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除生殖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萌 李玲 +1 位作者 高超 唐庆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9-1155,共7页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捕食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螨和小型吸汁性害虫。由于活体天敌的特殊性,如何保障储运期间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的稳定性,是目前捕食螨产品高效安全应用的难题...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捕食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螨和小型吸汁性害虫。由于活体天敌的特殊性,如何保障储运期间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的稳定性,是目前捕食螨产品高效安全应用的难题之一,进行诱导生殖滞育,是延长捕食螨货架期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选择系数和Holling圆盘方程测试方法,研究了解除生殖滞育(以下简称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的选择取食作用和捕食功能,结果如下:(1)普通品系、滞育解除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腐食酪螨不同螨态的捕食选择性和被食比例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三个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均对猎物幼螨表现出嗜食性,其选择系数从高到低为幼螨,卵,若螨,成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普通品系与滞育解除品系对猎物的卵和幼螨均表现为嗜食性,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仅对猎物的幼螨表现为嗜食性。(2)三个品系的捕食功能曲线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滞育解除后巴氏新小绥螨能快速恢复生长发育和捕食能力,普通品系、滞育品系、滞育解除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腐食酪螨的攻击系数a分别为0.6761、0.2731、0.6468;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205头、12.0482头、14.4928头,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滞育解除品系大于普通品系与滞育品系,滞育品系与普通品系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无显著差异;三个品系的处理时间Th分别为0.0780 d、0.0830 d和0.0690 d。(3)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的捕食能力a/Th由高到低为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分别为9.37、8.67、3.29,表明诱导生殖滞育,对滞育解除后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无不利影响,且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生殖滞育 猎物选择性 捕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的冬眠与蜂王的生殖滞育
2
作者 汪礼国 《家畜生态学报》 1991年第1期39-42,共4页
秋去冬来,随着内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蜜蜂逐渐停止外界活动,并以降低个体新陈代谢和群体结团的方式进入冬眠。随着蜜蜂的冬眠,中断或减少了蜂王食物(蜂王浆)的来源,使蜂王减少或缺乏卵巢发育成熟和腺体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及激素刺激,... 秋去冬来,随着内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蜜蜂逐渐停止外界活动,并以降低个体新陈代谢和群体结团的方式进入冬眠。随着蜜蜂的冬眠,中断或减少了蜂王食物(蜂王浆)的来源,使蜂王减少或缺乏卵巢发育成熟和腺体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及激素刺激,致使卵巢逐渐萎缩,停止产卵,最后进入生殖滞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滞育 卵巢发育 外界环境条件 神经分泌细胞 幼虫生长发育 卵黄物质 植食性昆虫 环境因子 保幼激素 长日照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高俏 丰硕 +2 位作者 刘文 王小平 王佳璐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8-994,共7页
滞育是昆虫响应不良环境信号后的一种发育停滞的状态,是昆虫的一种季节性适应策略。生殖滞育是发生在成虫期的一种生殖系统发育停滞的滞育类型。目前普遍认为,昆虫的生殖滞育受到体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是保幼激素的缺... 滞育是昆虫响应不良环境信号后的一种发育停滞的状态,是昆虫的一种季节性适应策略。生殖滞育是发生在成虫期的一种生殖系统发育停滞的滞育类型。目前普遍认为,昆虫的生殖滞育受到体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是保幼激素的缺乏,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下游网络及生殖滞育昆虫中调控保幼激素的上游信号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探明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幼激素 咽侧体 胰岛素信号 生殖滞育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色库蚊生殖滞育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被引量:5
4
作者 鲁加龙 张恩英 王仁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02-307,共6页
