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生境朝鲜淫羊藿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
1
作者 刘雪莲 张洺加 +3 位作者 孙祎晗 何文兵 石云龙 赵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目的]为探究朝鲜淫羊藿在种群构件水平上的生长特性,揭示生境对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分配特征、生长规律的影响。[方法]选择平欧榛林、杨树林和松树林3个不同栽培生境,测定和分析朝鲜淫羊藿果实成熟期各构件的生物量特征、生物量... [目的]为探究朝鲜淫羊藿在种群构件水平上的生长特性,揭示生境对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分配特征、生长规律的影响。[方法]选择平欧榛林、杨树林和松树林3个不同栽培生境,测定和分析朝鲜淫羊藿果实成熟期各构件的生物量特征、生物量分配、构件生长规律。[结果]平欧榛林生境朝鲜淫羊藿茎生物量(0.4868 g)、叶生物量为(1.0814 g)、果生物量(0.2505 g)、分株总生物量(1.8214 g)均显著高于杨树林、松树林生境。茎生物量分配以杨树林生境最高为32.64%,松树林次之,二者显著高于平欧榛林;叶生物量分配平欧榛林最高(59.41%),但3种生境差异不显著;果生物量分配平欧榛林(13.77%)最高、杨树林次之,松树林分配最小为9.18%。松树林生境朝鲜淫羊藿种群数量特征表型可塑性大,平欧榛林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相对稳定,生境对叶、果、分株总生物量及叶生物量分配影响大。不同生境朝鲜淫羊藿各构件生物量及分配存在差异,且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种栽培生境下朝鲜淫羊藿种群各构件生物量与分株株高、分株总生物量间普遍存在线性同速生长规律,仅平欧榛林下茎生物量与株高、叶生物量与分株总生物量间呈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结论]朝鲜淫羊藿分株在生长与物质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和可调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淫羊藿 种群构件 分株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对五指毛桃植株生物量分配及营养成分组成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袁淑娜 潘剑 +4 位作者 黄坚雄 桂青 郑定华 蔡海滨 王秀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41-1650,共10页
通过搭建遮阴棚设置5个遮光率处理(0、30%、50%、70%、90%),分析不同光照强度下五指毛桃生物量指标的分配规律及各部分矿质元素组成特征、营养成分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五指毛桃生物量指标可塑性指数平均值为0.81,茎生物量占比受遮光影... 通过搭建遮阴棚设置5个遮光率处理(0、30%、50%、70%、90%),分析不同光照强度下五指毛桃生物量指标的分配规律及各部分矿质元素组成特征、营养成分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五指毛桃生物量指标可塑性指数平均值为0.81,茎生物量占比受遮光影响较小,果生物量及其占比受遮光影响较大,90%遮光率处理一年生五指毛桃植株不结果;50%遮光率处理五指毛桃植株果生物量占比最高;遮光会增加五指毛桃植株常量元素中氮和钾的含量,降低钙和磷的含量;五指毛桃植株钙磷比变化范围为1.65~6.32,果实钙磷比较低,叶片钙磷比较高;微量元素中,铁含量受遮光影响最大;70%和90%遮光率处理五指毛桃叶片、茎秆和果实中铁含量较对照降低65%以上;遮光处理五指毛桃叶片粗蛋白含量范围为13.91%~16.82%,果实粗蛋白含量范围为12.22%~16.46%;叶片和果实粗纤维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和17.33%;全光照种植五指毛桃果实中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3.30%;遮阴显著降低五指毛桃叶片、茎秆和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但五指毛桃叶片和果实中的多酚含量在30%遮光率处理下达到最高。综上,以采收种子进行种苗繁育为主的生产不适宜在荫蔽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可以用50%遮光种植,以提高结实率。同时遮阴会改变五指毛桃各部位养分积累和组成比例,在用其叶片、茎秆和果实作饲料原料时应注意五指毛桃种植环境对其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合理进行各养分比例调整。而利用其叶片作为饮料原料时,以种植在30%遮光率环境中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毛桃 遮阴 生物量分配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稀土尾砂地猴樟幼苗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志琪 张海娜 +2 位作者 刘佳丽 鲁向晖 杨宝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为探究氮添加对稀土矿尾砂地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1年生猴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铵钙作为氮肥(含N 15%),设置3种氮肥水平(CK(0)、N1(1.8 g·株^(-1))、N2(3.6 g·株... 为探究氮添加对稀土矿尾砂地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1年生猴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铵钙作为氮肥(含N 15%),设置3种氮肥水平(CK(0)、N1(1.8 g·株^(-1))、N2(3.6 g·株^(-1))),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猴樟幼苗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和NSC等指标的差异,探讨稀土尾砂地猴樟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发现:稀土尾砂地氮添加均增加了猴樟幼苗不同组织的生物量积累,其中N1处理下叶生物量、冠层生物量分别较N2处理下显著提升了44.75%、57.43%(P<0.05);N2处理下叶比重分别较CK、N1处理显著提升了123.53%、15.85%(P<0.05)。不论是粗根(直径>2 mm),还是细根(直径≤2 mm),氮添加均显著增加了植物的根长和根表面积(P<0.05),其中N1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P<0.05);N2处理下的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高于CK与N1,且与CK显著差异(P<0.05)。对NSC来说,N1处理提升了叶、茎中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而N2处理下细根NSC质量分数分别比CK、N1显著降低了46.49%、28.61%。综上,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宜选用1.8 g·株^(-1)硝酸铵钙氮肥对猴樟幼苗进行施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砂 氮添加 猴樟 根系生长 生物量分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分密度对套种闽楠树型、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连晓倩 田云龙 +4 位作者 黄健 钟兆全 周垂帆 黄伟 吴鹏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树型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杉木近成熟林林分质量精准改造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75株·hm^(-2)、570株·...