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向分层绝缘堆环间过电压因子计算方法探讨
1
作者 王勐 谢卫平 《爆轰波与冲击波》 2004年第3期98-102,共5页
对Z箍缩装置中轴向分层绝缘堆在发生层间沿面闪络情况下均压环间过电压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在对国外Z装置绝缘堆计算方法进行推测与对比的基础上,得到了基于静电场模拟的过电压因子的计算方法,为绝缘堆全堆闪络概率的准确分析... 对Z箍缩装置中轴向分层绝缘堆在发生层间沿面闪络情况下均压环间过电压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在对国外Z装置绝缘堆计算方法进行推测与对比的基础上,得到了基于静电场模拟的过电压因子的计算方法,为绝缘堆全堆闪络概率的准确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绝缘堆 静电场模拟 电压因子 全堆闪络概率 Z箍缩装置
原文传递
联栅晶体管的电压放大因子
2
作者 郑海东 陈启秀 +1 位作者 陈福元 章婉珍 《科技通报》 1991年第3期179-180,共2页
联栅晶体管(简称GAT)是具有高速高反压低饱和压降性能的功率开关器件,它是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的改进型结构。它有一个特殊的基区,基区一部分做得较深,其杂质浓度较其他部分为高。这一基区中伸出部分相当于JFET的栅,接近基区的集电区相当于... 联栅晶体管(简称GAT)是具有高速高反压低饱和压降性能的功率开关器件,它是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的改进型结构。它有一个特殊的基区,基区一部分做得较深,其杂质浓度较其他部分为高。这一基区中伸出部分相当于JFET的栅,接近基区的集电区相当于源,远离基区的那部分集电区相当于漏,两栅之间的集电区作为沟道,基区其他部分作为普通NPN晶体管的基区作用。联栅晶体管克服了高反压与高频之间的矛盾,同时使得在较低的电阻率情况下得到较高的BV_(c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管 电压放大因子 联栅晶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余因子差分亚阈电压峰技术测量电应力诱生MOSFET界面陷阱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进 张兴 +1 位作者 黄如 王阳元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08-1110,共3页
本文提出了用线性余因子差分亚阈电压峰测量电应力诱生MOSFET界面陷阱的新技术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实现 ,得到了电应力诱生MOSFET界面陷阱和累积应力时间的关系 .该方法具有普适性 ,可用于MOSFET的一般... 本文提出了用线性余因子差分亚阈电压峰测量电应力诱生MOSFET界面陷阱的新技术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实现 ,得到了电应力诱生MOSFET界面陷阱和累积应力时间的关系 .该方法具有普适性 ,可用于MOSFET的一般可靠性研究和寿命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余因子差分亚阀电压 电应力诱生 MOSFET 界面陷阱 MOS器件 应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压抗干扰因子与综合影响因子的电网关键节点辨识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炫丹 李华强 +3 位作者 廖烽然 李春海 王羽佳 李岩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88,125,共8页
针对现有节点辨识方法存在的评价角度单一、指标权重选取过于片面的问题,从抗干扰能力与综合影响力两方面出发,提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电网关键节点辨识方法。基于运行可靠性理论,构建支路停运下的节点电压抗干扰因子,克服了传统节点抗... 针对现有节点辨识方法存在的评价角度单一、指标权重选取过于片面的问题,从抗干扰能力与综合影响力两方面出发,提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电网关键节点辨识方法。基于运行可靠性理论,构建支路停运下的节点电压抗干扰因子,克服了传统节点抗干扰能力评估仅考虑负荷波动的不足;基于电气介数与潮流冲击熵,构建考虑节点社会属性的拓扑结构影响因子与考虑支路容量裕度的运行状态影响因子,综合表征节点影响力;采用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得到了兼顾主观专家偏好与客观数据信息的节点关键度排序。IEEE 30节点系统及某地区实际电网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节点 电压抗干扰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静态能量函数 电气介数 潮流冲击熵 灰色关联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序电压分配因子的孤岛检测新原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静 米超 +2 位作者 王增平 张亚刚 杨奇逊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9-242,共4页
提出了一种非破坏性和无盲区的孤岛检测新方法。分析了微网并网及孤岛2种状态下,负序网络的拓扑结构。根据负序网络等效阻抗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序电压分配因子的孤岛检测方法。在IEEE Std.1547标准所定义的最恶劣情况下,对该... 提出了一种非破坏性和无盲区的孤岛检测新方法。分析了微网并网及孤岛2种状态下,负序网络的拓扑结构。根据负序网络等效阻抗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序电压分配因子的孤岛检测方法。在IEEE Std.1547标准所定义的最恶劣情况下,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电压和频率均处于正常范围的情况下,可快速有效地检测出孤岛的发生,且在电网非全相运行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确检测出孤岛,同时在伪孤岛发生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网 孤岛检测 负序电压分配因子 伪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电压变速因子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方案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欧 《广东电力》 2020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现有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在工程应用上存在局限性:如果各处保护分别按选择性配合的要求进行整定,则计算过程繁琐复杂;如果全网采用统一的反时限特性公式和时间常数,则难以满足保护选择性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引入电压变速因... 