刚羽化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去首后,其第1卵泡停滞在N期,不能进一步发育。5天以上日龄滞育蚊去首后,第1卵泡约在去首后24小时即从N期开始发育。组织切片发现,滞育蚊咽侧体(CA)体积小,形态瘦长,略呈圆锥形,胞核着色深,排列... 刚羽化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去首后,其第1卵泡停滞在N期,不能进一步发育。5天以上日龄滞育蚊去首后,第1卵泡约在去首后24小时即从N期开始发育。组织切片发现,滞育蚊咽侧体(CA)体积小,形态瘦长,略呈圆锥形,胞核着色深,排列紧密,胞质少,似处于失活状态。滞育蚊卵巢转种到发育蚊体内,其卵泡可以发育,而转种到滞育蚊体内则不能发育。类保幼激素(JHA,ZR515)及从发育蚊血淋巴液中提取的粗制保幼激素都能使滞育蚊的卵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色库蚊 生殖滞育 神经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咽侧体素基因在大猿叶虫生殖滞育准备中的功能分析
5
作者 田忠 刘茜 +3 位作者 朱莉 刘文 朱芬 王小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促咽侧体素(allatotropin,AT)和抑咽侧体素(allatostatin,AST)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其在该虫生殖和滞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究其在大猿叶虫生殖滞育准备中的功能。【方法】利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促咽侧体素(allatotropin,AT)和抑咽侧体素(allatostatin,AST)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其在该虫生殖和滞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并探究其在大猿叶虫生殖滞育准备中的功能。【方法】利用前期建立的大猿叶虫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大猿叶虫CbAT和CbAST s基因序列并克隆其开放阅读框(ORFs),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技术检测CbAT和CbAST s在大猿叶虫注定滞育和注定非滞育雌蛹和雌成虫头部的表达模式;对注定滞育大猿叶虫2日龄雌蛹进行CbAST-B,CbAST-C以及CbAST-B+CbAST-C RNAi试验后,检测4日龄雌成虫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信号基因以及卵黄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鉴定并克隆了大猿叶虫的一个促咽侧体素基因CbAT(GenBank登录号:MT977128)及两个抑咽侧体素基因CbAST-B(GenBank登录号:MT977126)和CbAST-C(GenBank登录号:MT977127),其开放阅读框分别长408,600和303 bp。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CbAT,CbAST-B和CbAST-C均与鞘翅目昆虫的同源蛋白聚在一支,在进化上表现出较高保守性。qRT-PCR检测发现,CbAT基因在注定滞育与注定非滞育2日龄雌蛹到4日龄雌成虫头部中始终无表达差异;而CbAST-B和CbAST-C基因分别自雌成虫1和2日龄开始在注定滞育雌成虫头部显著高表达,且在注定滞育和注定非滞育个体中的差异表达状态一直持续到滞育准备期结束。在注定滞育2日龄雌蛹中沉默CbAST-B,CbAST-C以及同时沉默CbAST-B和CbAST-C后,检测4日龄雌成虫头部的干扰效率发现,CbAST-B和CbAST-C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干扰效率达70%以上。在去除触角的头部中,JH合成途径基因AACT,FPPS和JHAMT以及脂肪体中JH应答基因Kr-h1和JHE1的表达在ds CbAST-B,ds CbAST-C和ds CbAST-B+ds CbAST-C处理组中均被显著上调,脂肪体中卵黄原蛋白基因Vg1和Vg2的表达也被显著上调。【结论】CbAT基因可能并非造成大猿叶虫产卵前期与滞育准备期保幼激素信号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在生殖滞育准备期CbAST-B和CbAST-C抑制了JH的合成,进而抑制Vg s的表达以促进滞育的发生。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昆虫生殖滞育准备期保幼激素信号的上游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昆虫对环境的季节性适应策略,为挖掘害虫防治的新靶标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猿叶虫 促咽侧体素 抑咽侧体素 生殖滞育准备 保幼激素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猿叶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鉴定及其在生殖滞育中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丰硕 朱莉 +2 位作者 刘文 朱芬 王小平 《华中昆虫研究》 2019年第1期343-343,共1页
为了与生存环境中不良物候相适应,许多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滞育特性。进入滞育的昆虫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和能量物质储备增加。在昆虫启动滞育之前,它们在滞育诱导期感知环境信号,随后通过多种神经肽和激素触发的信号途径将... 为了与生存环境中不良物候相适应,许多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滞育特性。进入滞育的昆虫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和能量物质储备增加。在昆虫启动滞育之前,它们在滞育诱导期感知环境信号,随后通过多种神经肽和激素触发的信号途径将环境信号转换为滞育准备阶段的发育指令。研究发现,胰岛素信号(Insulin/IGF-1signaling,ⅡS)传导缺陷可使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出现寿命延长的现象。此外,ⅡS还可以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以及衰老等重要生理过程。