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树型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变化规律,为杉木近成熟林林分质量精准改造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75株·hm^(-2)、570株·hm^(-2)、630株·hm^(-2)和810株·hm^(-2)等4个间伐保留密度处理,分别进行林下套种900株·hm^(-2)闽楠形成杉阔复层林,测定分析林下套种5 a后闽楠冠型、侧枝长度、分枝角、叶片形态、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值,以及侧枝、茎干和叶片不同器官生物量等主要适应性生长指标的差异,探讨林分密度对林下套种闽楠树冠形态特性、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低林分密度(375株·hm^(-2)和570株·hm^(-2))杉木下套种的闽楠2级侧枝长、1级和2级侧枝密度大于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闽楠叶片的叶面积、比叶面积表现出随着杉木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杉木林分密度375株·hm^(-2)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杉木林分密度810株·hm^(-2),相差80.97 cm^(2)和10.43 cm^(2)·g-1;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均高于375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低林分密度下(375株·hm^(-2)和570株·hm^(-2))套种的闽楠下层树冠叶片、总叶片生物量、以及侧枝和茎干生物量均显著大于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p<0.05)。375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通过增加株高,促进侧枝生物量积累;810株·hm^(-2)林分密度处理下,闽楠减少对株高的投资,从而增加叶片生物量的积累。[结论]在低林分密度(375株·hm^(-2)和570株·hm^(-2))下,林下光照充足有利于闽楠生物量积累,侧枝生长,其生长状况较好;在高林分密度下(630株·hm^(-2)和810株·hm^(-2)),闽楠可通过促使叶片长度变长,增大叶片比叶面积,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等变化来增强光捕获能力,从而适应光照资源不足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异龄复层林 林下套种 间伐保留密度 侧枝生长 生物量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赫 顾雪莎 +5 位作者 周驰宇 李瑞连 王丹 蔡年辉 许玉兰 陈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为揭示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分别以苗龄为6个月(处理1)、10个月(处理2)、14个月(处理3)、18个月(处理4)、30个月(处理5)的云南松苗木为试验材料进行统一平茬,分别于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使... 为揭示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分别以苗龄为6个月(处理1)、10个月(处理2)、14个月(处理3)、18个月(处理4)、30个月(处理5)的云南松苗木为试验材料进行统一平茬,分别于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使用全株收获法收获后测定单株、主根、侧根、茎、萌条、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计算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平茬后随时间变化,不同处理间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差异在缩小。苗龄较小的处理(1、2、3)均表现为:开始时萌条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大且随苗龄的增加萌条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表现为:萌条>茎>主根>侧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从平茬后240 d开始,处理1与处理2、3、4间差异不显著。平茬也改变了苗龄较大的处理(4、5)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模式,60 d表现为:主根>茎>侧根>萌条,120~300 d表现为:茎>主根>萌条>侧根,而从360 d开始,处理4和处理5的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模式逐渐转变为与处理1、2、3相一致,即表现为:萌条>茎>主根>侧根。综上所述,平茬可以通过利用植物补偿生长的特性来改变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平茬改变了不同平茬苗龄云南松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促进了苗木的萌蘖;不同平茬苗龄苗木随时间推移,云南松的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生物量分配模式均表现为萌条生物量分配最大。本试验表明,苗龄较小的处理(1、2)进行平茬效果较好,是较适宜的平茬苗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平茬 苗龄 生物量分配 萌条 苗木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阔叶树种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非凡 李雪琴 +3 位作者 武盼盼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依次为青冈>米老排>南岭栲>云山青冈>木荷>闽楠。(2)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其中青冈根生物量占比最大(39.9%),米老排茎生物量占比最大(45.0%),闽楠叶生物量占比最大(49.2%)。(3)不同树种幼苗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表明幼苗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和叶。除木荷外,其余树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4)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多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6种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存在差异,同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呈现出等速生长规律。各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下估算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根冠比 阔叶树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方美 姜川 +6 位作者 曾小玲 任燕 金艳强 冯德枫 陈远洋 刘成刚 陈殊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79-9390,共12页
