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尔马林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受精卵和仔稚幼鱼的毒性及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效果
1
作者 宋立民 罗鑫 +4 位作者 徐林通 王宇 孙金辉 史东杰 姜巨峰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防治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的淀粉卵甲藻病,研究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对眼斑双锯鱼受精卵、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毒性和防治淀粉卵甲藻病的效果。在海水晶配制的盐度28~32海水和水温27~30℃下,将附有受精卵的人工鱼巢用福... 为防治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的淀粉卵甲藻病,研究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对眼斑双锯鱼受精卵、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毒性和防治淀粉卵甲藻病的效果。在海水晶配制的盐度28~32海水和水温27~30℃下,将附有受精卵的人工鱼巢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 min后,移至养殖缸中,再用0 mg/L、100.0 mg/L、200.0 mg/L、300.0 mg/L和400.0 mg/L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10 min。将破膜后第6 d的仔鱼和患淀粉卵甲藻病体长0.8~1.0 cm的幼鱼在养殖缸中,分别暴露在不同的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急性毒性试验(0 mg/L、19.9 mg/L、31.6 mg/L、50.0 mg/L、79.3 mg/L、125.6 mg/L、199.1 mg/L和315.5 mg/L)和预防试验(0 mg/L、19.9 mg/L、31.6 mg/L、50.0 mg/L、79.3 mg/L和125.6 mg/L)。结果显示:在受精卵转移过程中,宜采用200.0 mg/L的福尔马林浸泡处理10 min;对仔稚鱼的24 h LC_(50)和48 h LC_(50)分别为66.2 mg/L和62.5 mg/L,静水养殖水体中宜采用16.7 mg/L福尔马林的安全浓度处理;在后期幼苗的循环水养殖中,可定期使用浓度为80.0 mg/L的福尔马林药浴4~6 h,以预防淀粉卵甲藻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卵甲藻 眼斑双锯鱼 福尔马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有机氮组分对莱州湾硅藻-甲藻演变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坤隆 李敏 +2 位作者 赵宇 张现盛 李克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7,共15页
本文针对莱州湾硅藻向甲藻优势种群演替的潜在问题,设置岸基培养实验,研究溶解有机氮(DON)及其亲水和疏水组分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无机态氮磷营养盐浓度不受限实验条件下,硅藻(菱形藻(Nitzchia s... 本文针对莱州湾硅藻向甲藻优势种群演替的潜在问题,设置岸基培养实验,研究溶解有机氮(DON)及其亲水和疏水组分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无机态氮磷营养盐浓度不受限实验条件下,硅藻(菱形藻(Nitzchia spp.)、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等)因更强的溶解无机氮(DIN)亲和力(吸收速率常数/半饱和常数)而成为优势藻;高氮磷比和疏水性DON实验条件下,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因对DON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而在培养后期演变为优势藻。三维荧光光谱和酶活性分析表明,高腐质化指数(HIX=1.17)的DON疏水性组分含有较高占比的类腐殖质C峰(27.0%)和M峰(16.1%),以及高氮磷比条件下DON微生物降解速率慢等原因,是促进甲藻以DON类腐殖质组分为氮源生长的内在原因;而高生物指数(BIX=1.29)的DON亲水组分含有高占比的类蛋白质吸收峰T1峰(42.5%)和B峰(33.6%),以及低氮磷比条件下DON微生物降解速率快等原因,是促进硅藻以DON类蛋白质组分为氮源生长的内在原因,这也反映在硅藻高活性表达的类氨酸氨肽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甲藻演变 溶解有机氮 氮磷比 莱州湾 亲/疏水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原甲藻--南海热带附生甲藻新记录 被引量:6
3
作者 梁计林 何伟宏 +2 位作者 龙超 曾玲 龙丽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从海南陵水新村港分离出1株附生原甲藻,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为国内首次报道。国内曾将该种与墨西哥原甲藻(Prorocentrum mexi... 从海南陵水新村港分离出1株附生原甲藻,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为国内首次报道。国内曾将该种与墨西哥原甲藻(Prorocentrum mexicanum)归为同种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慢原甲藻 墨西哥原甲藻 南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清春 于仁成 +3 位作者 宋静静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2-413,共12页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微小亚历山大藻 链状亚历山大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原甲藻 海洋细菌 金藻 荧光微球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甲藻两个新记录属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国祥 胡征宇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我国此前关于光薄甲藻GlenodiniumgymnodiniumPenard在西藏那错湖的记录是基于错误的鉴定,作者在相差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了重新检查,发现此甲藻的细胞壁由多数甲片构成,甲片大小相似,多为六角形,应属于网甲藻属WoloszynskiaThompson的... 我国此前关于光薄甲藻GlenodiniumgymnodiniumPenard在西藏那错湖的记录是基于错误的鉴定,作者在相差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了重新检查,发现此甲藻的细胞壁由多数甲片构成,甲片大小相似,多为六角形,应属于网甲藻属WoloszynskiaThompson的微小网甲藻W.tenuissima(Lauterborn)Thompson。中型四角甲藻TetradiniumintermediumGeitler采于武汉的一小池塘,附着于一鞘藻属Oedogonium植物的丝状体上,属于甲藻门中的不运动种类,营养时期不能运动。两个属种均为中国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甲藻 甲藻 四角甲藻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个河口潮间带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罗芳 王玉珏 +3 位作者 石雅君 韩秋影 顾海峰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4,共15页