现有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在工程应用上存在局限性:如果各处保护分别按选择性配合的要求进行整定,则计算过程繁琐复杂;如果全网采用统一的反时限特性公式和时间常数,则难以满足保护选择性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引入电压变速因子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在全网统一反时限动作参数的基础上,利用电压变速因子实现保护上下级动作时间差,既能简化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配合,又能较好地保证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但高阻接地故障时保护速动性受到影响,为此,通过修正电压变速因子的引入形式来更好地保证选择性,并提高保护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PSCAD和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引入电压变速因子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可以大幅度提高反时限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时限 零序电流保护 选择性 电压变速因子 高阻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分布式电源稳定助增效应的电压修正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方案 被引量:18
7
作者 喻锟 林湘宁 +4 位作者 李浩 赵航 李正天 黄景光 薄志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6-726,共11页
为解决由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助增效应导致传统保护方案难以同时满足选择性和灵敏性要求的难题,从理论上揭示DG接入前后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行为特性随故障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分析DG接入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为解决由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助增效应导致传统保护方案难以同时满足选择性和灵敏性要求的难题,从理论上揭示DG接入前后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行为特性随故障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分析DG接入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性能造成的影响,提出一种具有高灵敏性的电压修正反时限过电流(voltage correction based inverse-time overcurrent,VCITO)保护方案,利用故障下电网电压的自然分布与测量电压随故障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构造电压修正因子与电压梯度指数对反时限特性曲线进行修正。VCITO保护方案基于保护本地信息整定动作时间,在确保保护选择性的同时实现速动性最优化。利用PSCAD/EMTDC建立典型35k V含DG电网模型对VCITO保护方案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解决传统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在DG接入场景中存在的选择性失配与速动性弱化问题,且具有较强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保护选择性 电压修正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电压修正因子 电压梯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受端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汤奕 朱亮亮 +2 位作者 陈斌 张玉红 郭小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41,共7页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系统相互耦合,其无功电压特性更为复杂。如何评价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亟待研究。首先提出了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的电压稳定因子指标,并基于交直流混联系统的等值模型及特性方程,推导...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系统相互耦合,其无功电压特性更为复杂。如何评价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亟待研究。首先提出了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的电压稳定因子指标,并基于交直流混联系统的等值模型及特性方程,推导了分层接入电压稳定因子的计算方法。最后,针对不同直流控制方式和不同网架结构时的电压稳定因子大小,分析了多种运行方式下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性。结果表明,直流系统采用整流侧定电流或功率,逆变侧均定电压控制方式最有利于受端系统换流母线的电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分层接入方式 控制方式 电压稳定因子 雅克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多馈入直流系统电压无功特性的直流控制策略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妮 李兴源 +2 位作者 冯明 肖俊 洪潮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1,共7页
