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6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RP模型的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朱李英 史雯雨 +1 位作者 王巧霞 卫仁娟 《四川水利》 2025年第1期15-19,共5页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研究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可为流域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次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等3个方面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21个评价指标,基于SRP模型,构建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研究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可为流域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次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等3个方面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21个评价指标,基于SRP模型,构建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金沙江流域2020年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以重度脆弱为主,面积比重42.50%,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地区,轻度脆弱区和微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区域;(2)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高程、地形起伏度、气温和人均GDP,且多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起到了明显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金沙江 生态脆弱性 地理探测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2
作者 黄贤凤 苏维词 +1 位作者 勾容 权小丫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 [目的]揭示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FAST宁静区生态本底特征,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角度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和GIS技术等对FAST宁静区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未来预设情景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1)研究区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轻度、中度、重度脆弱区合计占75%左右,微度和极度脆弱区合计只占约25%。(2) 20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下降,高强度生态脆弱区主要向较低等级转化,前10 a生态脆弱性略有上升,而后10 a生态脆弱性明显降低,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的趋势。(3)从FAST圈层(核心区、中间区、边远区)动态变化看,核心区的生态得到较好的改善,恶化区面积占比由前10 a的19.57%降至7.12%,而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的面积在上升,由前10 a的79.88%增至92.50%;中间区和边远区变化趋于稳定,中间区稳定区和低度改善区面积占比由68.36%增至87.10%,而边远区稳定区占比由40.78%增至59.50%,但边远区局部存有恶化风险。(4)基于生态优先保护和乡村振兴需求两种情景模拟,2030年FAST宁静区的生态脆弱性整体指数分别下降5.91%和2.22%,前者生态保护效果较优,但后者更好地兼顾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建议推荐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论]研究时段内,FAST宁静区生态脆弱性整体降低,核心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中间区、边远区后10 a相比前10 a整体生态在缓慢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情景模拟 FAST宁静区 圈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干旱区生态保护范围分级管理研究
3
作者 海洋 龙爱华 +2 位作者 王浩 张沛 邓晓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供定需的生态水资源配置原则,按照不同可供水量可覆盖的最优保护及修复范围划分生态保护及修复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天然植被呈退化趋势,下游生态有所复苏,人工侵占是天然植被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的面积分别为2402 km~2、3570 km~2、4154 km~2,空间上河道两岸高于河岸远端、上游高于中下游、左岸高于右岸;流域生态非常脆弱、比较脆弱、一般脆弱的面积分别达到14309 km~2、13556 km~2、14059 km~2,空间上下游高于上中游、右岸高于左岸;流域1~4级生态保护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967 km~2、5189 km~2、7232 km~2、8129 km~2,1~4级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分别为3708 km~2、3726 km~2、5090 km~2、2271 km~2,总体来看,保护和壮大胡杨林种群优先级别最高,草地生态保护及修复次之,最后为稳固和扩大绿洲-荒漠过渡带。本文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塔额盆地绿洲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新疆塔城市为例
4
作者 史可珍 刘志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以新疆塔城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土地生态脆弱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塔城市低脆弱区和较低脆弱区面积占比减少4.21个百分点,中度脆弱区和高脆弱区面积占比增加4.45个... 以新疆塔城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土地生态脆弱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塔城市低脆弱区和较低脆弱区面积占比减少4.21个百分点,中度脆弱区和高脆弱区面积占比增加4.45个百分点,较高脆弱区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减少0.24个百分点;2010—2020年塔城市土地生态脆弱度空间变化包括5种趋势,分别为低脆弱区转变为较低脆弱区、较低脆弱区转变为中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转变为较高脆弱区、较高脆弱区转变为高脆弱区、较高脆弱区转变为中度脆弱区;到主要道路距离、到城市建成区距离、人口密度、到水域距离、植被覆盖度和高程6项指标与土地生态脆弱性显著相关,到主要道路距离与土地生态脆弱性呈正相关,到水域距离、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与生态脆弱性呈负相关,到城市建成区距离、高程与土地生态脆弱性的相关性有正有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脆弱性 干旱区 绿洲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塔额盆地 新疆塔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多情景模拟
5
作者 王韧 王嘉睿 +3 位作者 颜建军 贾云 郜晨 张秋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7-585,共19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协调发展4种不同发展目标,耦合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算法与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进行优化,进而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盐碱地和湿地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脆弱度,据此分析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在2030年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中,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在四种情景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水域扩张程度最大,建设用地扩张率大幅低于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2)相较于2020年,2030年盐碱化程度增加,自然发展情景情况最为严峻;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恢复程度最大;(3)黄河流域203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减弱,耕地和未利用地则相反;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较2020年有所降低,土地利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4)相较于2020年,黄河流域2030年的景观生态脆弱性仍有加剧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恶化程度较缓,协调发展情景对于流域上游水系风蚀区的水土保持和中部平原地区生态平衡的效果十分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遗传算法-PLUS模型 景观生态脆弱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M模型的宁波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陈伟峰 苏雷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生态脆弱性是衡量区域生态水平的核心议题.