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蕾 魏岚 费晓璐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13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 目的 探讨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13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发生组(100例),收集两组临床相关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糖间隙对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的年龄、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血糖间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75岁、饮酒史、NIHSS评分、伴有高血压、血糖间隙均为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糖间隙对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8)。结论 血糖间隙是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对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药物保守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血糖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笑寒 潘燕 +1 位作者 张小林 张向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09-214,共6页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磁共振成像,参考改良LA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磁共振成像,参考改良LA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对脑白质病变进行量化评分。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后24h内复查头颅CT,根据是否发生sICH转化分为sICH组(n=29)与非sICH组(n=371)。比较两组脑白质ARWMC评分及病变体积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溶栓后发生sIC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脑白质ARWMC评分及病变体积对病人溶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效能。结果400例病人静脉溶栓后sICH发生率为7.25%(29/400)。sICH组糖尿病史占比、NIHSS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占比、纤维蛋白原水平、ARWMC评分及脑白质病变体积均大于非sICH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ARWMC评分、脑白质病变体积及两者联合预测病人发生sICH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825、0.861、0.938。结论脑白质病变评分及体积,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sICH有关,可作为其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脑白质病变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月娥 陈俊霖 江学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30-336,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01—2022-12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和非sICH...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01—2022-12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和非sICH组。收集AIS-LVO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并建立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预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价值。结果320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发生率为24.06%(77/320)。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心源性栓塞型、基线收缩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基线血糖、基线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基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基线血尿酸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栓塞型、基线NIHSS评分增加、基线HbA1c升高、基线NLR增加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ASPECTS评分增加、基线血尿酸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模型方程:y=-4.246+0.674×心源性栓塞型+0.095×基线NIHSS评分-0.372×基线ASPECTS评分+0.852×基线HbA1c+0.295×基线NLR-0.008×基线血尿酸,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06、89.61%、79.01%。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S评分、基线HbA1c、基线NLR、基线血尿酸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对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闭塞缺血脑卒中 机械取栓术 症状性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进展速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杨绪森 李沛城 +5 位作者 陈珑 李波 刘一之 袁晨 李婉慈 丁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义,将其分为取栓术后sICH组与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中,sICH组23例,无sICH组195例,两组患者NIHSS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核心梗死体积及梗死进展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9.7%,AUC=0.751,预测值为7.6 mL/h。结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梗死进展速度大于7.6 mL/h时,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缺血脑卒中 梗死进展速度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悌明 任玲 张少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03—2023-04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EVT治疗的358例AIS患者,入院24 h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 目的探讨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03—2023-04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EVT治疗的358例AIS患者,入院24 h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既往史等人口统计资料,闭塞部位、卒中程度、FIB-4指数、EVT相关信息及术后sICH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4指数与EVT后sICH的相关性。结果根据FIB-4临界值1.30与2.67,将患者分为FIB-4<1.30组(n=138)、FIB-41.30~2.67组(n=149)以及FIB-4>2.67组(n=71),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大血管闭塞、术后sICH、90 d神经功能预后及基线NIHS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生与发生sICH患者的高脂血症、FIB-4评分、FIB-4<1.30及FIB-4>2.6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与不良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FIB-4评分、FIB-4<1.30及FIB-4>2.6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ICH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的OR=4.552,P=0.046,95%CI:1.030~20.108,FIB-4>2.67的OR=0.078,P=0.001,95%CI:0.017~0.364,即高脂血症与FIB-4>2.67为AIS患者EVT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的OR=1.220,P<0.001,95%CI:1.155~1.288,糖尿病的OR=0.763,P=0.037,95%CI:0.418~1.391,基线NIHSS评分的OR=1.121,P<0.001,95%CI:1.061~1.185,FIB-4>2.67的OR=0.603,P=0.107,95%CI:0.325~1.117,即年龄、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为AIS患者EVT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FIB-4指数与AIS患者EVT术后sICH风险相关,可作为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较高成本效益和预测准确性的参数,但不可作为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高脂血症 FIB-4指数 神经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6
作者 杨嘉欣 何春渝 +2 位作者 刘蕾 陈文博 谢艳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信息,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8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对纳入模型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20项研究,共30个预测模型。纳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范围为0.42~0.94。24个(80%)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对不同结局的定义和算法的区分度有明显差异。最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NIHSS评分、年龄、梗死的影像学征象或评分、血糖、收缩压和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呈现出建模算法多样化、模型性能更佳化、预测因素多元化等特点,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校准模型。此外,应更加关注模型的更新与外部验证,提高其外推性及临床效用,从而发挥模型更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志刚 杨绍婉 于国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301-1308,共8页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认识,更好地改进卒中急性期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预测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2期3961-3964,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4.5 h内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是治疗AIS的首选方法。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静脉溶栓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4.5 h内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是治疗AIS的首选方法。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静脉溶栓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了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本研究拟通过检测AIS患者甲状腺激素功能,探讨其对静脉溶栓后sICH和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症状性颅内出血 静脉溶栓 神经系统疾病 溶栓治疗 甲状腺激素 临床实践 不良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最佳操作特征的系统评价