为了改善多馈入直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特性,在直流系统逆变侧引入了定交流电压控制;然后,使用新型指标——电压稳定耦合因子来衡量直流输电子系统换流母线间的影响,并指导该控制方式在多馈入系统中的设置方案;同时,提出了... 为了改善多馈入直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特性,在直流系统逆变侧引入了定交流电压控制;然后,使用新型指标——电压稳定耦合因子来衡量直流输电子系统换流母线间的影响,并指导该控制方式在多馈入系统中的设置方案;同时,提出了一种平滑切换逻辑控制器,以实现直流系统在定交流电压控制和其他控制策略之间的平滑切换。针对三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结果说明,当受端交流系统发生严重故障时,该控制策略相比常规的定熄弧角控制,能够有效改善弱交流系统电压稳定性及直流系统间的不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馈入直流系统 无功补偿 定交流电压控制 电压稳定耦合因子 直流输电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压权重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韶 邓先芳 +2 位作者 谢青洋 张成瑜 苏适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8-44,共7页
为更合理配置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提出考虑电压权重因子的配电网DG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电压总偏差和包括DG投资运行维护费、网损费、购电费的总费用为目标函数。通过在该模型的电压总偏差目标函数中引入电压权重... 为更合理配置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提出考虑电压权重因子的配电网DG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电压总偏差和包括DG投资运行维护费、网损费、购电费的总费用为目标函数。通过在该模型的电压总偏差目标函数中引入电压权重因子来反映DG配置对各节点电压的影响和反映对用户电压质量需求的评判,从而使优化过程有利于较大电压偏差的节点或具有电压评分较高的节点的电压幅值更容易接近其期望值。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得到DG和负荷的状态,采用NSGA-Ⅱ算法和基于信息熵赋权的灰靶决策算法得到最优方案。仿真算例表明文中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分布式电源 电压权重因子 NSGA-Ⅱ算法 灰靶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压灵敏度的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评价指标 被引量:19
11
作者 夏成军 王真 +1 位作者 华夏 杜兆斌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38-2947,共10页
针对直流受端系统结构复杂、运行方式灵活多变的现状,对直流系统功率稳定进行分析,提出了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ing.end.system voltage support strength factor,RVSF),并给出了使用RVSF对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进行... 针对直流受端系统结构复杂、运行方式灵活多变的现状,对直流系统功率稳定进行分析,提出了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ing.end.system voltage support strength factor,RVSF),并给出了使用RVSF对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进行划分的标准。定义临界功率稳定时的RVSF为临界受端电压支撑强度因子,该因子值可以在不同受端系统中保持恒定,能够满足受端系统运行方式多样的现状。分析了RVSF与电压稳定因子的关系,得到了使用RVSF对换流母线静态电压稳定进行判别的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对使用RVSF评价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 高压直流输电 最大功率曲线 电压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换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蓉 周振凯 +3 位作者 汤奕 陈斌 孙万钱 吴英俊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103-4111,共9页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电网的新方式可提高受端电网接纳直流功率的能力,从电网结构、直流控制方式等方面合理分析特高压直流分层落点近区500 k V层和1 000 k V层换流母线的电压稳定性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为此首先分析了不同层逆变器的...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电网的新方式可提高受端电网接纳直流功率的能力,从电网结构、直流控制方式等方面合理分析特高压直流分层落点近区500 k V层和1 000 k V层换流母线的电压稳定性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为此首先分析了不同层逆变器的功率输出特性,并基于降阶雅克比矩阵推导了换流母线处电压稳定性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分层接入方式下各层换流母线的电压稳定性判据,判据表明综合电压稳定性因子越接近于0说明系统的电压稳定水平越好。利用该判据,分析了不同直流控制方式下电压稳定性的差异,得到了不同控制方式下电压稳定性的排序。从排序看出,整流站采用定电流控制或定功率控制、逆变站高低端逆变器都采用定电压控制的综合电压稳定性因子最小,为0.314 0,说明各层换流母线电压稳定水平最好;整流站采用定功率控制、逆变站高低端逆变器都采用定熄弧角控制的综合电压稳定性因子最大,为0.672 8,说明各层换流母线电压稳定水平最差。同时研究了直流功率输送水平对换流母线电压稳定的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整流站控制方式由定功率变为定电流,或者逆变站高低端逆变器控制方式由定熄弧角变为定电压都能够提高分层直流落点处电压稳定水平;相对低的直流功率输送水平也对提高各层换流母线处电压稳定性有利。最后,以锡盟—泰州直流输电工程为背景的算例仿真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输电 分层接入方式 直流控制方式 降阶雅克比矩阵 电压稳定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C-HVDC对LCC-HVDC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夏成军 王真 +2 位作者 周保荣 聂金峰 洪潮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31-2038,共8页
