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鲍正宇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1,共2页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病凶险,甚至可引起猝死等并发症[1-2]。我们报道一例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与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心悸10 d, 加重3 h”于202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病凶险,甚至可引起猝死等并发症[1-2]。我们报道一例电复律转复“无效”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与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心悸10 d, 加重3 h”于2022年10月16日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房颤动 电抗休克 射频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孝钦 王兴祥 +1 位作者 丁晨彦 周尔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28-829,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例复苏有效(56.3%),38例复苏失败(43.7%);复苏有效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的病因分布、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工呼吸开始时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上腺素首次应用剂量为1mg,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复苏有效组中有21例应用,复苏失败组中有9例应用。结论原发疾病、患者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CPR有效率的重要因素;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并将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是提高CPR有效率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术 电抗休克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佐贵 杜国伟 +6 位作者 李厚荣 殷波 金海燕 李倩 李潇华 向娟 郭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碎裂QRS波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将70例AMI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AMI组,35例DCM碎裂QRS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DCM组,均接受电除颤、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与DCM组接受治疗后24h存活率(91.42%vs 94.28%)、2周内存活率(81.42%vs 88.57%)、1年内存活率(72.85%vs 82.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11例接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碎裂QRS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此类患者采用电除颤和电复律、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肌梗死 心肌疾病 除颤器 植入型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 被引量:7
4
作者 卜聪亚 周玉杰 +4 位作者 李艳芳 谢英 刘宇扬 杨清 聂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72-574,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的患者126例,男性7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4±10)岁,在电复律前,测定hs...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的患者126例,男性7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4±10)岁,在电复律前,测定hs—CRP,依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水平组41例,hs—cRP〈2.0mg/L,中等水平组47例,hs—CRP2.0~3.0mg/L,高水平组38例,hs—CRP〉3.0mg/L。随访6个月,复查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 3组在年龄、房颤时间、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低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7.3%,远低于中等水平组的21.3%和高水平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低于高水平组(P〈0.05),Cor回归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电复律后,房颤再发呈显著正相关(OR=3.22,95% CI:1.58~13.41)。结论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后,hs—CRP水平与房颤的中期再发有关,hs—CRP可以作为房颤电复律后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质 电抗休克 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急性发作后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卫星 黄明方 +5 位作者 盖晓波 徐周一 林衔亮 陈娟 侯建萍 兰小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70-973,共4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血压 电抗休克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性治疗 被引量:11
6
作者 邹文孝 邹文淑 +2 位作者 王译 常蓉 王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007-1008,共2页
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关于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调查较少,有关心房颤动防治现状的横断面调查更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为覆盖全国13个省、14个横断面的自然人群研究,其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77%,年龄标化后发生率为0.61%,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卒中 每搏输出量 电抗休克 抗凝药 华法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士除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汪晖 余云红 +2 位作者 席新学 于明峰 张文艳 《中华护理教育》 2016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教学在临床护士除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引导性反馈"教学模式,应用急救综合模拟人,结合典型临床案例情境,对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除颤技术项目培训。培训前... 目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教学在临床护士除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引导性反馈"教学模式,应用急救综合模拟人,结合典型临床案例情境,对384名临床护士进行除颤技术项目培训。培训前后采用自设护士实施除颤技术自信心自评问卷对护士进行调查,培训后用学习满意度亚量表调查护士对高仿真模拟教学的评价,共350名护士完成培训和问卷填写。结果培训后临床护士实施除颤技术操作的自信心为(48.70±6.96)分,培训前为(43.05±7.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2,P<0.001)。97.1%(340/350)的护士认为高仿真模拟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来促进其对除颤项目的学习,认为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有帮助和有效的、能激发学习动机、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护士分别占96.6%(338/350)、95.7%(335/350)、93.7%(328/350),94.0%(329/350)的护士喜欢高仿真模拟教学。结论高仿真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应对除颤和急救等紧急临床情境时的自信心,并得到临床护士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在职培训 电抗休克 高仿真模拟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体外单、双相波除颤对犬心肌损伤的程度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天明 蒋光辉 黄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1期36-37,共2页
