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富集物对双马来酰亚胺/二胺预聚体的影响
1
作者 白永平 魏月贞 +1 位作者 郝德中 孙业瓒 《辽宁工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69-72,共4页
研究了电子富集物对双马来酰亚胺/二胺预聚体溶解性、耐热性等方面的影响。实验发现,电子富集物的加入,可以大大增加双马来酰亚胺/二胺预聚体在丙酮中的溶解性。该预聚体是由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4,4... 研究了电子富集物对双马来酰亚胺/二胺预聚体溶解性、耐热性等方面的影响。实验发现,电子富集物的加入,可以大大增加双马来酰亚胺/二胺预聚体在丙酮中的溶解性。该预聚体是由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电子富集物B三元共混预聚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电子富集 溶解性 共聚物 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富集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的研究
2
作者 白永平 张志谦 +2 位作者 魏月贞 党旭佞 汪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3-86,共4页
通过对双马来酰亚胺(BMI)晶体结构的探讨,研究了电子富集物B对其溶解性的影响,得出电子富集物B与BMI形成电子复合物的结论。并用IR测试结果加以说明。同时对含不同二胺量的树脂体系用TG测试法进行了热稳定性分析,得出... 通过对双马来酰亚胺(BMI)晶体结构的探讨,研究了电子富集物B对其溶解性的影响,得出电子富集物B与BMI形成电子复合物的结论。并用IR测试结果加以说明。同时对含不同二胺量的树脂体系用TG测试法进行了热稳定性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富集 双马来酰亚胺 晶体结构 溶解性
全文增补中
超高选择性CO_(2)光还原为乙醇的CuNi异核双原子催化剂的精准设计
3
作者 崔恩田 鲁玉莲 +3 位作者 江吉周 Arramel 王定胜 翟天佑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光催化还原技术将CO_(2)定向转化为乙醇(CO_(2)-乙醇)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然而,CO_(2)分子的高化学惰性以及C-C耦合反应的高化学能垒导致目前CO_(2)-乙醇转化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较低.因此,设计构建... 利用光催化还原技术将CO_(2)定向转化为乙醇(CO_(2)-乙醇)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然而,CO_(2)分子的高化学惰性以及C-C耦合反应的高化学能垒导致目前CO_(2)-乙醇转化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较低.因此,设计构建能够快速活化CO_(2)分子并同时促进C-C耦合的光催化材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尽管已有研究表明,Cu+物种在促进C-C耦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理论模拟预测发现,相比于Cu单原子,CuNi异核双原子(CuNi HDAs)不仅在CO_(2)活化及C-C耦合方面更具优势,而且能够有效锚定并固化Cu+物种.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步合成策略,精准地将Cu单原子锚定在(Ni,Zr)-UiO-66-NH2材料的Ni位上,合成了以CuNi HDAs为活性位点的Cu-(Ni,Zr)-UiO-66-NH2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Cu-(Ni,Zr)-UiO-66-NH2表现出较好的催化CO_(2)-乙醇转化活性,其乙醇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3218μmol·gCu^(-1)·h^(-1)和97.3%.光谱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u-(Ni,Zr)-UiO-66-NH2材料较好的光催化性能来源于CuNi HDAs特殊的电子结构.首先,CuNi HDAs通过CuNi-O界面化学键与吸光组分(Ni,Zr)-UiO-66-NH2相连,利用界面Cu-Ni-O键作为快速电子传输通道,CuNi HDAs能够富集到足够的光生电子用于涉及12电子的CO_(2)-乙醇转化反应,使得乙醇产率大幅提升.其次,Cu,Ni和O三种原子由于电子亲核能的差异,导致CuNi HDAs的电子分布呈现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的电子结构能有效诱导CO_(2)分子的极化,打破其结构的对称性,从而显著降低CO_(2)分子的活化能.再次,相比于Cu单原子,CuNi HDAs对*CO中间体的吸附能力更强,这不仅增强了活性位点表面*CO中间体的覆盖度,还抑制CO的生成,为C-C耦合创造了充分条件.最后,由于Cu-Ni双活性位电子密度的差异,CuNi HDAs表面的C-C耦合反应势能较低,有利于*OCCHO中间体的快速生成,从而使乙醇产物的选择性大幅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计算模拟为指导,以UiO-66-NH2材料为基底,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不对称电子结构的CuNi HDAs光催化材料,实现了高选择性CO_(2)光还原为乙醇.研究表明,CuNi HDAs的不对称结构在促进分子活化和降低C-C耦合反应能垒中起关键作用,同时促进了光生电子在CuNi HDAs活性位的富集.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原子尺度上设计并合成高性能的CO_(2)还原光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异核双原子 光催化 CO_(2)-乙醇转化 不对称电子分配 电子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氮碳鞘内阶梯层状Mo_(2)C异质结用于高效CO_(2)化学固定
4
作者 许玉帅 汪红辉 +6 位作者 李奇远 张仕楠 夏思源 许冬 类伟巍 陈接胜 李新昊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38-145,共8页
在多相催化体系中,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多相催化剂是实现小分子绿色转化的核心.过渡金属碳化物,特别是碳化钼(Mo_(2)C),因其活性与贵金属相当且成本低廉,在小分子转化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二维(2D)过渡金属碳化物因其平面结构两侧具有可... 在多相催化体系中,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多相催化剂是实现小分子绿色转化的核心.过渡金属碳化物,特别是碳化钼(Mo_(2)C),因其活性与贵金属相当且成本低廉,在小分子转化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二维(2D)过渡金属碳化物因其平面结构两侧具有可暴露的活性位点,在小分子转化和能量储存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催化剂或电极材料的批量制备过程中,二维层的堆积会导致表面活性位点损失,严重影响其性能.此外,层状材料的堆积还可能阻碍有机分子的有效传递,形成传质屏障,进一步影响催化过程.