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6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防木霉菌T43对玉米茎腐病及土壤中茎腐病菌数量的影响
1
作者 邱新月 魏甜甜 +4 位作者 许蓉 靳彦卿 王建明 张作刚 姚艳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3,共6页
为明确生防木霉菌T43不同施加次数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中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数量的影响,将浓度为2.5×10^(5)CFU/mL的禾谷镰孢菌孢子悬浮液施加到灭菌土壤中,1周后种植玉米种子,同时,分别向各盆栽土壤施加... 为明确生防木霉菌T43不同施加次数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中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数量的影响,将浓度为2.5×10^(5)CFU/mL的禾谷镰孢菌孢子悬浮液施加到灭菌土壤中,1周后种植玉米种子,同时,分别向各盆栽土壤施加浓度为2.5×10^(5)CFU/mL的木霉菌T43孢子悬浮液1~2次,2次施加时间的间隔为1周。每隔1周进行病情统计,计算盆栽玉米植株的病情指数和玉米茎腐病的防效,并采用稀释涂布法对土壤中木霉菌T43和玉米茎腐病菌的数量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第9周时木霉菌T43处理2次的盆栽玉米茎腐病的病情指数为19.44,对茎腐病的防效达到72.00%;在0~9周内,玉米生防木霉菌T43的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单独施加茎腐病菌的对照组数量在第7周达到峰值,为1.83×10^(8)CFU/g;木霉菌T43施加2次后,土壤中的木霉菌数量也在第7周达到峰值,为1.50×10^(8)CFU/g。与对照组相比,木霉菌T43处理2次的防治效果最好,第7周时玉米茎腐病菌的数量仅有4.33×10^(7)CFU/g,相较于病原菌对照减少了76.34%。综上,木霉菌T43可有效地防治盆栽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且能够抑制盆栽土壤中茎腐病菌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木霉菌 玉米 茎腐病 病菌数量 生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链霉菌17-7生理生化功能研究
2
作者 李岚岚 戴利铭 +4 位作者 施玉萍 蔡志英 熊延林 李云 刘一贤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5,共7页
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储备生防菌资源,研究了生防链霉菌17-7的生理生化功能。通过Ashby无氮培养基选择培养法、溶磷圈法、Nessler's试剂显色法、CAS平板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定性检测该菌株的固氮能力、溶磷能力、产氨能力、产铁... 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储备生防菌资源,研究了生防链霉菌17-7的生理生化功能。通过Ashby无氮培养基选择培养法、溶磷圈法、Nessler's试剂显色法、CAS平板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定性检测该菌株的固氮能力、溶磷能力、产氨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产吲哚乙酸能力;在CAS平板检测法定性检测基础上,使用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CAS检测液显色反应测定D_(630nm),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发酵液中铁载体含量;在Salkowski比色法定性检测基础上,基于LC-MS/MS激素分析方法定量检测链霉菌17-7菌株发酵液中9大类激素含量。结果表明,生防链霉菌17-7具有固氮能力、产氨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产吲哚乙酸能力;定量检测出该菌株发酵液中铁载体浓度为(33.146±0.005)μg/mL,检测出该菌株发酵液中含有36种激素,包括1种脱落酸、17种生长素、11种细胞分裂素、1种乙烯类、1种赤霉素、3种茉莉酸、1种褪黑素、1种水杨酸,发酵液中检测到的生长素类激素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5种激素也是属于生长素类,分别是L-色氨酸、氧化吲哚乙酸、吲哚-3-乳酸、吲哚乙酸、吲哚,含量分别为852.449、750.033、268.721、188.3586、180.467ng/mL。综上所述结果表明,生防链霉菌17-7对植物具有促生和抗逆作用,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 链霉菌 作用 抗逆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3
作者 丁晓 宋雨 +3 位作者 习平根 李敏慧 姜子德 孔广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鉴定新发生的荔枝褐斑病病原种类,并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生防菌的筛选,为该病发生规律研究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0月采集荔枝幼树褐斑病叶片,采用病组织分离获得菌株GZ1并依据柯赫氏法则确定其致病性。通... 【目的】鉴定新发生的荔枝褐斑病病原种类,并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生防菌的筛选,为该病发生规律研究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0月采集荔枝幼树褐斑病叶片,采用病组织分离获得菌株GZ1并依据柯赫氏法则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比较及内转录间隔序列(ITS)、β−微管蛋白基因(Tub2)、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基因(rpb2)的多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在不同碳源、温度、pH等培养条件下,测定GZ1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XX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BS对GZ1的抑制效果。【结果】菌株GZ1是荔枝褐斑病的致病菌,其种名为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Drechsler)K.J.Leonard&Sugg。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7,能利用多种碳源且蔗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B.subtilis XX和B.velezensis BS均对该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本研究报道了嘴突凸脐蠕孢引起荔枝褐斑病,为荔枝新病害,研究为嘴突凸脐蠕孢引起的荔枝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褐斑病 嘴突凸脐蠕孢 病原鉴定 生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根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潜力评价
