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6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文学写作的新范式——论《远东来信》中的“双重异域”书写
1
作者 许蓓蓓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现了跨越空间阻隔的文化对话、跨越民族隔阂的人性交融。“双重异域”书写特征的形成,与张新科在世界视域下对全人类命运深沉关切的文化情怀脉脉相通。“双重异域”书写,既是作家历史观、文化观在文学创作上的投射,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域,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也对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价值,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镜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科 新时代文学《远东来信》异 他者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道异域美食 带你畅游热辣国度
2
作者 张卫 《中国食品》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当前,我国已进入“数九寒天”,刺骨的寒风、冰冷的温度让大家开始想念温暖的季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喜欢在冬季去热带国家感受热烈的阳光、热辣的美食,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对于那些没时间、没精力、没Money外出旅游的人,不妨... 当前,我国已进入“数九寒天”,刺骨的寒风、冰冷的温度让大家开始想念温暖的季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喜欢在冬季去热带国家感受热烈的阳光、热辣的美食,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对于那些没时间、没精力、没Money外出旅游的人,不妨自己在家尝试做几道充满异域风味的来自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的美食。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烹饪大师万龙为大家带来10道异域美食的做法,风味正宗、简单好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 马来西亚 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至在《蒙古的歌》中对边地蒙古的异域想象与认知纠偏
3
作者 周凤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山水》作为冯至文学创作的结晶之一,以其丰富的内涵揭示了冯至关于人生、自然和家国的哲思。《蒙古的歌》作为《山水》的构成部分,既展示了冯至对边地——蒙古的异域文化想象及该想象在主体实践过程中的认知纠偏,也通过对蒙古特质的呈... 《山水》作为冯至文学创作的结晶之一,以其丰富的内涵揭示了冯至关于人生、自然和家国的哲思。《蒙古的歌》作为《山水》的构成部分,既展示了冯至对边地——蒙古的异域文化想象及该想象在主体实践过程中的认知纠偏,也通过对蒙古特质的呈现,展示了冯至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和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进行的重塑,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为彼时的抗战注入了一股鲜活且持久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地书写 文化想象 认知纠偏 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孽海花》中的异域都市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4
作者 李军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54-59,共6页
在晚清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孽海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小说之一。作家曾朴的审美视野已经从本土扩展到世界各地,其中的西方城市成为他所建构的重要审美空间。在情节设置上有意虚构主人公金雯青与傅彩云游历西方的情节,以此... 在晚清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孽海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小说之一。作家曾朴的审美视野已经从本土扩展到世界各地,其中的西方城市成为他所建构的重要审美空间。在情节设置上有意虚构主人公金雯青与傅彩云游历西方的情节,以此展现西方社会的发达与文明。曾朴在作品中对西方城市进行想象的同时,也是根据晚清本土化的现实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城市景观。因此,作品中的异域都市书写是作家言说“他者”,审视和反思“自我”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海花》 都市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之“异域风情”叙事
5
作者 杨晓林 王帅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14,共7页
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是一场视觉上的“银幕旅行”,可以欣赏到迥异于中原地区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他者文化”之美,不但能博物洽闻,而且能涤荡灵魂、澄澈心境,更新人们的审美感受力。丝路题材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叙事方式,... 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是一场视觉上的“银幕旅行”,可以欣赏到迥异于中原地区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他者文化”之美,不但能博物洽闻,而且能涤荡灵魂、澄澈心境,更新人们的审美感受力。丝路题材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叙事方式,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带入全球观众的视野中,对反观反省中国正统文化具有镜鉴作用。相对于中原地区的讲述汉族故事的“中土电影”,讲述少数民族故事的丝路电影可谓是拘奇抉异的“边地电影”,这些电影所呈现的“异域风情”和“他者故事”,提供了“看世界”的全新视角和迥异的思路,可以弥补“中土电影”安顺守常,司空见惯之不足,给人以陌生化、奇异感和新鲜感,扩大受众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题材 动画电影 风情 镜鉴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样启蒙:20世纪30年代艾芜笔下边地异域之流浪