2014—2016年,为调查研究中国大辽河、涧河、闽江与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开展了4个季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通过多钨酸钠法提取甲藻孢囊后进行鉴定,共鉴定出43种(隶属16属)和5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17种和异养型2... 2014—2016年,为调查研究中国大辽河、涧河、闽江与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开展了4个季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通过多钨酸钠法提取甲藻孢囊后进行鉴定,共鉴定出43种(隶属16属)和5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17种和异养型26种。其中孟迪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mendiolae),脆弱海胆藻(Echinidinium delicatum)和透明海胆藻(E.transparantum)为我国沿海未报道的新记录种类。调查中发现了一种产麻痹性贝毒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体(Alexandrium tamarense com-plex),以及3种产虾夷扇贝毒素的甲藻孢囊,分别为网纹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和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甲藻孢囊丰度在4个河口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大辽河口孢囊丰度最高,变化范围为47~94 cysts/g DW(干质量);其次为涧河口,孢囊丰度变化范围为24~75 cysts/g DW;闽江口与九龙江口孢囊丰度相对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14~50 cysts/g DW与5~50 cysts/g DW。与沉积物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自养型孢囊丰度和孢囊总丰度均与河口盐度、间隙水总溶解态氮营养盐浓度、溶解无机氮浓度、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与盐度、沉积物粒度(<63μ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河口潮间带甲藻孢囊多样性以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间带 甲藻孢囊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和银杏落叶海水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藻效应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文卿 沈盎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9,共14页
为寻找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银杏(Ginkgo biloba)落叶作为抑藻制剂材料,探究其常温海水浸提液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化感抑制效果,并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 为寻找防治赤潮的有效手段,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银杏(Ginkgo biloba)落叶作为抑藻制剂材料,探究其常温海水浸提液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化感抑制效果,并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了香樟和银杏海水浸提液中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香樟和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分别为1.23 g·L^(-1)和1.22 g·L^(-1)。高浓度香樟叶浸提液(≥3.0 g·L^(-1))处理72 h时即可使大量东海原甲藻细胞破裂,96 h时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率高于70%,且在第8天仍可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起效快,处理24 h时,高浓度试验组(≥3.0 g·L^(-1))中东海原甲藻基本失去游动能力,处理96 h时,浓度≥2.0 g·L^(-1)的银杏叶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率均达到了80%以上。另外,从香樟叶浸提液中共分离鉴定出了芳樟醇、橙花叔醇、桉油烯醇和桉叶油醇等可能具有化感作用的萜类物质,从银杏叶浸提液中分离鉴定出了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等可能具有化感作用的黄酮类物质,其中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96 h-EC50为1.25 mg·L^(-1);24 h时,4.0 mg·L^(-1)橙花叔醇即可使大量藻死亡,并使藻细胞丧失游动性;96 h时4.0 mg·L^(-1)橙花叔醇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达到了99.55%,所以橙花叔醇是一种有潜力的抑藻活性成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机理及制备复方抑藻剂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银杏 东海原甲藻 化感作用 橙花叔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姆裸甲藻溶藻菌LD-B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俊佳 陈磊 +3 位作者 王君玥 蔡月凤 申欣 姬南京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0,共9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华原因种的溶藻菌LD-B3,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菌藻共培养结果显示,2.0%终浓度LD-B3菌液添加72 h后,伊姆裸甲藻溶藻率达81.06%,且溶藻效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显微观察和生理参数测定结果表明,菌株LD-B3可导致伊姆裸甲藻细胞链断裂,最大光合效率(Fv/Fm)下降。溶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LD-B3主要通过分泌胞外物质实现溶藻,且这类物质对温度较为敏感,初步推断其可能为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D-B3在伊姆裸甲藻溶藻剂开发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有害藻华 伊姆裸甲藻 溶藻菌 假交替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藻甾醇在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9
