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内扰流装置Woven EndoBridge在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伟 陈维福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796-801,共6页
Woven EndoBridge (WEB)最初被批准用于治疗颅内宽颈囊状分叉部动脉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它用于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作者对临床应用WEB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侧壁颅内动脉 瘤内扰流装置 Woven EndoBridge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Woven EndoBridge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奎重 刘卫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7-282,共6页
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目前仍然存在较大挑战。以Woven EndoBridge(WEB)为代表的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旨在干扰瘤颈部血流并加强瘤壁强度。作者对临床中应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瘤内扰流装置 Woven EndoBridge 介入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建华 孔祥杰 许璟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 观察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WNBA)的效果。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且使用WEB-SL或WEB-SLS为栓塞材料的WNBA患者13例(13个动脉瘤),术后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 目的 观察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WNBA)的效果。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且使用WEB-SL或WEB-SLS为栓塞材料的WNBA患者13例(13个动脉瘤),术后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依据Leed’s WEB评分标准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4%,考虑与栓塞材料均无关。术后12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8.3%,有效闭塞率为84.6%。结论 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WNB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分叉部动脉 WEB瘤内扰流装置 栓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ven EndoBridge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倩倩 丁津一 +10 位作者 郜洁钰 张鸿运 李文 冯文献 陈丽薇 邵秋季 常凯涛 唐垚 贺迎坤 李立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7,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Woven EndoBridge(WEB)瘤内扰流装置(简称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1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应用WEB装置治... 目的 初步探讨Woven EndoBridge(WEB)瘤内扰流装置(简称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1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应用WEB装置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2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40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采用mRS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30 d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个动脉瘤共置入40个WEB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35例(87.5%)患者的WEB装置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5例(12.5%)WEB装置在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4例患者的动脉瘤采取WEB装置联合其他辅助治疗,其中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例.术后48 h内头颅CT或MRI检查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30 d的临床随访,除3例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期间出现皮肤黏膜淤血外,均无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步观察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多中心研究 瘤内扰流装置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器械:瘤内扰流装置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奎重 顾玉梅 卢培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9-852,共4页
瘤内扰流装置是一种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新器械,目前已有4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特点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本文现围绕这4种瘤内扰流装置的结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 宽颈动脉 分叉部动脉 瘤内扰流装置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闭士峻 潘鹏宇 +4 位作者 朱廷准 张海峰 董玉书 高旭 梁国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瘤内扰流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适应证也相应地逐渐扩大,进一步研究证明了这些最新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对4种瘤内扰流装置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扰流装置 动脉 宽颈 分叉部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7
作者 刘继发 李元智 +4 位作者 范锋 张航 马南 王振 管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等多种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分析动脉瘤特征、... 目的探讨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等多种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分析动脉瘤特征、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Woven EndoBridge(WEB)闭塞量表(WOS)评估术后即刻及随访期内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02个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33个、大脑中动脉40个、颈内动脉17个、基底动脉12个;73个为规则囊状动脉瘤,29个为不规则囊状(其中17个伴子囊);12个为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手术成功率为100%(95例患者为单枚瘤内扰流装置置入,7例患者使用了支架辅助或补救)。患者术后即刻WOS闭塞量表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31例、D级59例。围手术期2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死亡(1例患者因瘤内扰流装置压迫载瘤动脉经支架补救后出现缺血并发症导致死亡,另一例患者因瘤内扰流装置置入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出血并发症导致死亡)。52例患者完成术后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5(168,292)d。末次随访时WOS闭塞量表分级A级31例、B级9例、C级8例、D级4例,充分闭塞(A~C级)率为92.3%,无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结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扰流装置 颅内动脉 介入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8
作者 张笑闻 李菁 +17 位作者 李西锋 段传志 刘爱华 史怀璋 徐浩文 马南 姚智强 范锋 刘朝 李进一 钟海龙 范梦妍 万佳鑫 林日金 刘惠翔 张佳镁 张炘 管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评估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 目的评估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1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术后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时进行影像学及门诊随访,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7例患者共置入117个瘤内扰流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15个(98.3%)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2个(1.7%)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另有13例(11.1%)患者采用瘤内扰流装置联合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Ⅰ级3例,Ⅱ级51例,Ⅲ级63例;术后48 h内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评分均为0分。83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及门诊随访,其中Raymond-Roy分级Ⅰ级41例、Ⅱ级33例、Ⅲ级9例,且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宽颈动脉 瘤内扰流装置
原文传递
分叉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装置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兰帅 孙博文 +2 位作者 吴培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48-555,共8页
颅内动脉瘤(IA)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而血管分叉部是IA的高发部位。然而,由于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分叉部IA的治疗通常具有挑战。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逐渐成为IA治疗的主流选择。传统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IA)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而血管分叉部是IA的高发部位。然而,由于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分叉部IA的治疗通常具有挑战。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逐渐成为IA治疗的主流选择。传统的血管内治疗分叉部IA常需多装置或高难度技术辅助,存在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的可能。目前,有较多专门针对分叉部IA的新型治疗装置的开发与应用,但其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均有差异。因此,对目前新兴的血管内治疗分叉部IA的治疗装置以及临床效果进行综述很有必要,能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分叉部 血管内治疗 瘤内扰流装置 导向装置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