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e-end-systemvoltagestrengthfactor,RVSF)是受端系统的电压支撑强度的评价指标,可以计及受端系统中不同电力系统元件特性和运行方式。首先提出了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不同控制方式下受端系统RVSF的解析... 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e-end-systemvoltagestrengthfactor,RVSF)是受端系统的电压支撑强度的评价指标,可以计及受端系统中不同电力系统元件特性和运行方式。首先提出了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不同控制方式下受端系统RVSF的解析计算方法;然后在混合多馈入系统中对比分析了RVSF、有效短路比、多馈入有效短路比等评价指标,表明RVSF具有相关性强且临界值明确的优点;最后应用解析计算方法计算RVSF值,并分析归纳VSC-HVDC对LCC-HVDC受端系统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可用于混合多馈入系统的规划和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端电压支撑强度因子 LCC-HVDC VSC-HVDC 系统强度 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电压型SVPWM整流无源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芳 杨向宇 苏威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9年第3期211-214,共4页
根据电压型PWM整流器的主电路结构,建立了整流器在同步旋转DQ0坐标下的数学模型。根据整流器的无源性,构建了带输出电压调节因子的无源控制器。仿真实验将无源控制器与传统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闭环PI控制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带电压... 根据电压型PWM整流器的主电路结构,建立了整流器在同步旋转DQ0坐标下的数学模型。根据整流器的无源性,构建了带输出电压调节因子的无源控制器。仿真实验将无源控制器与传统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闭环PI控制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带电压调节因子的无源控制器具备更好的动静态性能,特别是在参考电压和负载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具备更优动态响应性能的同时保持输出电压几乎不变,因此带电压调节因子的无源控制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 SVPWM整流 电压调节因子 无源性控制 双闭环PI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元件功率电压特性的混合馈入直流输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东东 高晓城 +2 位作者 孙梦显 林顺富 徐波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12-4921,共10页
由于现有的短路比指标并未计及系统元件动态功率电压特性,使得现有指标难以准确评估该系统临界电压稳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提出混合馈入短路比(hybrid infeed short circuit ratio,HISCR),来评估混合馈入直流... 由于现有的短路比指标并未计及系统元件动态功率电压特性,使得现有指标难以准确评估该系统临界电压稳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提出混合馈入短路比(hybrid infeed short circuit ratio,HISCR),来评估混合馈入直流输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首先,以含同步调相机接入的混合馈入系统模型为基础,基于潮流雅克比矩阵推导出考虑元件动态功率电压特性的混合馈入功率电压灵敏因子(hybrid infeed power voltage sensitivity factor,HIPVSF)。其次,基于HIPVSF提出HISCR,并且给出HISCR的理论临界值,明确所提短路比指标与电压稳定性之间的物理关系。最后,基于PSCAD/EMTDC^(TM)与MATLAB仿真,通过与现有的短路比指标对比,验证所提指标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馈入直流系统 静态电压稳定 混合馈入功率电压灵敏因子 混合馈入短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过冲和振荡雷电冲击波形的参数提取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弘 吴鹏 +2 位作者 郭治峰 司文荣 李彦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79,84,共5页
针对1989年IEC 60060-1 Ed.2.0关于测量带过冲和振荡雷电冲击波形的争议问题,介绍了试验电压因子、局部滤波法以及基于双指数函数模型的曲线拟合,并对照其他方法说明了它们的优越性。论述了2008年IEC 60060-1 Ed.3.0关于带过冲和振荡雷... 针对1989年IEC 60060-1 Ed.2.0关于测量带过冲和振荡雷电冲击波形的争议问题,介绍了试验电压因子、局部滤波法以及基于双指数函数模型的曲线拟合,并对照其他方法说明了它们的优越性。论述了2008年IEC 60060-1 Ed.3.0关于带过冲和振荡雷电冲击波形的数值处理程序,对于该处理方案,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波形不连贯和定义模糊的问题。最后采用TDG1.12中的解析波形作为对象实现该程序,进行波形处理、参数提取和结果分析,还对波形参数的参考数据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冲击波形 试验电压因子 滤波 拟合 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馈入交直流系统无功补偿装置的布点 被引量:13
17
作者 肖俊 李兴源 +2 位作者 冯明 洪潮 李妮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38-2643,共6页
