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们”中的“这一个”与“另一个”——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中“两个母亲”人物谈 |
刘思谦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2
|
非先锋的先锋性──论田中禾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
张书恒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3
|
十七岁:个人切片与历史还原——田中禾《十七岁》阅读札记 |
刘军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1
|
|
4
|
大地之子的歌吟——田中禾小说论 |
刘永春
|
《平顶山师专学报》
|
2003 |
5
|
|
5
|
历史延展中的人性呈现——谈田中禾长篇小说《模糊》中的人性叙述 |
刘宏志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0 |
0 |
|
6
|
建构一种梦想的诗学——论田中禾的小说创作 |
李少咏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4 |
0 |
|
7
|
田中禾文学创作年表 |
徐洪军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8
|
建构一种梦想的诗学——论田中禾的小说创作 |
李少咏
|
《南腔北调》
|
2020 |
0 |
|
9
|
叙事与经验——以田中禾的小说为例 |
刘宏志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0
|
自由无羁 纯真自然——田中禾《落叶溪》的美学特征 |
曹建玲
|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2002 |
0 |
|
11
|
发达传媒时代小说叙事的困境与出路——以田中禾的近作为例 |
刘宏志
|
《语文知识》
|
2012 |
0 |
|
12
|
现代知识者的创伤记忆与文学想象——解读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 |
李少咏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3
|
来自民间的神话——简评田中禾的长篇小说《匪首》 |
巫晓燕
|
《平顶山师专学报》
|
2003 |
0 |
|
14
|
“民族的现代派”与当代作家的叙事维度——从田中禾的小说谈起 |
刘宏志
|
《南腔北调》
|
2021 |
0 |
|
15
|
变革时代中国农村的深刻剖析─—试论田中禾的小说创作 |
王敏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16
|
发现一片新大陆——田中禾近作片谈 |
吴秉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7
|
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 |
梅蕙兰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18
|
沉沦·困惑·悲愤——评田中禾近作三篇 |
宋遂良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19
|
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 |
梅惠兰
|
《中州大学学报》
|
1997 |
1
|
|
20
|
文学是人们修正自身的理想图像——读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 |
墨白
|
《南腔北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