6
作者 司新丽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3期69-81,共13页
艾芜对滇缅边地异域流浪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启蒙之路的探寻。艾芜凭借其流浪经历把独特的人生境遇淬炼为闪光的人性关照,沉淀建构为《南行记》中的生命哲学,即顽强的求生欲望+强悍的生命意志+真诚的侠义之气。《南行记》选取一个流浪读... 艾芜对滇缅边地异域流浪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启蒙之路的探寻。艾芜凭借其流浪经历把独特的人生境遇淬炼为闪光的人性关照,沉淀建构为《南行记》中的生命哲学,即顽强的求生欲望+强悍的生命意志+真诚的侠义之气。《南行记》选取一个流浪读书人“我”作为叙述者,“我”和作者基本合二为一,注定小说所展示的被黑暗和辛酸扭曲过的强悍人性给读者留下的是“真”,“我”既是这些流浪者命运的见证者,更是寄寓温暖想象的陪同者。艾芜对启蒙欲望进行了一次有意义跨文化的建构和想象,以此为重塑国民性、探寻中华民族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艾芜 边地 流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观:从穹顶画到藻井画——以异域、西域和敦煌石窟为文明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葛承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静态设计,晚唐五代繁复极致却僵硬成为程式化装饰,显然与异域穹顶人物画的写实本真相差甚远,并制约了后世藻井画的整体创新,失去了外来文化激活开新,影响到吸纳新艺术潮流的演变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顶画 藻井画 与西 敦煌石窟 文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见异域”:读施密特《设计异国格调:地理、全球化与欧洲近代早期的世界》
8
作者 樊子琪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1期88-97,共10页
在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初期,由荷兰创制的以视觉为主要导向的异域地理学在欧洲引发了一股“异国格调”热潮。本杰明·施密特的《设计异国格调:地理、全球化与欧洲近代早期的世界》正是聚焦于这段近代早期视觉文化史,在欧洲的知识... 在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初期,由荷兰创制的以视觉为主要导向的异域地理学在欧洲引发了一股“异国格调”热潮。本杰明·施密特的《设计异国格调:地理、全球化与欧洲近代早期的世界》正是聚焦于这段近代早期视觉文化史,在欧洲的知识构建体系和更广阔的全球史中系统考察了异域地理学产品的制造过程与视觉呈现方式。作为一部异域视觉文化史专著,此书有很多创新性的观点与研究思路,由此本文将对该著作展开深层解读,逐步阐明其理念新意及其论证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 地理学 视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子国与黄金地:古代中国、阿拉伯史地文献中的新罗想象--兼论海上丝路异域传说的流传与影响
9
作者 刘亚惟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88-102,共15页
异域传说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民族关系的缩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古代域外知识体系历经传承与更新。在此过程中,中国、阿拉伯古籍出现了相似的关于朝鲜半岛的知识传统和美好想象。始于先秦的东方“君子国”传说,唐代时与新... 异域传说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民族关系的缩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古代域外知识体系历经传承与更新。在此过程中,中国、阿拉伯古籍出现了相似的关于朝鲜半岛的知识传统和美好想象。始于先秦的东方“君子国”传说,唐代时与新罗形成联结。阿拉伯东方文献中,新罗亦作为“远方乐园”的经典想象的代表,使“黄金地”等母题复合成为稳定的叙事传统。异域传说是群体想象的投射,较史料而言,更为直接地反映和形塑着社会观念。跨区域、异文化的两种记载体系,既体现出市舶贸易与朝贡贸易的视角特征,亦诉说着各国人民经由古代海上丝路友好交往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 君子国 黄金地 新罗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异域”——论兰波与高更在同代人笔下的相遇
10
作者 王洪羽嘉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表《两个兰波》与《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并在两人离开欧洲的行为中受到启发,提出“多异美学”。从米尔波的评论出发,诗歌与绘画互为艺术的“异域”。兰波与高更从探索“姐妹艺术”及“姐妹艺术”的语言开始,以跨艺术的理念创作,促进主体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更新。从谢阁兰的评论入手,对话的态度进一步促使他们离开欧洲,从时空的“异域”反观欧洲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寻找两种文明的对话互利性。兰波与高更利用艺术“异域”和时空“异域”的多元性警惕同质化,至今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高更 诗画关系 “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呈现与大国想象——从电影空间延伸出的警匪片后殖民
11
