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及生命超越
1
作者 万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在我国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纪实与虚构》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王安忆生命中的孤独韵味,探索作者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感受,剖析书中时空断裂背景下孤独的具体表现,梳理作者心路变化历程,总结作者超越生命的孤... 在我国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纪实与虚构》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王安忆生命中的孤独韵味,探索作者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感受,剖析书中时空断裂背景下孤独的具体表现,梳理作者心路变化历程,总结作者超越生命的孤独方式。整体来看,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涵盖了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时空断裂产生的孤独两大类,作家通过以历史溯源缓释孤独、以女性视角消解孤独、以英雄审视面对孤独等方式,完成了对孤独韵味的生命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纪实与虚构》 孤独韵味 生命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谋生驱动到生命超越: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
2
作者 皮武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9-13,62,共6页
长期以来,在社会群体意识和个人心理中,选择教师职业的主流原因都是“谋生”的需要,区别仅仅在于对“谋生”设定的标准不同。受此影响,教师职前教育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社会适应”取向,而忽视对师范生进行超越精神的培养。教师的职责是... 长期以来,在社会群体意识和个人心理中,选择教师职业的主流原因都是“谋生”的需要,区别仅仅在于对“谋生”设定的标准不同。受此影响,教师职前教育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社会适应”取向,而忽视对师范生进行超越精神的培养。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也是在塑造未来社会,其超越性根植于人的本性,内蕴于培养目标之中。因此,师范生培养目标不应止步于“谋生”的需要,而要进一步体现对“超越”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谋生驱动 生命超越 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林格的“生命超越”与中国的“禅” 被引量:3
3
作者 孟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9,共5页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生命超越 中国的“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师》:生命超越之祭 被引量:2
4
作者 孟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4,共4页
易卜生的《建筑师》把一个建筑师的生命灵魂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蕴含却远远超过了一个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律动。在其多重代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生命的终极眷顾,表达了生命超越的深刻主题。索尔尼斯的生命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易卜生的《建筑师》把一个建筑师的生命灵魂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蕴含却远远超过了一个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律动。在其多重代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生命的终极眷顾,表达了生命超越的深刻主题。索尔尼斯的生命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易卜生对自我乃至人类灵魂的反省与审判。易卜生以其神秘的象征主义戏剧艺术建构了一个生命超越的"祭坛",又通过索尔尼斯的生命实现了一场人的生命超越的祭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建筑师》 生命超越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超越:文学最深层的永恒主题 被引量:3
5
作者 孟湘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25,共6页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 文学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超越”主题原型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孟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6,共6页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超越时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永恒;超越空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主题 置换变形 原型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生命超越——儒家生死智慧述评
7
作者 张朝霞 雷斌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6-78,共3页
儒家从死亡本体论出发,对死亡所持的是死亡必至的理性主义态度,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 儒家从死亡本体论出发,对死亡所持的是死亡必至的理性主义态度,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国为他而去忠、孝、悌、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死亡 道德价值 生命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辩证法的生命超越意蕴
8
作者 习细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50,共5页
老子的辩证法的最终归宿乃是提升人生修养,实现自我超越,其途径是通过否定性思维得以展开。从这种意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重新诠释老子的辩证法:其一,超越对立统一思维,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二,对事物发展过... 老子的辩证法的最终归宿乃是提升人生修养,实现自我超越,其途径是通过否定性思维得以展开。从这种意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重新诠释老子的辩证法:其一,超越对立统一思维,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二,对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的否定,鄙弃人们汲汲以求的价值追寻与行为准则,构建自然无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反者道之动"所揭示的相互转化与循环运动原理,其旨归乃是要求人复归其自然真性,从而通达无知无欲、无虑无求、澹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辩证法 生命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超越”:缘起与契机
9
作者 孟湘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5-19,共5页
"生命超越"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存在,是人从低级向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不断延续的动力。人的"生命超越"现象源自于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体现就是首次打开了人类精神空间的巫术思维,它标志着人的&qu... "生命超越"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存在,是人从低级向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不断延续的动力。人的"生命超越"现象源自于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体现就是首次打开了人类精神空间的巫术思维,它标志着人的"生命超越"的历史缘起。而人真正的"生命超越"活动是源自于人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 缘起 契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超越现象的精神维度
10
作者 孟湘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4-79,共6页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 精神维度 神之超越 人之超越
原文传递
经典阅读与生命超越——经典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初探
11
作者 杨洁 《科教导刊》 2013年第17期141-142,共2页
道德教育应涵盖"道育"与"德育","道育"即"规律教育"包含诸多层面,而针对处于"第二次降生"生命时段的大学生,高校"道育"首先应注重"生命(规律)教育"。人类生命... 道德教育应涵盖"道育"与"德育","道育"即"规律教育"包含诸多层面,而针对处于"第二次降生"生命时段的大学生,高校"道育"首先应注重"生命(规律)教育"。人类生命存在的精神性、超越性特征,又决定了生命教育的核心使命应是灵魂生命的建构塑造。经典阅读是每个个体生命获得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的资格必须接受的"文化哺乳",是大学生构建自我灵魂生命、提升自我生命境界的必经之途;因而经典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读书讲座则是目前高校实施经典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经典阅读、灵魂建构与生命超越的具体手段与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道德教育 生命超越 灵魂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生命超越指向与体育的自我超越精神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玉静 吴玉雁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3-206,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周易》的生命超越指向与体育的自我超越精神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周易》首(乾卦)尾(未济卦)相衔相照;生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周易》首尾二卦衔照之径为生命的自我超越;体育锻炼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周易》的生命超越指向与体育的自我超越精神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周易》首(乾卦)尾(未济卦)相衔相照;生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周易》首尾二卦衔照之径为生命的自我超越;体育锻炼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周易》的生命超越指向是体育自我超越精神的思想基础,体育的自我超越精神是《周易》生命超越指向的身体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周易》 生命超越 自我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实现个体生命超越遭遇的困境及其努力
