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诗歌精神融入现代诗歌创作
1
作者 刘迪 《炎黄地理》 2024年第11期163-166,共4页
文章探讨红色诗歌精神融入现代诗歌创作的多维度实践。首先,对红色诗歌的精神内涵进行现代解读,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意义。其次,研究朗诵形式的创新,包括实验性朗诵和跨界表演等,以增强红色诗歌的现代感。本研究还关注跨媒介的融合创... 文章探讨红色诗歌精神融入现代诗歌创作的多维度实践。首先,对红色诗歌的精神内涵进行现代解读,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意义。其次,研究朗诵形式的创新,包括实验性朗诵和跨界表演等,以增强红色诗歌的现代感。本研究还关注跨媒介的融合创作,如利用数字技术、视频艺术、虚拟现实等现代媒体手段,创新红色诗歌的呈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深化对红色诗歌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诗歌 跨媒介 现代诗歌创作 虚拟现实 当代语境 呈现形式 现代解读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语言与现代诗歌创作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英奇 《昌吉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3-75,共3页
模糊语言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模糊语言”这一主题概念的定义,认为在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表现在措辞的模糊性和修辞的模糊性上,认为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流传过程中的“增殖义”导致了诗歌的模糊性,最后阐述了... 模糊语言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模糊语言”这一主题概念的定义,认为在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表现在措辞的模糊性和修辞的模糊性上,认为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流传过程中的“增殖义”导致了诗歌的模糊性,最后阐述了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应用的四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现代诗歌创作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谈谈杜诗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3
作者 邓达泉 《杜甫研究学刊》 1989年第4期45-49,共5页
刘勰在评价屈宋的影响时称其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杜甫也是这样,以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贡献,给后世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至清,不少诗人,以杜诗为最高典范,苦心研习,终有所成。这一点已为人们认识。前人... 刘勰在评价屈宋的影响时称其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杜甫也是这样,以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贡献,给后世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至清,不少诗人,以杜诗为最高典范,苦心研习,终有所成。这一点已为人们认识。前人亦多有论及。但在谈到现代诗歌创作的时候,就很少有人把它和杜诗联系起来,探求其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创作 屈宋 杜诗 文心雕龙 杜甫 刘勰 词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4
作者 高周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但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现代诗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训练这两个方面,而对学生的现代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 “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但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现代诗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训练这两个方面,而对学生的现代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围绕遣词炼字能力、意象思维能力、用喻能力和意义诠释能力四个课程关键能力实施教学,并采用启发、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创作水平和鉴赏水平,实现课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创作与鉴赏 课程 关键能力 培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5
作者 高军霞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9期97-99,共3页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引领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净化了我们的灵魂。如今,现代文学的创作较为繁盛,各流派之间各有千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现代诗歌的创作。简而言之,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生...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引领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净化了我们的灵魂。如今,现代文学的创作较为繁盛,各流派之间各有千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现代诗歌的创作。简而言之,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惯性语言与思维所表达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现代诗歌中字词多义、语言跳跃、模糊语言众多,人们在理解时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感到无理可依,无章可循。因此,有必要对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现代诗歌的具体创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创作 模糊语言 运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创作教学研究
6
作者 张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10期101-104,共4页
义务教育新课标与初中新教材中均提及学生可以尝试创作现代诗歌,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创作现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以按照改写、仿写、创... 义务教育新课标与初中新教材中均提及学生可以尝试创作现代诗歌,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创作现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以按照改写、仿写、创作诗歌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创作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着时代的鼓点高歌猛进——论三十年代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与校友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逵夫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4,共14页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是北平师范大学在抗战中西迁秦陇后独立设置。当时称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学生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心怀祖国,为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而高歌;解放战争时期又为争取自由民主、唤...