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法处理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 被引量:3
1
作者 邱平 周铁群 +2 位作者 王剑锋 李长贵 汪兴太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以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为指示病毒 ,验证应用有机溶剂 /去污剂 (简称S/D)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病毒的生产工艺 ,并对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四种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 (中间品 )的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当制品中TNBP和Tween80... 以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为指示病毒 ,验证应用有机溶剂 /去污剂 (简称S/D)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病毒的生产工艺 ,并对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四种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 (中间品 )的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当制品中TNBP和Tween80终浓度为 0 3%和 1 0 % ,在 2 5± 1℃处理 6小时后对于包膜病毒确有显著的灭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浓缩物 S/D处理 病毒灭活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C-qPCR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慧慧 段晓杰 +3 位作者 张羽 王玉梅 刘万卉 徐丽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8-405,共8页
目的:建立细胞培养-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integrated cell culture quantitative PCR,ICC-qPCR)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结合传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法,考察ICC-qPCR方法的适用性;利用这2种方法验证复用电生理导管环氧乙烷... 目的:建立细胞培养-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integrated cell culture quantitative PCR,ICC-qPCR)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结合传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法,考察ICC-qPCR方法的适用性;利用这2种方法验证复用电生理导管环氧乙烷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制备指示病毒(伪狂犬病毒,PRV)质粒DNA作为定量标准品,用PRV特异性引物建立定量PCR方法;再用PR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同时用热灭活PRV作为对照,确定PRV活病毒全部进入宿主细胞但不扩增的最佳样本收获时间,通过检测细胞中活病毒,建立ICC-qPCR活病毒检测方法;确立CPE法测定滴度与ICC-qPCR法检测DNA拷贝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模拟临床使用的最坏情况对一次性电生理导管进行含指示病毒(PRV)生物污染物负载,模拟环氧乙烷病毒灭活工艺,通过ICC-qPCR和CPE法验证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中建立的ICC-q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0.99;定量下限为104 copies·μL^(-1),约相当于2 logs·mL^(-1),检测下限为103copies·μL^(-1),约相当于-1 logs·mL^(-1);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PRV的扩增曲线,无非特异性扩增;重复性试验的RSD<5%。确定ICC-qPCR方法中PRV最佳收获时间为宿主细胞染毒后1~2 h。ICC-qPCR检测拷贝数与病毒滴度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ICC-qPCR法病毒灭活工艺验证结果表明:经环氧乙烷灭活后病毒负载导管其病毒滴度降低>9.0 logs;阴性对照组(负载不含PRV生物污染物)和空白导管样品均未检出病毒DNA。CPE法的病毒滴定结果表明,经环氧乙烷灭活后病毒负载导管其病毒滴度降低≥8.5 logs·mL^(-1);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导管样品均未检出PRV。结论:本研究建立的ICC-qPCR方法应用于PRV病毒灭活验证,可以有效检测活病毒,比传统CPE法(-0.5 logs·mL^(-1))灵敏度高。将此方法应用于复用电生理导管的环氧乙烷病毒灭活工艺验证,同时与CPE法进行比较,验证了ICC-qPCR方法的适用性以及环氧乙烷灭活电生理导管负载的PRV病毒的工艺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PRV) 病毒灭活验证 细胞培养-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ICC-qPCR) 细胞病变效应(CPE) 病毒滴度 DNA拷贝数 复用电生理导管
原文传递
病毒滴度测定的新兴及改良方法进展
3
作者 杜丽萍 徐明明 +2 位作者 官艳东 周沙沙 张杰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3期377-387,共11页
病毒滴度测定是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和生产、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外源病毒检测等领域,以确保病毒类生物制剂的活性和有效性,以及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因此,建立快速、简单且准确的病毒滴定... 病毒滴度测定是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和生产、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外源病毒检测等领域,以确保病毒类生物制剂的活性和有效性,以及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因此,建立快速、简单且准确的病毒滴定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总结了检测病毒滴度的传统方法、新兴以及改良方法的特点、原理及具体应用,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新兴方法,如微滴式数字PCR、病毒定量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ISH-PNA测定、激光力细胞学等改进了传统方法耗时耗力、重复性差、准确性低、结果主观性大的缺点,达到了快速、灵敏、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高、结果更加稳健且客观的优点,但部分新方法仪器昂贵或者未广泛使用,需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病毒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药 病毒清除/验证 病毒感染性 病毒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灭活工艺对By型流感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抗原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郭习勤 魏蕾 +3 位作者 张伟 安文珏 潘若文 崔艳霞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评价终浓度为100μg/ml甲醛、2~8℃、10 d灭活工艺对2022年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用By(B/Phuket/3073/2013/BVR-1B)病毒毒株灭活的适用性。方法病毒收获液(鸡胚病毒培养产物)经过澄清过滤,控制蛋白浓度<800μg/ml,温度2~8℃,... 目的评价终浓度为100μg/ml甲醛、2~8℃、10 d灭活工艺对2022年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用By(B/Phuket/3073/2013/BVR-1B)病毒毒株灭活的适用性。方法病毒收获液(鸡胚病毒培养产物)经过澄清过滤,控制蛋白浓度<800μg/ml,温度2~8℃,添加甲醛溶液至终浓度100μg/ml,对病毒收获液进行灭活。在灭活第0、1、2、3、4、5、10天取样,采用鸡胚半数感染剂量(median infective dose,EID50)法检测病毒滴度,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lgEID50/ml;采用直接血凝法检测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对灭活10 d的样品进行病毒灭活验证试验;灭活10 d后的病毒液经超滤、离心、层析等工艺提纯,取样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完整性。结果病毒收获液灭活第0、1、2、3、4、5、10天的病毒滴度分别为(8.5±0.4)、(4.2±0.5)、(1.3±0.4)、0、0、0、0 lgEID_(50)/ml,血凝滴度结果均在1∶256~1∶512;病毒灭活验证试验显示,经过10 d的灭活,病毒均已全部灭活;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所得的病毒均为完整病毒颗粒。结论终浓度100μg/ml甲醛、2~8℃灭活10 d的灭活工艺可用于By(B/Phuket/3073/2013/BVR-1B)流感病毒的灭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病毒滴度 血凝滴度 病毒灭活验证
