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60
1
作者 王琦 姜霞 +1 位作者 金相灿 徐玉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朱广伟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2,共7页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太湖6个样点,巢湖4个样点和龙感湖3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生物可利用磷(BAP)测定.北太湖表层沉积物的平均含量为259.5mg/kg,而西部湖区平均含量为114 6mg/kg,湖心区平均含量为40.6 mg/kg,而东太...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太湖6个样点,巢湖4个样点和龙感湖3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生物可利用磷(BAP)测定.北太湖表层沉积物的平均含量为259.5mg/kg,而西部湖区平均含量为114 6mg/kg,湖心区平均含量为40.6 mg/kg,而东太湖平均含量为50.7 mg/kg,呈显著北高南低的特点.巢湖西部湖区表层沉积物的BAP平均含量为 254.2 mg/kg,而东部湖区BAP含量降低为101.9mg/kg.龙感湖表层沉积物BAP平均含量为67.8 mg/kg.显著表明污染程度较高的湖区沉积物的BAP相应较高.BAP在沉积物中随深度呈指数降低,显示生物可利用磷在沉积作用下向稳定的非活性磷转化.夏季沉积物中的BAP由于生物活性的增强向溶解态活性磷转化过程增强,显示为较低的BAP含量.BAP 含量与水体溶解态活性磷呈正相关关系,且该相关性在BAP含量较低的样点好于高BAP的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太湖 巢湖 龙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可利用磷在地表径流中的流失和预测 被引量:21
3
作者 晏维金 章申 +2 位作者 吴淑安 蔡强国 唐以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7-506,共10页
本文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运用两种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化学浸提方法,在1.2mm·min^(-1)的大暴雨条件下,研究在施肥和未施肥两种情况下,BAP的径流流失方式和过程,并建立模型进行BAP的预测,结果表明,运用两种BAP的化学浸提方法... 本文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运用两种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化学浸提方法,在1.2mm·min^(-1)的大暴雨条件下,研究在施肥和未施肥两种情况下,BAP的径流流失方式和过程,并建立模型进行BAP的预测,结果表明,运用两种BAP的化学浸提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并具有1:1的线性相关关系;BAP的流失通过溶解态磷(DP)和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两种形态方式,随着降雨径流时间的延长,累积的BAP量呈对数式增加,径流流失的BAP量约占总磷量的25—30%;施肥能增加DP和BAP的流失量;通过模拟实验建立了BAP的预测模型: BAP=DP+BPP [DP]=(0.035×P_O×SL×t^(-0.2)×W^(0.5))/V [BPP]=1.19BPP_(soil)×SL并检验了BAP的预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磷 模拟降雨 预测方程 径流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径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1 位作者 吴丰昌 傅平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沉积物柱芯中BAP迅速降低,剖面变化比TP更为明显.各形态BAP与TP显著相关,除RDP与AAP外,其它形态BAP之间也显著相关.Olsen-P是评价红枫湖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指标.红枫湖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粘土及粉砂为主,湖心沉积物比河口粒度小.表层(0-5cm)沉积物中Olsen-P和AAP的含量与细组分(粘土)的比例呈正相关,而RDP、WSP与细组分呈负相关性,表明沉积物细组分对深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粒径 空间分布 深水湖泊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生物可利用磷的输出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扬 朱波 +3 位作者 汪涛 缪驰远 唐家良 周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2-547,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方式和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输出值越大.壤中流BPP浓度为地表径流BPP输出浓度的30%-45%;壤中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表径...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方式和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输出值越大.壤中流BPP浓度为地表径流BPP输出浓度的30%-45%;壤中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表径流和生物可利用磷(BAP)的输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水溶性磷(DP)输出无显著差异,BPP与BAP浓度比在80%以上;BPP主要通过泥沙以径流方式迁移,壤中流的少量泥沙是壤中流BPP迁移的主要途径;BAP输出浓度和径流量的关系显著相关.暴雨易引起BAP和泥沙的大量迁移,表明强度大的降雨可能给水体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壤中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官厅水库流域农田地表径流生物可利用磷流失规律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满湘 周成虎 +1 位作者 章申 张秀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30-69mm/39min),对官厅水库流域玉米地和休闲地地表径流泥沙和生物可利用磷(BAP)流失进行了初步研究. 累积泥沙产量受雨强、坡度和作物覆盖影响,变幅为305.1-24933.4g/10m2;径流平均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溶解态磷...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30-69mm/39min),对官厅水库流域玉米地和休闲地地表径流泥沙和生物可利用磷(BAP)流失进行了初步研究. 累积泥沙产量受雨强、坡度和作物覆盖影响,变幅为305.1-24933.4g/10m2;径流平均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溶解态磷(SP)浓度都超出水体允许临界值0.02mg/L,表明流域农田地表径流对库区水体存在潜在污染危害;径流累积BAP流失达0.08-4.804g/10m2,估算的农田径流BAP流失达0.49kg/(hm2.a)以上. 79.7%以上的BAP是颗粒态的. 研究结果有助于采取措施减少农田径流向库区输入生物可利用磷、准确地评估流域农业管理实践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官厅水库流域 农田 地表径流 流失规律 生物可利用磷 水环境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登岭 鲁巍 张晓健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研究细化了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方法,采用配水试验得出不同磷浓度与对应浓度下生长的P17菌最大菌落数N_(max)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试验测定的MAP产率系数为1.10×10~9CFU/μg PO_4^(3-)-P,MAP测定适用范围为0.5~10μg/L(以PO_4... 