然而,ⅡS对昆虫滞育发生调控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为了探究ⅡS在昆虫滞育发生中的调控作用,本文以一种具有生殖滞育特性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大猿叶虫在长日照条件下可以被诱导进入生殖滞育,其在幼虫期可完成对光周期信号的采集,成虫羽化后可依据滞育诱导期储存的发育指令立即开始相关的生理生化活动。由于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R)是ⅡS的关键,其决定了上游信号能否向下游传递。因此,本研究克隆了大猿叶虫胰岛素受体基因CbInR1和CbInR2,并在初羽化的注定滞育(DD)和注定非滞育(NDD)的雌成虫中分别干扰了CbInR1和CbInR2,以明确CbInR1和CbInR2在大猿叶虫滞育发生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CbInR1和CbInR2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 194bp和3819bp,分别编码1 397和1 272个氨基酸残基,分别与马铃薯甲虫的InR1和InR2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干扰初羽化注定滞育雌虫的CbInR1和CbInR2对大猿叶虫滞育发生均无影响。DD-dsGFP、DD-dsInR1和DD-dsInR2处理的4日龄雌成虫的卵巢均不发育。干扰初羽化注定非滞育雌虫的CbInR1和CbInR2对大猿叶虫的生殖也无影响。NDD-dsGFP、NDD-dsInR1和NDD-dsInR2处理4日龄雌成虫的卵巢均膨大且有成熟卵粒。NDD-dsInR1和NDD-dsInR2处理4日龄雌成虫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高于NDD-dsGFP,但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在滞育准备初期干扰InRs不会改变大猿叶虫滞育启动过程中的发育命令,这为探索ⅡS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事实上,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和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中,ⅡS可能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JH合成实现对生殖滞育的调控。因此,在大猿叶虫中,我们推测ⅡS可能在更早的滞育诱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猿叶虫 CbInR1 CbInR2 生殖滞育 作用调控
原文传递
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基因在蠋蝽滞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功能研究
7
作者 王胜男 张茂森 +5 位作者 周磊 井晓宇 张洪志 李玉艳 吴惠惠 张礼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1,共9页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缺乏是引发昆虫生殖滞育的主要原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作为JH的主要降解酶,通过调控JH滴度水平在昆虫滞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JHEH在蠋蝽生殖滞育中的调控功能,克隆获得了蠋蝽JHEH基因(AcJHEH)...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缺乏是引发昆虫生殖滞育的主要原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作为JH的主要降解酶,通过调控JH滴度水平在昆虫滞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JHEH在蠋蝽生殖滞育中的调控功能,克隆获得了蠋蝽JHEH基因(AcJHEH),该基因编码452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环氧水解酶结构特征,无跨膜结构域,存在1个信号肽位点。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JHEH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保守性,与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JHEH相似性较高,达65.46%。利用RT-qPCR技术测定了AcJHEH在蠋蝽不同组织及滞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发现AcJHEH表达量在滞育诱导期先下降后升高,滞育诱导20 d时表达量最低;滞育初期(诱导40 d)表达量最高,滞育维持期(诱导50~60 d)的表达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与成虫初羽化时水平接近。AcJHEH在滞育蠋蝽的头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中后肠和脂肪体,在卵巢中表达量最低。利用RNAi敲降蠋蝽初羽化成虫的JHEH基因表达后,雌虫体内的卵黄蛋白原(vitelliogenin,Vg)基因表达量上升,卵黄沉积明显,推测滞育诱导期高表达的JHEH基因可能通过抑制Vg基因的表达,抑制卵黄蛋白沉积和卵巢发育,从而促进蠋蝽的生殖滞育。本研究结果为解析JHEH在生殖滞育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生殖滞育 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 基因表达模式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蜂滞育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凯 刘玉玲 牛庆生 《中国蜂业》 2019年第6期68-70,共3页
滞育是绝大多数昆虫为了在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是昆虫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熊蜂滞育过程属于成虫生殖滞育,其滞育进程可能受保幼激素水平、热激蛋白表达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但其... 滞育是绝大多数昆虫为了在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是昆虫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熊蜂滞育过程属于成虫生殖滞育,其滞育进程可能受保幼激素水平、热激蛋白表达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但其具体的滞育调节机制尚未清楚。本文从昆虫滞育的相关假说、熊蜂滞育进程以及熊蜂滞育机制调控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熊蜂工厂化繁育中滞育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 生殖滞育 保幼激素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足象Mecysolobus erro(鞘翅目:象虫科)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威君 张孝羲 习宜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8-41,共4页
