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李文焘 王瑞峰 唐文建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4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充术治疗,比较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BCVA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以及降低BCVA水平的效果优于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界膜翻转填塞术 界膜剥离术 高度近视 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脱离 视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秦剑莺 王在方 周婷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视网膜生理与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6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视网膜生理与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6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剥除组(34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和翻转组(35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眼压、视网膜生理与结构指标,裂孔闭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3、6个月BCVA,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眼压术前、术后6个月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剥除组比,翻转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升高;与术前比,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降低(均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SVD)、黄斑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DVD)水平均升高,翻转组均高于剥除组;外界膜层(ELM)、椭圆体带(EZ)缺损直径均缩短,翻转组均短于剥除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对眼压的影响均较小,且均可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均良好;但与内界膜剥除术相比,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可改善患者视网膜生理与结构,提高裂孔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界膜翻转覆盖术 界膜剥除术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胥利平 周明 +2 位作者 孟祥俊 沈健 刘豪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大直径特发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的大直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2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大直径特发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的大直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26例(26只眼)。手术方法均采用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除术。手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后,曲安奈德辅助标记黄斑区内界膜,约2个视盘直径处环形剥除内界膜,但黄斑裂孔边缘处不完全剥除,玻璃体剪对剥离内界膜进行修剪后,用玻璃体切割头将黄斑裂孔周围的内界膜瓣翻折后轻轻填塞到黄斑裂孔中,气液交换。俯卧位3~4 d。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中心暗点、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04~0.6,黄斑裂孔均闭合,其中1型闭合6只眼,视力0.04~0.1;2型闭合3只眼,视力0.08~0.25;3型闭合12只眼,视力0.15~0.3,4型闭合5只眼,视力为0.4~0.6。Amsler方格表检查24只眼中心暗点消失,但12只眼存在视物颜色改变。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少量点状出血,术后自诉闪光感6只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内界膜翻瓣填塞治疗最小直径>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玻璃体切除 界膜 界膜剥除 界膜翻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梁佳(综述) 陈璐 张少冲(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8-482,共5页
内界膜是Müller细胞基底膜、少量胶质细胞组成的半透明均质膜。内界膜组分中的α胶原蛋白、硫酸盐蛋白糖、层粘连蛋白等在视网膜基底膜和视网膜神经血管的发育以及视网膜屏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分结构以及理化性质的病理... 内界膜是Müller细胞基底膜、少量胶质细胞组成的半透明均质膜。内界膜组分中的α胶原蛋白、硫酸盐蛋白糖、层粘连蛋白等在视网膜基底膜和视网膜神经血管的发育以及视网膜屏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分结构以及理化性质的病理改变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内界膜剥除术可有效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视网膜的牵拉,预防术后黄斑前膜的生成,被广泛用于内界膜相关疾病,但仍存在视网膜微结构和生理功能受损等问题。因此,多种内界膜改良术也应运而生,包括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翻转、自体内界膜移植等。本文就内界膜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相关疾病中的病理改变及内界膜相关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内界膜的认识,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膜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病理改变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5
作者 王楚翘 周激波 +3 位作者 姚腾腾 王泽淇 高慧芹 汪朝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420,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83,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填塞 界膜翻转填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视网膜下液的内界膜瓣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爱萍 刘欣 +1 位作者 纪蒙蒙 杜雅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1-506,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保留视网膜下液(SRF)的内界膜(ILM)瓣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的30例高度近视MHRD(32眼),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保留视网膜下液(SRF)的内界膜(ILM)瓣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的30例高度近视MHRD(32眼),伴后巩膜葡萄肿及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眼轴长度为(30.32±1.71)mm。均接受PPV,保留SRF,黄斑孔(MH)鼻上起瓣(借助视盘的力量,固定脱离的视网膜),制作MH边缘带蒂的ILM瓣,反转填塞MH,手术结束时采用硅油填充,观察SRF吸收、视网膜再附着、MH闭合及视力变化。结果术后1周内OCT检查,25眼MH闭合SRF吸收,6眼MH闭合残留SRF,1眼MH未愈合。随访期间,7眼残留的SRF吸收时间分别为术后1年内5例,18月和21月各1例。32眼一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附着,视网膜复位率为100%。MHⅠ型闭合者90.62%(29/32),其中U形闭合22眼、V形闭合5眼、W形转变为U形瘢痕闭合2眼;MHⅡ型(W形)闭合者9.38%(3/3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改善,从术前(1.90±0.34)[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提高到(1.14±0.37)(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P<0.01)。结论在残留SRF的情况下,使用ILM瓣反转填塞技术成功关闭了MH。PPV联合保留SRF、ILM瓣填塞和硅油填充,为长眼轴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提供了一种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孔视网脱离 界膜 视网下液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膜剥除 翻转内界膜 自体内界膜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遮盖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力及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唐余 管莉娜 +2 位作者 陈嘉玉 韩爽 张正培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评估内界膜(ILM)翻转遮盖术与ILM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中的效果,观察2种手术方法对黄斑裂孔闭合方式及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MH患者54例(54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 目的评估内界膜(ILM)翻转遮盖术与ILM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中的效果,观察2种手术方法对黄斑裂孔闭合方式及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MH患者54例(54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ILM剥除术28例(28眼),采用ILM翻转遮盖术26例(26眼),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孔闭合形态及视网膜外层结构。结果术后6个月时,剥除组和翻转组平均视力(LogMAR)分别为0.85±0.25和0.71±0.19,2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12.67,P1<0.001;t_(2)=11.47,P_(2)<0.001)。术后视力翻转组较剥除组更好(t=2.20,P=0.033)。