研究细化了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方法,采用配水试验得出不同磷浓度与对应浓度下生长的P17菌最大菌落数N_(max)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试验测定的MAP产率系数为1.10×10~9CFU/μg PO_4^(3-)-P,MAP测定适用范围为0.5~10μg/L(以PO_4^(3-)-P计)。经过分析提出MAP测定可以用第3,4天的P17菌落数最大值代替最大菌落数N_(max),减少了MAP测定工作量。对某市给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管网中MAP占总磷的百分比分析表明,微生物可利用磷与总磷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可利用磷 MAP 生物稳定性 生物检测 P17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的行为与入海通量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逸萍 胡明辉 +1 位作者 陈海龙 宋瑞星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9-274,共6页
于1995年3、5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 于1995年3、5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Cl2。可提取磷(MgCl2-P)含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并与叶绿素a以及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NaOH/NaCl可提取磷(NaOH/NaCl-P)随盐度增大按指数关系下降,其含量与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HCl可提取磷(HCl-P)在河口区的行为表现为保守混合。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入海通量约517t/a,其中潜在生物可利用磷(PBAP)的贡献为溶解活性磷(DRP)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磷 入海通量 九龙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玄武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进宝 刘凌 王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23,共5页
采用连续提取法(SMT法)和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南京玄武湖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中TP、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垂向分布,探讨了玄武湖不同深度沉积物的潜在释磷能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玄武湖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中TP含量分布差异... 采用连续提取法(SMT法)和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南京玄武湖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中TP、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垂向分布,探讨了玄武湖不同深度沉积物的潜在释磷能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玄武湖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中TP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沉积物中铁磷(Fe-P)和钙磷(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巨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玄武湖 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对巢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的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琳琳 朱燕 徐圣友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年第3期339-343,共5页
以巢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四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进行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测定。并通过沉积物—湖水体系的好氧厌氧模拟实验,研究添加菌剂对磷的释放或积聚的影响。结果表明:BAP含量与水体中的Chl-a、TP及TDP浓度显著相... 以巢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四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进行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测定。并通过沉积物—湖水体系的好氧厌氧模拟实验,研究添加菌剂对磷的释放或积聚的影响。结果表明:BAP含量与水体中的Chl-a、TP及TDP浓度显著相关,说明表层沉积物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能够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强度;好氧环境下,微生物作用有助于磷的积聚;而在厌氧环境下,微生物作用强化了磷的释放;在有菌、无菌厌氧释放实验结束后,BAP含量显著减少。表明微生物在磷的循环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可利用磷中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水管网中总磷、微生物可利用磷对细菌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登岭 倪国葳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对某市管网水取样研究了管网水中总磷(TP)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细菌在生长的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管网水中TP和MAP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悬浮菌、管壁生物膜和颗粒物的共同作用,管网水中的TP和... 对某市管网水取样研究了管网水中总磷(TP)和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细菌在生长的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长,管网水中TP和MAP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悬浮菌、管壁生物膜和颗粒物的共同作用,管网水中的TP和MAP含量均出现了上升的现象。管网水中总磷(2.93~21.66μg/L)和MAP(0.69~8.01μgPO43--P/L)含量均较高,分析各取样点TP、MAP与异养菌平板计数(HPC)的相关性表明,TP和MAP均不是该管网限制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细菌再生长 生物可利用磷 配水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磷
12
作者 杜虹 黄长江 +1 位作者 董巧香 李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95-799,共5页