4
作者 曾鲸津 赵浩宇 +1 位作者 刘江 卢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筛选番茄镰刀菌(Fusarium spp.)根腐病的高效拮抗菌株,本研究从大棚番茄根腐病发生区的健康番茄根际土壤分离菌株,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关键拮抗菌的分类地位及拮抗性进行鉴定评估,并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测定... 为筛选番茄镰刀菌(Fusarium spp.)根腐病的高效拮抗菌株,本研究从大棚番茄根腐病发生区的健康番茄根际土壤分离菌株,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关键拮抗菌的分类地位及拮抗性进行鉴定评估,并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测定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从设施发病区健康番茄根际土中获得93株分离菌,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得到7株拮抗菌,通过定性、定量检测发现菌株MS06拮抗效果最强,具有养分活化、分泌IAA、产铁载体、降解纤维素和蛋白等特性。形态学、16S rRNA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MS06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将菌株MS06的发酵液应用于盆栽、大田试验,番茄镰刀菌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0、4.87%,病情指数分别为0、1.87,相对防效分别为100.00%、80.21%,推测其抑菌机理为通过分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溶解尖孢镰刀菌的细胞壁和菌丝,使其失去侵染能力,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MS06具有优良的生防功能,其菌剂的田间应用对番茄镰刀菌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或可作为番茄益生拮抗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贝莱斯芽孢杆菌 镰刀菌根腐病 拮抗菌 生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F2和T39对国槐根茎腐烂病菌的生防能力比较
5
作者 赵晓彤 王桂清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为了利用木霉生防菌有效防控国槐根茎腐烂病,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玻片培养法比较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a)SMF2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T39对引起国槐根茎腐烂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 为了利用木霉生防菌有效防控国槐根茎腐烂病,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玻片培养法比较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a)SMF2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T39对引起国槐根茎腐烂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多隔镰刀菌(F.decemcellular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F.keratoplasticum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木霉对镰刀菌的作用方式,一是营养和空间竞争,SMF2对5种镰刀菌的拮抗能力趋同,第4天时拮抗系数均达Ⅱ级;而T39对五者的拮抗能力不同,其中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作用较强,第4天时拮抗系数为Ⅱ级、第10天时达Ⅰ级,对木贼镰刀菌的作用较弱,第10天时拮抗系数为Ⅲ级。二是抗生作用,T39和SMF2不仅可引起镰刀菌的溶菌现象,而且其PD培养液的正丁醇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 50仅为193.6 mg·L^(-1)、187.39 mg·L^(-1)。三是重寄生作用,SMF2主要表现为缠绕或侵入,而T39不仅有缠绕,还可引起镰刀菌菌丝缢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枝木霉SMF2 哈茨木霉T39 镰刀菌 国槐根茎腐烂病 生防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提高小麦耐盐性机制的研究
6
作者 梁书源 文卿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67-69,共3页
研究旨在探讨生防菌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机制,为应对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试验设计方面,设置了4个试验组:3盐2石基质不浇菌组、3盐2石基质浇菌组、3黄2石基质不浇菌组和3黄2石基质浇菌组。以某种小麦幼苗... 研究旨在探讨生防菌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机制,为应对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试验设计方面,设置了4个试验组:3盐2石基质不浇菌组、3盐2石基质浇菌组、3黄2石基质不浇菌组和3黄2石基质浇菌组。以某种小麦幼苗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过程中,定期测定小麦后期叶片高度和底叶高度,并采用ANOVA、线性回归及二次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生防菌对不同土壤基质中小麦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小麦生长后期,生防菌对3盐2石基质中小麦叶片高度和底叶高度的提升作用尤为显著,而在3黄2石基质中,这种促进作用则相对有限。同时发现,3黄2石基质较3盐2石基质更有利于小麦在盐胁迫环境下的生长。由此揭示了生防菌对不同土壤基质中小麦耐盐性相关生长指标的影响规律,为深入探究生防菌提高小麦耐盐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 小麦耐盐性 土壤基质 方差分析 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菌枯萎病拮抗菌LCQ1801的分离鉴定、生防作用及其在有机基质中的生长情况
