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SAS程序整理病例交叉设计资料 被引量:7
1
作者 彭晓武 余松林 +2 位作者 相红 许振成 彭晓春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8,共4页
Maclure于1991年提出了病例交叉研究方法〔1〕,利用暴露效应的时间差作自身对照,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它是继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后发展的一种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适合于多变量的时间序... Maclure于1991年提出了病例交叉研究方法〔1〕,利用暴露效应的时间差作自身对照,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它是继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后发展的一种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适合于多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已广泛用于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在我国,张政、詹思延〔2〕和胡以松〔3〕分别于2001年对这一研究方法作了系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交叉设计 SAS程序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整理 病例对照研究 时间序列资料 自身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S宏程序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宁 纪威 +3 位作者 俞延峰 韩航涛 樊明锁 张良 《中国医院统计》 201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为方便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的整理开发SAS宏程序。方法通过一个实例——某地儿童肺炎日门诊量与气温、PM10、SO 2日均值资料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开发和验证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IN_DSN=,OUT_DSN=,DATE_VAR=,LAG_EFFEC... 目的为方便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的整理开发SAS宏程序。方法通过一个实例——某地儿童肺炎日门诊量与气温、PM10、SO 2日均值资料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开发和验证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IN_DSN=,OUT_DSN=,DATE_VAR=,LAG_EFFECT=,LAG_VARS=,COUNTS_VAR=)。结果按照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的参数说明,分别指定输入数据集(IN_DSN=)、输出数据集(OUT_DSN=)、日期变量(DATE_VAR=)、滞后效应(LAG_EFFECT=)、滞后效应相关变量(LAG_VARS=)、频数变量(COUNTS_VAR=),就可以自动完成对输入数据集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整理。结论利用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整理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简单方便、灵活高效,避免了资料整理过程中错误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分层 病例交叉设计 S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例交叉设计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政 詹思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4-306,共3页
关键词 病例交叉设计 流行病学 研究
原文传递
病例交叉设计在药物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慧慧 曾光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74-176,共3页
在研究药物短暂暴露和急性不良结局的因果关联时,病例交叉设计是一种高效、可供选择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该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此文对病例交叉设计的原理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药物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病例-交叉设计在职业伤害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金如锋 夏昭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职业伤害 病例-交叉设计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SO_2和NO_2对糖尿病患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瑞明 李润奎 +4 位作者 罗凯 徐晶 赵梅朵 裴璐 许群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6期812-816,共5页
目的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研究空气污染物(SO_2、NO_2和PM10)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市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糖尿病患者死亡数据。用双向病例交叉设计,调整气象因素影响后,研究空气... 目的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研究空气污染物(SO_2、NO_2和PM10)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市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糖尿病患者死亡数据。用双向病例交叉设计,调整气象因素影响后,研究空气中SO_2、NO_2、PM10与糖尿病患者死亡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年龄、性别和季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空气中SO_2、NO_2平均每增加10μg/m^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31(1.005,1.058)和1.042(1.012,1.074);空气污染物中NO_2和SO_2对老年人影响较大,且在冬季存在显著的有害效应。结论空气中NO_2和SO_2可能对糖尿病患者死亡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 SO2 糖尿病 病死率 病例交叉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7
作者 郭建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期28-29,共2页