13
作者 薄存旭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6-228,共3页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开启了对生命本体探问的哲学之思,它痴迷于生命的本质与永恒。这一追求与基督教的教义恰恰相合,人皈依永恒之上帝成为西方人在中世纪时期的生命归点,但是,正是这一追求使人之生命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面对这份生...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开启了对生命本体探问的哲学之思,它痴迷于生命的本质与永恒。这一追求与基督教的教义恰恰相合,人皈依永恒之上帝成为西方人在中世纪时期的生命归点,但是,正是这一追求使人之生命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面对这份生命之重,哲人们苦苦寻觅生命的救赎之道。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但这仍然是沿着寻找生命本体的线路而来,只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生命仍远离可以立足的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 困境 个体 儒家 生命本体 绝对精神 理性精神 古希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精神的“反语”、生趣与超越——论《四时之外》中的“生命超越美学”
14
作者 孟庆宸 《艺术教育》 2024年第8期94-97,共4页
朱良志的新书《四时之外》以“瞬间即永恒”“时间的秩序”“历史的回声”和“盎然的古趣”四个部分探讨中国艺术的发展、核心观念的形成,极为周到细致地论证一种重体验的“生命超越美学”,凸显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 朱良志的新书《四时之外》以“瞬间即永恒”“时间的秩序”“历史的回声”和“盎然的古趣”四个部分探讨中国艺术的发展、核心观念的形成,极为周到细致地论证一种重体验的“生命超越美学”,凸显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文章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表达常常会通过“反语”以退为进地表达美学意图,可以归纳出“无时空的秩序”“无生灭的不朽”“无宗教的信仰”“无虚实的自然”“无动静的活泼”几个似乎悖反的主题,从精神高度下沉到具体美学观念,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良志 《四时之外》 生命超越美学 中国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男男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感知歧视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林鑫 余婷 +1 位作者 张旭 蔺秀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4-541,共8页
目的:探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感知歧视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惧怕否定评价、人生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474人,采用简化Berger艾滋病耻辱量表(BHSS)、惧... 目的:探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感知歧视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惧怕否定评价、人生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474人,采用简化Berger艾滋病耻辱量表(BHSS)、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意义应对量表(MFCQ)、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MLS)进行测查。结果:BHSS总分与SMLS总分负相关(r=-0.69,P<0.001);FNE得分与人生意义追寻得分是BHSS总分与SMLS总分之间的中介变量,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13和-0.11,且FNE得分与人生意义追寻得分在BHSS总分与SMLS总分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估计值为-0.16;MFCQ视角转化得分在人生意义追寻总分和SMLS总分中起调节作用(β=0.07,P<0.05)。结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惧怕否定评价和人生意义追寻在感知歧视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之间起中介作用,视角转换在人生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之间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 获得性免疫综合征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 歧视知觉 惧怕否定评价 意义追寻 视角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超越——从“复归于婴儿”到“死而不亡”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生命因有限而具有悲剧色彩。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超越,便是生命之"梦"。在老子看来,生命超越之路就是"复归于婴儿"。"婴儿"是生命的初始形态,也是生命永恒的象征。由于"复归于婴儿"的... 生命因有限而具有悲剧色彩。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超越,便是生命之"梦"。在老子看来,生命超越之路就是"复归于婴儿"。"婴儿"是生命的初始形态,也是生命永恒的象征。由于"复归于婴儿"的方法"常德不离"、"专气致柔"在经验世界和理论层面均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老子只得从"复归于婴儿"转向"死而不亡者寿",由从"生"的角度追求生命的超越,转向从"死"的角度寻求生命的超越,从而使生命超越本身蕴涵悲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超越 老子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顿中的生命超越——评胡学文的《飞翔的女人》、《向阳坡》、《命案高悬》
17
作者 刘聪颖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飞翔的女人》 《向阳坡》 生命超越 胡学文 命案 权力话语 自我表述 底层叙事
原文传递
生命的真实与超越——劳伦斯在小说《虹》中表达的生命观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悦 陈淑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8-162,共5页
劳伦斯的代表作《虹》以一个家族的精神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在西方文明中人类生命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进而表达了劳伦斯独特的生命观:一、生命的本质是具有先验性质的生命力量,即"非人类因素";二、人类生命过程的本质意义就在... 劳伦斯的代表作《虹》以一个家族的精神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在西方文明中人类生命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进而表达了劳伦斯独特的生命观:一、生命的本质是具有先验性质的生命力量,即"非人类因素";二、人类生命过程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实现超越;三、生命超越的目标是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但这个状态并不仅指为诸多学者所注意并反复讨论的"和谐的性爱"、"血性的张扬"及"本能的复位",而是具有更深广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非人类因素 生命超越 超越的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0
19
作者 李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2-427,共6页
研究目的是检验一个新的应对源———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健康调节作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是东方的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研究的测量工具有:大学校园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尊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被试为来... 研究目的是检验一个新的应对源———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健康调节作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是东方的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研究的测量工具有:大学校园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尊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一般健康问题和自尊,但是对于焦虑情绪和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是: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 大学校园压力 应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许思安 张积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12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考试焦虑问卷和考试元担忧问卷调查了广州市1142名高三学生。结果1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水平差异显著,自我超越生...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考试焦虑问卷和考试元担忧问卷调查了广州市1142名高三学生。结果1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水平差异显著,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调节作用;2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属于中等偏高水平,男生比女生更焦虑;3考试过程、家庭冲突及前途命运是造成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元担忧因素;4家庭的元担忧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影响最大。结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教育可作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学生 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 考试焦虑 考试元担忧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