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生物发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晶晶 李瑞青 +5 位作者 张建云 张帅迪 黄梦玲 李欣然 黄金 金小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4,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CIRI是IS的关键病理过程,因此寻找减轻CIRI的方法至关重要。线粒体生物发生(mitochondrial biogenesis,MB)是指从现有线粒体协调合成新的线粒体。当脑缺血发生时,机体通过激活MB维持机体线粒体稳态,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使机体免受进一步的损伤。了解MB的分子机制及其激活路径可望为治疗CIRI提供新方向。该文总结了MB的分子机制,MB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抑制IS后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CIRI产生保护的机制,以及激活MB改善CIRI的潜在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治疗CIRI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生物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 PGC-1Α SIR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生物发生异常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2
作者 仇晓蕊 张译丹 +1 位作者 仇海滨(综述) 杨国锋(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大脑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大脑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的氧化应激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帕金森病主要的发病原因,而线粒体生物发生对于线粒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线粒体生物发生调控系统的异常与帕金森病的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重点阐述线粒体生物发生控制系统的调控机制,以期为帕金森病提供有前途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线粒体 线粒体生物发生 PGC-1Α Α-突触核蛋白 多巴胺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内酯调控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3
作者 李亚楠 马天文 +1 位作者 马玉辉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14-3724,共11页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和白果内酯共同处理组,其中,共同处理组按照白果内酯的应用浓度又分为低、中和高(15、30和60μmol·L^(-1))3个不同剂量组。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ADAMTS4、PGC-1a、Collagen Type II、MMP-3、NRF-1和Fis1的蛋白与mRNA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各组ATP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IRT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SIRT3正反馈环路相关蛋白p-AMPK、AMPK和SIRT3表达水平。使用Compound C和3-TYP处理ATDC5软骨细胞,构建AMPK-SIRT3信号通路阻断模型,检测下游PGC-1a、NRF-1和Fis1蛋白变化。结果显示,白果内酯通过下调ADAMTS4和MMP-3表达(P<0.05),促进Type II collagen表达(P<0.05)来调节ECM代谢平衡,并促进ATP合成。在机制上,白果内酯干预软骨细胞后p-AMPK、SITR3、PGC-1a和NRF-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s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使用Compound C和3-TYP预处理软骨细胞后,PGC-1a、NRF-1和Fis1蛋白水平被不同程度抑制。综上所述,白果内酯通过AMPK-SIRT3正反馈环路激活PGC-1a,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炎性损伤 白果内酯 AMPK-SIRT3正反馈环路 线粒体生物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PEX5)缺失导致小鼠精子发生失败和不育
4
作者 李瑞英 李沁怡 刘敏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90-493,共4页
目的: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PEX5)对雄性小鼠精子发生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及LoxP/Cre技术构建睾丸特异性Pex5基因敲除(Pex5 cKO)小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F)... 目的: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PEX5)对雄性小鼠精子发生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及LoxP/Cre技术构建睾丸特异性Pex5基因敲除(Pex5 cKO)小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F)染色分析评估雄性小鼠的生殖器官及精子发生的情况。结果:Pex5 cKO雄性小鼠正常成熟交配窝仔数为0,与野生型(WT)雄性小鼠窝仔数(6.32±0.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P<0.0001),且HE染色结果发现,Pex5 cKO小鼠附睾中无精子发生。结论:PEX5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发生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SIRT1/PGC-1α影响牛肌管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肌纤维类型转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静月 董鹏程 +6 位作者 左惠心 梁荣蓉 毛衍伟 张一敏 杨啸吟 罗欣 朱立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以牛肌管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白藜芦醇探究其对牛肌管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噻唑蓝法和比色法对细胞活力和相关代谢酶活力进行测定,对成肌调节因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MyHCs)以及线粒体生物... 以牛肌管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白藜芦醇探究其对牛肌管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噻唑蓝法和比色法对细胞活力和相关代谢酶活力进行测定,对成肌调节因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MyHCs)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分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处理显著提高了Myf5、Myf6、MyoG和My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促进了牛肌管细胞分化。白藜芦醇处理显著提高了慢肌纤维蛋白(slow MyHC)的表达,降低了快肌纤维蛋白(fast MyHC)表达,同时上调了MyHC I和MyHC IIa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了MyHC IIx和MyHC IIb基因表达水平(P<0.05)。白藜芦醇还能显著提高牛肌管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此外,白藜芦醇显著提高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核呼吸因子(nucleus respiratory factors,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添加SIRT1抑制剂6-氯-2,3,4,9-四氢-1H-咔唑-1-甲酰胺(1H-carbazole-1-carboxam,EX527)后,显著削弱了白藜芦醇诱导的肌纤维类型转化(P<0.05),白藜芦醇对SIRT1、PGC-1α、NRF-1和TF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被EX527显著削弱(P<0.05)。综上所述,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进而促进牛肌管肌纤维类型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牛肌管细胞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肌纤维类型转化 线粒体生物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应激下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学凯 姜敏 +1 位作者 邢仲耘 金晓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46,共10页