在提升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措施中,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为了确定无功补偿装置的最佳安装位置,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指标—电压控制敏感因子。这一指标不仅考虑了安装处的电压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对系统其他节点的影响。... 在提升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措施中,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为了确定无功补偿装置的最佳安装位置,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指标—电压控制敏感因子。这一指标不仅考虑了安装处的电压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对系统其他节点的影响。由它所确定的最佳安装位置—电压控制敏感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为了得到电压控制敏感因子的具体形式,通过降阶雅可比矩阵法、修正雅可比矩阵法和节点阻抗矩阵法分别求解了电压控制敏感因子中2个重要的指标:电压稳定因子和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仿真分析表明,电压控制敏感因子更有利于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判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功补偿 安装位置 电压控制敏感因子 电压稳定因子 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的电网薄弱区域快速识别方法 被引量:38
18
作者 肖浩 李银红 +1 位作者 于芮技 段献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81-1789,共9页
准确而快速地识别会导致多馈入直流系统发生同时换相失败的交流电网薄弱区域,对于保证电网安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仿真手段且应用场合无法覆盖整个交流系统的情况,文中提出一种影响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的电... 准确而快速地识别会导致多馈入直流系统发生同时换相失败的交流电网薄弱区域,对于保证电网安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仿真手段且应用场合无法覆盖整个交流系统的情况,文中提出一种影响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的电网薄弱区域快速识别方法。将交流线路故障点视为广义节点,基于广义节点阻抗矩阵定义电压关联因子,根据最小关断角标准推导临界电压关联因子指标的解析表达式,此指标可以作为表征直流系统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的特征参数。从理论上推导电压关联因子的3种交流线路故障位置分布特性,并给出确定换相失败关联域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能够在电网拓扑结构图上直观地展示引起逆变侧发生换相失败的薄弱区域。南方电网多馈入直流系统算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指标的有效性以及薄弱区域快速识别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换相失败 电压关联因子 换相失败关联域 薄弱区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弱光成像用AlGaN APD阵列的读出电路设计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光平 刘昌举 +2 位作者 祝晓笑 熊平 吴治军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9-572,575,共5页
设计了64×64 AlGaN雪崩光电二极管(APD)阵列的读出电路,该读出电路采用了具有稳定探测器偏压能力的电容跨阻抗放大器(CTIA)结构。利用APD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电荷-电压转换因子(CVF)与积分电容、放大器增益的关系。为增加最大探... 设计了64×64 AlGaN雪崩光电二极管(APD)阵列的读出电路,该读出电路采用了具有稳定探测器偏压能力的电容跨阻抗放大器(CTIA)结构。利用APD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电荷-电压转换因子(CVF)与积分电容、放大器增益的关系。为增加最大探测光电流、降低响应的非均匀性,利用上述关系得到积分电容为70fF,放大器增益为300。读出电路的地址选择采用移位寄存器来实现,并采用电压缓冲器实现信号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出电路 雪崩光电二极管 CTIA 电荷-电压转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换相失败免疫水平快速评估方法 被引量:14
20
作者 肖浩 李银红 +2 位作者 何璇 肖逸 段献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4986-4998,共13页
针对目前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hybrid multiinfe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MIDC)换相失败研究中采用仿真手段而导致计算量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其换相失败免疫水平的快速评估方法。首先针对单馈入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 针对目前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hybrid multiinfe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MIDC)换相失败研究中采用仿真手段而导致计算量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其换相失败免疫水平的快速评估方法。首先针对单馈入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系统,提出了计及直流系统一、二次参数影响的基于电压稳定因子(voltage stability indicator,VSI)的换相失败免疫水平快速评估方法,基于CIGRE Benchmark标准直流系统搭建了LCC-HVDC测试算例,仿真分析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建立了HMIDC系统在LCC-HVDC换流母线处的双母线戴维南等值单馈入分析模型,然后定义了在对应LCC-HVDC换流母线处的等值单馈入电压稳定因子(equivalent voltage stability indicator,EVSI)。在分析换流器功率–电压特性和相角–电压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EVSI的求取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EVSI的HMIDC换相失败免疫水平快速评估方法,基于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换相失败 换相失败免疫因子 电压稳定因子 戴维南等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