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病原学及其临床特征
1
作者 王慧 郭欣 +2 位作者 夏明倩 李晨曦 崔红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85-0088,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2020年至2023年连续三个冬季在本院就诊的100例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提取鼻咽分泌物样本,并借助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病原学分析,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2020年至2023年连续三个冬季在本院就诊的100例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提取鼻咽分泌物样本,并借助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病原学分析,研究集中于多种病毒,涵盖RSV、AdV、RhV、hMPV、HCoV、HBoV及PTV 1~4型。利用Aanger双脱氧终止法进行末端双向序列分析,对检出病毒的样本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 RSV成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检出率惊人地达到27%。数据揭示,六个月内婴儿病毒感感染阳性比例占据首位(所占比例41.67%),性别差异不对感染阳性率产生明显影响。结论 准确识别病菌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降低抗生素不当使用的危险、防止病情恶化以及控制病毒扩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PCR技术 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97
2
作者 朱汝南 邓洁 +3 位作者 王芳 钱渊 卢竞 车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8,共4页
为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 ,对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收集的140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分析。所有标本接种Hep_2和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鼻咽洗液脱落细胞涂片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 ;RT_PCR鉴定RSV亚... 为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 ,对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收集的140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分析。所有标本接种Hep_2和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鼻咽洗液脱落细胞涂片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 ;RT_PCR鉴定RSV亚型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 ;nested_PCR检测肠道病毒。1402份标本中672份咽拭子标本取自门诊患儿 ,730份鼻咽洗液标本取自住院患儿。结果 :共有614份标本为病毒阳性 ,阳性率为43.8 %。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占66.1 % ,并以A亚型为主 ;RSV阳性标本中91.4 %来自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的住院患儿。2001~2002年冬春季RSV感染比2000~2001年同期高25.1 %。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占总阳性标本的24.4% ,其中89.3 %来自门诊患儿 ;2000~2001年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2001~2002年以甲3型为主。在冬春季还可检测到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夏季检测不到以上几种呼吸道病毒。利用nested_PCR方法检测2002年夏季收集的标本 ,发现7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率相当高。提示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 ,流感病毒是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 ,肠道病毒是夏季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病原。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PCR等方法的并用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婴幼儿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肺炎病毒病原学及临床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建华 杨丽君 +4 位作者 盛锦云 严永东 郝创利 季伟 刘继贤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97-599,共3页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病毒病原及其相应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桥联酶标法 (APAAP)对病程在一周以内的 6 15 3例肺炎住院患儿进行鼻咽部脱落细胞内常见呼吸道病毒 (流感A、B ,副流感 1、2、3,合胞病毒及腺病毒 )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 6 15 3...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病毒病原及其相应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桥联酶标法 (APAAP)对病程在一周以内的 6 15 3例肺炎住院患儿进行鼻咽部脱落细胞内常见呼吸道病毒 (流感A、B ,副流感 1、2、3,合胞病毒及腺病毒 )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 6 15 3例 ,阳性 32 6 6例 ,总阳性率 5 3 0 8%。测得毒株 395 9株 ,其中合胞 84 3株 ,占 2 1 2 9% ,流感A 10 33株 ,占 2 6 0 9% ,流感B 4 94株 ,占 12 4 8% ,副流感 1、2、3分别为 4 39株占 11 0 9% ,4 0 3株占 10 18% ,36 9株占 9 32 % ,腺病毒 378株占 9 5 5 %。临床表现上 ,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主要以咳嗽重 ,喘息轻 ;合胞病毒感染则喘息明显 ;腺病毒感染则以高热和中毒表现为主。结论 病毒病原检测结果提示小儿肺炎病毒感染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 ,各类病毒性肺炎临床有其自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炎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陈小芳 董琳 +2 位作者 李孟荣 张正霞 李昌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54-456,共3页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温州地区 病原学分析 2004年3月 2003年1月 婴幼儿时期 病毒实验室 病毒病原学 实验室资料 病毒感染 流行趋势 诊断手段 监测资料 流行病学 儿童医院 病人来源 检测结果 常见病 季节性 代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渠莲 刘文君 +5 位作者 曾国庆 陈书琴 王开正 邓正华 蔡美珠 曾瑜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及其相应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25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五种常见病毒(RSV、IFV、CMV、ADV、PIV)血清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及其相应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25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五种常见病毒(RSV、IFV、CMV、ADV、PIV)血清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325例婴幼儿肺炎中共检出病毒感染157例,病毒感染率48.3%,单一病毒感染113例(72.0%),其中合胞病毒(RSV)32株(20.4%),流感病毒(IFV)27株(17.2%),腺病毒(ADV)22株(14.0%),副流感病毒(PIV)17株(10.8%),巨细胞病毒(CMV)15株(9.6%);混和病毒感染共44例(28.0%),以IFV+PIV 15例(9.6%)多见.RSV肺炎患儿喘息重,缺氧征明显;ADV肺炎患儿以高热和中毒表现为主;IFV和PIV肺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重、喘息轻;CMV肺炎患儿除一般症状外,常伴肝功能异常.1~3个月、~12月、~3岁三个年龄组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lgG、lgA、lg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均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各类病毒性肺炎各有其临床特点,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肺炎 病毒病原学 T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调查 被引量:44