7
作者 张瑶瑶 郑玉华 +5 位作者 孙建波 朱白婢 熊国如 李淑霞 彭明 李春强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为研制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控的拮抗型生物有机肥,本研究在海南省澄迈县分离到1株生防菌(LCQ1801),并以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其抑菌实验的结果表明,LCQ1... 为研制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控的拮抗型生物有机肥,本研究在海南省澄迈县分离到1株生防菌(LCQ1801),并以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其抑菌实验的结果表明,LCQ1801对Foc4有明显拮抗作用,抑菌率达65.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LCQ180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oc4分别与LCQ1801菌液和滤液共培养,发现Foc4菌丝畸形或破裂,并影响孢子萌发。利用平板实验和培养瓶培养实验研究LCQ1801在不同基质上的生长情况的结果表明:(1)在平板实验中,LCQ1801在动物粪便基质羊粪、猪粪和牛粪中生长良好,在鸡粪中生长较差;在植物基质麦麸、玉米粉、豆粕和水稻秸秆中,LCQ1801均能够生长,但在甘蔗渣和椰糠中生长较差。(2)在培养瓶培养实验中,在动物粪便基质牛粪、羊粪中LCQ1801生长最好(活菌数分别达到1.68×10^(10)、2.40×10^(10)个·g^(-1));在植物基质中,LCQ1801在水稻秸秆、豆粕和玉米粉中生长最好(活菌数分别达到3.22×10^(10)、2.49×10^(10)、2.17×10^(10)个·g^(-1)),而LCQ1801在这两种培养方式的椰糠基质中都几乎不生长。本研究结果为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材料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细菌 尖镰孢枯萎病 有机基质 物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茨木霉β-葡聚糖酶诱导、纯化及对黄瓜幼苗的促生防病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春林 李洪浩 +1 位作者 胡强 席亚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β-葡聚糖、麦麸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细胞壁作为唯一碳源诱导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h-30发酵产生β-葡聚糖酶,采用硫酸铵盐析和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对β-葡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以津...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以β-葡聚糖、麦麸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细胞壁作为唯一碳源诱导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h-30发酵产生β-葡聚糖酶,采用硫酸铵盐析和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对β-葡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以津研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探究β-葡聚糖酶对黄瓜幼苗抗性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影响及黄瓜常见土传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条件下木霉Th-30发酵产β-葡聚糖酶活性差异显著,经β-葡聚糖诱导发酵的粗酶液酶活性最高,发酵72 h时达75.63 U·mL^(-1);纯化的β-葡聚糖酶比活力为783.56 U·mg^(-1),是粗酶液的45.32倍;5倍液和10倍液β-葡聚糖酶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冠比和壮苗指数;β-葡聚糖酶10倍液处理对黄瓜立枯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猝倒病、黄瓜菌核病的防效为50.36%~8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Β-葡聚糖酶 分离纯化 黄瓜幼苗 生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丽 侯珲 +3 位作者 涂洪涛 黄天祥 柳友亮 袁洪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为探究生防菌对猕猴桃软腐病的作用,选用前期获得的3株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P2-1、耐盐芽孢杆菌PL7和多黏芽孢杆菌NL4)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猕猴桃软腐病接种和自然发病防治试验,并研究了3株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2-1、PL7和NL4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3.49%、74.82%和49.33%,P2-1的抑制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对接种猕猴桃软腐病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P2-1的效果最好,PL7次之,NL4最差;3株生防菌均能显著降低猕猴桃软腐病自然发病率,其中以P2-1处理的发病率最低;3株生防菌处理均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无影响;3株生防菌处理猕猴桃果实后,果实中基因PR1、PR5和SOD的表达显著上调。研究结果可为菌株P2-1、PL7和NL4开发为防治猕猴桃软腐病的生物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生防 贝莱斯芽孢杆菌 耐盐芽孢杆菌 多黏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生防菌群的构建及其生防效应
