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5 位作者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金妙文 王志英 过伟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32-235,共4页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瘀热的分类、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瘀热"病机内涵的认识,并介绍了相关临床经验。文后附有周仲瑛教授4个典型病案,显示了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症的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治探讨 被引量:24
2
作者 陶夏平 周仲瑛 姚乃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1-52,共2页
肝病患者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 ,出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 ,是重型肝炎的重要发病机制 ,也是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 ,并认为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兼具外感和内伤瘀热相搏的临床... 肝病患者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 ,出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 ,是重型肝炎的重要发病机制 ,也是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 ,并认为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兼具外感和内伤瘀热相搏的临床特点。同时指出 ,凉血化瘀是治疗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的基本大法 ,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瘀热相搏 并发症 治疗 中医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立中 周仲瑛 +1 位作者 金妙文 王长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毒邪 凉血化 中医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俞鹏 李海啸 陈晓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8期929-931,共3页
目的探讨以桂枝茯苓汤为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汤剂。比较... 目的探讨以桂枝茯苓汤为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汤剂。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9%,优于对照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7.0%,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对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瘀热相搏 桂枝茯苓汤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朱云仙 李敏 《江苏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9-11,共3页
从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出发,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与出血性中风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周仲瑛教授提出出血性中风为"瘀热阻窍"证,瘀热为致病之本,风、火、痰、虚为发病之标。ACS... 从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出发,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与出血性中风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周仲瑛教授提出出血性中风为"瘀热阻窍"证,瘀热为致病之本,风、火、痰、虚为发病之标。ACS与出血性中风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并结合ACS本身的特性,探讨ACS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活血解毒 中医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仲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关键词 瘀热相搏 凉血化 系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病理机制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建宏 周仲瑛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37-39,共3页
本文对瘀热相搏证形成及病理机制、病变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本证之瘀热相搏是由火热毒邪,内蕴血分,搏血为瘀或瘀郁酿热所致,既可由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络伤血溢、脏腑受损。本证可分为外感瘀热相搏... 本文对瘀热相搏证形成及病理机制、病变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本证之瘀热相搏是由火热毒邪,内蕴血分,搏血为瘀或瘀郁酿热所致,既可由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络伤血溢、脏腑受损。本证可分为外感瘀热相搏证和内伤瘀热相搏证两大类别,其病变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病理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二) 被引量:9
8
作者 周仲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关键词 瘀热相搏 凉血化 系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海啸 陈晓虎 《四川中医》 2013年第2期30-32,共3页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从病因病机、方义、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报道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瘀热相搏 桂枝茯苓丸.
原文传递
试论瘀热相搏证及其病理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建宏 周仲瑛 《中医药信息》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共3页
本文对瘀热相搏证形成及病理机制,病变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本证之瘀热相搏是由火热毒邪,内蕴血分,搏血为瘀或瘀郁酿热所致,既可由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络伤血溢、脏腑受损。本证可分为外感瘀热相搏... 本文对瘀热相搏证形成及病理机制,病变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本证之瘀热相搏是由火热毒邪,内蕴血分,搏血为瘀或瘀郁酿热所致,既可由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络伤血溢、脏腑受损。本证可分为外感瘀热相搏证和内伤瘀热相搏证两大类别,其病变特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病理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搏证的体会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仲瑛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共4页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搏证的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周仲瑛[作者简介]周仲瑛(1928-),汉族,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筏斋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7年毕业。继后... 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相搏证的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周仲瑛[作者简介]周仲瑛(1928-),汉族,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筏斋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7年毕业。继后悬壶桑梓。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凉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在难愈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智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1-622,共2页