6
作者 石伟先 彭晓旻 +12 位作者 韩莉莉 梁慧洁 王晓梅 丁立新 杨鹏 吕敏 段玮 孙强 初艳慧 张震 黄芳 王全意 吴淑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现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不同月份病毒检出情况,为预防策略制定、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重RT-PCR法,对365份咽拭子样本同时检测腺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229E,1、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现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不同月份病毒检出情况,为预防策略制定、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重RT-PCR法,对365份咽拭子样本同时检测腺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229E,1、2、3型副流感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甲、乙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鼻病毒,冠状病毒OC43共12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365份样本中有阳性检出结果的有246份,阳性率为63.08%,其中有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65份,占17.80%;6个月以下患儿以甲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6个月以上至14岁患儿中以甲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2006年10月及2007年4月腺病毒检出率最高,11月份与2月份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12月与1月份以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在阳性检出样本中流感病毒占52.85%、呼吸道合胞病毒占26.42%、腺病毒占18.70%。结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原,随年龄不同、流行季节中月份不同而有一定的流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多重PCR法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素芳 孟祥春 +3 位作者 于丽君 胡孟瑛 哲增科 高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方法 对 1998年至 1999年二次拟诊为病毒性肺炎的 2岁以下小儿采用免疫法进行咽拭子检查 ,证实为病毒感染后 ,再进行血酶联免疫抗体法检测 ,结果相一致的判断为该种病毒感染。结果 呼吸道合胞...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方法 对 1998年至 1999年二次拟诊为病毒性肺炎的 2岁以下小儿采用免疫法进行咽拭子检查 ,证实为病毒感染后 ,再进行血酶联免疫抗体法检测 ,结果相一致的判断为该种病毒感染。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柯萨奇病毒 (DBV)是引起 2岁以下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结论 提示黑龙江省地区RSV、ADV是引起小儿感染的主要病原 ,CBV亦为应引起注意的病原。冬春季应给以早期发现、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 柯萨奇病毒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樊茂 吴茜 +2 位作者 倪林仙 宋顺琪 冯星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539-541,共3页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病原学构成,为临床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病毒病原学诊断依据。方法选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629例,取其鼻咽部分泌物做免疫荧光检测筛查7种呼吸道病...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病原学构成,为临床急性呼吸道感染提供病毒病原学诊断依据。方法选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629例,取其鼻咽部分泌物做免疫荧光检测筛查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9份标本中,阳性418例,阳性率为25.66%,其中合胞病毒阳性374例,占总阳性标本例数的89.47%;流感病毒A10例,占2.39%;副流感病毒Ⅲ型12例,占2.87%;副流感病毒Ⅱ型10例,占2.39%;腺病毒9例,占2.15%;副流感病毒Ⅰ型3例,占0.72%。结论昆明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以合胞病毒为主要病原,婴幼儿(尤其<6月)病毒感染率较高,通过检测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病原,可对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防止滥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文建 钱俊 谢娟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53-1155,共3页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263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共107例,阳性率40.6%;所检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Ⅲ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Ⅰ型和腺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占所检出抗原阳性病毒的76.6%,喘息性疾病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0.01),3岁以下患婴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患儿(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喘息性疾病和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病原学及细胞免疫功能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倪金凤 黄光举 +1 位作者 庞保东 田庆玲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6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毒感染的特点,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IL-18、IFN-γ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符合CAP住院的患儿465例以及同期健康查体儿童262例为调查对象,应用间接免... 目的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毒感染的特点,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IL-18、IFN-γ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符合CAP住院的患儿465例以及同期健康查体儿童262例为调查对象,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465例入选患儿咽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抗原;应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EB病毒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CMV)、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弓形体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变化。结果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6例,总阳性率为19.2%,依次为RSV 28例(7.1%),PIV 23例(5.8%),CMV 12例(3.0%),ADV 7例(1.8%),EB病毒6例(1.5%)。婴儿组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为30.6%(26/85),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3岁18.6%(24/129),-6岁10.0%(10/100),-14岁10.6%(16/15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冬、春两季病毒的感染率较高。重症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中IL-18、IFN-γ水平较轻症病毒性肺炎组血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感染占一定比例,重症肺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巨细胞病毒抗体 免疫功能分析 病毒病原学 小儿 血清IL-18 重症病毒性肺炎 IFN-Γ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海霞 黄燕 崔振泽 《医学研究杂志》 2009年第8期73-75,共3页