为助力国家实现“十三五”生态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利用PSRM模型,选取PM2.5、高程、NDVI等12个指标,结合综合赋权法、热点分析、CA-Markov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宁波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 生态脆弱性是衡量区域生态水平的核心议题.为助力国家实现“十三五”生态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利用PSRM模型,选取PM2.5、高程、NDVI等12个指标,结合综合赋权法、热点分析、CA-Markov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宁波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宁波市的生态脆弱性呈中等水平,在2000—2020年逐渐降低,但在预测的时间点(2030年)有小幅度升高;冷热点区域与脆弱性格局基本一致;PM2.5、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气温、生境质量、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宁波市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PSRM模型 地理探测器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时空分析与预测
7
作者 何刚 吴婷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9-48,共10页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模型,构建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赋权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指数;借助Sen+MannKendall检验、标准差椭圆、GM(1,1)-Markov模型,分析2012—2022年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时间趋势...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模型,构建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赋权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指数;借助Sen+MannKendall检验、标准差椭圆、GM(1,1)-Markov模型,分析2012—2022年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时间趋势及其空间特征,预测2023—202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的生态脆弱性指数。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安徽段2012—2022年生态脆弱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生态脆弱性指数突变点处于2016—201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指数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各地区生态脆弱性重心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增强,且在重心的迁移范围上,南北方向的收缩态势要强于东西方向。安徽段2023—2027年生态脆弱性等级处于第Ⅱ等级,并且有向第Ⅰ等级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标准差椭圆 GM(1 1)-Marko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性与城镇化水平时空耦合及其交互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汤良 胡希军 +5 位作者 罗紫薇 韦宝婧 王烨梓 张亚丽 邵润钰 陈存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62-4677,共16页
协调生态建设与城镇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科学引导城镇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整体进程之间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各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 协调生态建设与城镇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科学引导城镇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整体进程之间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各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模型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多维度测算湖南省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和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耦合关系,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湖南省生态脆弱程度呈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以长株潭为核心重度脆弱区,向南北方向扩散,形成南北地区脆弱程度高、中西部生态脆弱程度低的格局;(2)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高水平城镇化区域从2000年以各地级市行政中心向外发散的散点式布局,到2020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高值区,东部整体较高,西部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湖南省严重失调区县明显减少,基本协调区县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城镇化水平是制约湖南省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均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4)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导致地区生态脆弱程度加深,而地区生态状况又反向制约城镇化水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湖南省需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健康发展,缓解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以期实现区域城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城镇化水平 耦合协调度模型 交互影响因素 CRITIC赋权法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潮灾害影响下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
9
作者 王江波 于洋 +1 位作者 吴宇凡 苟爱萍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4期26-37,共12页
开展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可以优化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措施,降低生态风险,进而促进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量化评估城市生态脆弱性,掌握其生态脆弱性分布情况,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选取广东省14个滨海城市,结合广... 开展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可以优化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措施,降低生态风险,进而促进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量化评估城市生态脆弱性,掌握其生态脆弱性分布情况,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选取广东省14个滨海城市,结合广东省风暴潮灾害情况,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SRP)”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分析研究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存在较大差异,生态脆弱指数相差0.369,深圳市生态脆弱性最大,阳江市生态脆弱性最小;②广东省滨海城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各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这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建设程度、生态状况和受灾程度紧密相关,其致使各城市在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生态脆弱性评估 广东省 滨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地区域生态脆弱性研究——以四川省康定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悦 刘洪 +4 位作者 杨武年 欧阳渊 张景华 张腾蛟 黄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5,共10页