作者 游洋 李婧婧 张恩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2-772,共21页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藻甾醇质量分数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开展重建早期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为理解早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提供新视角,因此甲藻甾醇是近年来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甲藻甾醇的结构、生物来源及其在海洋、湖泊等环境的分布特征,简要概述且对比甲藻甾醇的几种纯化方法,并在阐述其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甲藻甾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特别是其质量分数在古生产力重建以及甲藻甾醇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在盐度、降水重建上的研究进展。据此,我们提出甲藻甾醇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甲藻甾醇的具体生物来源、环境因子对甲藻甾醇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甾醇 古环境 单体氢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海洋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分析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规律
10
作者 唐晨 董丽 +6 位作者 饶涛 贾睿 于克锋 吴维宁 王金辉 徐韧 何培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 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 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 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 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并采用自展支持度评估进化树分支结构,通过计算后验概率评估进化树整体结构,应用1sKH、SH、ELW和2sKH等方法评估两株ML树间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在由上述两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上,底栖原甲藻均未与浮游原甲藻聚类,且前沟藻具有独特演化地位。表明联合选择SSU rDNA和线粒体cox 1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甲藻的演化规律。这为从基因层面深入探索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型甲藻 底栖型甲藻 利玛原甲藻 强壮前沟藻 SSU rDNA cox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淡水水华胞甲藻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
11
作者 张琪 郑凌凌 +3 位作者 李天丽 宋会银 刘国祥 宋立荣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8-465,共8页
胞甲藻属(Cystodinium Klebs)是植甲藻目(Phytodinales)一种生活于淡水表层、漂浮、不运动的甲藻类群。由于胞甲藻属材料不易获取、人工培养困难等,目前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了解仍十分有限。2013年夏季,我... 胞甲藻属(Cystodinium Klebs)是植甲藻目(Phytodinales)一种生活于淡水表层、漂浮、不运动的甲藻类群。由于胞甲藻属材料不易获取、人工培养困难等,目前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了解仍十分有限。2013年夏季,我们从武汉市官桥基地一个发生严重胞甲藻水华的鱼塘中取样,经过分离和培养,于国内首次成功获得此甲藻,将其编号为FACHB-1781,并保存于淡水藻种库中。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认该甲藻为胞甲藻属的巴达维亚胞甲藻(Cystodinium bataviense Klebs),其形态特征为:营养细胞近新月形或长卵形,两端渐窄、末端钝圆,背腹侧常向外部隆起,无刺或角状延伸。基于SSU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甲藻目不是单系起源的类群,巴达维亚胞甲藻与Cystodinium phaseolus亲缘关系密切且聚为一枝,而另一些植甲藻类群(如Hemidinium nasutum和Gloeodinium viscum)与其它已知SSU r DNA序列的甲藻类群亲缘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达维亚胞甲藻 甲藻 甲藻 形态描述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高晨 王晓峰 +6 位作者 石雅君 马元庆 隋傅 姜向阳 刘丽娟 姜会超 宋秀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9,共13页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状原角管藻(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甲藻孢囊C型和甲藻孢囊B型。其中,孢囊物种丰富度指数(d _(Ma))为3.66~5.91,多样性指数(H’)为2.72~3.68,均匀度指数(J)为0.53~0.73。孢囊总丰度为35~921个/g(干重,下同),平均丰度为346个/g。研究表明,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和莱州湾至渤海中部海域甲藻孢囊多样性和丰度逐渐升高,高比率的异养型甲藻孢囊显示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调查海域分布广泛但丰度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黄河口 沉积物 有毒有害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用于海水中短裸甲藻毒素的固相萃取
13
作者 陈宗保 谢诗烨 +3 位作者 刘泳君 张文敏 方敏 张兰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9-826,共8页