瘀热论是周仲瑛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瘀热病机在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凉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慢性湿疹、结节囊肿性痤疮是临床常见、难愈性皮肤病,分析其病因病机发现,瘀热或兼夹痰湿相互搏结是其病变的主要病机。应用瘀热... 瘀热论是周仲瑛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瘀热病机在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凉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慢性湿疹、结节囊肿性痤疮是临床常见、难愈性皮肤病,分析其病因病机发现,瘀热或兼夹痰湿相互搏结是其病变的主要病机。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将凉血与活血化瘀两法有机、联合使用作为核心治法。慢性湿疹以活血凉血清热、健脾养血祛湿,结节囊肿性痤疮以活血凉血、清热化痰为基本治法,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祝元教授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莲静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4期53-54,共2页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形成,使得原本通畅的血管变得狭窄甚至阻塞,或(和)因血管的本身机能下降,血管紧缩,造成血氧供求均衡失调,从而引发的心脏缺血、缺氧或坏死,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该病发病率高,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形成,使得原本通畅的血管变得狭窄甚至阻塞,或(和)因血管的本身机能下降,血管紧缩,造成血氧供求均衡失调,从而引发的心脏缺血、缺氧或坏死,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该病发病率高,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愈发年轻化,临床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带来极大的负担。随着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药物不断面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祝元 瘀热相搏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的瘀热相搏证辨证标准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雷强 虞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9-33,共5页
目的制定瘀热相搏证的辨证标准。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基于文献研究的结果,制定"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专家问卷调查表",先后向30余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及专家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2轮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 目的制定瘀热相搏证的辨证标准。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基于文献研究的结果,制定"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专家问卷调查表",先后向30余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及专家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2轮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32、31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4%、97%,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瘀热相搏证辨证标准,专家意见趋于统一。瘀热相搏证的临床表现体现在发热、出血、疼痛、神志异常、肌肤、面色、舌脉等方面,其辨证要点为舌质黯红、(肌肤)脉络色赤紫黯、面部黯红、出血色鲜红混夹紫黯血块、舌质红紫。结论采用德尔菲法建立瘀热相搏证辨证标准符合中医辨证思路,其研究结果突出了瘀热相搏证病机基本特点。德尔菲法能发挥凝聚专家共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瘀热相搏 辨证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瘀热相搏证的论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丽 《四川中医》 2015年第4期38-39,共2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消化系疾病研究难点之一,目前病机尚未明确,亦无特效治疗,中医药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防复发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着瘀热征象,但尚未有研究报道瘀热相搏对溃疡性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消化系疾病研究难点之一,目前病机尚未明确,亦无特效治疗,中医药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防复发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着瘀热征象,但尚未有研究报道瘀热相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本文从瘀热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瘀热相搏 论治
原文传递
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 被引量:40
16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周学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1-1414,共4页
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热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用瘀热理论指导处方用药,能... 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热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用瘀热理论指导处方用药,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防治急难重症的优势。根据课题组30余年的研究成果及临床实际,经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制订《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文章发表将征询同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辨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相关子证 临床表现 辨证论治 治法 方药
原文传递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叶放 薛博瑜 +2 位作者 吴勉华 周珉 周仲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2期2477-2480,共4页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qu...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湿毒证 瘀热相搏 病机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四清 郭立中 《江苏中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周仲瑛(1928-),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首届"... 周仲瑛(1928-),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1985年起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专攻中医内科急症、疑难病症。创立系统的"瘀热论"学说,提高了中医治疗急难症的临床效果。在中医内科学体系上,率先提出以脏腑为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对临床专业分化起到了先导作用。构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学术体系,率先开设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从而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先后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36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研制并转让科研新药5种,获发明专利6项。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3部,发表学术论文284篇(其中第一作者10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湿疫毒 瘀热相搏 凉血化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通导瘀热是治疗急性肾衰的重要治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虹 王灿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18-621,共4页
文章强调瘀热相搏贯穿于急性肾衰发病的全过程中,瘀热相搏、湿毒内蕴、三焦壅塞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导邪外出、调畅气血、恢复气化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防变救逆的着眼点。运用通导瘀热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导泻实邪,破瘀... 文章强调瘀热相搏贯穿于急性肾衰发病的全过程中,瘀热相搏、湿毒内蕴、三焦壅塞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导邪外出、调畅气血、恢复气化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防变救逆的着眼点。运用通导瘀热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导泻实邪,破瘀与行散并举,解毒与化湿同用,因势利导,移邪外出,邪去腑通,使瘀热无以搏结,血行得以调畅,气机得以条达,血行则气行,气化功能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药疗法 瘀热相搏 通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瘀热 被引量:119
20
作者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73-276,331,共5页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