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油精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顾帅 杨洪雪 +2 位作者 苗玮 许庆利 颜涌捷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0,共6页
主要介绍了催化加氢、催化裂解、乳化、催化酯化、分子蒸馏这5种生物油精制方法。由于生物油精制技术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如:催化裂解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催化剂容易结焦失活;乳化操作简单,但成本和耗能较多;催化酯化是一种... 主要介绍了催化加氢、催化裂解、乳化、催化酯化、分子蒸馏这5种生物油精制方法。由于生物油精制技术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如:催化裂解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催化剂容易结焦失活;乳化操作简单,但成本和耗能较多;催化酯化是一种较好的改性方法,但是改性后油的品质不高。这些都使生物油精制技术难以实现工业化。提出了一种在CO/H2O体系中精制生物油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精制 能源 精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P(C_6H_5)_3]_4均相催化精制生物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文志 黄锋 +2 位作者 陆强 邵伟 朱锡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采用四三苯基膦合钯为催化剂,对均相催化精制生物油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反应条件的影响和精制前后各组分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实验表明: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12h、反应压力5NPa、催化剂与生物油的比值0.002为较佳反应条件;经过... 采用四三苯基膦合钯为催化剂,对均相催化精制生物油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反应条件的影响和精制前后各组分的变化及其变化机理。实验表明: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12h、反应压力5NPa、催化剂与生物油的比值0.002为较佳反应条件;经过此条件精制后,酸、醛和碳碳双键含量(%面积)分别比原始生物油减少90%、88%和48%,酯含量(%面积)增加86%,酮、苯酚、聚糖和呋喃含量几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均相催化 生物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Rh,Pd,Ni/PPh_3均相催化精制生物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锋 李文志 +1 位作者 商丽敏 朱锡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1,共7页
研究4种均相催化剂RuCl2(PPh3)3、RhCl(PPh3)3、PdCl2(PPh3)2及NiCl2(PPh3)2各自对生物油催化加氢的活性,并对精制前后生物油中各类物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对醛、酮、酚及酸等转化均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RuCl2(PPh3)3可... 研究4种均相催化剂RuCl2(PPh3)3、RhCl(PPh3)3、PdCl2(PPh3)2及NiCl2(PPh3)2各自对生物油催化加氢的活性,并对精制前后生物油中各类物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对醛、酮、酚及酸等转化均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RuCl2(PPh3)3可将90%以上的醛加氢转化,并对50%以上的酚类支链中的C C加氢;RhCl(PPh3)3则可将约85%的酚类支链上的C C加氢;后两种催化剂除了对醛酚有一定的催化加氢作用外,对酸转化为酯也具有催化活性。实验中未发现结焦物生成,说明均相催化技术非常适合精制生物油这种高热敏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精制 均相催化加氢 RuCl2(PPh3)3 RhCl(PPh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甲酯体系酶催化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后处理精制工艺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键 杜伟 刘德华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0-374,共5页
乙酸甲酯代替甲醇作为酯交换的酰基受体,可避免甲醇和甘油对酶催化剂的损害.本工作根据乙酸甲酯体系制备生物柴油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生物柴油后处理精制工艺,并根据实验研究给出了可行的操作工艺参数及物料衡算,所得成品精生物柴油符... 乙酸甲酯代替甲醇作为酯交换的酰基受体,可避免甲醇和甘油对酶催化剂的损害.本工作根据乙酸甲酯体系制备生物柴油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生物柴油后处理精制工艺,并根据实验研究给出了可行的操作工艺参数及物料衡算,所得成品精生物柴油符合DINE 51606质量标准.应用化工模拟软件Pro/Ⅱ模拟计算了粗生物柴油精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精馏塔理论板数7~11块、塔顶绝对压力133~1333 Pa、回流比1.5~3.0是较优的减压精馏操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催化 生物柴油精制 乙酸甲酯 物料衡算 减压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液体燃料 被引量:38
5
作者 陆强 朱锡锋 +2 位作者 李全新 郭庆祥 朱清时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64-1071,共8页
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叙述了初级生物油的化学组成和燃料性质,指出生物油是一种复杂的含氧有机混合物,具有水分含量高、氧含量高、热值低、酸含量高、安定性差和化石燃油不互溶等独特的性质;针对这些... 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叙述了初级生物油的化学组成和燃料性质,指出生物油是一种复杂的含氧有机混合物,具有水分含量高、氧含量高、热值低、酸含量高、安定性差和化石燃油不互溶等独特的性质;针对这些性质,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生物油精制提炼方法,包括催化裂解、催化加氢、高温热解气过滤、添加助剂、催化酯化、柴油乳化以及制备富氢合成气与费托合成,并分析了各种精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快速热解 生物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锡锋 李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33-837,共5页
总结了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在原料预处理、热解工艺和生物油精制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原料预处理方面,介绍了干燥、烘焙、压缩成型和酸洗4种方法;在热解工艺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热解反应器类型,重点介绍了催化热解和混合... 总结了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在原料预处理、热解工艺和生物油精制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原料预处理方面,介绍了干燥、烘焙、压缩成型和酸洗4种方法;在热解工艺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热解反应器类型,重点介绍了催化热解和混合热解两种新工艺;在生物油精制方面,介绍了包括催化加氢、催化裂解、催化酯化和乳化等几种常用的生物油精制方法,并分析了各精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快速热解 液体燃料 生物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烯烃改性生物油酚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续来 Charles U.Pittman Jr. 朱锡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98-1404,共7页