作者 彭淑昀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4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在合拍浪潮的影响下,中国香港警匪片的制作更精良,风格更多元,打上“香港制造”烙印的警匪电影不仅灌注了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更因其环环相扣、险象环生的特点启发了年轻观众的观影趣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两地开花。值得注意... 近年来,在合拍浪潮的影响下,中国香港警匪片的制作更精良,风格更多元,打上“香港制造”烙印的警匪电影不仅灌注了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更因其环环相扣、险象环生的特点启发了年轻观众的观影趣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两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都将其叙事重心或多或少放置在“异域空间”。异域呈现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和传播策略,在营造奇观的同时保证了票房号召力,此外,异域空间的选择和表现方式也表现了后殖民主义式的话语权力,创作者正是基于观众的身份认同需要,在不同空间的叙事编织中完成了国家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匪片 奇观 国家形象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译者和论者的双重改写:斯当东与《异域录》英译本
12
作者 赵连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2期26-35,共10页
清代使臣图里琛所著《异域录》不仅是史学典籍,也是文学文本。汉学家斯当东最早将其英译,并在副文本中加入大量点评。作为译者,他以自己的宗教立场和审美偏好过滤原作,并通过种种方式将其改头换面为彼时欧洲游记的样式;作为论者,他以回... 清代使臣图里琛所著《异域录》不仅是史学典籍,也是文学文本。汉学家斯当东最早将其英译,并在副文本中加入大量点评。作为译者,他以自己的宗教立场和审美偏好过滤原作,并通过种种方式将其改头换面为彼时欧洲游记的样式;作为论者,他以回环曲折的论述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包裹在相对立的观点之中,隐蔽地传达其对《异域录》所涉中国内政、外交的看法。他熟谙当时英人的阅读偏好和对华态度,在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正是这种读者意识使得他的译本在当时流传极广、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当东 《异录》 宗教立场 对华态度 读者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文化视野下中国形象建构
13
作者 尹萍 祁国江 李建荣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中国形象在异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明暗优劣并存。中国形象在文化“他者”中呈现出看似矛盾并非偶然的生命力:既有乌托邦式镜像中国与意识形态式负面中国。揭示了西方的中国形象在特定的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 中国形象在异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明暗优劣并存。中国形象在文化“他者”中呈现出看似矛盾并非偶然的生命力:既有乌托邦式镜像中国与意识形态式负面中国。揭示了西方的中国形象在特定的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构建的内涵与外延的指向性的趋同与延续。又有在异域文化视野中展现出审美现代性向度和理性现代性向度共同续写的形象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国形象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西域璟韵壶》的融合之美
14
作者 蒋美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4期180-180,共1页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茶文化精神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工艺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发展中,紫砂壶创作吸收一切优秀的艺术元素,促进了自身的多元发展。《西域璟韵壶》以古典的形式融合了异域风情,形成了综合性的审美风格,尤其彰显出紫砂...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茶文化精神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工艺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发展中,紫砂壶创作吸收一切优秀的艺术元素,促进了自身的多元发展。《西域璟韵壶》以古典的形式融合了异域风情,形成了综合性的审美风格,尤其彰显出紫砂壶工艺的表现力及艺术视野的开阔性。文章分析了作品以古典为本,融合异域风情的方式,探讨了由此呈现出的工艺精神,以及当代紫砂壶艺术发展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西璟韵壶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之歌——《名门》中的异域文化观
15
作者 李嘉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名门》是英国女作家谢福芸的代表作。小说中主人公因辛亥革命住进了中国的家庭,开启了中国之旅。该小说视角多变,构建的中国空间立体真实。运用波特兰·韦斯特法尔的多重聚焦理论,从内源性、外源性、异源性3个视角展开空间分析,... 《名门》是英国女作家谢福芸的代表作。小说中主人公因辛亥革命住进了中国的家庭,开启了中国之旅。该小说视角多变,构建的中国空间立体真实。运用波特兰·韦斯特法尔的多重聚焦理论,从内源性、外源性、异源性3个视角展开空间分析,整合不同视角下中国空间的不同特点,能够还原一个更加客观的小说空间,反映出作者客观包容的异域文化观及其反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门》 文化观 空间构建 多重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带一路”中看异域风格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
16