短裸甲藻毒素(BTX-A)是由有害藻类短裸甲藻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检测海水中的藻毒素可以预测赤潮的发生和增长。将BTX-A含量监测作为赤潮预警的因子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赤潮预警的准确性,开发一种高效富集海水中BTX-A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迫在眉... 短裸甲藻毒素(BTX-A)是由有害藻类短裸甲藻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检测海水中的藻毒素可以预测赤潮的发生和增长。将BTX-A含量监测作为赤潮预警的因子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赤潮预警的准确性,开发一种高效富集海水中BTX-A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迫在眉睫。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3109 m2/g)、对BTX-A有较强吸附作用的微米级Zr-MOFs复合材料(SiO_(2)@UiO-66),并将其作为固相萃取(SPE)填料,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检出限低(30 pg/mL)、线性范围宽(100~2000 pg/mL)、重复性良好(RSD≤85%,n=6)的海水中BTX-A的高灵敏检测方法。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成功用于实际海水样品中BTX-A含量的分析和监测,结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所发布的赤潮监测预警信息,可作为赤潮预警因子有效提高赤潮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短裸甲藻毒素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卡盾藻对链状裸甲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14
作者 黄霖 潘绘竹 +4 位作者 李杰 谢芳 韦维 邢政 赖俊翔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0-406,共7页
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有毒赤潮原因种之一,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给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该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对链状裸甲藻有明显... 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有毒赤潮原因种之一,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给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该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对链状裸甲藻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但是对其化感作用机制鲜有研究。本研究结合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Caspase-3等指标,对海洋卡盾藻次级代谢产物中主要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海洋卡盾藻化感物质的氧化胁迫是诱导链状裸甲藻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海洋卡盾藻中其他次级代谢产物,棕榈油酸是抑藻活性最好的化感物质,棕榈油酸能够显著地抑制链状裸甲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随着棕榈油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具有“低促高抑”的毒物兴奋效应。此外,棕榈油酸能够对链状裸甲藻的抗氧化系统造成影响,导致链状裸甲藻细胞内O_(2)^(-)·过度积累而引起膜脂过氧化,Caspase-3含量增加,进一步诱导链状裸甲藻细胞凋亡。该研究为理解海洋环境中微藻间化感作用的生态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初级生产力动态、赤潮生物暴发机制及微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裸甲藻 海洋卡盾藻 化感作用 棕榈油酸 氧化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可降解膦酸酯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藻效应
15
作者 崔玉栋 刘鸿环 陈锦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1,共14页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作为唯一磷源条件下对东海原甲藻进行培养,对其中的共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得到5种细菌。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株尹氏菌属细菌Yooniasp.PD-AEP-1中存在两种C-P裂解酶途径。通过藻菌共培养实验对菌株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将藻细胞处理至磷饥饿状态之后,同时加入2-AEP与PD-AEP-1悬液,与只加2-AEP或只加细菌悬液的条件相比,藻细胞生长速率和体系内磷酸盐浓度显著升高,同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非光化学淬灭值则明显降低,表明PD-AEP-1具备将2-AEP降解为磷酸盐的能力,进而缓解了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磷限制状态,有效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该研究表明,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在降解膦酸酯从而为藻细胞提供磷源方面扮演着一定角色,这一过程很可能有助于东海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凸显了海洋生态系统中藻-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酸酯 东海原甲藻 共生细菌 促藻效应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王蒙 王兴华 +4 位作者 李翔 赵茜 李格乐 王辉 殷安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4,共16页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 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甲藻5目13科17属50种,按类群分类赤潮甲藻可分为25种,其中有毒赤潮甲藻占13种;3个水期共计优势甲藻10种,其中9种为赤潮甲藻,有毒赤潮甲藻占5种;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第一优势甲藻均为赤潮甲藻,分别为凯伦藻(Karenia sp.)、四齿多甲藻(Peridinium quadridentatum)和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同一站点不同水期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小,空间上无机氮磷营养盐两端站点质量浓度高,中间站点质量浓度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H_(4)^(+)-N、NO_(3)^(-)-N及NO_(2)^(-)-N是影响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优势赤潮甲藻分布与水温、盐度、无机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总体而言,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尤其是优势赤潮甲藻,对无机氮磷营养盐响应最为密切。本研究调查结果可作为三亚湾浮游甲藻种类分布统计数据的补充,并为分析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监测该海域甲藻赤潮风险程度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水环境因子 赤潮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梅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17