术后6个月时,剥除组黄斑裂孔(MH)成功闭合24例(85.7%),其中U型闭合11例(45.8%),EZ完整10例(41.7%),外界膜(ELM)完整17例(70.8%);翻转组MH成功闭合24例(92.3%),U型闭合18例(75.05%),EZ完整16例(66.7%),EIM完整20例(83.3%),翻转遮盖组术后U型闭合及EZ、ELM恢复均高于剥除组。结论2种手术方式在提高MH闭合率方面均有有效性,ILM翻转遮盖术更有利于裂孔沿着原有解剖形态愈合,有效恢复术后视网膜外层结构,提高患者预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界膜 闭合形态 视网外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zurdex植入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冼志林 沈沛阳 +2 位作者 周怀胜 何宇深 晏世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植入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共21例(21眼)3~4期IEM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植入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共21例(21眼)3~4期IEM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IEM及ILM剥除及Ozurdex植入术治疗的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3、6、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术后1、3、6、12个月患者BCVA均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较术前改善了0.30 logMAR、0.40 logMAR、0.40 logMAR、0.50 logMAR。术后1、3、6、12个月患者CMT均比术前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较术前下降了185.41、214.05、233.82、230.02μm。患者高眼压发生率为28.57%,PPV术后白内障手术率为46.15%,行白内障摘除术时间间隔为(6.50±1.40)个月。结论Ozurdex植入联合ILM剥除治疗IEM,可促进黄斑水肿消退、有效提高视力,但需注意白内障进展及高眼压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玻璃体切除 界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0
作者 邰仁清 葛瑶 +1 位作者 高宏程 陈晨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1170-1179,共10页
目的:运用Meta方法评价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临床疗效。方法:检索自从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的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知网(... 目的:运用Meta方法评价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临床疗效。方法:检索自从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的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PubMed、Embase、Cochrane、等相关文献,搜集PPV联合ILMP治疗DM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相关文献研究,使用RevMan5.4、Stata17.0等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7项文献,合计431只眼。Meta分析结果表明,1) 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个月(MD = −0.26, 95%CI [−0.37, −0.14], z = 4.30, P MD = −0.13, 95%CI [−0.21, −0.04], z = 2.94, P = 0.003 MD = −0.11, 95%CI [−0.16, −0.06], z = 4.22, P MD = −0.08, 95%CI [−0.13, −0.03], z = 3.36, P = 0.0008 MD = −47.11, 95%CI [−50.69, −43.53], z = 25.77, P MD = −53.62, 95%CI [−100.78, −6.45], z = 2.23, P = 0.0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LMP)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Methods: Relevant articles were searched from VIP, CBM, Wanfang Data, CNKI,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and other database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December 2022.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f PPV combined with ILMP in the treatment of DME were collected. Stata17.0 and RevMan5.4 software were used for Meta-analysis of the inclusion study. Results: A total of 7 R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 with a total of 431 eyes.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1)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The mean changes in BCVA at 1 month (MD = −0.26, 95%CI [−0.37, −0.14], z = 4.30, P MD = −0.13, 95%CI [−0.21, −0.04], z = 2.94, P = 0.003 MD = −0.11, 95%CI [−0.16, −0.06], z = 4.22, P MD = −0.08, 95%CI [−0.13, −0.03], z = 3.36, P = 0.0008 MD = −53.62, 95%CI [−100.78, −6.45], z = 2.23, P = 0.03 MD = −47.11, 95%CI [−50.69, −43.53], z = 25.77, P < 0.00001) after surgery can prove that compared with vitrectomy alone,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could significantly lower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onclusions: PPV combined with ILMP in the treatment of DME is better than PPV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界膜剥除术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11
作者 秦剑莺 顾育红 周婷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比两组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BCVA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和内界膜剥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治疗均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但在改善视网膜厚度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更低,体现出一定优势,但临床还需更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根据患者实际给予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剥除术 界膜剥除 特发性黄斑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对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12
作者 丁亚丽 王静 +1 位作者 朱忠桥 黄磊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空气填充治疗,观察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覆盖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视网膜外界膜(ELM)缺损直径、椭圆体带(EZ)缺损直径、黄斑裂孔(MH)直径,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裂孔闭合率(98.33%)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大孔径IMH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界膜翻转填塞 自体血覆盖 空气填充 裂孔闭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曲安奈德球内注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效果
13
作者 康乐 马玉红 李寅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9期1281-1284,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曲安奈德球内注射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南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7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施以23 G...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曲安奈德球内注射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南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7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施以23 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曲安奈德球内注射。