林下植被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对森林生物量的贡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热带地区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季节变化势必会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影响。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常规管理胶林(CR)、自然恢复胶林(NR)、人工... 林下植被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对森林生物量的贡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热带地区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季节变化势必会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影响。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常规管理胶林(CR)、自然恢复胶林(NR)、人工恢复胶林(AR)、香蕉林(BP)以及次生林(SF)五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季节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调查到灌木50种,分属于31科41属;草本88种,分属于45科79属,且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多,占草本总种数的60%以上。灌木主要以豆科植物为优势类群,草本则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2)相比SF和人为干扰较少的NR及AR,人为干扰较大的CR和BP显著改变了旱季和雨季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类群的分布,并降低了林下植被群落的平均高度、盖度、多样性及总生物量和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同时,CR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显著高于SF、NR和AR,而草本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3)草本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物量相较于灌木更容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CR草本群落的盖度和高度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SF多年生草本的Pielou指数和一年生草本多样性雨季显著低于旱季。此外,所有橡胶林分的林下植被及其草本层的各生物量组分雨季显著高于旱季,而BP则呈相反趋势。灌木和草本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无明显季节变化,但雨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本植物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这得益于多年生草本的较大贡献。综上所述,热带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季节变化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分配具有一定影响。研究将为热区人工经济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林下植被多样性 生物量分配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分配初步研究
8
作者 张双印 赵保成 +6 位作者 赵登忠 周伟 任斐鹏 付重庆 郑航 郑学东 徐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202,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三江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区域。利用长江南源当曲水系源头、干流、支流区域3种不同覆盖度5次重复采样共45个样方的草地生物量,初步分析了长江南源的... 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三江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区域。利用长江南源当曲水系源头、干流、支流区域3种不同覆盖度5次重复采样共45个样方的草地生物量,初步分析了长江南源的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地上地下分配比差异。结果表明,越靠近源头(海拔升高),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越低,长江南源当曲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在21.12~850.61 g/m^(2)之间,草地地下生物量在50.34~6810.68 g/m^(2)之间,且草地覆盖度越高,生物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越明显。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都<0.5,且草地覆盖度越高,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越低。研究对长江南源当曲的草地生物量分布及其分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了解三江源草地状态提供了前期探索和数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当曲水系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三江源草地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施奇 卢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衡。目前未发现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的评述,研究主要对叶内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生活型、叶型、叶大小、叶形状和叶含水量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1)探索全部或者部分支持构件与叶内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占比的支持结构是如何影响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的,各个支持结构在叶内生物量分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探索叶序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揭示光合构件在不同排列方式下进行碳收益过程中叶内生物量如何分配,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叶片水分养分输导过程对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又是如何;(3)探索叶柄及其他支撑结构与叶性状的作用关系;(4)探索叶经济谱(LES)作用范围,揭示LES是否包括叶片和叶柄的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 生活型 叶性状 响应机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对红砂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10
作者 李全刚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杨洁 王红永 李瑞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水氮供应的响应特征,对揭示不同水氮添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寻求最优的水肥供应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红砂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量(降水量减少30%、正常降水量、降水量增...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水氮供应的响应特征,对揭示不同水氮添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寻求最优的水肥供应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红砂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量(降水量减少30%、正常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氮添加[无氮添加(纯N 0 g/m^(2)·a),低氮添加(纯N 4.6 g/m^(2)·a),中氮添加(纯N 9.2 g/m^(2)·a),高氮添加(纯N 13.8 g/m^(2)·a)]条件下红砂幼苗生长及各器官干物质量。【结果】降水减少30%时,在中、低氮添加下,红砂幼苗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叶重比、叶根重比、源汇重比均会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在高氮添加下上述指标均受到抑制;在高氮添加下,红砂幼苗叶重比、叶根重比和源汇重比均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但根冠比呈现相反趋势。【结论】红砂幼苗对水氮耦合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且能够通过不同的水肥供应调整株高和基径的生长以及生物量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氮沉降 生物量分配 红砂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最优预估模型研究
