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1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7例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特点和误诊分析
1
作者 周香雪 钟威 许少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78,共7页
【目的】研究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等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7例,健康志愿者10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眩晕障碍量表(DHI)评... 【目的】研究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等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7例,健康志愿者10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部影像学、脑电图、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形态学、病原学二代测序、误诊情况等。分析各类检查对患者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比治疗前后各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89.19%(33/37)患者的初步诊断存在误诊。64.86%(24/37)患者前庭功能平滑跟踪试验提示前庭中枢病变(AUC值:0.82)。86.49%(32/37)患者CSF转化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AUC值:0.93),97.30%(36/37)患者CSF大淋巴细胞增多(AUC值:0.99),94.59%(35/37)患者激活单核细胞增多(AUC值:0.97)。18.92%(7/37)患者脑电图慢波增多(AUC值:0.60)。13.51%(5/37)患者头MR表现为皮层肿胀(AUC值:0.60)。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头昏等级下降(Z=-4.899,P<0.001),平滑跟踪异常(Z=-4.583,P<0.001)减少,CSF转化型淋巴细胞比例(t=4.281,P<0.001)、大淋巴细胞比例下降(t=6.905,P<0.001)。【结论】孤立性头昏表现的病毒性脑炎误诊率高。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大淋巴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的增高和前庭功能检查相结合,可使平滑跟踪实验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 前庭功能 病毒性脑炎 头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朱明振 刘素梅 +1 位作者 牛智领 张圣楠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VE)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3年该院收治的78例V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昔洛韦治...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VE)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3年该院收治的78例V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阿昔洛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脑脊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T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头痛、呕吐、抽搐、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脊液IL-6、TNF-α、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VE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改善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昔洛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人免疫球蛋白 阿昔洛韦 症状 炎性因子 T细胞亚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无锡市惠山区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3
作者 蔡群 茹炯 《江苏卫生保健》 2025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了解无锡市惠山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丙肝防治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无锡市惠山区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2022年共报告丙肝61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6... 目的了解无锡市惠山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丙肝防治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无锡市惠山区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2022年共报告丙肝61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6/10万,2017年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3.05,P<0.01),之后呈现下降趋势(χ^(2)趋势=33.79,P<0.01)。各镇/街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P<0.01),前洲街道发病率最高,为16.12/10万;男性发病率(9.70/10万)高于女性(6.6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1);≥60岁人群发病率(19.06/10万)高于<60岁人群(6.3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9,P<0.01),70~<8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23.59/10万;病例职业分布上,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工人居前3位。结论惠山区丙肝报告发病率近6年呈下降趋势,但随着HIV重点人群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仍应继续加强对丙肝的监测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2评估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
4
作者 张帅 王帧 许哲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VE)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VE患儿(VE组),和同期健康儿童96例,VE患儿于治疗结束... 目的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VE)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VE患儿(VE组),和同期健康儿童96例,VE患儿于治疗结束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级分为预后良好(4~5级)、预后不良(1~3级);所有儿童均采集外周血标本,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2水平,对比检测结果,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检测结果对VE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E组患儿CD3^(+)、CD4^(+)及CD4^(+)/CD8^(+)比值水平降低(P<0.05),CD8^(+)、IL-17、IL-12水平升高(P<0.05);VE组患儿IL-17、IL-12均与CD3^(+)(r=-0.517,-0.531,P<0.05)、CD4^(+)(r=-0.572,-0.568,P<0.05)及CD4^(+)/CD8^(+)比值(r=-0.631,-0.608,P<0.05)呈正相关,均与CD8^(+)呈负相关(r=0.508,0.537,P<0.05);VE组中,与预后良好者比较,预后不良者CD3^(+)、CD4^(+)及CD4^(+)/CD8^(+)比值水平降低(P<0.05),IL-17、IL-12水平升高(P<0.05),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3^(+)、CD4^(+)/CD8^(+)比值、IL-17、IL-12及四者联合评估VE预后不良的AUC为0.660、0.741、0.758、0.797、0.886,四者联合评估效能最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0.00%和70.15%。结论VE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水平失衡和IL-17、IL-12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IL-17、IL-12水平存在相关性,CD3^(+)、CD4^(+)/CD8^(+)比值、IL-17、IL-12四者联合可用于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T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细胞中脂褐素的体电镜研究
5