选取生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愈创木酚、儿茶酚和苯酚为酚类模型化合物,以蒙脱土K-10负载的Cs2.5H0.5PW12O40为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苯酚/1-辛烯烷基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反应温度及物料摩尔比等因素对酚类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 选取生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愈创木酚、儿茶酚和苯酚为酚类模型化合物,以蒙脱土K-10负载的Cs2.5H0.5PW12O40为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苯酚/1-辛烯烷基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反应温度及物料摩尔比等因素对酚类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100℃范围内,30%Cs2.5H0.5PW12O40/K-10对苯酚烷基化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原料摩尔比为1时苯酚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最好.愈创木酚中甲氧基的位阻效应使其转化率在相同条件下比苯酚低很多,相应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也很低.儿茶酚与1-辛烯反应主要生成单羟基氧烷基化产物,100℃时选择性仍高达96%.升高温度有利于烷基化改性反应的进行,但产物中氧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生物精制 酚类化合物 杂多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质生物质热解油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铖 梅德清 +3 位作者 郭冬梅 戴鹏飞 杜家益 郭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将生物质热解油提质后的精制生物油按5%、10%和15%的体积比加入柴油中,配制混合燃料B5、B10和B15。在发动机不同负荷工况下,考察了精制生物油比例对混合燃料的当量比燃油耗、有效热效率、气缸压力及尾气排放等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生物质热解油提质后的精制生物油按5%、10%和15%的体积比加入柴油中,配制混合燃料B5、B10和B15。在发动机不同负荷工况下,考察了精制生物油比例对混合燃料的当量比燃油耗、有效热效率、气缸压力及尾气排放等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额定转速25%负荷时,随着精制生物油添加比例增加,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的当量比燃油耗升高,有效热效率降低,排气温度依次升高;在额定转速100%负荷时,随着精制生物油添加比例增加,混合燃料燃烧时缸内最大爆发压力依次下降,瞬时放热率峰值依次升高,燃烧始点滞后角度逐渐增加;此外,HC、CO和烟度排放均略有增加,但NOx排放略有减少。在小负荷工况下4种燃料HC和CO排放差异较大,因为该工况下更容易形成HC和CO;而大负荷工况时不同燃料的NO x和烟度排放差异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制生物 柴油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木材纤维自催化乙醇制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美云 徐永建 蒲文娟 《中华纸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79,共3页
重点论述了非木材纤维原料自催化乙醇制浆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提出对乙醇法制浆新的认识和观点:乙醇制浆并非单纯的制浆方法,更精确讲是植物纤维原料综合利用的多产品分离法。同时,结合近年来出现的能将所有可利用原料转化成生物燃... 重点论述了非木材纤维原料自催化乙醇制浆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提出对乙醇法制浆新的认识和观点:乙醇制浆并非单纯的制浆方法,更精确讲是植物纤维原料综合利用的多产品分离法。同时,结合近年来出现的能将所有可利用原料转化成生物燃料或化学品的生物精制技术,从成本和利润方面看:将生物精制技术同乙醇制浆结合起来是一条有发展前景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木材纤维 自催化 乙醇制浆 生物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木材纤维原料乙醇制浆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被引量:8
10
作者 蒲文娟 徐永建 张美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56,共5页
从乙醇制浆的优越性和目前我国造纸用纤维原料的现状两方面分析了非木材纤维原料乙醇制浆的发展前景。另外,从成本和利润方面考虑,指出了将生物精制技术同乙醇制浆结合起来将是一条适合造纸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非木材原料 有机溶剂 乙醇制浆 生物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微藻脂质代谢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翰 刘进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140-1160,共21页
真核微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脂质含量高,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食品等领域。然而,真核微藻生物能源成本偏高,其产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微藻,促进脂质的合成与积累,可提高微藻脂质生产的经济可行性... 真核微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脂质含量高,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食品等领域。然而,真核微藻生物能源成本偏高,其产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微藻,促进脂质的合成与积累,可提高微藻脂质生产的经济可行性。本文介绍真核微藻脂质代谢途径和关键酶基因,并总结了不同培养条件下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还探讨通过代谢工程调控脂质合成相关酶、转录因子和竞争途径等方法,以提高微藻脂质含量和调整脂肪酸组成。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可揭示脂质代谢中的关键节点和主效调控因子,有助于确定代谢工程的潜在目标。此外,基因工具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拓展可显著提高转化效率,实现对微藻底盘细胞的精准改造。通过重塑能量和碳代谢途径,可设计优化微藻脂质生物合成过程。在微藻遗传工具、基因编辑技术、代谢通路调控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于推动微藻脂质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微藻 生物精制 脂质代谢 能量代谢 合成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萃取:自然之趋势
12
《流程工业》 2003年第10期30-31,共2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70年代末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生物分离精制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超临界流体技术是因应人类对于能源危机的意识而崛起于80年代。更因为环保及其出众的萃取效果,而于90年代被大量运用于取代有机溶剂的萃取技术。
关键词 无溶剂萃取 生物分离精制技术 工作原理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linical Possibility to Make Use of P++ Strategy to Obtain Refined Biological Optim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13