特别是,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表面的氧化会导致活性位点的大量损失,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发一种能确保层状Mo_(2)C材料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的有效合成方法,对于推动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可控氧扩散蚀刻法合成了一种富氮碳鞘包覆的“阶梯状”2D-Mo_(2)C异质结材料(2D-Mo_(2)C@NC).该材料因具有独特的阶梯层状结构和整流界面,可以显著促进CO_(2)与邻苯二胺的羰基化反应,并对CO_(2)与多种二胺衍生物的羰基化反应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Mo_(2)C与NC壳层的接触界面形成了整流接触,导致电子从NC壳层流向Mo_(2)C,进而形成富电子的层状Mo_(2)C.随着NC壳层氮含量的增加,Mo_(2)C的电子富集程度逐渐增加.进一步的理论计算和CO_(2)程序升温脱附实验表明,CO_(2)吸附依赖于2D-Mo_(2)C的电子富集程度,并随2D-Mo_(2)C的电子富集程度增加而增强.这种电子富集特性使得2D-Mo_(2)C表面能够活化CO_(2)分子,形成高度扭曲的预吸附结构(键角为118.8°),有利于后续与二胺的羰基化反应.邻苯二胺与CO_(2)羰基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电子的富集程度对反应决速步的能垒影响较小.因此,推测CO_(2)分子在富电子Mo_(2)C表面的预吸附增强是促进CO_(2)羰基化反应的直接因素.实验结果也表明,2D-Mo_(2)C@NC催化剂催化邻苯二胺与CO_(2)羰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随2D-Mo_(2)C的电子密度增强而提高.优化后的阶梯状异质结2D-Mo_(2)C@NC样品的CO_(2)吸附量高于核壳状异质结Mo_(2)C@NC样品,且催化性能和CO_(2)吸附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阶梯状异质结结构所暴露出的更多富电子Mo_(2)C活性位点可以促进CO_(2)的预吸附及随后的活化过程.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富电子的2D-Mo_(2)C表现出优于Mo_(2)C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氧化.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2D-Mo_(2)C@NC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佳催化性能,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其催化邻苯二胺与CO_(2)羰基化反应生成2-苯并咪唑啉酮的TOF值为6.1‒10.2 h^(‒1),比文献报道的最佳结果高4.2倍.综上,本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可控氧扩散蚀刻策略,合成出具有高机械和化学稳定性的“阶梯状”2D-Mo_(2)C异质结材料,并用于高效催化CO_(2)和邻苯二胺羰基化生成2-苯并咪唑啉酮.该可控氧扩散蚀刻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二维碳化物的制备,并进一步扩展其在光催化和电催化系统中的应用,为二维异质结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富集2D-Mo_(2)C CO_(2)固定 肖特基异质结 羰基化 非均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ce Elements in Leccinum scabrum Mushrooms and Topsoils from K odzka Dale in Sudety Mountains, Poland 被引量:5
5
作者 ZHANG Dan ZHANG Yu +6 位作者 MORAWSKA Ewa BIELAWSKI Leszek KRASINSKA Grazyna DREWNOWSKA Ma gorzata PANKAVEC Sviatlana SZYMANSKA Karolina FALANDYSZ Jerz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621-627,共7页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determined concentrations and transfer rates of Ag, Al, Ba, Ca, Cd, Co, Cr, Cu, Fe, K, Mg, Mn, Na, Ni, Pb, P, Rb, Sr and Zn to Brown Birch Scaber Stalks (Leccinum scabrum) mushrooms emerged ...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determined concentrations and transfer rates of Ag, Al, Ba, Ca, Cd, Co, Cr, Cu, Fe, K, Mg, Mn, Na, Ni, Pb, P, Rb, Sr and Zn to Brown Birch Scaber Stalks (Leccinum scabrum) mushrooms emerged in the area of Sudety Mountains (Sudetes) in Poland. Fruiting bodies and topsoil samples beneath L. scabrum were collected form the Ktodzka Dale. The trace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validated method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AES) for final measurement. Mushrooms contained Ag, Cr, Hg, Co, Ni and Sr at 〈 1.0μg/g dry weight; Ba and Pb at -1.0μg/g dw; Cd at 〈 5μPg/g dw; Cu and Mn at 〉 10 μg/g dw; Al and Ca at -100μg/g dw; Fe, Na, Rb and Zn at lOO to 500μg/g dw, Mg at -1.000μg/g dw; P at -5,000 μg/g dw and K at -30,000 μg/g dw. Ca, Mn and Ni were nearly equally distributed between stipes and caps; stipes compared to caps were enriched in Ba, Na and Sr, while caps were enriched in Ag, Al, Cd, Co, Cr, Cu, Fe, K, P, Pb, Rb and Zn. The values of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 varied highly depending on chemical element and were 〉1 for Ag, Cd, Cu, K, Mg, Na, P, Rb and Zn, while 〈1 for A1, Ba, Ca, Co, Cr, Fe, Mn, Ni, Pb and Sr. Topsoil showed elevated content of lead and mean concentration was 99 ± 32 μg/g dw, while cadmium was at 0.41 ± 0.15 and those two highly toxic to human elements occurred in edible caps of L. scabrum at 4.5 ± 2.2 and 2.9 ± 2.0 μg/g dw,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FUNGI Metallic elements Soil SUDETES Wild fo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