10
作者 尹志诚 顾佳颖 +1 位作者 李南羿 张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10,共10页
【目的】从猕猴桃本体分离获得生防细菌构建生防菌群,明确浙江临安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类群,探究生防菌群的生防效应,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从浙江临安猕猴桃种植区分离溃疡病菌并鉴定;基于健康、发病猕猴桃枝条内... 【目的】从猕猴桃本体分离获得生防细菌构建生防菌群,明确浙江临安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的类群,探究生防菌群的生防效应,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从浙江临安猕猴桃种植区分离溃疡病菌并鉴定;基于健康、发病猕猴桃枝条内生菌的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和R语言分析,以该病菌为靶标分离生防细菌,构建生防菌群;通过离体共培养和活体接种试验,验证菌群的生防效应。【结果】1)浙江临安的猕猴桃溃疡病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HY-05引起。枝条内生菌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与发病的猕猴桃植株相比,健康的猕猴桃枝条内部细菌群落之间更易形成积极的互作关系。2)基于R语言分析,从猕猴桃健康植株分离获得病原菌HY-05的拮抗菌株红树林动球菌ZC-3和蒙氏肠球菌ZC-5,以及ZC-3的益生菌嗜根寡养单胞菌ZC-6,构建成生防菌群。3)离体共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能抑制菌株HY-05的生长,其中以ZC-3、ZC-5和ZC-6构建的生防菌群效果最佳,抑制率达100%;植株活体试验中,添加各生防菌组合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其中以ZC-3、ZC-5和ZC-6构建的生防菌群处理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56.00%,与发病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发生自浙江临安的猕猴桃溃疡病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引起,从猕猴桃植株内分离获得的生防菌株构建的生防菌群经离体和活体实验证实具有实际生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宏基因组测序 R语言 生防 菌群构建 生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及其促生作用
11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2 位作者 兰成忠 刘晓菲 杨秀娟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13-18,共6页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重要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是目前预防该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不同生防菌平板生长共培养法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法,获得1组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木霉菌T05-49)。采用发酵液灌根法测定了复合生防菌(...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重要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是目前预防该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不同生防菌平板生长共培养法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法,获得1组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木霉菌T05-49)。采用发酵液灌根法测定了复合生防菌(NJ-1+T05-49)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促生作用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NJ-1和木霉菌T05-49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78.92%、66.46%和52.4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NJ-1和木霉菌T05-49发酵液相比,复合生防菌处理对病害的防效分别提高了18.75%和50.43%,株高和主根长度的增幅分别达9.22%、26.87%和8.58%、21.95%。复合生防菌处理21 d后,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9.10×10^(6)cfu·g^(−1)和20.83×10^(5)cfu·g^(−1),真菌数量仅为0.70×10^(3)cfu·g^(−1),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得到显著的增加。研究结果为复合生防菌(NJ-1+T05-49)在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上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复合生防 治效果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内生细菌Jaas ed1挥发性有机物的抑菌促生长作用
12
作者 林玲 罗晓宇 +2 位作者 王卿 张昕 邓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3-148,共6页