9
作者 赵洁 范凯婷 常红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402-1406,1431,共6页
目的识别和比较现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操作特性,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及溶栓后护理观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搜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的... 目的识别和比较现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操作特性,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及溶栓后护理观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搜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至2019年9月4日。应用标准的质量评价工具对诊断性试验设计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已发表的预测模型的操作特点,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图形化比较,形成预测模型的最佳推荐意见。结果初步检索到947篇文献,最终纳入12篇原始研究文献,纳入的文献质量高,其中11篇来自国外,1篇来自国内,模型的验证人群涉及欧洲、美国及亚洲人群。最终纳入8个预测模型,SITSSICH是受推荐的最佳预测模型。结论临床资料和血液标志物中重要指标的纳入可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如何在不影响静脉溶栓给药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可及的血液标志物或影像学指标的判断以提高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的准确性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钱宇 陆新宇 +2 位作者 李巧玉 曹侃 梅照军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3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其中术后发生sICH 21例(sICH组)、未发生sICH 106例(非sICH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其...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其中术后发生sICH 21例(sICH组)、未发生sICH 106例(非sICH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CH组NIHSS评分[OR(95%CI):1.05(1.01~1.10)]、血糖水平[OR(95%CI):1.29(1.13~1.48)]、糖尿病[OR(95%CI):4.44(1.64~12.02)]、取栓次数>3次[OR(95%CI):4.42(1.25~15.63)]比例均高于非sICH组(P均<0.10),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高评分和血糖水平升高是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NIHSS高评分及血糖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症状性颅内出血 危险因素 NIHSS评分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舒秀琼 肖劲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63-267,共5页
目的评价脑白质疏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研究,总计5 950例患者。脑白质疏松组sICH发生率显... 目的评价脑白质疏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研究,总计5 950例患者。脑白质疏松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OR=2.35,95%CI:1.30~4.25,P=0.005)。重度脑白质疏松组sIC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或轻度脑白质疏松组(OR=2.28,95%CI:1.54~3.37,P<0.0001)。重度脑白质疏松组溶栓后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或轻度脑白质疏松组(OR=2.14,95%CI:1.86~2.46,P<0.00001)。结论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和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脑梗死 溶栓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姣娜 孟钰婷 +1 位作者 魏超 牛国忠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77-78,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连续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SICH分为2组,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既...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连续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SICH分为2组,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中性粒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OR=1.192,95%CI1.020~1.393,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SICH风险增加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数 取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N-100评分联合炎性标志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被引量:8
13
作者 魏衡 尹虹祥 +1 位作者 周瑞 郭珍立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分析SPAN-100评分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IVT治疗、并有完整... 目的分析SPAN-100评分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IVT治疗、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AIS患者93例,AIS发病4.5 h内应用rt-PA进行IVT治疗,按溶栓后复查头颅CT或MR和NIHSS评分变化分为sICH组(8例)和非non-sICH组(85例)。分析2组SPAN-100评分、hs-CRP及其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影响sIC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评价SPAN-100评分、hs-CRP和两者联合预测sICH发生的价值。结果 2组基线资料分析表明,sICH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阳性明显高于non-sICH组(t=2.766、3.679、3.613、2.305,χ~2=19.079,P均〈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与sICH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8、0.360、0.248、0.235、0.45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1.171,95%CI 1.018~1.346)、hs-CRP水平升高(OR=1.258,95%CI 1.032~1.533)、SPAN-100评分阳性(OR=9.729,95%CI 1.386~68.277)是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SPAN-100评分AUC=0.726(95%CI 0.503~0.950)、hs-CRP水平AUC=0.711(95%CI0.501~0.921)和两者联合AUC=0.768(95%CI 0.548~0.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N-100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计算、有效的预测sICH的工具,与hs-CR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预测IVT后sICH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N-100评分 高敏C-反应蛋白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魏衡 贾复敏 +1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 ICH组(22例)和非s 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 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 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OR 3.117,9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933,9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135,9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 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 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 882倍(95%CI 2. 088~56. 717)、6. 025倍(95%CI 1. 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 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莹 陈会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57-666,共10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发病4.5 h内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登记...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发病4.5 h内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登记研究(INTRECIS)中接受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治疗的2026例AIS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6∶4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1216例)和验证集(810例)。根据是否发生sICH,将训练集和验证集进一步分为无sICH组和sICH组。对训练集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入院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差)、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既往史(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情况、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卒中发生至静脉溶栓后2 d内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随机血糖、肾功能、血尿酸、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向后步进法筛选sICH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依此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区分度检验,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提示模型的区分度越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校准度评价,P>0.05提示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好,并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斜率越接近1表示校准度越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临床适用度检验,决策曲线下面积越大提示模型的临床适用度越好。