细颗粒物(PM2.5)是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PM2.5与癌症以及不良妊娠也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对大气污染物引起的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规模体系[2],而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不同导致PM2.5浓... 细颗粒物(PM2.5)是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PM2.5与癌症以及不良妊娠也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对大气污染物引起的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规模体系[2],而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不同导致PM2.5浓度及其毒性成分均有差异,健康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太原市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主,空气污染为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其中PM2.5是首要污染物[3].本研究采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太原市近4年的PM2.5污染对太原市6个城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为防治PM2.5的健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病例交叉设计 疾病死亡率 循环系统 PM2.5 大气污染物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伍金娟 苏向辉 沙晓燕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广州市气象因素对孕妇胎膜早破的影响。方法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季节各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的影响。进行(0~5)d的滞后分析和多因素模型... 目的探讨广州市气象因素对孕妇胎膜早破的影响。方法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季节各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的影响。进行(0~5)d的滞后分析和多因素模型分析,计算各气象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胎膜早破风险增加的比值比。结果在春季,气温日较差(DTR)在lag1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4.4%(95%CI:1.2%~7.7%);风速在lag0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 m/s,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4.0%(95%CI:0.6%~29.1%)。在夏季,DTR在lag4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4.7%(95%CI:0.3%~9.3%);日均气温在lag0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最大,日均气温每增加1℃,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18.3%(95%CI:9.2%~28.1%)。秋季各气象因素的升高并不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在冬季,相对湿度在lag5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相对湿度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8%(95%CI:0.7%~3.0%);日均气压在lag5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气压每增加1 hPa,胎膜早破风险增加3.2%(95%CI:0.7%~5.8%);日均风速在lag1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风速每增加1 m/s,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0.5%(95%CI:0.3%~21.7%)。结论广州市春季DTR和风速、夏季的气温和DTR、冬季的湿度、气压和风速的增加会导致胎膜早破风险增加,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胎膜早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阚海东 陈秉衡 贾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63-867,共5页
目的 以病例交叉的研究方法 ,估计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上海市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 ,并探讨该设计用于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分析上海市 2 0 0 0年 6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 1日大气污染与... 目的 以病例交叉的研究方法 ,估计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上海市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 ,并探讨该设计用于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分析上海市 2 0 0 0年 6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 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总死亡和分疾病别死亡的关系 ,同时比较双向对照设计和单向回顾性对照设计研究结果的差异。结果 采用不同的对照选择方案 ,病例交叉设计的研究结果变化较大 ;采用双向 1∶6的对照设计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 (NO2 ) 48h平均浓度每增加 10 μg m3 ,上海市城区居民总死亡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0 0 3 ( 95%CI :1.0 0 1~ 1.0 0 5)、1.0 16( 95%CI :1.0 11~ 1.0 2 1)、1.0 2 0 ( 95%CI :1.0 12~ 1.0 2 7)。结论 上海市城区目前的PM10 、SO2 、NO2 水平对居民死亡确有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大气污染 居民 每日死亡 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北京市寒潮天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钟堃 刘玲 张金良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研究寒潮天气对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气象资料来自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运用病例交叉的设计思想,采用单向回顾性1∶1对照和双向对称性1∶2对照设计,分析北京... 目的研究寒潮天气对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气象资料来自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运用病例交叉的设计思想,采用单向回顾性1∶1对照和双向对称性1∶2对照设计,分析北京市1998年1月1日—2000年6月30日期间6次寒潮天气与北京市城8区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病例选取为冬季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选取死亡发生前第7天和发生后第7天作为对照(或者死亡前、后第14天作为对照)。结果研究时间段内共出现6次寒潮,日最低气温下降明显且伴随有湿度下降和气压上升的第3次寒潮期间3种死因的双向对称性对照设计的滞后期均为0d,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死亡的OR值分别为1.500(95%CI:1.032~2.181),1.913(95%CI:1.066~3.432)、1.679(95%CI:1.139~2.474)。其他5次寒潮对心脑血管病人的死亡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研究期间北京地区的绝大多数寒潮天气未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产生明显影响;但是温度降幅大且伴随高气压的寒潮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病例交叉设计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原文传递