用二分格平皿对峙培养法测定生防内生细菌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土传病原真菌和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能抑制茄子黄萎菌微菌核的萌发,抑制率为85.5%。扫描电镜观察到挥发性有机物处理7 d后,西瓜枯... 用二分格平皿对峙培养法测定生防内生细菌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土传病原真菌和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能抑制茄子黄萎菌微菌核的萌发,抑制率为85.5%。扫描电镜观察到挥发性有机物处理7 d后,西瓜枯萎菌菌丝形态遭到破坏,菌丝表面粗糙,有明显塌陷区,部分菌丝干瘪,有的菌丝甚至消融断裂;而空白对照菌丝干净、饱满,其表面光滑、形态完整。挥发性有机物对茄子黄萎菌、西瓜枯萎菌、辣椒菌核菌等7种土传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23.1%~89.8%之间。挥发性有机物能促进拟南芥的生长,拟南芥单株鲜重是空白对照的2.7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菌株Jaas ed1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再经气质联用仪分析其组分,发现该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包含苯甲醛、壬醛、2,6-二甲基-十一烷、反式-2-十一烯酸、十八烯酸-3-(十八烷基氧基)丙酯、2-甲基二十六烷、三十四烷、15-二十九烷酮等19种有机化合物。综上所述,菌株Jaas ed1能产生抑制土传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挥发性有机物,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具有开发为生防产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细菌 挥发性有机物 抑菌活性 长活性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
13
作者 宋波 文国琴 何瑶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57-2764,共8页
【目的】探究生防芽孢杆菌发酵液对芒果病原菌的生防效果,为芒果采后真菌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菌丝尖端切割法从霉变芒果中分离到1株真菌(MG-05),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平板... 【目的】探究生防芽孢杆菌发酵液对芒果病原菌的生防效果,为芒果采后真菌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菌丝尖端切割法从霉变芒果中分离到1株真菌(MG-05),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多粘类芽孢杆菌(SWP-1)、地衣芽孢杆菌(SWB-1)、解淀粉芽孢杆菌(SWB-2)、枯草芽孢杆菌(TEB-1)4种芽孢杆菌对该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霉变芒果分离得到1株真菌,命名为MG-05,经鉴定为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将菌株MG-05的菌丝接种到芒果表皮上,会引起芒果病变,并且将菌株MG-05回接到霉变芒果上可分离出相同菌株,说明所分离的MG-05菌株是引起芒果采后霉变的病原菌。芽孢杆菌(TEB-1)菌株对菌株MG-05的抑制效果最好,菌株SWB-2次之,抑菌率分别为(51.22±0.51)%和(41.46±0.45)%。4种芽孢杆菌经PDB培养基摇瓶发酵4 d后,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菌株MG-05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发酵液浓度为10%时,枯草芽孢杆菌TEB-1发酵液对芒果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1.60±0.55)%,较生防菌SWP-1、SWB-1和SWB-2的抑制率高(8.03±0.72)%、(5.47±0.22)%和(25.19±0.40)%。【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SWB-2)和枯草芽孢杆菌(TEB-1)对芒果病原菌MG-05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可为芒果采后病原菌的生防菌剂提供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炭疽病 芽孢杆菌 生防 平板对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假单胞菌FD6中小RNA cspA功能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肖垚 孙林夕 +4 位作者 李子寒 高子影 胡婕妤 朱宇昕 张清霞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28,共9页
生防假单胞菌FD6抑菌谱广,可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细菌小RNA参与调节细胞的不同生理过程,为探究生防假单胞菌FD6中小RNA cspA对生防相关性状表达的影响,从菌株FD6基因组中挖掘出3个同源小RNA cspA1、cspA2、cspA3,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 生防假单胞菌FD6抑菌谱广,可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细菌小RNA参与调节细胞的不同生理过程,为探究生防假单胞菌FD6中小RNA cspA对生防相关性状表达的影响,从菌株FD6基因组中挖掘出3个同源小RNA cspA1、cspA2、cspA3,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过量表达和插入突变的方法鉴定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cspA1、cspA2、cspA3的RNA序列长度分别为356、416、397 bp,均具有启动子和Rho-independent终止子。cspA1、cspA2、cspA3核苷酸相似性达66.35%,其基因与猪链球菌基因组中的cspA相似性达59%。cspA2、cspA3过表达可降低胞外蛋白酶的产生;cspA1、cspA2、cspA3过表达显著降低FD6的游动能力;cspA1、cspA2过表达及cspA3突变可降低嗜铁素的分泌;cspA2过表达促进FD6生物膜的形成,而cspA1、cspA2突变则导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综上,cspA1、cspA2、cspA3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不同生防表型,今后需进一步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假单胞菌 FD6 小RNA cspA 生防相关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鳞翅目害虫生防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示范
15
作者 王永芳 林永岭 +2 位作者 焦素环 王孟泉 董志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13-15,共3页