作者 陈泽崧 加苏尔·阿力甫 +7 位作者 郭帅 朱梦云 李海玲 刘伟静 祝建 徐亚伟 车文良 刘铮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脂褐素又称为“年龄色素”,是一种不可被溶酶体水解酶降解的黑色或褐色脂溶性物质。既往研究发现在炎症等病理情况下会加剧脂褐素的形成,并在心脏早衰症以及心肌肥大的患者心肌细胞中观察到了脂褐素的堆积。本研究首次在长新冠诱发心血... 脂褐素又称为“年龄色素”,是一种不可被溶酶体水解酶降解的黑色或褐色脂溶性物质。既往研究发现在炎症等病理情况下会加剧脂褐素的形成,并在心脏早衰症以及心肌肥大的患者心肌细胞中观察到了脂褐素的堆积。本研究首次在长新冠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肌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大量堆积的脂褐素,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脂褐素进行了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结构上的观察和重构,为研究线粒体与脂褐素形成之间的联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褐素 病毒性心肌炎 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 长新冠 体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侯红霞 赵梦 陆银宝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92例和重症组80例,比较血清LDH、CK-MB水平变化,对研究对象进行12... 目的:探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92例和重症组80例,比较血清LDH、CK-MB水平变化,对研究对象进行12个月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0例,预后不良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Cox回归分析血清LDH、CK-MB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患者的血清LDH、CK-MB均低于重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LDH、CK-MB水平及心律失常患者占比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心率失常、cTnI、LDH≥184.93 U/L、CK-MB≥43.48 U/L是影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LDH、CK-MB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有关,血清LDH、CK-MB越高,病情越严重,且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也随之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病毒性心肌炎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海北地区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5′-UTR遗传进化分析
7
作者 林伟山 马豆豆 +6 位作者 雷萌桐 魏斌 李国才 王光华 王戈平 简莹娜 李秀萍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1249,共9页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R保守区域,建立特异性检测牦牛BV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以该方法对青海海北地区牦牛养殖场BVD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选取4份BVDV阳性样品,对BVDV 5′-UTR区域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NCBI中不同亚型BVDV以及同属病毒毒株进行相似性比对,并基于BVDV 5′-UTR区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BVDV 5′-UTR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7,标准品浓度为2.69×10^(2)~2.69×10^(9)拷贝/μ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小检出限为2.69×10^(2)拷贝/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1.7%,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采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和湟源县的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率分别为45.00%、36.00%、30.77%和29.00%。BVDV 5′-UTR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4株牦牛源BVDV与伊朗、美国的BVDV-1a亚型毒株聚集在同一个独立分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6.6%~99.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BVDV-1a型是导致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为该地区牦牛养殖场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了当地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该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病毒性腹泻毒(BVDV) 流行 实时荧光定量PCR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β-抑制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孙艳艳 师艳莉 +2 位作者 程浩洋 沈玉珏 田洪森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β_(2)-AR)通过β-抑制蛋白(β-arrestin)/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VMC组、抑制β_(2)-AR组及抑制β-arres... 目的:探究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β_(2)-AR)通过β-抑制蛋白(β-arrestin)/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VMC组、抑制β_(2)-AR组及抑制β-arrestin组,每组10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Tie指数、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结构;Tunel试剂盒检测心肌凋亡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组织β_(2)-AR、β-arrestin、ERK1/2蛋白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小鼠Tie指数增加,EF、FS减少(均P<0.05),小鼠心肌组织结构疏松紊乱、炎性细胞大量浸润,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组织β_(2)-AR、β-arrestin及ERK1/2表达增加,血清CK与AST含量增加(均P<0.05);与VMC组比较,抑制β_(2)-AR组小鼠Tie指数减少,EF、FS增加(均P<0.05),小鼠心肌组织损伤改善,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组织β_(2)-AR、β-arrestin及ERK1/2表达减少。与VMC组比较,抑制β-arrestin组小鼠心肌组织β-arrestin及ERK1/2表达减少,血清CK与AST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抑制β_(2)-AR可通过下调β-arrestin/ERK1/2通路改善VMC小鼠心功能异常及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 β-抑制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路 心肌损伤 心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9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绵阳市规模种猪场病毒性腹泻横断面调查
10
作者 王正义 张毅 +7 位作者 张辉 李奉芹 刘珈均 刘瑞瑛 阳爱国 王强 蔡冬冬 沈朝建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了解四川省绵阳市规模种猪场猪病毒性腹泻(PVD)病原流行情况,探寻场间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按发现疫病的抽样策略,基于风险的采样方式,对绵阳市9个区县所有母猪存栏>100头的58个规模种猪场采集肛拭子样品1160份,利用荧光定量RT-PCR... 为了解四川省绵阳市规模种猪场猪病毒性腹泻(PVD)病原流行情况,探寻场间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按发现疫病的抽样策略,基于风险的采样方式,对绵阳市9个区县所有母猪存栏>100头的58个规模种猪场采集肛拭子样品1160份,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核酸检测,计算场群真实流行率;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PVD病原场间传播风险因素,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绵阳市规模化种猪场PVD场群真实流行率为18.87%,感染场群主要分布于平原或丘陵地区,感染病原主要为PEDV和PoRV,未检出TGEV,存在隐性带毒及混合感染情况;风险因素中,“饲料来源为自配”(OR=5.208,95%CI;1.047~25.895)、“司机协助场内人员共同上下货”(OR=6.504,95%CI;1.037~40.781)、“未要求对不进入场区的近场车辆彻底洗消”(OR=6.818,95%CI;1.225~37.948)3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绵阳市规模种猪场PVD场群流行率较低,以PoRV和PEDV感染为主;“饲料来源为自配”“司机协助场内人员共同上货卸货”“未要求对不进入场区的近场车辆彻底洗消”3个因素是规模种猪场PVD病原场间传播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规模种猪场应尽量减少自配饲料的使用,并加强对近场司机及车辆的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发生P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种猪场 病毒性腹泻 风险因素分析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药理机制研究
11