太原市空气污染对早产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燕萍 张志琴 +1 位作者 武永春 徐丽珍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太原市空气污染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通过太原市出生监测系统收集2005年11月1日—2007年1月7日期间太原市早产儿资料,从山西省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大气污染资料(PM10、SO2、NO2)来源于太原市环境保护监... 目的探讨太原市空气污染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通过太原市出生监测系统收集2005年11月1日—2007年1月7日期间太原市早产儿资料,从山西省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大气污染资料(PM10、SO2、NO2)来源于太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应用病例交叉设计和SAS 9.0中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太原市空气污染与早产发生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调整气象因素的混杂影响。结果PM10较强效应期滞后5 d及滞后6 d,SO2较强效应期为滞后7 d及累积8 d。当PM10、SO2浓度每升高50μg/m3时,PM10滞后5 d、滞后6 d的OR值分别为1.169(95%CI:1.058~1.292),1.235(95%CI:1.115~1.367)。SO2滞后7 d、累积8 d的OR值分别为1.346(95%CI:1.122~1.616),2.203(95%CI:1.517~3.201)。敏感性分析表明,PM10对早产的滞后效应稳健,SO2对早产的累积效应较稳健。结论太原市空气污染物对早产发生有急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分娩 早产 病例交叉设计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大气CO污染对65岁及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晓平 张志琴 +2 位作者 苏兵 封宝琴 李海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72-675,共4页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一氧化碳(CO)污染对长期高暴露环境下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急性影响。方法根据太原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将研究期分为4个阶段:上升期(10—11月)、高峰期(12—3月)、下降期(4—5月)、低谷期(...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一氧化碳(CO)污染对长期高暴露环境下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急性影响。方法根据太原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将研究期分为4个阶段:上升期(10—11月)、高峰期(12—3月)、下降期(4—5月)、低谷期(6—9月)。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 SAS 9.0中的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至2004年不同空气污染特征下 CO 与太原市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CO 48 h 累积影响最大,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 OR 值为1.006,心脏病 OR 值为1.010,缺血性心脏病 OR 值为1.007,心肌梗死 OR 值为1.005,心衰 OR 值为1.005,心律失常 OR 值为1.006,中风 OR 值为1.012。不同空气污染特征下,CO 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不同,污染的低谷期呈现出较高的危险度,其次为上升期和下降期,污染高峰期未发现 CO 浓度与各病种有关联。结论太原市的 CO 空气污染已对65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一定影响,应采取严格的空气污染措施以降低 CO 污染水平,降低太原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一氧化碳 病例交叉设计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静 王洁贞 +2 位作者 薛付忠 康殿民 李世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索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气象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思想,对某监测点历年逐月的HFRS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建立气象因素对HFRS发病率影响的分季节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影响HFRS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 目的探索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气象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思想,对某监测点历年逐月的HFRS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建立气象因素对HFRS发病率影响的分季节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影响HFRS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春季为前6个月最低气温、前12个月平均气温、前6个月降雨量、前12个月降雨量、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气压、前6个月平均气压、当月平均风速;夏季为当月平均气温、当月降雨量、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12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总日照时间、前3个月平均风速;秋季为前6个月平均气温、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当月总日照时间、前3个月平均风速;冬季为前3个月降雨量、前6个月降雨量、前12个月降雨量、当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平均相对湿度、前3个月日照时数、前3个月平均风速。结论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HFRS,不同季节各气象变量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气象 病例交叉设计 条件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市急性职业性手外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潘榕 黎明强 +3 位作者 秦景新 冯献湘 金克峙 叶临湘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81-1482,共2页