11
作者 张岚棋 张娟 +3 位作者 黄云鹏 刘美利 范辉华 汤行昊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究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ensis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以及掌握更快捷、准确地估测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的方法,研究以1 a生福建含笑苗木为试验材料,采取整株收获法,测量苗木根、茎、叶以及单株的生物量,并以地径(D)、苗高(H)、地径... 为了探究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ensis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以及掌握更快捷、准确地估测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的方法,研究以1 a生福建含笑苗木为试验材料,采取整株收获法,测量苗木根、茎、叶以及单株的生物量,并以地径(D)、苗高(H)、地径与苗高的乘积(DH)、地径平方与苗高的乘积(D^(2)H)4个生长指标作为自变量,对生长指标与苗木生物量分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方程拟合福建含笑苗木各器官及单株生物量的预估模型,选取最优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为茎>根>叶,非光合器官生物量与生长之间相关性更强,体现了福建含笑苗期生存策略为集中投资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这除了能提高苗木自身传输效率,还有利于向垂直方向以及地下四周拓展营养空间,争夺土壤资源。D2H对于根、茎以及单株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而苗高对于叶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并且各器官最优拟合模型多为幂函数,其具有较大的决定系数和较小的估计值标准误差,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对不同变量应该合理选择与之最适宜的预测指标进行模型的拟合从而提高预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含笑 生物量分配 生长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的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12
作者 韦丹丹 罗轶 +2 位作者 马双成 郑健 林雀跃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6期674-685,共12页
目的:旨在探究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植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深入了解植株生长特性,以期为后续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植物标本信息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在广西境内设置10个调查点(遍及8个市县行政区)开展资源分布... 目的:旨在探究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植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深入了解植株生长特性,以期为后续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植物标本信息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在广西境内设置10个调查点(遍及8个市县行政区)开展资源分布调查。每个调查点随机选取3个以上植株,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数据,对比野生植株与栽培植株的生长指标差异,同时在个体水平上探究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地理因子、生长指标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野生薄叶红厚壳种群呈零星分布模式且多生长于林分下部;与人工栽培的薄叶红厚壳相比,野生薄叶红厚壳植株平均年龄为(14.47±1.74)a,平均地径为(8.28±0.53)mm,平均株高(75.68±5.10)cm,平均总生物量(43.31±5.96)g,上述生长指标远低于人工栽培植株;就生物量分配特征而言,各调查点植株茎生物量最大(56.48±18.79)g,茎质比均超过35%,而叶质比与根质比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因子及植株生长参数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发现根冠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根质比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茎质比与纬度、地径、株高、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叶质比与除海拔外的其余5种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地理因子对其生物量分配的整体解释度为23.2%,略高于生长参数(19.6%)。结论:广西境内薄叶红厚壳植株分布广泛,但资源总量逐渐减少,植株生长状况稳定。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存在显著的空间地理差异,除地理因子与生长因子外,生物量分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叶红厚壳 资源分布 生长特征 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种对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物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3
作者 胡雪花 贺梓晴 +1 位作者 康骏杰 赵倩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探讨混交对苗木生长的影响,选取杉木和火力楠幼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单种(MC)和火力楠单种(MM)为对照,设置根系不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NB-C、NB-M)、尼龙筛网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MB-C、MB-M)、塑料膜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PB-C、PB... 为探讨混交对苗木生长的影响,选取杉木和火力楠幼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单种(MC)和火力楠单种(MM)为对照,设置根系不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NB-C、NB-M)、尼龙筛网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MB-C、MB-M)、塑料膜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PB-C、PB-M)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苗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混种促进了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了根冠比,且对杉木的促进效果优于火力楠。