原文传递
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药学审评考虑 被引量:3
5
作者 贾东晨 于鹏丽 +1 位作者 吴舟一 韦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分离制备,适应证广泛,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疗效显著。但因其来源的特殊性,导致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一致被各国监管机构高度关注。本文将结合审评实践,从原料血浆、病毒去除/灭活工艺、相关法规要求及... 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分离制备,适应证广泛,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疗效显著。但因其来源的特殊性,导致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一致被各国监管机构高度关注。本文将结合审评实践,从原料血浆、病毒去除/灭活工艺、相关法规要求及审评考量等方面,探讨血液制品审评中病毒安全性相关问题,以期为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制品 病毒安全性 原料血浆 病毒去除/验证
原文传递
重组生物技术产品连续制造中病毒安全控制的一般考量 被引量:3
6
作者 赛文博 胡莹莹 韦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7,共4页
连续制造是重组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ICH Q13等重要技术文件的出台也为其应用实践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病毒安全控制领域,连续制造与既往常见的批制造模式在控制理念和措施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从连续制造的工... 连续制造是重组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ICH Q13等重要技术文件的出台也为其应用实践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病毒安全控制领域,连续制造与既往常见的批制造模式在控制理念和措施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从连续制造的工艺特性入手,对生产用原材料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检定和病毒去除/灭活工艺验证三方面内容进行初步探讨。同时,由于重组生物技术产品连续制造的案例仍然有限,更为全面、细致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仍有待于研发和生产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和完善。建议该类产品在申报前与监管机构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以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确保受试者或患者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生物技术产品 连续制造 生产用原材料 过程检测 病毒去除/工艺验证
原文传递
猪细小病毒检测ICC-qPCR替代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羽 郭佳花 +2 位作者 屈树新 段晓杰 徐丽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建立猪细小病毒(PPV)的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ICC-qP CR)方法并进行优化,结合传统的病毒滴定(细胞培养法)及ICC-qP CR方法,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将系列10倍稀释的PPV病毒接种于猪睾丸(ST)细胞,分别扩... 目的:建立猪细小病毒(PPV)的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ICC-qP CR)方法并进行优化,结合传统的病毒滴定(细胞培养法)及ICC-qP CR方法,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将系列10倍稀释的PPV病毒接种于猪睾丸(ST)细胞,分别扩增培养0、12、18、24 h,考察理想的病毒扩增培养时间,确定ICC-qP CR定量检测区间及获得病毒扩增倍数(K);将病毒平行接种于病毒扩增组及非扩增的对照组,通过扩增组和对照组的系列病毒接种量与PCR反应周期(Ct)值的拟合曲线,分别获得病毒扩增组及对照组的ICC-qP CR检测病毒滴度(T_(a)、T_(c)),结合扩增倍数(K),根据公式[Log_(10)(10^(Ta)-10^(Tc))/(K-1)]直接计算样本中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最后,将ICC-qP CR、优化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分别用于模拟样本(由不同比例感染性病毒和非感染性病毒组成)中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测定,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结果:PPV接种后的最佳扩增培养时间为24 h,检测下限为-1 LogL0~5.00 Logs_(10)TCID_(50)·100μL^(-1)(ogs),定量区间为,扩增倍数为83.11。当模拟样本中的非感染性病毒含量较低或与感染性病毒等量时,ICC-qP CR、优化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测得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当模拟样本中的非感染性病毒含量较高时,由优化的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测得的感染性病毒滴度分别是1.46、1.50 Logs,二者高度一致,而常规ICC-qP CR方法测得的结果(1.75 Logs)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所优化的ICC-qP CR方法作为细胞培养法的替代方法,具有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方法 替代方法 扩增倍数 病毒灭活验证 病毒滴定 非感染性病毒 假阳性信号
原文传递
创新单抗药物申报临床试验病毒安全性相关监管指南调研与技术考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崔靖 宋丽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08-2314,共7页
随着我国生物制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单抗药物申报注册临床试验,同时国外已上市和/或国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国内申报注册临床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发布了《新药Ⅰ期临床... 随着我国生物制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单抗药物申报注册临床试验,同时国外已上市和/或国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国内申报注册临床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发布了《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2018年第16号),该指南对创新药申报临床试验阶段药学研究及申报资料提出了相关要求,极大提高了生物创新药的申报质量。但相比美国药品监管机构和欧盟药品监管机构,我国针对创新药申报临床阶段细化的技术指南尚不完善,如生物技术产品申报临床阶段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本文调研了2018~2020年申请人针对创新单抗药物申报临床阶段的一般性技术问题,发现申请人聚焦的问题包括生产终末细胞和/或细胞收获液检定以及病毒去除或灭活验证。同时,审评中也发现由于申请人对国内外技术指南阶段性要求理解的差异,导致申报资料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我国和美国、欧盟药品监管机构病毒安全性相关技术指南的调研并基于技术考量,本文对生产过程中外源病毒因子检测和病毒去除或灭活验证提出个人建议,旨在确保创新单抗药物在申报临床试验阶段的病毒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单抗药物 申报临床试验 病毒安全性 生产终末细胞和/或细胞收获液 病毒去除或验证 技术考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