褐色脂肪组织(BAT)主要由褐色脂肪细胞(BA)组成,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是冷应激环境下非颤栗产热(NST)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过程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对维持体温至关重要。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冷应激下BA线粒体生物发... 褐色脂肪组织(BAT)主要由褐色脂肪细胞(BA)组成,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是冷应激环境下非颤栗产热(NST)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过程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对维持体温至关重要。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冷应激下BA线粒体生物发生过程,本文综述了冷应激下BA产热的作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机理等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与线粒体自噬之间对BA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影响的研究进展,可为通过降低家畜机体维持能量提高寒冷地区家畜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应激 非颤栗产热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香豆酸对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平衡和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
7
作者 王一旭 蒋锋 +2 位作者 张静 赵璐 吴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98-1206,共9页
目的 探究对香豆酸(p-CA)对重症肌无力(MG)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雌性Lewis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对香豆酸低剂量组(L-p-CA组)、对香豆酸中剂量组(M-p-CA组)、对香豆酸高剂量组(H-p-CA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为未... 目的 探究对香豆酸(p-CA)对重症肌无力(MG)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雌性Lewis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对香豆酸低剂量组(L-p-CA组)、对香豆酸中剂量组(M-p-CA组)、对香豆酸高剂量组(H-p-CA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为未建模的大鼠,其他组均通过对大鼠皮下注射乙酰胆碱受体(AChR)α亚基97-116肽段序列(Rα97-116)建立MG大鼠模型。建模后,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分别灌胃1 mL的50,100,200 mg/kg对香豆酸溶液。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灌胃1 mL的玉米油。各组大鼠均灌胃4周。采用Lennon分级法进行大鼠临床症状评分,并检测大鼠的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衰减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腓肠肌形态。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AChR抗体(AChR-Ab)、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按照试剂盒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磷酸化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p-AMPKα)、AMPK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中的TFAM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腓肠肌出现损伤,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形态明显改善,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L-p-CA组和Mp-CA组比较,H-p-CA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形态明显改善,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香豆酸对MG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免疫平衡和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对香豆酸 干扰素Γ 氧化应激 线粒体生物发生 免疫平衡 辅助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生物发生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峰林 石晓花 +1 位作者 王姣琦(综述) 徐忠信(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50-955,共6页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成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脑缺血后通过氧自由基增加、炎症反应、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途径致细胞内稳态失衡,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线粒体生物发生(MB)通过产生新的功能性线粒体替换...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成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脑缺血后通过氧自由基增加、炎症反应、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途径致细胞内稳态失衡,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线粒体生物发生(MB)通过产生新的功能性线粒体替换受损线粒体,恢复线粒体功能,是维持线粒体内稳态的主要机制,在线粒体质量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线粒体生物发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新靶点。本文就线粒体生物发生在脑缺血性损伤过程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线粒体生物发生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9
作者 赵璐 张雅琳 刘竹溪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畸组和RSV组,受孕后第10天,致畸组和RSV组大鼠全反式维甲酸(atRA...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畸组和RSV组,受孕后第10天,致畸组和RSV组大鼠全反式维甲酸(atRA)灌胃建立NTDs大鼠模型,受孕后第8~17天,RSV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RSV。受孕后第18天,各组大鼠剖宫产取出胚胎,分离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标志物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转录因子EB(TFEB)、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标志物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致畸组SIRT1、TFEB、TFAM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RSV组SIRT1、TFEB、PGC-1α、TFAM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致畸组(P均<0.05)。致畸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RSV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致畸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致畸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致畸组相比,RSV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RSV腹腔注射可升高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管畸形 线粒体生物发生 抗凋亡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心血管疾病