在MB-C处理下杉木的根生物量显著高于PB-C处理(P<0.05),可能是养分可自由通过筛网,促进养分交流。混种促进了杉木叶的NSC合成,并提高了火力楠根和叶的NSC含量。杉木和火力楠幼苗叶的可溶性糖(SS)占比在60%以上,因为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与MC、MM相比,在NB-C、NB-M处理下,杉木叶的淀粉(ST)含量升高了60.20%,而火力楠叶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225.93%(P<0.05);火力楠根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93.52%(P<0.05),而杉木根的ST含量仅升高了2.70%。杉木叶SS含量与土壤速效磷(A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但火力楠总NSC含量与土壤碱解氮(A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杉木和火力楠混交能发挥生态位互补优势,提高根系养分吸收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调整自身碳资源的分配策略从而适应根系互作带来的土壤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淀粉 可溶性糖 火力楠 杉木 根系分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土壤对矿区先锋植物马桑生物量分配与根系构型的影响
14
作者 刀承娇 杜令攀 +4 位作者 徐翠 王晓艳 马鹏翔 祖艳群 阎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0,共7页
【目的】研究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对高磷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昆阳磷矿(高磷)和自然恢复次生林(中磷)的原位土壤,利用根箱试验研究马桑在高磷和中磷环境下的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变化,并... 【目的】研究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对高磷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昆阳磷矿(高磷)和自然恢复次生林(中磷)的原位土壤,利用根箱试验研究马桑在高磷和中磷环境下的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变化,并利用ImageJ软件分析马桑的根系参数。【结果】(1)高磷胁迫可显著降低马桑的生物量积累,具体表现为叶片数减少了64.2%,地上部生物量降低了19.1%。(2)高磷和中磷土壤条件下,马桑地下部生物量的差异不显著;但高磷可导致其根尖数、根表面积、比表面积、根系内部连接数和外部连接数均显著降低,根系分支拓扑指数也有所减小。(3)不同土壤磷水平改变了马桑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且地上部生物量与地下部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高磷土壤条件下,地下部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地上部生物量,最终表现为地下部生物量占比提高,占总生物量的55.0%。【结论】马桑倾向于通过增加地下部生物量的占比、增加根系粗壮程度、减少根系分支来适应高磷环境。研究结果为马桑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和退化富磷山地植物恢复和引种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桑 磷矿废弃地 生物量分配 根系形态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典型半寄生植物毛叶钝果寄生的生物量分配研究
15
作者 岳喜明 缪宁 +3 位作者 马瑞 李桾溢 陶琼 薛盼盼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为深入理解半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生存策略,对西南典型半寄生植物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和异速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长度(L)或基径(BD)为自变量的个体生物量(TB)回归模型:TB=0.0027L^(2.3077)... 为深入理解半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生存策略,对西南典型半寄生植物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和异速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长度(L)或基径(BD)为自变量的个体生物量(TB)回归模型:TB=0.0027L^(2.3077),TB=134.99BD^(3.334),TB=4.35L+8.34BD–183.85。结果表明,毛叶钝果寄生在幼龄和非幼龄阶段的生物量分配占比分别为叶>茎>吸器和茎>叶>吸器。在幼龄阶段,毛叶钝果寄生吸器和植冠(叶、茎和果实)间呈等速生长关系;在非幼龄阶段,各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完全符合异速分配理论,叶与吸器间的异速生长指数(1.01)显著高于异速分配理论的假设值(0.75)(P<0.001),而茎与吸器间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01)。毛叶钝果寄生独特的生物量分配模式以及异速生长特征有利于其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钝果寄生 半寄生植物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流江流域白花鬼针草生物量分配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16
作者 马雄忠 熊伟红 孙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2-862,共11页
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入侵植物扩张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研究以广西南流江河岸区典型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侵盖度划分微度(盖度≤15%)、轻度(15%<盖度≤30%)、中度... 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入侵植物扩张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研究以广西南流江河岸区典型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侵盖度划分微度(盖度≤15%)、轻度(15%<盖度≤30%)、中度(30%<盖度≤45%)、重度(45%<盖度≤60%)和极重度(盖度>60%)5种入侵程度,测定不同入侵程度下白花鬼针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格局、C∶N∶P化学计量特征及生长区土壤理化性质,以揭示白花鬼针草的适应策略及扩张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入侵程度白花鬼针草根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和极重度入侵下,茎生物量分配显著降低(P<0.05),叶生物量分配显著提高(P<0.05),平均根冠比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入侵程度加深,白花鬼针草根、茎、叶的N、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叶N、P平均质量分数为20.88、3.92 g?kg^(-1)。(3)根、茎、叶的C∶N和C∶P随入侵程度加深而显著降低(P<0.05),N∶P变化趋势不明显;叶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1.06、118.30、5.49。(4)白花鬼针草入侵程度与其根、茎、叶的N、P含量及土壤C、N、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随着入侵程度加深,白花鬼针草通过增加叶生物量、提高叶N和P含量来优化资源分配策略,并通过与土壤相互作用增加土壤C、N、P含量,形成有利于其快速入侵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程度 生物量分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白花鬼针草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17