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形态无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与调查海区沉积物粒径有关,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 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形态无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与调查海区沉积物粒径有关,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为湾内(除S1、S7站外)高于湾外的总体趋势。无机磷中以自生磷(Au-P)为主要存在形态,占总磷的47.3%,有机磷(OP)含量次之,占总磷的19.5%,铁结合磷(Fe-P)最低。其中,生物可利用磷(包括Ex-P、Fe-P、OP和部分Au-P)占TP的35.7%~83.0%,在国内外海湾中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林湾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中磷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超 冯士龙 +2 位作者 王沛芳 李晓晨 邹丽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93-1597,共5页
应用SMT法(The 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对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阶段污泥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污泥中生物有效磷的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态存在,占总磷... 应用SMT法(The 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对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阶段污泥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污泥中生物有效磷的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态存在,占总磷(TP)的61%以上;有机磷(OP)含量较低,仅为15%-35%;而在无机磷中,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是主要的赋存形态,占IP的60%以上.这表明污泥中的磷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TP与NAIP+O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60 7,p〈0.01),表明在不具备磷形态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TP的测定来预测污泥中磷的潜在生物有效性.污泥的理化性质和磷形态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pH是污泥理化性质中的重要指标,对污泥中磷的潜在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土地利用 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生物可利用磷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双 李敏 +2 位作者 张晶 曹琪 魏祥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784-12786,共3页
[目的]评价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磷的生物可利用性。[方法]利用柱状采样器分层采集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样品,测定生物可利用磷和总磷含量,并讨论各形态BAP间及其与TP的相关关系。[结果]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仅占总磷的0.10%~... [目的]评价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磷的生物可利用性。[方法]利用柱状采样器分层采集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样品,测定生物可利用磷和总磷含量,并讨论各形态BAP间及其与TP的相关关系。[结果]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仅占总磷的0.10%~8.66%。各种生物有效磷的含量次序为:AAP>Olsen-P>WSP>RDP。垂直方向上,AAP、Olsen-P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结论]AAP、Olsen-P与总磷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评价该湿地土壤的潜在释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鸭湖湿地 土壤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滩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物可利用磷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国浩 刘洋 +5 位作者 付强 高军 赵永强 曹迅 张莹莹 严金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78-2386,共9页
为探明滨海滩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影响,分析了滩涂由原生盐沼湿地转变为农田过程中土壤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部分BAP(速效磷(Olsen-P)、M3提取态有效磷(M3-P)、水溶性磷(WSP)及松散结合磷(Lo-P))含... 为探明滨海滩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影响,分析了滩涂由原生盐沼湿地转变为农田过程中土壤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部分BAP(速效磷(Olsen-P)、M3提取态有效磷(M3-P)、水溶性磷(WSP)及松散结合磷(Lo-P))含量、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滩涂由原生盐沼湿地转变为农田后,土壤TP、IP和OP含量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19%、12%、55%),IP/TP显著降低,OP/TP、OP/IP显著升高,OP累积速率明显高于TP和IP.转变为农田后,滩涂土壤BAP含量和赋存比例均显著升高,Olsen-P、M3-P、WSP和Lo-P含量分别提高282%、379%、275%、192%,赋存比例则分别提高205%、267%、217%、142%,BAP提高幅度远高于TP、IP和OP;各BAP与TP、IP、有机碳(TOC)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EC)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滩涂由原生盐沼湿地转变为农田的土地利用变化将极大提高土壤生物可利用磷水平,其环境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滩涂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可利用磷 围垦 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宗宁 龚莹 +4 位作者 李玉成 郑刘根 罗军 谢毫 王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6-351,共6页