作者 俞图南 《景德镇陶瓷》 2024年第6期52-54,共3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国际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进程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呈现出新的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国际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进程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旨在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异域风格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通过分析借力外部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探讨了异域文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远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景德镇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面临着融合异域文化与保护本土文化的双重挑战。本文提出了加强文化交流,拓展合作网络,挖掘本土文化,弘扬传统工艺,借鉴异域文化,融入创新元素,并加强品牌建设,深化艺术影响等对策建议,以应对这一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风格 景德镇 陶瓷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异域水果在饮料配方中广受欢迎
17
作者 禾本(译) 《中国果业信息》 2024年第3期43-43,共1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求具有功能特性的饮料,异域水果在饮料配方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iTi Tropicals创新技术专家表示,消费者正在积极寻求创新方法以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异域水果被用于提高果汁含量,降低饮料中的含糖量和热量。
关键词 饮料配方 果汁含量 水果 功能特性 含糖量 消费者 受欢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胡作品《火——彩衣姑娘》中的异域元素与音乐表达研究
18
作者 杜甜甜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第10期0095-0099,共5页
《火——彩衣姑娘》是中国当代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所 作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一首作品,该作品以别具一格的 音乐语言阐释了光明与温暖的象征——火。作曲家不仅借用 火元素来颂扬女性刚毅与柔情的品格,还表达了作曲家内心 深处对真善美... 《火——彩衣姑娘》是中国当代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所 作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一首作品,该作品以别具一格的 音乐语言阐释了光明与温暖的象征——火。作曲家不仅借用 火元素来颂扬女性刚毅与柔情的品格,还表达了作曲家内心 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乐曲融合了异域音乐元素,增强了音 乐的表现力。文章通过分析该乐曲的创作背景、音乐表达、 异域音乐元素及情感内涵等,希望能够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协助演奏者理解乐曲的深层意境,从而精准地传递作曲家的 创作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文金 音乐表达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主义”的戏剧音乐映射——德利布歌剧《拉克美》研究
19
作者 刘雨露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4期18-20,共3页
音乐异域主义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它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激发人们对异国文化的联想。这种现象在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界尤为显著,德利布的《拉克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剧情分析、异域音乐元素的探讨、戏剧结构的审视,以及作品的... 音乐异域主义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它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激发人们对异国文化的联想。这种现象在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界尤为显著,德利布的《拉克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剧情分析、异域音乐元素的探讨、戏剧结构的审视,以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几个方面探讨了19世纪末音乐异域主义在德利布的歌剧《拉克美》中的体现,试图揭示德利布对东方文化的深入思考和艺术表达,以及其在当时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克美 德利布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客运口岸站房功能空间特征与异域文化融合设计研究
20
作者 高原 李异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7-29,共3页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包括了加强与周边国家道路的互联互通,一体化铁路运输网成为一种趋势。我国边境陆路口岸众多,其中铁路客运口岸在与邻国人文、经济交往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文章以铁路客运口岸站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老...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包括了加强与周边国家道路的互联互通,一体化铁路运输网成为一种趋势。我国边境陆路口岸众多,其中铁路客运口岸在与邻国人文、经济交往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文章以铁路客运口岸站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老国际铁路磨憨站等相关案例站房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功能构成、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地域性与异域文化融合、功能空间的韧性与弹性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到一些策略,以期为今后同类型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运口岸站房 口岸站房建筑 功能与空间特征 文化融合 韧性与弹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