目的比较经胸体外单、双相波除颤对犬心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3只,随机分为单相波除颤组(A组)7只、双相波除颤组(B组)6只。两组均经右颈外静脉置管至右心室诱发室颤,15 s后给予除颤。除颤前后记录Ⅱ导联ST段改变情况;用ELIS... 目的比较经胸体外单、双相波除颤对犬心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3只,随机分为单相波除颤组(A组)7只、双相波除颤组(B组)6只。两组均经右颈外静脉置管至右心室诱发室颤,15 s后给予除颤。除颤前后记录Ⅱ导联ST段改变情况;用ELISA法测定每组除颤前及窦性心律恢复后15、30、60 m in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除颤前及窦性心律恢复后4、6、8 h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观察72 h后心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A组6只ST段明显压低或抬高,有的伴有T波倒置;B组1只发生ST段上斜性压低,且很快恢复到基线水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除颤后H-FABP立即升高,15 m in达高峰,30 m in已下降,B组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cTnI除颤后4 h已出现,并呈上升趋势,8 h后B组明显低于A组(P<0.01)。与A组相比,B组心脏损伤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除颤能量与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双相波除颤引发的心肌损伤较单相波除颤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波 双相波 心室颤动 电抗休克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电复律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标记物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进 刘克英 +1 位作者 耿恒 王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标记物的影响。方法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2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 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标记物的影响。方法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2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结果两组电复律后12h与电复律前比较,CK、CK-MB、cTnI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非AMI组体外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阳性率,非AMI组分别为57.6%和0,AMI组分别为88.9%和93.3%,与电复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电复律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CK、CK-MB、cTnI升高,但c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AMI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抗休克 心律失常 心性 肌钙蛋白 心肌梗死 心肌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治疗PSVT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淑英 秦子阳 +3 位作者 李志平 栾桂芹 吕金兰 张丽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5,80,共2页
关键词 腺苷 三磷酸 心动过速 阵发性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流对家兔心肌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柴湘平 吴祖林 +1 位作者 常瑞明 贺志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096-2098,共3页
目的:探讨胸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流对正常家兔心肌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10只。对照组不予以电击,观察组1在3min内用除颤电流电击3次,观察组2在3min内用除颤电流电击6次,每次电击的能量均... 目的:探讨胸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流对正常家兔心肌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10只。对照组不予以电击,观察组1在3min内用除颤电流电击3次,观察组2在3min内用除颤电流电击6次,每次电击的能量均为4J/kg。电击后6h抽耳沿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I。并取心肌分别送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的改变。结果:(1)肌钙蛋白-I,对照组为(0.44±0.57)μg/L,观察组1为(1.46±0.87)μg/L,观察组2为(2.41±0.76)μg/L。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2)光镜下的变化,对照组心肌纤维正常,无充血水肿。观察组1和观察组2均可见急性心肌损伤,表现为肌纤维肿胀,胞浆空泡变性,肌浆颗粒增粗,细胞核增大,间质水肿,血管扩张。观察组2的程度更严重。电镜下的变化,对照组心肌结构基本正常,观察组1和观察组2均可见肌纤维、线粒体、细胞核的损伤性改变。观察组2表现更严重。结论:(1)胸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流可导致心肌损害。(2)这种损害在显微结构表现为心肌细胞和血管的改变。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膜、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改变。(3)该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累积的能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抗休克 心肌 电击伤 肌钙蛋白Ⅰ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伟 周建华 +1 位作者 谢东君 袁晓燕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基线资料对孤立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潍坊医学院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孤立性心房颤动128例,且均为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者。术前收集病人年龄、性别、房颤病程、房... 目的探讨临床基线资料对孤立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潍坊医学院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孤立性心房颤动128例,且均为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者。术前收集病人年龄、性别、房颤病程、房颤类型、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球蛋白、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是否行电复律等临床基线资料。经门诊或住院随访病人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病人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经过(14.33±5.49)个月随访,单因素分析示房颤病程(OR=1.008,95%CI:1.003~1.013,P=0.001)、房颤类型(OR=0.432,95%CI:0.191~0.973,P=0.043)、左房前后径(OR=1.114,95%CI:1.027~1.207,P=0.009)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显著相关。COX多因回归素分析,房颤病程(OR=1.012,95%CI:1.002~1.016,P=0.009)为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病程为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程越长复发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C反应蛋白质 每搏输出量 心电描记术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红梅 翟更新 +4 位作者 谢文娟 韩树山 李伟 张晋 赵军 《河北中医》 2013年第1期149-150,共2页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男性发病率2.15%,女性1.71%,并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5%以上[1]。