研究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磷分布,并采用传统化学分析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含量。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正磷酸盐(DIP)和总磷(TP)浓度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一直保持... 研究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磷分布,并采用传统化学分析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含量。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正磷酸盐(DIP)和总磷(TP)浓度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一直保持在富营养化水平〔ρ(DIP)≥0.343 mg·L-1,ρ(TP)≥0.676 mg·L-1〕,上游的污水汇入是导致水体磷浓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中游污染源少而使磷浓度下降,下游农业面源与支流的汇入又使磷浓度有所增加。沉积物中4种BA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藻类可利用磷(AAP)含量、NaHCO3提取磷(Olsen-P)含量、水溶性磷(WSP)含量和易解吸磷(RDP)含量,其中沉积物w(AAP)和w(Olsen-P)与沉积物w(T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下游河段沉积物孔隙水中磷具有向水体迁移的趋势,说明这些沉积物磷有自孔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潜在风险。十五里河BA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DGT技术与传统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显著,因此DGT技术可作为今后十五里河BAP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 梯度扩散膜技术 水体 孔隙水 十五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盐碱区给水管网微生物可利用磷变化规律
17
作者 俎倩 李欣 +2 位作者 王亮亮 齐晶瑶 赵洪宾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698-700,735,共4页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分析认为该地区磷元素是水样中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生物可利用磷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细菌生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钦 李北罡 焦小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79-2384,共6页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流域5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种无机磷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预测黄河乃至渤海流域的营养状况、预防及...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流域5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种无机磷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预测黄河乃至渤海流域的营养状况、预防及科学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黄河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范围为240.71-576.59μg.g^-1,以无机磷(IP)为主,占TP含量的85.73%-98.48%;OP含量占TP的1.52%-14.27%。受陆地河流和海流注入的影响,所研究沉积物样中TP、IP和O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靠近黄河口的渤海浅海区,其次是黄河口。IP分为6种形态磷,即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其中以De-P为主,其次是Ca-P,分别占TP的52.47%-73.67%和18.32%-38.20%,Ex-P、Fe-P和Al-P含量均相对较低,Obs-P含量最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均与调查区沉积物粒径有一定相关性,粒径小于0.063 mm的沉积物样中TP和IP含量均最高。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其总量至少占TP的6.09%-2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北罡 刘培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5-191,共7页
采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上游11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样中7种形态磷进行了分离分析,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及对黄河及海洋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沉积物中磷的7种赋存形态为:交换态磷(Ex-P... 采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上游11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样中7种形态磷进行了分离分析,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及对黄河及海洋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沉积物中磷的7种赋存形态为: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原生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P),其中De-P和Ca-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9.08~482.89mg.kg-1和40.30~125.55mg.kg-1,二者共占总磷(TP,为各形态磷的总和)含量的约87%,是沉积磷和无机磷(IP,前6种磷形态之和)的主要存在形态;OP含量范围为6.14~36.74mg.kg-1,平均占TP的4%;Ex-P、Al-P、Fe-P和Obs-P含量均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53、25.85、5.05mg.kg-1和0.64mg.kg-1,共占TP含量的约9%。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直接与取样点及沉积物粒径有关。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BP),其总量至少占TP的5.91%~30.17%。根据黄河每年进入渤海的输沙量可初步估算出黄河泥沙入海后为海洋提供的BP的量达3.21~8.92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对大连湾生物可利用磷的水体浓度和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锋 宗虎民 王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6-431,共6页
利用FeO/CAM复合膜对大连湾已疏浚区与疏浚影响区海水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浓度和水质指标进行调查,并通过实验室培养法、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 利用FeO/CAM复合膜对大连湾已疏浚区与疏浚影响区海水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浓度和水质指标进行调查,并通过实验室培养法、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法分别测定沉积物-水界面间BAP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由于受到调查海区附近正在进行的疏浚工程的影响,疏浚影响区水体中浊度和悬浮物含量平均值高于已疏浚区,且疏浚影响区水体中BAP的平均浓度(22.2μg L-1)高于已疏浚水体(19.5μg L-1);而疏浚影响区叶绿素a和溶解氧的浓度明显低于已疏浚区.沉积物-水界面间BAP交换通量研究结果显示,BAP主要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中扩散,沉积物是BAP交换的源;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和DGT法测定的BAP交换通量相似,但远低于实验室培养法测定值;BAP在已疏浚区沉积物-水界面间的交换通量小于疏浚影响区,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疏浚可以减弱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FeO/CAM膜 生物可利用磷 交换通量 大连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