作者 FU Yu-chuan AI Ping +1 位作者 YANG Yu-qiong LI Ping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2年第3期117-122,共6页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the better optim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ile P++ optimization strategy since the P+ curve shows a rather shallow maximum. In this paper, the P++ optimization strategy has been verifie...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the better optim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ile P++ optimization strategy since the P+ curve shows a rather shallow maximum. In this paper, the P++ optimization strategy has been verified by evaluating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plans for a T4 stage NPC patient in the situation where diffieuh compromise has to be made between probabilities for tumor control and normal tissue inju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luding the biological objective gEUD into the plan optimization couht decrease the mean dose of OAR. Theoretically, P++ optimization strategy could be helpfnl to find the refined optimization solution for radiation therapy planning. However, in clinical radiotherapy practice, disease situations will form restrictions to use the biological evaluation only. More factors including both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model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 planning evaluation process to aehieve a best clinical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therapy IMRT biological optimization P++ strategy plan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催化剂的脱硫过程石油馏分的生物精剂
14
作者 于恩邦 《国外油田工程》 1995年第2期23-26,共4页
生物催化剂脱硫过程(BDS)比传统精制厂的脱硫过程有许多优点,其中包括较低的投资与操作费用,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操作和不需要氢气等。生物技术用于烃加工工业(HPI)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至少有四十年的历史。他们只不过得到... 生物催化剂脱硫过程(BDS)比传统精制厂的脱硫过程有许多优点,其中包括较低的投资与操作费用,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操作和不需要氢气等。生物技术用于烃加工工业(HPI)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至少有四十年的历史。他们只不过得到有限的成果,只是改善了单一的处理性能。而没有一个人成功地开发出增加精制产品价值的生物技术基础过程。不管怎样,由于近期研究工作的突破和过去十年生物技术的进展,这种情况在今后五年内将会改变。把生物技术这一工艺应用于解决精制工业中的问题现在是可能的。专家收集了工程师唯一解决其它日用产品问题的生物加工万法,精制者能应用这些方法。由于精制工业不断变得更加复杂,作用更大,所以生物技术在医学和药剂工业之外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并且容易理解。作为结果,生物精制不是科学虚构出来的概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因此,在今后两三年内很有可能给精制提供成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催化剂 石油馏分 生物精制 脱硫
原文传递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3、CD40表达过程中PPD的影响作用
15
作者 王珂 黄瑾 +1 位作者 李淑芳 白金锡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5-256,共2页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3、CD40表达过程中PPD的影响作用王珂黄瑾李淑芳为继续对精制蛋白衍化物(PPD)在CD23、CD40表达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作进一步研究,期望为说明结核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提供依据,1...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3、CD40表达过程中PPD的影响作用王珂黄瑾李淑芳为继续对精制蛋白衍化物(PPD)在CD23、CD40表达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作进一步研究,期望为说明结核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提供依据,1995年9月~1996年4月对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单个核细胞 精制蛋白衍生物
原文传递
Whole genome analyses reveal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tween humans and dogs 被引量:1
16
作者 Xue Cao Wei-Peng Liu +8 位作者 Lu-Guang Cheng Hui-Juan Li Hong Wu Yan-Hu Liu Chao Chen Xiao Xiao Ming Li Guo-Dong Wang Ya-Ping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187-196,M0004,共11页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represents a heterogeneous collection of diseases with diverse levels of phenotypic,genetic,and etiologic variability,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genetic and biolo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represents a heterogeneous collection of diseases with diverse levels of phenotypic,genetic,and etiologic variability,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genetic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humans.Domestic dogs exhibit several OCD-like behaviors.Using continuous circling as a representative phenotype for OCD,we screened two independent dog breeds,the Belgian Malinois and Kunming Dog and subsequently sequenced ten circling dogs and ten unaffected dogs for each breed.Using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analyses,we identified 11 candidate genes in the extreme tail of the differentiated