结果2026例AIS患者中,发生sICH者29例,发生率为1.4%。训练集无sICH组1198例,sICH组18例;验证集无sICH组799例,sICH组11例。(1)训练集sICH组患者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均高于无sICH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1.00(59.80,79.25)岁比63.00(59.80,79.25)岁,Z=-2.281;11.50(3.75,16.00)分比5.00(3.00,10.00)分,Z=-2.182;均P<0.05]。训练集sICH组、无sICH组的冠心病占比分别为5/18、101/1198,心房颤动占比分别为7/18、176/119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训练集sICH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无sICH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61(3.75,28.43)%比23.12(14.90,31.83)%,Z=-2.083;12.05(11.20,12.45)s比16.62(14.60,18.40)s,Z=-2.338;均P<0.05]。(3)发生sICH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3.244,95%CI:1.136~9.267,P=0.028)、入院NIHSS评分高(OR=1.159,95%CI:1.075~1.250,P<0.01)是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百分比高(OR=0.952,95%CI:0.912~0.992,P=0.020)可降低发生sICH的风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基于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出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ROC曲线对新建模型区分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AUC为0.864(95%CI:0.844~0.884,P<0.01),敏感度88.9%,特异度72.6%;验证集AUC为0.850(95%CI:0.823~0.874,P<0.01),敏感度90.9%,特异度72.5%。训练集Hosmer-Lemeshow χ^(2)=2.884,P=0.941;验证集Hosmer-Lemeshowχ^(2)=6.570,P=0.765;训练集和验证集校准斜率均接近1。应用决策曲线分析对新建模型临床适用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阈概率值<0.25时,模型获益与所有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均发生sICH一致;当训练集和验证集阈概率值分别在0.25~0.80、0.25~0.70时,与所有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均发生sICH或与所有不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均未发生sICH相比,模型有更多的净获益,但训练集与验证集决策曲线下面积均相对较小,临床适用度欠佳。结论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淋巴细胞百分比是AIS患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后发生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尚好,临床适用度欠理想。该模型尚需继续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症状性颅内出血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鸽 吴敏 +1 位作者 高旸 左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方法连续收集43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中性粒细胞/淋...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方法连续收集43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史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曲线面积(AUC)为0.589(95%CI 0.509~0.688,P=0.029),最佳截止值为5.89,敏感度为65.00%,特异度为51.6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导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症状性颅内出血 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
17
作者 韩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86-89,共4页
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方式治疗后,分析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时间节点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观察组... 脑梗死患者经机械取栓方式治疗后,分析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时间节点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观察组)以及30例脑梗死机械取栓后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资料与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人员之间的差异。结果 获取两组人员的临床基本资料后,对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闭塞部位、取栓次数、术前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除心房颤动史、取栓次数、术前NIHSS评分以及术前FBG水平四项指标外,其余指标对比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上述四项指标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接受机械取栓方式进行干预后,可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分析出血相关因素发现与取栓次数、术前血清水平、术前 FBG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分析
18
作者 张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250-251,共2页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以明确影响症状性颅内出血危险因素,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卒中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程度、静脉溶栓...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以明确影响症状性颅内出血危险因素,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卒中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程度、静脉溶栓治疗前血压计血糖水平等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人中比例较高的因素有高血压(58.9)、脑卒中既往史(58.9)、重度脑白质疏松比例(47.1),全部病人均为老年人。结论:高血压、高龄或年龄增加、病前脑卒中史、严重脑白质疏松可能增加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临床医师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时间对机械取栓病人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梅照军 许恩喜 +5 位作者 钱宇 陈伟 曹侃 李巧玉 陆培松 陆新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时,手术时间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sICH组与无s...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时,手术时间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sICH组与无sICH组之间、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参数,并将组间比较结果中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时间延长及入院时高血糖、高NIHSS评分是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手术时间延长、高龄、入院时高NIHSS评分是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间延长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现sICH及预后不良,术者有必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争取获得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出血 症状 手术时间 机械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SITS SICH风险评分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娜 陈木柯 +6 位作者 牛建平 彭瑞强 张奕文 宋叶华 汤婷 杨帆 王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6期7089-7093,共5页
目的:探索SITS 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 h,rt-PA剂量0.9 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 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 目的:探索SITS 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 h,rt-PA剂量0.9 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 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量0.9 mg/kg体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ITS SICH风险评分,并记录总分及风险水平分层结果,按总分0、1、2、3、4、5、6、7、8、≥9分,分为10组,再按风险水平低危、平均、中危、高危分为4组,记录各组患者溶栓后有颅内出血(包括SICH)的比例,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SITS SICH风险评分0-5分、6分、7分、8分、≥9分各组SICH的比例分别为0.0%、8.3%、10.0%、25%和50.0%,卡方检验得x2=64.38,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SITS SICH风险评分值的增加SICH的比例也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SITS 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低危及平均组的SICH比率为0%,中危、高危组的SICH比率分别11.5%,50%,卡方检验得x2=59.52,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SITS SICH风险水平越高,SICH的比例也越高,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SITS 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422,P<0.001;说明SITS 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SICH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经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方案(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 mg/kg体重)治疗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SITS SICH风险评分分值的增加与SICH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SITS SICH风险评分是一个能够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的简单易行的实用的临床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后出血评分 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