长足象(Mecysolobusero)对大叶醉鱼草(BuddlejadavidiFr.)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敌。研究结果表明:长足象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植株下部枯枝落叶或表土中越... 长足象(Mecysolobusero)对大叶醉鱼草(BuddlejadavidiFr.)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敌。研究结果表明:长足象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植株下部枯枝落叶或表土中越冬,越冬代危害期在5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第一代危害期在7月中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危害期在9月上中旬~10上中旬。盛夏高温,日平均气温29℃以上,可引起该虫的生殖滞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醉鱼草 长足象 生物学特性 生殖滞育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葱萤叶甲对蜕皮激素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知含 李玲 +3 位作者 庞保平 单艳敏 季彦华 刘东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为建立沙葱萤叶甲Gauleruca daurica成虫对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响应的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对20E响应的基因以及代谢和信号通路,并在转录组水平探讨20E调控生殖滞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 为建立沙葱萤叶甲Gauleruca daurica成虫对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响应的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对20E响应的基因以及代谢和信号通路,并在转录组水平探讨20E调控生殖滞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20E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处理后的沙葱萤叶甲成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313个unigene;与阴性对照DMSO相比,共获得2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个上调、95个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多数差异表达功能基因富集于各种代谢通路,其中核黄素代谢(riboflavin metabolism)、溶酶体(lysosome)和泛酸与乙酰辅酶A合成(pantothenate and CoA biosynthesis)通路显著富集(q<0.05)。结果表明,20E可能通过影响多种代谢通路调控沙葱萤叶甲的生殖滞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转录组 蜕皮激素 生殖滞育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体保幼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鲁加龙 王仁赉 《医学动物防制》 1991年第3期142-145,共4页
保幼激素(JH)亦是昆虫成虫体内一种重要激素,在雌蚊体内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方法检测出 JHⅢ是蚊体内主要激素,JH 对成蚊交配行为有影响,同时,JH 对库蚊的叮咬吸血行为也有作用。在蚊虫生殖过程中,JH 不仅对雌蚊卵黄原蛋... 保幼激素(JH)亦是昆虫成虫体内一种重要激素,在雌蚊体内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方法检测出 JHⅢ是蚊体内主要激素,JH 对成蚊交配行为有影响,同时,JH 对库蚊的叮咬吸血行为也有作用。在蚊虫生殖过程中,JH 不仅对雌蚊卵黄原蛋白合成前期的卵泡发育起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吸血后卵黄原蛋白合成的调节。JH 对再次生殖周期也起调节作用。另外,JH 是雌蚊生殖滞育的内在性因素,滞育蚊体内缺乏 J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幼激素 咽侧体 生殖滞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探究大猿叶虫响应光周期滞育诱导的机制
12
作者 孙丹 朱莉 +2 位作者 尹涵 刘文 王小平 《华中昆虫研究》 2017年第1期248-248,共1页