玉米穗腐病可增加玉米籽粒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影响我国玉米作为饲料品质的重要因素。穗部虫害与玉米穗粒腐及霉菌毒素含量密切相关,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是造成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控关乎玉米品质安... 玉米穗腐病可增加玉米籽粒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影响我国玉米作为饲料品质的重要因素。穗部虫害与玉米穗粒腐及霉菌毒素含量密切相关,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是造成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控关乎玉米品质安全的问题。对此,对作物生产中常用的几种生防药剂进行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控效果评价和筛选,并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防效优于常规化控,且优于同等用药条件下的化学防控效果,可以在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鳞翅目害虫 生防药剂 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有效抑制剑麻斑马纹病菌的生防细菌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会霞 郑肖兰 +4 位作者 易克贤 习金根 李慧 吴伟怀 陈河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剑麻斑马纹病是一种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导致剑麻出现叶斑、茎腐和轴腐的症状,对剑麻纤维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栽培措施为主,抗病育种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 剑麻斑马纹病是一种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导致剑麻出现叶斑、茎腐和轴腐的症状,对剑麻纤维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栽培措施为主,抗病育种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但是农业防治人工成本高,工人操作技术参差不齐;抗病育种难度大,周期长;化学防治受剑麻叶片表面带有蜡质层的影响,存在药液不易吸附的问题,而且大量施药也容易造成病原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因此,开发防治剑麻斑马纹病的生防菌资源,探索综合防控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烟草疫霉菌为靶标菌,通过五点对峙法筛选,获得2株生防菌PpHyHNCJ2和PpHyHNCJ5,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5.92%和83.10%。通过对烟草疫霉菌菌丝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均抑制了烟草疫霉菌菌丝的生长,生防菌对峙的烟草疫霉菌出现菌丝体膨大增粗、分枝畸形、缠绕等现象。基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进一步研究显示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均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很好地抑制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a)、大豆疫霉菌(P.sojae)、瓜疫霉菌(P.melonis)、棕榈疫霉菌(P.palmivora)、豇豆疫霉菌(P.vign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等11种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具有解有机磷能力、解无机磷能力、解钾能力、固氮能力和产铁能力,可为作物的良好生长提供条件。结果表明,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对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潜力,可为剑麻斑马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斑马纹病 烟草疫霉菌 生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生防菌剂对茶树炭疽病的影响及其抗病机理
17
作者 徐超 张红岩 +2 位作者 巫茂珍 皮珍珍 叶樟南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探讨了优良生防菌剂对茶树抗炭疽病能力的影响,并对其抗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JSNL001为茶树炭疽病的优良生防菌剂。JSNL001提高了茶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水平,可显著增强茶树细胞膜SOD和POD活性,有效保护茶树叶片细胞... 探讨了优良生防菌剂对茶树抗炭疽病能力的影响,并对其抗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JSNL001为茶树炭疽病的优良生防菌剂。JSNL001提高了茶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水平,可显著增强茶树细胞膜SOD和POD活性,有效保护茶树叶片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增强茶树的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菌剂 茶树 炭疽病 抗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基拉芽胞杆菌YB-1145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防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青祥 徐文 +6 位作者 董迁迁 夏明聪 张洁 孙润红 武超 吴坤 杨丽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4-893,共10页