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时的视力水平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时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视力均提升,观察组术后1周与1、3、6个月的视力均有提升,且较对照组提升更大;对照组术后3、6个月与观察组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观察组术后1周时增幅更大;2组术后1、3、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均降低,术后1个月观察组降幅更大;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曲安奈德球内注射应用于特发性黄斑前膜中的疗效确切,可提升患者视力,减轻患者黄斑水肿,可做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界膜剥除术 曲安奈德 球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例127眼,根据IMH的最小直径分为小裂孔(63眼,直径≤500μm)和大裂孔(64眼,直径>500μm);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剥除1组(小裂孔32眼)和剥除2组(大裂孔33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术;覆盖1组(小裂孔31眼)和覆盖2组(大裂孔31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对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时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剥除1组和覆盖1组(t=0.112 2,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t=0.750 8,P>0.05)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剥除1组和覆盖1组在术后6个月时闭合率均为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在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84.85%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除2组和覆盖2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术后1个月时,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覆盖2组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比剥除2组小。各时间点剥除1组和覆盖1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ILM剥除,ILM瓣覆盖术有助于直径大于500μm裂孔愈合,对于小裂孔愈合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膜 界膜剥除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曹维 肖博 +3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韩泉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BCVA为(0.50±0.07)log MAR,明显好于B组(0.91±0.12)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界膜剥除术 界膜翻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不同治疗方法6例报告
16
作者 樊俊敏 施雪涛 +3 位作者 梁贵康 张晓亮 张美英 杨秀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行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5月-2022年4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的患者6例(6只眼)采用上述三...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行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5月-2022年4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的患者6例(6只眼)采用上述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68岁。结果在6例患者(6只眼)中,术前诊断为视网膜大动脉瘤5例(5眼),外伤1例(1只眼)。4例(4只眼)患者经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4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例(3只眼)采用PPV术后获得成功。结论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的治疗包括激光内界膜切开术、玻璃体切除术及保守治疗等。应用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可以成功引流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若治疗失败适时采取玻璃体切除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视网界膜下出血 激光 玻璃体腔注药术 玻璃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维 肖博 +5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解士勇 刘玉燕 韩泉洪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74-76,共3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4例M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复查时行...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4例M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复查时行矫正视力、交光学相干成像术(OCT)检查,观察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达到BCVA时间,计算术后裂孔闭合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分别为0.50±0.07、0.91±0.12(t=-3.786,P=0.002);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分别为(3.30±0.80)、(7.82±1.10)周(Z=-2.149,P=0.032);达到BCVA时间分别为(3.10±0.40)、(2.60±0.35)周(t=1.286,P=0.287);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4.1%、70.6%(P〉0.05);术后1~7 d A组有1眼出现眼压升高,B组有2眼出现眼压升高,予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瓣术治疗MH效果较好,可提高术后BCVA,缩短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界膜剥除 界膜翻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PDR硅油填充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韩彦辉 孟繁超 +2 位作者 于广委 王东林 赵楠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4年第4期207-209,213,共4页
目的硅油取出术中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PDR硅油填充眼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因PDR导致的玻璃体积血或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于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17... 目的硅油取出术中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PDR硅油填充眼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因PDR导致的玻璃体积血或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于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17例(17眼),行硅油取出时合并黄斑水肿,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射TA,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黄斑水肿较术前减轻。结论对PDR硅油填充眼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硅油取出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射TA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R 硅油填充眼 黄斑水肿 界膜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慧 赵劲松 +2 位作者 聂黎黎 王晨光 刘早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17-1718,共2页
目的对术中是否行内界膜撕除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国外的Pubmed及Ovid-Medline和中国的CNKI、VIP和万方5个数据库中,采用计算机检索,依据检索策略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出所有符... 目的对术中是否行内界膜撕除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国外的Pubmed及Ovid-Medline和中国的CNKI、VIP和万方5个数据库中,采用计算机检索,依据检索策略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并严格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软件Rev Man5.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总的IMH患者4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及术后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的证据显示相对于单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高质量的证据来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界膜撕除 界膜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静 朱忠桥 +1 位作者 白淑玮 周卓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移植组(n=20,20只眼)。翻转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移植组采用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最小视角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眼压的水平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的裂孔复发情况。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的图像观察MH直径(测量MH最小直径及基底部最大直径)及MH是否闭合。结果术后2周翻转组裂孔闭合率为100.0%,移植组为95.0%。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MAR BCVA:翻转组术前为1.01±0.24,术后2周为0.82±0.32和术后1个月为0.72±0.45、术后3个月为0.52±0.25、术后6个月为0.53±0.42;移植组术前为1.09±0.32,术后2周为0.95±0.45和术后1个月为0.93±0.14、术后3个月为0.81±0.24、术后6个月为0.70±0.23。2组术后log MAR 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log MAR BCVA均较移植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均随访6个月,均无裂孔复发。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大直径MH效果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相当,但翻转组术后log MAR BCVA优于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界膜翻转覆盖术 游离内界膜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术 眼压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