regions between cases and controls.These genes overlap significantly with genes identified in a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of human OCD,indicating strong convergence between humans and dogs.Through gene express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exploration,we found that two candidate OCD risk genes,PPP2R2B and ADAMTSL3,affected the density and morphology of dendritic spines.Therefore,changes in dendritic spine may underlie some common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thways shared between humans and dogs.Our study reveal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onvergence in OCD shared between humans and dogs,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domestic dogs as a model species for many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O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ircling behavior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Genetic convergence Domestic dogs
原文传递
Bio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carbon nanotubes due to ciliary motion 被引量:3
17
作者 Noreen Sher Akb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15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consequences of cilia motion are reflected by the CNTs nanoparticles. The problem is expressed in a symmetric channel with ciliated walls. Exact solutions of the governing flow problem are obtained ... In this paper, the consequences of cilia motion are reflected by the CNTs nanoparticles. The problem is expressed in a symmetric channel with ciliated walls. Exact solutions of the governing flow problem are obtained for pressure gradient, temperature and velocities of the fluid. Streamlines for the velocity profile are plotted to discuss the trapping phenome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ciliary motion symmetric channel.
原文传递
Mitochondrial selfish ele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novelties 被引量:2
18
作者 Liliana MILANI Fabrizio GHISELLI Marco PASSAMONT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87-697,共11页
We report the present knowledge about RPHM21, a novel male-specific mitochondrial protein with a putative role in the paternal inheritance of sperm mitochondria in 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 species wi... We report the present knowledge about RPHM21, a novel male-specific mitochondrial protein with a putative role in the paternal inheritance of sperm mitochondria in 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 species with doubly un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 (DUI). We review all the available data on rphm21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analyze in detail its female counterpart, RPHF22, discuss the homology with RPHM21, the putative function and origin, and analyze their polymorphis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s compatible with a viral origin of RPHM21 and supports its activity during spermatogenesis. RPHM21 is progressively accumulated in mitochondria and nuclei of spermatogenic cells, and we hypothesize it can influence 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 and sex- ual differentiation. We propose a testable model that describes how the acquisition of selfish fea- tures by a mitochondrial lineage might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emergence of DUI, and for the evolution of separate sexes (gonochorism) from hermaphroditism. The appearance of DUI most likely entailed the invasion of at least 1 selfish element, and the extant DUI systems can be seen as resolved conflicts. It was proposed that hermaphroditism was the ancestral condition of bivalves, a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DUI and gonochorism was documented. We hypothesize that DUI might have driven the shift from hermaphroditism to gonochorism, with androdioecy as transi- tion state. The invasion of sex-ratio distorters and the evolution of suppressors can prompt rapid changes among sex-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and DUI might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one of such changes in some bivalve species. If true, DUI would represent the first animal sex-determination system involving mtDNA-encoded prot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valve mollusc doubly uniparental inheritance (DUI) endogenized virus germ line gonochorism HERMAPHRODIT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