10
作者 王心雨 王钰淇 +3 位作者 罗皓文 孙路轩 张佳辉 常盼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线粒体是调控细胞能量供应、信号转导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的半自主细胞器,其结构受损或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CVD)。线粒体生物发生是产生新的功能性线粒体并恢复正常线粒体功能的过程,在维持线粒体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 线粒体是调控细胞能量供应、信号转导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的半自主细胞器,其结构受损或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CVD)。线粒体生物发生是产生新的功能性线粒体并恢复正常线粒体功能的过程,在维持线粒体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调控在CVD的发生、进展中具有保护作用。该文介绍线粒体生物发生对CV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生物发生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介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对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影响
11
作者 刘佳霖 张钰 +3 位作者 段柯杨 王敬萱 王雪莹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3-663,共11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 PGC-1α)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对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 PGC-1α)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对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骨癌痛组(bone cancer pain, BCP组),每组10只。第二部分实验: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Sham+vehicle组、BCP+vehicle组、BCP+ZLN(ZLN005,PGC-1α激活剂组),每组25只。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入左胫骨髓腔建立BCP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注射等体积Hank's平衡盐溶液。第二部分实验中,BCP+ZLN组大鼠鞘内注射ZLN005(单次单剂量100μg/30μl),Sham+vehicle组与BCP+vehicle组注射等体积溶剂。Western blot用于分析大鼠脊髓中PGC-1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量。q PCR用于分析mt DNA相对拷贝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PGC-1α的分布与细胞定位。结果:单侧癌细胞接种诱导BCP大鼠双侧后爪出现机械性痛觉过敏。ZLN005鞘内注射可减轻BCP大鼠双侧后爪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在BCP大鼠的脊髓中观察到PGC-1α、Nrf1、Tfam和mt DNA相对拷贝数水平下降。鞘内注射ZLN005后,PGC-1α、Nrf1、Tfam和mt DNA相对拷贝数的水平升高。PGC-1α在同侧和对侧脊髓背角均有分布。PGC-1α的荧光强度在BCP大鼠双侧脊髓中出现下降。PGC-1α主要与神经元共定位。结论:脊髓中的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损伤促进了骨癌痛伴发镜像痛的发生发展。PGC-1α激活介导线粒体生物发生缓解骨癌痛及其伴发的镜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镜像痛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生物发生 PGC-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郑建梅 吴斐华 《药物资讯》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保守的细胞器,是哺乳动物中调控氧化还原和脂质稳态的重要枢纽。过氧化物酶体在细胞脂质和活性氧的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人类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过氧化物酶体途径的调节主要与过氧化物酶体群的数量变化有关...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保守的细胞器,是哺乳动物中调控氧化还原和脂质稳态的重要枢纽。过氧化物酶体在细胞脂质和活性氧的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对人类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过氧化物酶体途径的调节主要与过氧化物酶体群的数量变化有关,其稳态的动态变化主要通过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和选择性自噬维持。过氧化物酶体功能异常不仅导致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障碍疾病,还与许多其他人类疾病有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衰老和糖尿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 过氧化物酶体自噬 齐薇格谱系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艳 孙雪培 +1 位作者 姜玲玲 石芸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83-86,共4页
过氧化物酶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亚细胞器,主要功能是参与脂肪酸等脂质的代谢过程和氧化应激的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疾病都与过氧化物酶体的生物发生异常有关。过氧化物酶体的生物发生指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包括从头合... 过氧化物酶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亚细胞器,主要功能是参与脂肪酸等脂质的代谢过程和氧化应激的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疾病都与过氧化物酶体的生物发生异常有关。过氧化物酶体的生物发生指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包括从头合成和分裂增殖两条途径。