作者 冷天泽 郭卓然 +2 位作者 邵倩文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其成为半封闭式人工海湾。通过对梅山湾内外海域采集到的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共鉴定出37种甲藻孢囊,其丰度介于237~1054 cysts/g。甲藻孢囊平均丰度湾内高于湾外,推测是筑堤后湾内水动力减弱,悬浮物质浓度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水中颗粒物质沉积速率降低和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调查海域甲藻孢囊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63~2.47,均匀度指数介于0.58~0.82,两者湾外均显著高于湾内,反映出湾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弱,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共检出16种赤潮种和9种有毒甲藻孢囊,产毒种及赤潮种丰度和种类占比湾内都高于湾外,优势种有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美利坚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americanum)、透镜翼甲藻(Diplopsalis lenticu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筑堤效应”加剧了湾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的差异性,也加重了湾内有毒有害赤潮发生的风险,故应重视对湾内有毒有害甲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筑堤效应 半封闭人工海湾 甲藻孢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福建近海一次链状裸甲藻赤潮过程、成因和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李光毅 刘保清 黄龙展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4,共12页
本文于2017年6月9-15日对发生在福建省惠安县近岸海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过程进行研究,共布设6个站位开展7个航次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并选取同年6月6日的水质和3月、11月的浮游植物数据同赤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本文于2017年6月9-15日对发生在福建省惠安县近岸海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过程进行研究,共布设6个站位开展7个航次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并选取同年6月6日的水质和3月、11月的浮游植物数据同赤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甲藻包囊和养殖贝类的麻痹性贝毒(PSP)调查结果,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的关系,以期掌握养殖贝类体内PSP毒素的累积和排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时,天气晴朗,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4.2~26.8℃和30.4~33.2之间,营养盐含量较低,为贫营养水平,赤潮生物密度最高达到1.79×10^(6) cells/L,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和N/P以及链状裸甲藻的营养模式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而恶劣的气象条件是导致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域链状裸甲藻包囊平均密度为33.2 cysts/g,并有可能重新萌发成营养细胞,具有重新暴发赤潮的潜在性,需要引起重视。赤潮时牡蛎和贻贝短时间内即可富集高浓度的PSP毒素,并与赤潮生物的密度呈正比;低密度的链状裸甲藻也有可能引发PSP毒素超标;贻贝对PSP毒素具有富集快排出慢的特点,且富集能力远高于牡蛎,而排出速度则是明显较牡蛎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裸甲藻 赤潮 休眠包囊 麻痹性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宝玉 王广策 +5 位作者 张炎 韩笑天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片段 (含5 8S区 )为 631bp ,东海原甲藻的 (含 5 8S区 )为 5 5 2bp ;东海原甲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微小原甲藻相似程度较高 ,与甲藻属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较低 ;本文研究的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序列与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都较低并且在进化树上距离也较远。用ITS1或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用ITS + 5 8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海洋原甲藻 ITS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6
20
作者 罗立明 胡鸿钧 +4 位作者 李夜光 齐雨藻 吕颂辉 耿亚红 邓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子数据,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的具齿原甲藻应为同一个种.从基因库获取原甲藻的另外3个种nrD-NA ITS序列和8个种的18S序列,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8S序列用于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过于保守,而nrDNA ITS更适合于该种属界定的分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具齿原甲藻 NRDNA ITS NRDNA 18S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