滞育是昆虫提前感受不利环境信号的暗示,进而调节自身进入一种生长、发育停滞的生理生态过程。光周期作为最稳定的环境信号,是诱导昆虫触发滞育程序最重要的环境信号。然而,昆虫如何感受光周期变化而被诱导进入滞育对于生物学家而言仍... 滞育是昆虫提前感受不利环境信号的暗示,进而调节自身进入一种生长、发育停滞的生理生态过程。光周期作为最稳定的环境信号,是诱导昆虫触发滞育程序最重要的环境信号。然而,昆虫如何感受光周期变化而被诱导进入滞育对于生物学家而言仍是一个谜。因此,本研究以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为对象,深入探究昆虫对光周期滞育诱导的分子应答机制。大猿叶虫是一种兼性滞育昆虫,在长日照条件下可被诱导进入生殖滞育,幼虫期是光周期诱导其进入滞育的关键阶段。本研究对滞育诱导(25℃,LD 16:8)和非滞育诱导(25℃,LD 12:12)条件下获得的大猿叶虫3、5、7日龄幼虫头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建立了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DGEs)。研究结果表明,测序共得到平均长度为1 468 bp的78 899条Unigene序列信息,分别有43 525条(55.2%)、30 844条(39.1%)、13 011条(16.5%)转录本在NCBI、KEGG、GO数据库中获取注释信息。分析滞育诱导和非滞育诱导条件下相同日龄幼虫头部DGEs结果发现,3、5、7日龄的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19、116、98个,相较于非滞育诱导条件下的个体而言,滞育诱导条件下的3、5、7日龄个体中上调基因数目分别为8(42.1%)、114(98.3%)、97(99.0%)个,下调基因数目分别为11(57.9%)、2(1.7%)、1(1%)个,并且随着幼虫日龄增加,上调表达的基因数目及占差异基因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KEGG结果发现,多个与细胞通讯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在滞育诱导个体中显著富集,如Calcium signaling、ECM-receptor interaction、Tight junction、Focal adhesion、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等信号通路,且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在昆虫中,前两者与环境信号处理相关,后三者则参与了信息传递、细胞运动及物质运输等多种生命活动。这些细胞通讯及信号传导相关通路的基因在光周期滞育诱导中显著上调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大猿叶虫感受并传导光周期信号继而引发滞育这一生理过程,这为揭示昆虫感受环境信号进而引发滞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猿叶虫 生殖滞育 光周期 滞育诱导 转录组
原文传递
稻纵卷叶螟的起飞日龄观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帆 郑大兵 +3 位作者 史金剑 胡高 张孝羲 翟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2-600,共9页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自主设计的起飞观测装置,利用人工模拟的黄昏环境,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6日龄未交配成虫的起飞行为,并分别对迁出种群以及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扩散行为与日龄和性别的关系进行了...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自主设计的起飞观测装置,利用人工模拟的黄昏环境,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6日龄未交配成虫的起飞行为,并分别对迁出种群以及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扩散行为与日龄和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生殖隔离条件下,不同日龄稻纵卷叶螟的起飞和扩散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以羽化后24 h内成虫的飞行频率最低,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2)对于夏季北迁种群而言,在首次迁飞发生期,当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等适于起飞的环境条件时,雌虫的起飞迁飞频率高于雄虫。(3)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历期较长,雌蛾产卵前期可达7.6 d,即在羽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成虫均可保持远距离飞行的潜能。(4)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数量明显低于迁出种群,但仍占有一定比例,表明迁飞是稻纵卷叶螟的遗传特性,田间各代均有一定比例的外迁个体,这种种性特征不会因室内继代饲养而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起飞日龄 生殖滞育
原文传递
也谈褐飞虱的再迁飞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翟保平 《病虫测报》 1992年第3期36-40,共5页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灯虫量与田间虫口分析,若干成虫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高峰,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部分成虫又迁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迁飞昆虫在过境区停留中转,每次再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都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异地预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入峰 小地老虎 草地螟 虫量 补充营养 白背飞虱 夜间飞行 种群数量 生殖滞育 迁入种
原文传递
稻纵卷叶螟迁飞北回归区的初步分析
15
《病虫测报参考资料》 1981年第1期9-15,共7页
稻纵卷叶螟北迁的最后主害区(即回迁的主要初发虫源区),可称之为迁飞的北回归区,在水稻栽培区划上,与我国北方稻区范围相接近。近十年来稻纵卷叶螟已成为这一地区为害最为经常,影响也较大的害虫。我们选择江苏徐州(34°19′N 117... 稻纵卷叶螟北迁的最后主害区(即回迁的主要初发虫源区),可称之为迁飞的北回归区,在水稻栽培区划上,与我国北方稻区范围相接近。近十年来稻纵卷叶螟已成为这一地区为害最为经常,影响也较大的害虫。我们选择江苏徐州(34°19′N 117°22′E)、山东文登(37°11′N 122°02′E)、辽宁东沟(39°53′N 124°09E′)三个点,调查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分析了发生规律的共同特点及其迁入、迁出时期和方向的稳定性,提供了北回归区的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稻区 水稻栽培 水稻生育期 年生活史 卷叶率 江苏徐州 发育起点温度 生殖滞育 发生动态 东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