作者 欧建德 欧家琳 康永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研究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幼树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将福建明溪4年生萌枝云南红豆杉,按萌枝相对高分成3个萌枝高度类型,调查分析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采用标... 研究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幼树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将福建明溪4年生萌枝云南红豆杉,按萌枝相对高分成3个萌枝高度类型,调查分析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分析其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不同类型幼树的发育规律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在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枝叶>茎、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低位类型的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茎、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比最大。幼树器官生物量间以及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类型不尽相同。不同类型根生物量与茎生物量间,根生物量、茎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有着相同异速生长指数。不同类型幼树同时存在等速生长、异速生长现象。不同萌枝类型间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差异显著,存在着丰富遗传变异。不同类型间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是各器官、各器官与枝大小之间异速生长和枝大小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萌枝类型间并不唯一,反映着不同类型幼树生长与适应策略。建议采用低位类型发展云南红豆杉原料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萌枝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葶苈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分析
18
作者 李凯 张丽辉 莫金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68-75,共8页
为了解葶苈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通过调查分析不同生境下葶苈生物量分配差异、表型可塑性及其繁殖和营养构件比,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了植物器官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不同生境下葶苈的分配规律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葶... 为了解葶苈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通过调查分析不同生境下葶苈生物量分配差异、表型可塑性及其繁殖和营养构件比,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了植物器官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不同生境下葶苈的分配规律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葶苈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在不同生境下具有显著差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花序生物量分配比最大,根部最小,基生叶的表型可塑性最高.不同生境下地上、地下及花序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葶苈生物量分配速率总体表现为花序>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生境下表现并不唯一,反应了葶苈生长与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葶苈 生物量分配 表型可塑性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附地菜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异速生长分析
19
作者 王俊苏 侯思宇 +1 位作者 张丽辉 韩德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90-94,共5页
为探究早春植物附地菜种群构件水平上的生长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其在不同生境下的生存策略及环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林下和路旁两个生境下附地菜植株生物量分配特征、异速生长关系及其不同生境间的差异进... 为探究早春植物附地菜种群构件水平上的生长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其在不同生境下的生存策略及环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林下和路旁两个生境下附地菜植株生物量分配特征、异速生长关系及其不同生境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附地菜植株在两种生境下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其增长规律呈幂函数增长或线性正相关,附地菜在不同生境下具有显著的资源分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地菜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处理对尾叶桉苗木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试验
20
作者 萧振华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为确定适宜在广西玉林市应用的尾叶桉苗木水肥管理模式,对尾叶桉无性系容器苗在不同水肥模式下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模式对尾叶桉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综合株高、地径2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 为确定适宜在广西玉林市应用的尾叶桉苗木水肥管理模式,对尾叶桉无性系容器苗在不同水肥模式下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模式对尾叶桉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综合株高、地径2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配来看,W2F3和W3F2模式的表现最好,推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这2种水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水肥模式 苗木生长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