目的 分析28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病毒病原感染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5月~2008年5月间于大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CAP患儿280例,采取自然病程7~10天时血清标本进行6种常见病毒的IgM抗体检测。... 目的 分析28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病毒病原感染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5月~2008年5月间于大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CAP患儿280例,采取自然病程7~10天时血清标本进行6种常见病毒的IgM抗体检测。6种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FV)、腺病毒(ADV)、EB病毒(EBV)和柯萨奇病毒(COX)。结果 280例患儿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79例,占28.2%;阳性病毒构成比中,以RSV为主,占34%,其次是ADV,占30%,PFV占20%;学龄期阳性率为54.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是幼儿组(31.4%)。结论 病毒感染仍为本地区儿童CAP的重要致病原,且RSV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ADV及PFV;学龄期血清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最高,对此类患儿应注意及时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毒病原学 住院患儿 儿童 IGM抗体检测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RSV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8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娟娟 王文建 +5 位作者 钱俊 李羚 顾晓虹 居慧莉 张锡莲 范旻皞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1期118-118,105,共2页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婴幼儿喘息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喘息发作住院治疗的患婴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VA、B)、副流感病毒Ⅰ...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婴幼儿喘息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喘息发作住院治疗的患婴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158例喘息婴幼儿病毒抗原检出共79例,阳性率为50%;其中RSV 65例(阳性率41.1%),PIVⅢ6例(3.79%),IVA 3例(1.89%),PIVⅠ和ADV各2例(1.26%),IVB 1例,两种以上病毒抗原同时阳性患婴6例。RSV占所检出抗原阳性患婴的82%,1岁以内检出率较高。结论本地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息性疾病 婴幼儿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郴州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琼 陈礼娟 +3 位作者 黄新泉 欧书腾 刘子菁 范楚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7期943-945,951,共4页
目的:通过对郴州地区2013-2014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该地区的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 目的:通过对郴州地区2013-2014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该地区的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489份,同时采集年龄、时间相匹配的无感染症状对照244份,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偏肺病毒(HMPV)、A型流感病毒(IFV-A)、B型流感病毒(IFV-B)、C型流感病毒(IFV-C)、副流感病毒1~4型(PIV1~4)、腺病毒(ADV)、博卡病毒(HBoV)、肠道病毒(EV)及冠状病毒(HCoV-OC43、HCoV-NL63、HCoV-229E、HCoV-HKU1)。结果:489份病例组中有359份(73.41%)至少检测到1种病毒,RSV检出率最高,为27.61%,其次为ADV 9.82%、HRV 9.41%、IFV-A 8.38%、PIV2 7.15%,HMPV 5.32%,HPeV未检出。244份对照中有65份(26.64%)至少检测到1种病毒,PIV2、IFV-B、HKU1、PIV4、HPeV未检出,检出最高的为HRV 10.25%,病例组病毒总检出率比对照组检出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HRV、冠状病毒、HBoV、IFV-C、PIV4、EV病例组与对照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病毒病例组检出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各病毒主要检出年龄与季节都不同,病毒混合感染以RSV合并HRV感染为主。结论:RSV、ADV、IFV-A、IFV-B、HMPV、PIV1~3是郴州地区儿童SARTI的重要病原,以冬春季主要流行,12~35个月儿童易感,而HBoV、IFV-C、PIV4、EV、HRV和冠状病毒可能是重要的无症状潜伏感染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住院儿童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1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罗晓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了解2003—2004年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在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41例住院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抽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即... 目的了解2003—2004年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在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41例住院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抽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Ⅲ、流感病毒A、B。结果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的总阳性率与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冬季、毛细支气管炎、29d至6个月婴幼儿病毒检出率最高,春季、上感、3岁以上儿童病毒检出率最低。在7种感染病毒中,以RSV占首位,阳性率为87.3%,其次递减为副流感病毒Ⅲ、腺病毒、流感病毒A。其中RSV在0—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3岁以上、上感儿童检出率最低;腺病毒常见于夏季、上感、3岁以上、女性儿童;流感病毒A则多见于夏季、上感儿童。结论通过检测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病原,不仅可对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防止滥用抗生素。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者,还可通过季节、疾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来鉴别病毒病原,必要时应进行病毒抗体或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治疗和预防,降低病毒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病毒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雪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63-165,共3页
毛细支气管炎属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2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半岁以内的婴儿[1]。主要临床表现为喘咳、气急、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疾病持续发展,容易导致呼吸衰竭。严重者危及患儿的生命。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 病毒病原学 病例系列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玉兰 何凤屏 +3 位作者 肖芸 马占忠 肖捷 杨玉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0期38-39,共2页