作者 马兰英 王彤 +4 位作者 翟哲 赵文晓 吴智春 于华芸 赵海军 《山东中医杂志》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文章回顾了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并对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此外,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成分和作用... 文章回顾了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并对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此外,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成分和作用靶点,发现小儿牛黄清心散中的活性化合物大黄素、小檗碱和胆酸与关键靶点Toll样受体4(TLR4)、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 RIG-I)、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白细胞介素-18(IL-18)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之间能稳定结合,为小儿牛黄清心散的药效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文献52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牛黄清心散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 药理机制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bFGF、IFN-γ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12
作者 张娜 李静 +2 位作者 闫晓静 张岚 刘伟霄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5年第3期60-65,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扰素γ(IFN-γ)水平,分析bFGF、IFN-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5...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扰素γ(IFN-γ)水平,分析bFGF、IFN-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作为病毒组,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型(33例,轻病毒组)、中型(15例,中病毒组)、重型(9例,重病毒组),另取正常体检儿童43例为对照组。通过检测血清bFGF、IFN-γ水平,分析各组中bFGF、IFN-γ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bFGF与IFN-γ水平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FGF、IFN-γ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毒组血清bFGF、IFN-γ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00、7.234,P<0.05);轻病毒组、中病毒组、重病毒组bFGF、IFN-γ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554、10.967,P<0.05);Pearson相关法分析显示,病毒组血清bFGF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性(r=0.52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FGF、IFN-γ水平及二者联合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95%CI:0.694~0.874)、0.878(95%CI:0.812~0.944)、0.910(95%CI:0.853~0.967);血清bFGF、IFN-γ水平及二者联合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与临床诊断标准相比Kappa值分别为0.479、0.620、0.609,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bFGF、IFN-γ水平升高,bFGF与IFN-γ呈正相关性,bFGF、IFN-γ联合有助于临床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内蕴证不同亚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3
作者 惠登城 刘璐 +3 位作者 宋敬茹 黄燕萍 蒋康伟 孙明瑜 《新中医》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湿热内蕴证不同亚型(湿热并重、湿偏重、热偏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从小分子代谢物的角度为中医的精细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经过严格的纳排标准,纳入58例CHB患者(湿热并重21...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湿热内蕴证不同亚型(湿热并重、湿偏重、热偏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从小分子代谢物的角度为中医的精细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经过严格的纳排标准,纳入58例CHB患者(湿热并重21例,湿重于热16例,热重于湿21例),健康志愿者10例,采集清晨空腹血液,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各组与健康志愿者的差异代谢物。结果:经过筛选,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差异代谢物共有19个。其中,8个为CHB湿热内蕴证湿热并重组的差异代谢物,3个为湿重于热组的差异代谢物,3个为热重于湿组的差异代谢物,4个为CHB湿热内蕴证共性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涉及多条代谢通路,包括半乳糖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19条代谢通路。通过ROC分析,花生四烯酸(AUC=0.80)、硬脂四烯酸(AUC=0.81)、茉莉酮酸甲酯(AUC=0.84)以及L-丙氨酸(AUC=0.76)可能是湿热并重证型的诊断标志物。左旋肉碱(AUC=0.77)可能是湿重于热证型的诊断标志物。结论:CHB湿热内蕴证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代谢产物及共性代谢产物,深入了解不同亚型之间的代谢共性和偏性对于中医精细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医药的细化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湿热内蕴证 精细辨证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袁梦 靳志峰 高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5期99-103,共5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奥司他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奥司他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咳嗽、发热、肺啰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发热咳嗽、痰黄痰鸣、胸闷气短)、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咳嗽、发热、肺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闷气短、痰黄痰鸣、发热咳嗽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_(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病毒性肺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肺功能指标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以及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奥司他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奥司他韦 病毒性肺炎 肺功能 炎性因子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D64指数、CRP、IL-6与PCT在病毒性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吴军良 朱明利 +2 位作者 黄谦 雷松玲 程江豪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7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eutrophils CD64,nCD64)指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病毒性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eutrophils CD64,nCD64)指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病毒性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诊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46例)和病毒感染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nCD64指数、CRP、IL-6和PCT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感染标志物对细菌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nCD64指数、IL-6、PCT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nCD64指数、CRP、PCT、IL-6鉴别两种感染类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18、0.776、0.692、0.654,四者联合的AUC为0.870(95%CI:0.796~0.943)。结论nCD64指数、CRP、IL-6和PCT均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类型关系密切,各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上呼吸道感染类型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主要病毒性腹泻流行概况分析及对策
16
作者 李晓玲 杨舒婷 +2 位作者 关桂芳 秦毅斌 谢丽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第1期123-124,共2页