两条途径中,参与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的蛋白质,即peroxin(PEX)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过氧化物酶体生成障碍,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就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 PEROXIN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缺陷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小鼠术后肠麻痹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伟 李岩松 +3 位作者 杨亚男 张广建 刘昌 王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36期4012-4017,共6页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测3组小鼠肠动力(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粪便干重及干湿比);取小鼠结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肠神经元线粒体形态、数量和体积,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5),粪便干重明显降低(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粪便干重增加(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增大(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明显改善术后肠麻痹小鼠的肠动力,其可能通过上调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的表达,从而增加线粒体数量,抑制线粒体肿胀,提高线粒体的膜电位和ATP含量,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电针 足三里 线粒体生物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异质性比“多少”更重要——运动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起因、风险与科学范式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漆正堂 邹勇 丁树哲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7-71,79,共16页
运动促进许多器官和组织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所以“运动通过XXX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预防或改善XXX疾病”已成为一种科学范式。该范式引导着我们对现有数据的解释以及对未来的科学假设。然而,随着单细胞基因测序的实现,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只... 运动促进许多器官和组织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所以“运动通过XXX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预防或改善XXX疾病”已成为一种科学范式。该范式引导着我们对现有数据的解释以及对未来的科学假设。然而,随着单细胞基因测序的实现,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只强调“线粒体生物发生”可能抹杀了线粒体个体间的异质性。把“运动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定义为积极的生理适应,会与复杂病理经常发生解释上的矛盾,因为线粒体增多也有“副作用”,运动激活的信号通路也参与疾病进程。综合实验依据和进化证据认为:运动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是细胞对摄氧量增加的唯一选择,不一定有利于改善疾病。在基因缺陷或特定病理模型中,运动促进异质性或不完全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以应对氧压力增大。总之,线粒体类型、分布与ATP去路要匹配,这比线粒体数量增多更重要,运动对线粒体异质性的调控以及线粒体内部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异质性 多样性 生物发生 运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1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涛 魏海东 +3 位作者 郭钒 高琴琴 翟茜 王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ACEA 1mg/kg组(A组)。C组和A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ACEA 1mg/kg组(A组)。C组和A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或ACEA 1mg/kg(A组)。脑缺血-再灌注后4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呼吸因子-1(Nrf-1)与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蛋白含量,并于脑缺血-再灌注后4h应用电镜方法观察线粒体体积与数量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在脑缺血-再灌注后4hA组Nrf-1和Tfam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脑缺血-再灌注4h后A组线粒体体积占细胞质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后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通过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脑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生物发生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参与运动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媛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5-780,共6页
自1979年P53被发现以来,在对其研究的前20年中,p53一直被认为是细胞内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其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对不同应激信号做出应答时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程序,最终实现抑制肿瘤的目的。
关键词 骨骼肌线粒体 P53 分子机制 生物发生 运动诱导 肿瘤抑制因子 细胞内 凋亡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纲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1,120,共8页
关键词 骨骼肌线粒体 基因表达 生物发生 运动训练 调控 线粒体基因 MTDNA 细胞器 真核细胞 正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康朦梦 曾其毅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脓毒症是由感染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尽管近年来对脓毒症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重症脓毒症... 脓毒症是由感染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尽管近年来对脓毒症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重症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发病率仍然在上升,2010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提示在全球每年约有1 800万脓毒症患者[2],全世界每天有近2万名患者死于脓毒症[3],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脓毒症的部分存活者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脓毒症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生物发生 重症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 线粒体蛋白 线粒体功能 转录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发生律的语言进化进程假说
20
作者 林夏 赵燕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9-21,共3页
语言进化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然而语言进化的进程到底如何,尚存争议。本文基于生物发生律所揭示出个体发育史与种系进化史的大致联系,认为大脑的发育与幼儿的语言习得大致重演了语言进化的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大致面貌。大脑及其他生... 语言进化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然而语言进化的进程到底如何,尚存争议。本文基于生物发生律所揭示出个体发育史与种系进化史的大致联系,认为大脑的发育与幼儿的语言习得大致重演了语言进化的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大致面貌。大脑及其他生理因素为产出语言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实际习得语言依赖与外界的认知体验,故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都是在其各自设定的框架内对语言的真理性认识,具有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生 语言进化 生成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互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