目的研究职业环境中瞬时危险因素和急性职业性手外伤关系。方法选择广西柳州市急性职业性手外伤住院患者,应用病例交叉设计,比较伤害前90min内接触设备运行不良、不熟悉的工作、不熟悉的方法、身体不适、匆忙、注意力不集中、加班和... 目的研究职业环境中瞬时危险因素和急性职业性手外伤关系。方法选择广西柳州市急性职业性手外伤住院患者,应用病例交叉设计,比较伤害前90min内接触设备运行不良、不熟悉的工作、不熟悉的方法、身体不适、匆忙、注意力不集中、加班和戴手套等潜在瞬时危险因素的频率,与伤前1个月内接触的平均频率进行比较,估计瞬时危险因素对手外伤发生的影响。结果共收集266例患者(男207例,女59例)资料。平均年龄32.1岁,平均工龄190.5周。77.8%患者职业为制造业,其中女性比例(91.5%)高于男性(73.9%)(P〈0.01)。主要伤害为离断伤(27.6%)和挤压伤(27.3%)。8个瞬时危险因素与急性职业性手外伤发生有较强联系,注意力不集中的相对危险度发生率率比(IRR)值最高,为131.28(95%CI=92.25~186.84),戴手套的IRR值最低,为4.98(95%CI=3.11~7.98)。结论在柳州市急性职业性手外伤住院人群中,有8个因素与急性手外伤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职业性手外伤 瞬时危险因素 病例交叉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区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国霞 吴君乐 +7 位作者 史恒 平措卓玛 李亚杰 嘎玛仓决 胡建雄 李致兴 刘涛 马文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1-267,共7页
[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大多数气温与健康的研究是针对低海拔地区,对高原地区的研究甚少。[目的]分析西藏高原地区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总死亡的影响,识别脆弱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 [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大多数气温与健康的研究是针对低海拔地区,对高原地区的研究甚少。[目的]分析西藏高原地区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总死亡的影响,识别脆弱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9年西藏自治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基于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将暴露-反应关系线性化处理获取气温每变化1℃的超额死亡风险;计算归因分值评估由气温造成的归因死亡负担;并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65岁,≥65岁)、死因分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分层分析。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与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2013—2019年西藏非意外总死亡26045人,气温中位数为5.0℃。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为死亡风险随着气温降低而升高。气温每降低1℃,非意外总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为2.01%(95%CI:0.94%~3.07%),男性为2.05%(95%CI:0.62%~3.47%),女性为1.96%(95%CI:0.34%~3.56%),均有统计学意义;<65岁人群为1.45%(95%CI:–0.10%~2.98%),无统计学意义,≥65岁人群为2.52%(95%CI:1.04%~3.99%),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死因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为2.65%(95%CI:1.03%~4.24%),脑血管疾病为3.70%(95%CI:0.74%~6.57%),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呼吸系统疾病为2.18%(95%CI:–0.14%~4.44%),但无统计学意义。非意外总死亡的归因死亡数为5340(95%CI:2719~7528)例,归因分值为20.50%(95%CI:10.44%~28.91%)。一些特定亚组的归因分值较高,如男性(20.72%),≥65岁人群(23.33%)以及心血管疾病死因人群(26.07%)。[结论]西藏高原地区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现为死亡风险随着气温降低而升高,疾病负担较大。男性、≥65岁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可能是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气温 死亡风险 脆弱人群 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太原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晓平 张燕萍 +2 位作者 封宝琴 史建平 李海萍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8期556-559,共4页
目的应用病例交叉研究方法,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长期高暴露环境下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SAS9.0中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2004年太原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太原市65岁以... 目的应用病例交叉研究方法,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长期高暴露环境下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SAS9.0中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2004年太原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太原市65岁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的关系,同时比较双向对照设计和单向回顾性对照设计研究结果的差异。结果PM1072h累积影响最大,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OR值为1.126、心脏病OR值为1.305、、缺血性心脏病OR值为1.296、心肌梗死OR值为1.080、心衰OR值为1.136、心律失常OR值为1.133、中风OR值为1.228;不同空气污染特征下,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不同。污染上升期,PM10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高于其他污染特征期。单、双向对照设计比较,污染上升期,单向对照设计PM10对死亡影响的估计值高于双向对照设计,污染下降期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结论太原市的PM10空气污染已对65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一定影响,应采取严格的空气污染措施以降低PM10污染水平,减少太原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病例交叉设计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大气污染对65岁及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晓平 张燕萍 +3 位作者 封宝琴 齐惠萍 史建平 李海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2004年太原市大气污染与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2004年太原市大气污染与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比较对称性双向对照设计和单向回顾性对照设计研究结果的差异。