猪主要病毒性腹泻(major porcine viral diarrhea)是由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 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 RV)等重要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猪肠道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水样腹泻、脱水、厌食和呕吐为... 猪主要病毒性腹泻(major porcine viral diarrhea)是由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 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 RV)等重要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猪肠道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水样腹泻、脱水、厌食和呕吐为主要特征,仔猪发病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本文梳理了2010—2022年广西猪主要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概况,研判流行趋势,提出防控策略,为下一步科学防控猪主要病毒性腹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 概况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s1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7
作者 刘蕾 张松跃 +2 位作者 李安馨 张义冬 张春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目的:探究E26家族转录因子1(Ets1)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以及造成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用CVB3感染C57BL/6小鼠构建VMC动物模型,设4组:Sham组、TK216组、CVB3组、CVB3+TK216组。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H... 目的:探究E26家族转录因子1(Ets1)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以及造成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用CVB3感染C57BL/6小鼠构建VMC动物模型,设4组:Sham组、TK216组、CVB3组、CVB3+TK216组。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HE染色评估心脏组织的炎症水平;心脏超声评估小鼠心功能,Western blot检测Ets1、NLRP3、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实验:用CVB3感染小鼠原代心肌细胞构建VMC细胞模型,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ts1、NLRP3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设4组:si-NC组、si-Ets1组、si-NC+CVB3组、si-Ets1+CVB3组。Western blot检测Ets1、NLRP3、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DCFH-DA活性氧染色检测活性氧水平;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检测评估线粒体损伤程度;RT-qPCR及Western blot筛选Ets1的可能下游靶基因。结果:动物实验:HE染色结果表明,与CVB3组比,CVB3+TK216组的炎症浸润程度减轻;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CVB3组比,CVB3+TK216组的心功能有所改善(P<0.01);小鼠体质量曲线显示,CVB3+TK216组的下降幅度更缓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CVB3组比,CVB3+TK216组的NLRP3、Caspase-1的表达下降(P<0.05)。细胞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Ets1的表达升高(P<0.01),NLRP3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与si-NC+CVB3组比,si-Ets1+CVB3组的NLRP3、Caspase-1的表达下降(P<0.05);DCFH-DA活性氧染色表明,与si-NC+CVB3组比,si-Ets1+CVB3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下降;MPTP检测结果显示,si-Ets1+CVB3组仅部分MPTP开放。RT-q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Pnpt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Ets1可以改善CVB3感染所引起的组织炎症浸润和心功能障碍,并且Ets1可能通过ROS/Pnpt1引起线粒体损伤从而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S1 NLRP3炎症小体 病毒性心肌炎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程视频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8
作者 肖一柳 杨伟良 黄清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对比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和常规脑电图(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北流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VEEG、常规EEG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VEEG... 目的:对比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和常规脑电图(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北流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VEEG、常规EEG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VEEG检查脑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于常规EEG检查(P<0.05)。VEEG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EEG(P<0.05)。VEEG采集的脑电图异常表现(弥漫性慢波、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背景活动异常)发生率高于常规EEG(P<0.05)。结论:相较于应用常规EEG检查诊断儿童病毒性脑炎,应用VEEG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病毒性脑炎 长程视频脑电图 常规脑电图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房孝峰 路瑞凝 +1 位作者 邱方泓 张桂菊 《儿科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病毒性肺炎是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常见的致病病毒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冠状病毒等。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抗原漂移和抗原转移易产生新的毒株或亚种,导致季节性流行甚至大流行反复出... 病毒性肺炎是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常见的致病病毒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冠状病毒等。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抗原漂移和抗原转移易产生新的毒株或亚种,导致季节性流行甚至大流行反复出现,近年来的研究较广泛,笔者着重对RSV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下呼吸道疾 季节性流行 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 流感 冠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20
作者 黄琼 黄程荣 胡安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该院确诊的10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该院确诊的10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63例)和中重度组(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NSE、IP-10、IL-23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SAA水平。比较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低钾血症比例、感觉障碍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中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723、0.695、0.641、0.760,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P<0.05)。预后良好组纳入78例,预后不良组纳入30例。预后良好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NSE、SAA、IP-10和IL-23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有关,提示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病毒性脑膜炎病情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 脑脊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淀粉样蛋白A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白细胞介素-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