该文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vulnerabiliy-scoping-diagram,VSD)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主成分熵权法对康定市2011—2019年共3期数据进行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通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驱动... 该文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vulnerabiliy-scoping-diagram,VSD)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主成分熵权法对康定市2011—2019年共3期数据进行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通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驱动力分析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以期为康定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研究期间脆弱性以潜在脆弱和微度脆弱面积增加、重度脆弱面积减少为主要的变化趋势,整体属于中度脆弱,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向好,且具有西部、东南部高-高聚集,中部及东北部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康定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由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其中植被状况、生物丰贫程度、水土保持条件、气象等自然驱动力起到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AHP-PCA熵权法 莫兰指数 地理探测器 康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熙 李建松 +2 位作者 刘权毅 张建新 唐心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开展生态脆弱性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的13个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 m×500 m的... 开展生态脆弱性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的13个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 m×500 m的栅格尺度下叠加生态红线的划定,对新安江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新安江流域整体生态状况良好,极度脆弱区略高于1%,且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耦合性较好,呈现由中部核心区向周围逐渐衰减的态势;(2)5年间流域生态敏感性向好发展,生态恢复力略有下降,生态压力度维持在稳定态势,整体生态脆弱性结构稳定,脆弱性强度值虽下降了0.12,但86.6%区域的脆弱性等级未发生变化;(3)县域尺度上,脆弱性变化出现“马太效应”,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生态脆弱性上升,而生态环境较好的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生态脆弱性下降;(4)流域生态红线保护区受人类影响较小,基本无极度脆弱区,但仍需加大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的维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生态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生态修复 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钱方艳 兰安军 +3 位作者 范泽孟 朱娜 陶倩 邹永偲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度贫困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0.54%,贫困程度较重的乡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及六盘水一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定聚集性。2)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东至西生态脆弱程度愈加严重。中度以上脆弱性的乡镇仅占全部乡镇的30.41%,生态脆弱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3)耦合协调类型占全部乡镇的83.24%,处于优良的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差异类型分布连片且集中,失调差异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研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贫困 生态脆弱性 空间格局 耦合关系 北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以河北省张家口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帅 田冰 +2 位作者 顾世杰 杨洛祺 胡引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探究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求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结果]2010—2019年,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性较高地区集中在北部坝上和中西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地区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9年间植被覆盖度由低向高转变,植被改善区面积增加了7807.77 km^(2),恶化区面积减少了3433.14 km^(2)。植被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中部城区和东部区域,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植被改善区。植被改善区、恶化区与生态脆弱性升高、降低区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结论]张家口地区植被覆盖度与生态脆弱性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够降低其生态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张家口地区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柴达木盆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至真 王建萍 韩积斌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要前提。柴达木盆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通过SRP模型构建柴达木盆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定量地对柴达木盆地...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要前提。柴达木盆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通过SRP模型构建柴达木盆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定量地对柴达木盆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微度,轻度类型脆弱区面积为79326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9.28%;中度类型脆弱区面积为67044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4.74%;重度,极度类型脆弱区面积为12461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5.98%。2)柴达木盆地东中西部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低-中-高”的分布特征。3)柴达木盆地生态脆弱性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正相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生态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内蒙古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邰苏日嘎拉 王永亮 +6 位作者 陈国栋 李永春 薛羽 张永健 杜雨春子 杜银龙 杨建雨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脆弱性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鄂伦春地区从20世纪产业结构从狩猎业转变为农牧业以来,当地生态环境面临...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脆弱性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鄂伦春地区从20世纪产业结构从狩猎业转变为农牧业以来,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脆弱化的风险。本文通过对鄂伦春地区3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等3种类型14项指标,利用GIS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对鄂伦春地区2000、2010、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为良好—轻度脆弱状态,一般性脆弱区在3年的分布面积大致相当,中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阿里河镇南部、乌鲁布铁镇南部、大杨树镇和古里乡,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2)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在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呈向良好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破坏,生态脆弱性明显增加,2020年首次出现重度生态脆弱区面积达111.72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0.51%,生态环境形式严峻。(3)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主要受生物丰度(D2)、景观多样性指数(D3)、高程(D5)、人口密度(D13)等因素影响,在2020年影响因子呈现更加多元化,蔓延度指数(D4)和年均降水量(D12)两个指标对当地生态脆弱性有较强的驱动作用,q值分别为0.737和0.568。