目的:了解粤北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发病和流行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8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病毒检测。结果:所有患儿中有333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 目的:了解粤北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发病和流行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8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病毒检测。结果:所有患儿中有333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41.6%。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76例,占52.8%,其余依次是腺病毒(ADV)58例(17.4%);流感病毒Ⅲ(PIVⅢ)35例(10.5%),流感病毒A(IFA)30例(9.0%),流感病毒B(IFB)16例(4.8%),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0例(3.0%),副流感病毒Ⅱ(PIVⅡ)8例(2.4%)。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春季与冬季。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4.8%、47.2%和46.7%。结论:粤北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好发于春夏季节,RSV和ADV是该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最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病原学 直接免疫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78例病毒病原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祝建忠 任海燕 王雪民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16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78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分布特点,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78例患儿收集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抗原。结果病毒感染检出率... 目的探讨78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分布特点,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78例患儿收集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抗原。结果病毒感染检出率为64.1%;最常见的三种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腺病毒(ADV);病毒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以1个月至2岁前感染多发。结论通过检测杭州余杭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病毒病原,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提供相对可靠的病原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儿童 病毒病原学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晓阳 陈红英 刘文君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13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545例,符合ALRI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545例,符合ALRI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VA)、乙型流感病毒(IFVB)和副流感病毒(PIV1、PIV2、PIV3)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545例ALRI中共检出病毒感染258例,病毒感染率47.3%,单一病毒感染184例(71.3%),其中RSV57例(22.1%),ADV41例(16.1%),IFVA23例(8.9%),IFVB29例(11.3%),PIV(1、2、3)33例(12.8.2%),混和病毒感染共65例(29.1%),以IFV+PIV27例(10.4%)多见。1个月、12个月、3岁三个年龄组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lgG、lgA、lgM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CD8↑,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ALRI的主要病原,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对于婴幼儿ALRI的早期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病毒病原学 免疫球蛋白 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9例儿童期肝炎住院病例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19
作者 林国莉 崇雨田 +4 位作者 柯伟民 罗瑞虹 朱建芸 张晓红 姚集鲁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3-285,共3页
目的 :了解儿童期肝炎住院病例的病毒病原学特点 ,以指导小儿肝炎的预防与临床诊断。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 1998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12月 31日因出现肝炎症状而住院治疗的 189例患儿的病毒学标志物 [甲、乙、丙、丁、戊... 目的 :了解儿童期肝炎住院病例的病毒病原学特点 ,以指导小儿肝炎的预防与临床诊断。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 1998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12月 31日因出现肝炎症状而住院治疗的 189例患儿的病毒学标志物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巨细胞病毒、Epstein Barr (EB)病毒 ]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期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 )占 4 0 2 % (76 / 189)、巨细胞病毒 16 4 % (31/ 189)、未定型肝炎 13 2 % (2 5 / 189)。而婴儿期肝炎则分别为巨细胞病毒 5 3% (31/ 5 8)、乙肝病毒 2 4 % (14 / 5 8) ;1周岁以上患儿分别为乙肝病毒 4 7 3% (6 2 / 131)、甲型肝炎病毒 (甲肝病毒 ) 19 1%(2 5 / 131)。结论 :婴儿期肝炎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 ,儿童期肝炎的病原学仍以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肝炎 住院病例 病毒病原学 预防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朱东 《浙江预防医学》 1995年第6期1-3,共3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应用,对各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更趋深入,现分述如下: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目前认为它不归属肠道病毒,而把它归于肝炎病毒属。HAV直径为27~28nm,无囊...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应用,对各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更趋深入,现分述如下: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目前认为它不归属肠道病毒,而把它归于肝炎病毒属。HAV直径为27~28nm,无囊膜正二十面体颗粒,内含一条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沉降系数为156~160s,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3~1.34g/ml;只有一种血清型。 HAV的基因组由约7500个核苷酸组成,包括(1)5'非编码区,位于基因组前段,由734个核苷酸组成;(2)编码区即开放读码框区(ORF),长度为6681个核苷酸;(3)3'非编码区,长度为63个核苷酸。 ORF编码产物是222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分P<sub>1</sub>区、P<sub>2</sub>区和P<sub>3</sub>区。P<sub>1</sub>区包括4种衣壳蛋白VP<sub>1</sub>、VP<sub>2</sub>、VP<sub>3</sub>和VP<sub>4</sub>。P<sub>2</sub>区包括非结构蛋白2A、2B和2C。P<sub>3</sub>区包括非结构蛋白3A、3B和3D。病毒转录及基因调控位于P<sub>2</sub>区,RNA多聚酶位于P<sub>3</sub>区。 根据HAV基因组的序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病原学 基因组 HBSAG 多聚蛋白 研究进展 非结构蛋白2 非结构蛋白3 型肝炎 沉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