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区域环境监测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马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9期0198-0201,共4页
本次研究就生态足迹分析法运用于区域环境监测的效果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以揭示这种方法是如何有效地评价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定量地描述资源消耗,饮食结构与能源使用给环... 本次研究就生态足迹分析法运用于区域环境监测的效果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以揭示这种方法是如何有效地评价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定量地描述资源消耗,饮食结构与能源使用给环境造成的胁迫程度,从而为区域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重要借鉴。但研究同时指出此方法在数据来源、时效性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并对其进行了后续的研究,以期为其完善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区域环境监测 资源消耗 环境压力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367
2
作者 徐中民 陈东景 +1 位作者 张志强 程国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1-445,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1999年 生态足迹分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被引量:88
3
作者 彭建 吴健生 +1 位作者 蒋依依 叶敏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16-2722,共7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估结果全球可比与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的最新进展,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①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②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③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④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⑤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⑥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评估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647
4
作者 杨开忠 杨咏 陈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30-636,共7页
:可持续发展的量度问题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倡导的生态足迹分析法 ,以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系统地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的量度问题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倡导的生态足迹分析法 ,以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系统地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并通过介绍世界 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具体地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应用。最后 ,对该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 可持续发展 生态容量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被引量:38
5
作者 曹新向 梁留科 丁圣彦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5-339,共5页
生态足迹分析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该方法因其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分析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和他的博士生Wackernagel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该方法因其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 .自提出以来 ,已经在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步骤 ,并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评价与改进等进行了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定量评价 生态足迹分析 自然资源 利用程度 量化指标 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需求 E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曹新向 姬晓娜 安传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6期133-136,共4页
如何测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旅游研究方法中的难点。探讨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并以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 如何测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旅游研究方法中的难点。探讨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并以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2244 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90.52%;其次是餐饮,为6.51%,其生态占用率为0.54。旅游发展基本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压力基本在旅游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但也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分别对开封市2004年的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判,其结果分别为0.641和0.6496,二者均表明开封市旅游处于一种较为安全状态下,这说明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足迹分析 可持续发展 开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在持续性规划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万茂 李俊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主要特征,提出规划持续性的方法思路和生态足迹概念,简介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规划持续性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持续性规划 应用 可持续发展 规划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豆供给的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强文丽 刘爱民 成升魁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1,共4页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进口来源国,从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大豆国际贸易提高了全球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供给 生态足迹分析 资源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被引量:43
9
作者 曹新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 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 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旅游地 生态足迹分析 开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富平 黄献明 栗德祥 《华中建筑》 2010年第3期81-83,共3页
确定城市自然资本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该文以大连市獐子岛镇生态规划项目为例,从城市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未来发展方案的选择两个方面,讨论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 确定城市自然资本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该文以大连市獐子岛镇生态规划项目为例,从城市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未来发展方案的选择两个方面,讨论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以期对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规划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发展模式比较 生态足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钦普 曹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5-81,共7页
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计算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并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且对今后生态足迹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在郑州北部综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宏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42,共5页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等理论,深入分析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示范区主体惠济区生物资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4.508 hm2,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0.168 hm2,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676 hm2,人均生态承...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等理论,深入分析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示范区主体惠济区生物资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4.508 hm2,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0.168 hm2,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6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98 1 hm2;惠济区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生态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培育地方发展新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承载力 生态经济示范区 郑州市惠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研究——生态足迹分析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崔风暴 王虹 《统计教育》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近几年相关的统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反映出北京地区的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其成因,并且指出这主要是北京市特殊的城市功能所至。
关键词 北京 生态足迹分析 可持续发展 指标计算 资源消费 统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壁市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瑞霞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是一种基于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方法。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判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采用鹤...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是一种基于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方法。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判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采用鹤壁市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为6.9279hm 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3781hm 2,生态赤字为6.5498hm 2/人,揭示了当前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鹤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义乌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晶晶 李晓松 +3 位作者 郭重阳 裴亮 杜鑫 吴炳方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6,共7页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确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然后对义乌市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分别计算,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市生态承载力在急剧下降,并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几点关于减缓义乌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遥感 义乌市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造纸业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小亭 高吉喜 《中华纸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生态足迹是现今国际上表征人类生活生产消费对资源环境冲击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本文以我国造纸业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2000~2007年造纸业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造纸业人均足迹呈上升趋势,人均能源足... 生态足迹是现今国际上表征人类生活生产消费对资源环境冲击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本文以我国造纸业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2000~2007年造纸业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造纸业人均足迹呈上升趋势,人均能源足迹总体增大,木浆的人均足迹变化较小,而人均进口废纸浆足迹增加较明显,非木浆人均足迹减少比较明显。进出口在我国造纸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可持续发展 造纸业 木浆 非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无锡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建荣 谭志宁 胡婉君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40,共4页
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 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无锡地区生态赤字的成因,依此提出促进无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无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县生态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18
作者 鲍翰斌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16期143-145,共3页
本文根据抚顺县社会经济现状以及规划目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技术与方法,确定抚顺县实施生态县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指标,并站在这个角度上,对生态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县建设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生态管理策略探索
19
作者 魏霞 《快乐巧连智》 2024年第15期250-252,共3页
面对全球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生态足迹分析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推动生态可持续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本研究对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式、历史进程以及理论上的变迁进行了综合阐述,同... 面对全球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生态足迹分析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推动生态可持续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本研究对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式、历史进程以及理论上的变迁进行了综合阐述,同时也将其与各类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深入对比。文章探讨了生态足迹分析当前所需要克服的难题,以及推行可持续生态管理策略时所遭遇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生态足迹分析背景下,实现生态可持续管理的多项策略,涵盖减少资源耗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公平及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采纳这些策略,旨在为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略探索 理论与实践 限制因素 生态可持续 环境公平 可持续发展指标 生态足迹分析 自然资源
原文传递
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实证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颖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9-24,共6页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为中国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和规划的建议。研究结论中...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为中国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和规划的建议。研究结论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较为显著,为了提高其可持续性程度,应尽快开展编制生态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 DEF 实证分析 中国 土地可持续利用 SEF 生态承载力 土地资源 生态赤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