结果采用不同的对照选择方案,病例交叉设计的研究结果变化较大。采用双向1∶2对照设计,CO24h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OR值为1.000~1.013,心脏病OR值为1.000~1.024,缺血性心脏病OR值为1.005~1.032,心衰OR值为1.006~1.112,心肌梗塞OR值为1.009~1.050。CO48h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CO对心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OR值为1.000~1.017,心脏病OR值为1.000~1.023,缺血性心脏病OR值为1.001~1.024,心衰OR值为1.007~1.124。在双向对照设计中未发现PM10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未发现空气污染物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论太原市城区目前的PM10、CO水平对65岁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病例交叉设计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儿童急性呼吸系统症状与大气中颗粒物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力 杜银梅 +2 位作者 张晓平 任展红 史建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症状的关系。方法于2005年应用病例交叉设计对太原市254名7~11岁儿童呼吸系统症状与大气中PM10浓度等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发生2、3d前空气中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儿童咳...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症状的关系。方法于2005年应用病例交叉设计对太原市254名7~11岁儿童呼吸系统症状与大气中PM10浓度等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发生2、3d前空气中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儿童咳嗽的概率分别增加0.070、0.175倍;咽痛增加0.160、0.212倍。症状发生3d前空气中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流涕发生的概率增加0.085倍;发生鼻塞的概率增加0.11倍。症状发生3d前平均风速每增加10m/s,患鼻塞概率增加0.098倍。结论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流涕、鼻塞和咽痛)发生率的增加与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儿童呼吸道症状 病例交叉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宁市日平均气温对麻疹发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军 张璟 +2 位作者 张春菊 张春芝 黄福生 《预防医学论坛》 201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了解日平均气温对济宁市麻疹发病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强度及作用特点进行评估。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分别获得济宁市2009~2011年麻疹每日发病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资料... 目的了解日平均气温对济宁市麻疹发病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强度及作用特点进行评估。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分别获得济宁市2009~2011年麻疹每日发病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资料;采用双向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日平均气温暴露对每日麻疹发病作用的OR值。结果济宁市2009~2011年上报麻疹病例441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1~5月发病例数最多,共340例,占77.10%。发病以≤3岁儿童为主,发病266例,占60.32%;4~11和≥12岁人群分别占7.48%和32.20%。日平均气温对济宁市人群麻疹发病作用以暴露当日最大,OR值为1.03(95%CI:0.98~1.07);对≥12岁的人群,暴露当日OR值最大,为1.08(95%CI:0.99~1.16);对4~11岁人群最大OR值为1.12(95%CI:0.98~1.26),0~3岁人群最大OR值为1.06(95%CI:1.01~1.10),均出现于暴露第4天。结论济宁市麻疹发病季节性明显,冬春季高发,随着日平均气温升高,易感人群发病风险增大,气温对麻疹发病表现为短期急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日平均气温 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太原市空气PM2.5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急性效应的病例交叉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利刚 郭建娥 《预防医学论坛》 2022年第6期416-421,共6页
目的 分析太原市空气PM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2016-2018年期间大气污染物资料(PM、SO、NO、CO、O)、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个案。采用时间分层... 目的 分析太原市空气PM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2016-2018年期间大气污染物资料(PM、SO、NO、CO、O)、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个案。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分析每日PM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影响的超额危险度(ER)。结果 太原市空气PM日平均浓度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当日效应最大,当日PM浓度每升高10 μg/m可致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0.76%(95%CI:0.52%~0.99%)。性别和年龄可能是效应修正因子,PM对男性(ER=0.94,95%CI:0.60~1.28)的影响大于女性(ER=0.61,95%CI:0.28~0.95),对0~14岁的儿童(ER=1.06,95%CI:0.76~1.35)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ER=1.18,95%CI:0.56~1.81)的影响大于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ER=0.53,95%CI:0.04~1.02)。结论 PM污染可明显导致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因此应继续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PM_(2.5) 呼吸系统疾病 日门诊人次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