为了寻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出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优良防效的菌株YB-1145。该菌株对假禾谷镰孢等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 为了寻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出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优良防效的菌株YB-1145。该菌株对假禾谷镰孢等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和gyr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生防特性研究表明,YB-1145具有分泌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IAA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室内盆栽防病试验与对照相比,1×10^(8) cfu/mL YB-1145菌悬液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6.1%,小麦根长提高了17.1%,株高提高了22.6%,鲜重提高了71.4%。YB-1145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PPO、CAT、PAL、POD和LOX等活性显著提高。以上研究表明,YB-1145菌株具有显著的抑菌促生等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特基拉芽胞杆菌 生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防治半夏软腐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欣悦 张华梦 +4 位作者 姚志鹏 王莹 陈雯 蒋春号 牛冬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7-108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实验室现有的生防细菌菌库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较高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为半夏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新的菌株资源。[方法]通过平板拮抗从实验室保存的300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拮抗效...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实验室现有的生防细菌菌库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较高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为半夏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新的菌株资源。[方法]通过平板拮抗从实验室保存的300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进一步测定拮抗菌株的水解酶活性和透明圈半径,通过对抑菌圈和透明圈半径进行统计赋值得到对半夏软腐病较高防治效果的复筛菌株。通过离体及温室防效试验验证复筛菌株对半夏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初筛得到20株对半夏软腐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测定抑菌圈、透明圈半径大小,按照统计结果对20株菌株进行赋值,结果显示5YN8、XZ231和7Ze3赋值分数最高,分别为11.0、11.0和10.5。经离体防效验证得到20株初筛菌株对半夏软腐病腐烂程度的不同影响,对比赋值大小及半夏块茎的腐烂程度发现建立的赋值体系与菌株的生防效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赋值分数越高,半夏块茎的生防效果越好。将筛选得到的赋值分数最高的3株生防菌株5YN8、XZ231与7Ze3进行温室防效验证,发现它们对半夏软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01%、79.55%和79.62%。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发现5YN8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XZ231和7Ze3均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5YN8、XZ231与7Ze3三株生防菌株能够有效防治半夏软腐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软腐病 生防菌筛选 菌种鉴定 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枯萎病生防细菌ZB36的分离鉴定及其定殖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露洋 高沛 +3 位作者 张涵 王留超 赵莹 文才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苦瓜枯萎病具有稳定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明确其在苦瓜植株上的定殖特性。【方法】从山东省淄博市耕作地采集土壤样品,以苦瓜枯萎病菌为靶标,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获得1株具有稳定拮抗活性的纯培养细菌...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苦瓜枯萎病具有稳定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明确其在苦瓜植株上的定殖特性。【方法】从山东省淄博市耕作地采集土壤样品,以苦瓜枯萎病菌为靶标,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获得1株具有稳定拮抗活性的纯培养细菌,命名为ZB36。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和gyrA保守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通过抗生素抗性标记法获得遗传特性和拮抗活性稳定的利福平标记菌株ZB36^(R),并对其在苦瓜上的定殖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菌株鉴定结果表明,ZB36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ZB36不仅对苦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高达74.76%,而且对苦瓜植株也具有显著促生作用,接种ZB36后苦瓜地上部鲜重和株高分别提高了28.65%和22.48%。定殖试验结果表明,ZB36在苦瓜根、茎和叶中均能定殖,且在接种后28 d仍能在这些组织中稳定定殖。【结论】贝莱斯芽孢杆菌ZB36不仅对苦瓜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和促生效果,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具备作为苦瓜枯萎病生防细菌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苦瓜枯萎病 生防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