[结论]鄂伦春地区2000、2010、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显著特征,在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向良好发展,在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驱动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生态脆弱性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鄂伦春地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岳笑 张良侠 +2 位作者 周德成 岳节 刘璐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区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性水平,其中中南部脆弱性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未利用地的生态脆弱性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主要由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中植被指数与水蚀模数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而单一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本文强调了基于IPCC脆弱性定义的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青藏高原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尼亚孜海尼木·肖开提江 马倩 +2 位作者 包安明 塞米热·吾斯曼 姜展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共10页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 对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2个方面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年降水、地表温度、河网密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均GDP及人口密度等11个指标,构建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选取2000、2010及2020年3个时间点进行流域生态脆弱性(EVI)研究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艾比湖流域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与轻度脆弱为主,占总面积的85.53%,整体上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的主要因子。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脆弱性具体解释力的值分别为0.592、0.721和0.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熵权法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的沁河流域水压力指数计算及生态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全志淼 左其亭 +1 位作者 王鹏抗 张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生态脆弱性是综合反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属性,而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水资源领域评估流域生态脆弱性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应对流域水资源短缺压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 生态脆弱性是综合反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属性,而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水资源领域评估流域生态脆弱性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应对流域水资源短缺压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SWAT模型,引入水压力计算公式,从蒸散发量的角度,量化分析沁河流域2010-2016年生态脆弱性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SWAT模型经过率定与验证后,纳什系数E NS和相关系数R 2均符合模型精度标准,表明该模型在沁河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流域年际水压力指数值随时间递减,表明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及生态系统状态逐年好转,蒸散发量是主要影响因素。③流域水压力指数年内变化大,本年度12月到次年度2月的生态脆弱性较强;结合相关研究结果,认为降水和冰雪天气是主要影响因素。④流域整体生态脆弱性状况逐年改善,但流域内部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化呈现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压力指数 生态脆弱性 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礼勇 甄珍 +2 位作者 陈士银 黄枫城 蔺中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本文对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用ArcGIS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影响因素与生态脆弱性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呈现整体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的4.319降低至2015年的1.007,再降低... 本文对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用ArcGIS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影响因素与生态脆弱性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呈现整体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的4.319降低至2015年的1.007,再降低到2020年的0.574,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快速完善,人地矛盾关系呈缓和趋势;广东省大部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处于中等以上的等级,各区域土地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生态脆弱性由中部向东、西逐步上升,中部大部分城市生态脆弱性为中等;与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关联密切的影响因素为GDP增长率、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盐碱荒地面积比重。因此,降低广东省土地生态脆弱性的重点为经济发展、生态修复和减污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脆弱性 灰色关联分析法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理论框架的山东省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建光 崔相宇 +3 位作者 郭本祥 黄宪玲 嵇灵 李佳卉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9期33-44,共12页
本研究针对黄河下游山东省的生态脆弱性问题开展研究,以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为框架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山东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高空间分辨的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并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以体现... 本研究针对黄河下游山东省的生态脆弱性问题开展研究,以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为框架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山东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高空间分辨的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并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以体现决策者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影响山东省生态脆弱性指数程度的要素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生态压力度、生态恢复力、生态敏感性;2)山东省的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部及沿海高、西南低的态势;生态脆弱性以微度脆弱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6%;3)山东省16个市区中,济南、淄博、青岛的重度和极度脆弱区较多,尤其是青岛市极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最高,约为5%,相比之下西部的聊城和德州市生态脆弱性程度低,其微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最高;4)从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看,山东省生态脆弱性在空间上正相关,且呈现显著的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经济带下游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SRP模型 区间层次分析法 空间自相关性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