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医学界存在争议,即以控制心室率加预防血栓治疗为目的,还是以转复窦性心律并预防房颤复发为目...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男性发病率2.15%,女性1.71%,并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5%以上[1]。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医学界存在争议,即以控制心室率加预防血栓治疗为目的,还是以转复窦性心律并预防房颤复发为目的。最新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电抗休克 普罗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搏骤停患者119例心肺脑复苏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宗跃 于明克 王广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1487-1489,共3页
目的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最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 目的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最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5.9%。结论院内较高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并不能有相应的最终复苏成功率。后者的成功率与复苏开始时间、能否在第一目击现场打开气道、即刻给予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打开气道和即刻给予的胸外按压,能满足脑及其他重要脏器最低代谢要求,不仅与心搏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关系密切,而且也是决定高级复苏术后心搏骤停患者能否最终康复出院的决定性环节。除颤只是有条件下的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心搏的一种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复苏术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房颤经胸背前后位铝箔贴片电复律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刚 刘超 +1 位作者 籍振国 刘坤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48-949,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抗休克 电极贴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电除颤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电风暴九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书箱 孔令恩 +3 位作者 项德坤 徐桂绚 沈柯伶 石秀彩 《华北国防医药》 2006年第4期267-268,共2页
关键词 电抗休克 反复 心肌梗死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玉岗 刘旭 +4 位作者 谭红伟 姜伟峰 王远龙 李峥 周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峰 傅朝蓬 李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248-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伴左房明显增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64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左房内径均>50 mm)随机分为3组:胺碘酮组20例;胺碘酮+雷米普利组76例;胺碘酮+厄贝沙... 目的探讨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伴左房明显增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64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左房内径均>50 mm)随机分为3组:胺碘酮组20例;胺碘酮+雷米普利组76例;胺碘酮+厄贝沙坦组68例。所有患者在经静脉应用胺碘酮后,房颤如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复律成功者胺碘酮改为口服200 mg/d,联合雷米普利及厄贝沙坦组同时口服雷米普利5 mg/d、厄贝沙坦150 mg/d,3~6个月后停用。结果即时成功率92.7%(152/164例)。平均随访(1.8±0.4)年,128例(78.0%)保持窦性心律。联合雷米普利组窦律维持率为86.8%(66/76例),联合厄贝沙坦组窦律维持率为75.0%(51/68例)无统计学差异,单独口服胺碘酮组55.0%(11/20例)维持窦性心律,与联合雷米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末次随访,胺碘酮组左房内径较复律前明显增加〔(60.5±3.8)mm vs(57.7±4.5)mm;P=0.04〕;联合雷米普利组〔(58.2±4.3)mmvs(57.3±5.8)mm,P=0.28〕和联合厄贝沙坦组〔(57.2.±5.5)mmvs(56.4±4.9)mm,P=0.37〕前后对照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房颤时间长,左房增大的患者只要正确掌握电复律的指征及方法,并予以辅助药物维持治疗,电复律的成功率较高,转复后维持率亦高,并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胺碘酮联合雷米普利或厄贝沙坦能延缓左房增大,提高窦律维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 电抗休克 胺碘酮 雷米普利 厄贝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世洪 胡飞娥 +2 位作者 邓高峰 张黎辉 汤胜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9年第12期63-64,共2页
目的研究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将55例因窒息性心脏骤停抢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先捕管后除颤,28例)和对照组(先除颤后捅管,27例),观察总的临床疗效和首次除颤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抢救有... 目的研究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将55例因窒息性心脏骤停抢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先捕管后除颤,28例)和对照组(先除颤后捅管,27例),观察总的临床疗效和首次除颤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抢救有效率分别为64.29%(18/28)和55.56%(15/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5.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首次除颤成功率分别为46.43%(13/28)和18.52%(5/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30,P〈0.05):结论抢救窒息性心赃骤停患者时,应先气管插管后除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心脏停搏 导管捅入术 电抗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附32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绍权 冯春 +1 位作者 陈绍智 孔昭卓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49-750,共2页
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2例宽大QRS波的心动过速进行常规心电图、食管心电图检查,并予食管心脏调搏、同步电击复律、药物复律。结果室速20例,7例室上速,宽QRS心动过速不能分类7例。食管心脏调搏复律11例,电击复律4... 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2例宽大QRS波的心动过速进行常规心电图、食管心电图检查,并予食管心脏调搏、同步电击复律、药物复律。结果室速20例,7例室上速,宽QRS心动过速不能分类7例。食管心脏调搏复律11例,电击复律4例,药物复律15例,死亡2例。结论宽QRS心动过速以室速最多见,房室分离、食管心电图、食管心脏调搏有助室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血液动力学稳定与否采取同步电击复律、食管心脏调搏及药物复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心律失常 食管心脏调搏 电抗休克 急诊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