藏环境白云石化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裕强 董兆雄 +1 位作者 陈善勇 方少仙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6年第9期111-113,共3页
千米桥地区属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东南部。以前多认为下-中奥陶统的(含膏质)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同生期萨布哈形成,但经研究发现早-中奥陶世时期不具有发育大规模潮坪环境的条件,其主要为同生期海底(碳酸盐台坪/碳酸盐滩间洼地)环... 千米桥地区属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东南部。以前多认为下-中奥陶统的(含膏质)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同生期萨布哈形成,但经研究发现早-中奥陶世时期不具有发育大规模潮坪环境的条件,其主要为同生期海底(碳酸盐台坪/碳酸盐滩间洼地)环境和早成岩期浅埋藏环境的产物。研究表明,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在低海平面时期,由于蒸发强交换弱,海水不断浓缩、盐度不断升高、比重不断增大,高盐度的重盐水下沉到海底,在沉积物界面上继续下渗,导致早些时候的灰质沉积物发生白云石化,形成(含膏质)泥晶白云岩。浅埋藏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是因沉积物的孔隙水与来自地下的其它成因的成岩流体混合而发生的白云石化作用,主要产生粉晶白云岩,其白云石常具有雾心亮边结构,其雾心往往含云泥包体,而亮边则是浅埋藏环境中在雾心基础上增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桥 奥陶纪 海底 浅埋藏 环境 白云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30
15
作者 汤朝阳 王敏 +2 位作者 姚华舟 段其发 赵希林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近年来,关于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问题,取得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从白云石化作用入手,介绍根据古代白云岩的成因所建立的五个主要成因模式:蒸发作用模式、渗流-回流模式、混合白云石化模式、埋藏白云石化模式及海水白云石化模式,并介绍了... 近年来,关于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问题,取得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从白云石化作用入手,介绍根据古代白云岩的成因所建立的五个主要成因模式:蒸发作用模式、渗流-回流模式、混合白云石化模式、埋藏白云石化模式及海水白云石化模式,并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认为利用染色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微量元素分析、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包裹体测温等综合手段进一步研究,最终将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白云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及白云石化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叶德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一.直接沉淀的白云石由于常温常压下在实验室不能合成白云石,过去许多学者均认为在地表条件下不能直接沉淀白云石。在一些现代环境中所发现的白云石均被认为是碳酸盐沉积物准同生交代的产物(Shinn等,1965;Bathurst,1975;Mckenzie,1981,... 一.直接沉淀的白云石由于常温常压下在实验室不能合成白云石,过去许多学者均认为在地表条件下不能直接沉淀白云石。在一些现代环境中所发现的白云石均被认为是碳酸盐沉积物准同生交代的产物(Shinn等,1965;Bathurst,1975;Mckenzie,1981,等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现代碳酸盐环境中白云石的仔细观察,近年来在现代碳酸盐潮坪及其它一些环境中陆续发现直接沉淀的原生白云石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碳酸盐沉积物 白云 胶结物 潮坪 压实作用 埋藏环境 孔隙水 碳酸盐岩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排浦海相第四纪与上新世界限的发现及白云石化作用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明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7-59,共13页
在海南排浦发现了海相第四纪与海相上新世地层界限剖面.上新世地层富含与台湾苗栗群相当的腹足类、瓣鳃类化石组合.早更新世地层为潮间坪沉积,富含潜穴,潮汐层理发育.两者之间为厚0.5—1cm的氧化铁层是间断面的标志.其上下均见白云石化... 在海南排浦发现了海相第四纪与海相上新世地层界限剖面.上新世地层富含与台湾苗栗群相当的腹足类、瓣鳃类化石组合.早更新世地层为潮间坪沉积,富含潜穴,潮汐层理发育.两者之间为厚0.5—1cm的氧化铁层是间断面的标志.其上下均见白云石化作用层,应是西沙事件旋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海相沉积 第四纪 上新世 白云化作用 地层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孟万斌 武恒志 +2 位作者 李国蓉 张小青 吕正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9-708,共10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白云石有序度测定,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分析,详细研究了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的特征、机制及模式,结果表明长兴组发育微晶白云石(岩...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白云石有序度测定,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分析,详细研究了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的特征、机制及模式,结果表明长兴组发育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和异形白云石等四种类型,它们的有序度由低变高;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特征表明,长兴组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主要形成于浓缩海水环境、正常海水环境、或者与正常海水相似的地层水环境中,并遭受过热液地质作用的改造,从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是一个沉积埋藏过程中多阶段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异形白云石则由热液作用形成;根据长兴组白云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白云石化作用与层序和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分别可以用准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成岩早期浅埋藏状态下地层水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和成岩晚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模式来解释微晶白云石(岩),粉-中晶他形白云石、粉-中晶自形白云石和异形白云石的形成。白云石化作用是有利于长兴组储层形成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稀土元素 白云化作用 长兴组 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化作用及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层(块)状白云岩的成因
19
作者 方少仙 侯方浩 +3 位作者 董兆雄 阎荣辉 何江 朱晓慧 《低渗透油气田》 2007年第3期1-10,共10页
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的9种主要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层(块)状白云岩的成因进行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研究层位中的层状白云岩储层概念模式,包括同生成岩环境中的潮坪潮汐泵汲白... 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的9种主要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层(块)状白云岩的成因进行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研究层位中的层状白云岩储层概念模式,包括同生成岩环境中的潮坪潮汐泵汲白云石化模式,潮下海水泵汲白云石化模式,调整白云石化模式,埋藏成岩环境中的调整-压实排挤流白云石化模式,有机质参与的压实排挤流白云石化模式,以埋藏热水为主的混合白云石化模式,以埋藏热盐水为主的混合白云石化模式.以及与区域构造断裂有关的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层状白云岩成因 泥盆系和石炭系 贵州和广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顺成 林良彪 +3 位作者 苏中堂 梁茹 马慧 余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为明确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显微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 为明确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显微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是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储集岩为残余结构白云岩及结晶白云岩,在埋藏期受到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影响。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有:①白云石化作用控制晶间孔的形成;②白云石化过程的伴生溶蚀作用;③白云石化对储层孔隙的保存作用;④构造热液白云石化对储层的改造。总体而言,白云石化作用的叠加改造有利于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最终发育,为储集油气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储层 白云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