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是北平师范大学在抗战中西迁秦陇后独立设置。当时称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学生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心怀祖国,为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而高歌;解放战争时期又为争取自由民主、唤起人民投入伟大的革命洪流而书写心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在校学生与校友之作也同样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心怀祖国,关心人民事业,写下了一些感动人心的篇章。由西北师大历届学生与校友的诗作可以看到西北师大各个阶段上的历史进程,看到我们国家独立、自强、走向繁荣的步伐,同时,也显示出西北师大学生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尤其可以由之看到西北师大的传统校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现代诗歌创作 抗战诗歌 夏羊 野藜 牛汉 汪玉良 何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现代文学中的隐喻研究——评《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
8
作者 孔繁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I0005-I0005,共1页
在西方现代诗歌创作中,隐喻从一种修辞方法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仿佛离开了这种含蓄而抽象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便举步维艰,不能同步于世界的脉搏,也无法与读者一同嗟叹苦短的人生。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人物,也是... 在西方现代诗歌创作中,隐喻从一种修辞方法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仿佛离开了这种含蓄而抽象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便举步维艰,不能同步于世界的脉搏,也无法与读者一同嗟叹苦短的人生。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将隐喻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至登峰造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徐志摩、夏济安、郭沫若等诗人都表示曾深受艾略特的影响,其旷世长诗《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更是成为诗歌研究的重要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现代诗歌创作 《荒原》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徐志摩 夏济安 诗歌研究 现代派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人朱湘的旧诗情怀
9
作者 刘萍 《群言》 2024年第5期53-55,共3页
诗人朱湘以新诗创作蜚声中国现代文坛,有“中国的济慈”之美誉。他竭力主张突破旧诗规范,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开辟新的道路。同时,朱湘也并非一味排斥旧体诗歌,而是积极倡导阅读古诗,从中汲取新诗的形式技巧,更重要的是发掘其中特有的中... 诗人朱湘以新诗创作蜚声中国现代文坛,有“中国的济慈”之美誉。他竭力主张突破旧诗规范,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开辟新的道路。同时,朱湘也并非一味排斥旧体诗歌,而是积极倡导阅读古诗,从中汲取新诗的形式技巧,更重要的是发掘其中特有的中华文化内涵,为文化的传承、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形式 朱湘 现代诗歌创作 旧诗 济慈 新诗创作 中国现代文坛 文化的传承
原文传递
以《荒原》《四个四重奏》为例解读艾略特诗学理论
10
作者 胡江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艾略特诗歌以《荒原》为代表,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堕落,而他的《四个四重奏》则在诗歌的主题、结构等方面融入了对音乐性的思考。这两首作品突出地表现了艾略特对现代派诗歌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也为现代诗歌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关键词 现代诗歌创作 客观对应物理论 诗歌音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亦庄亦谐 奇诗奇趣——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同乐歌》的艺术特色
11
作者 解泽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24期5-9,共5页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杰出的大众诗人的陶行知一贯倡导创造。他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为中国近现代新教育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创立了风格独特的"陶派诗",开拓了中国近现代诗歌创作的一代新风...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杰出的大众诗人的陶行知一贯倡导创造。他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为中国近现代新教育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创立了风格独特的"陶派诗",开拓了中国近现代诗歌创作的一代新风。陶行知遵循了现实主义的诗学方向和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向人民大众学习,拜人民大众为师,努力探索平民白话诗歌创作及大胆的诗歌创新实践,产生了一大批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厚,既成功地继承了优良传统又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创作 亦庄亦谐 诗歌创新 陶行知 现实主义 奇诗 风格独特 乐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白银世纪”文学及其他
12
作者 李毓榛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8-31,共4页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罗斯 阿克梅主义 现代诗歌创作 "白银世纪"文学 象征主义 苏联文学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高琼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6年第5期37-38,共2页
"双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集两者之优点。文章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实际课例的剖析,探索了"双主... "双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集两者之优点。文章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实际课例的剖析,探索了"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惠特曼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记 《求索》 CSSCI 2012年第4期168-169,126,共3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研究 现代诗歌创作 五四文学
原文传递
“理直气壮”的“控诉状”——论黄宁婴的长诗《溃退》
15
作者 谢力哲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若谈及对桂柳会战(1944年9—12月)给广大底层人民造成之深重苦难的文学表现,不能不提到两部由粤籍诗人创作的叙事长诗:黄药眠的《桂林底撤退》(广州:群力书店,1947年10月初版)与黄宁婴的《溃退》(香港地区:人间书屋,1948年6月初版)。研... 若谈及对桂柳会战(1944年9—12月)给广大底层人民造成之深重苦难的文学表现,不能不提到两部由粤籍诗人创作的叙事长诗:黄药眠的《桂林底撤退》(广州:群力书店,1947年10月初版)与黄宁婴的《溃退》(香港地区:人间书屋,1948年6月初版)。研究者指出:"这两部史诗性的长诗,在抗战诗歌中并不多见,无疑是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①有论者甚至认为,它们"堪称抗战艺苑之璀璨双璧",其艺术魅力主要源自作者"就是这一悲惨事件的受害者和目击者,感受殊深,激情横溢"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人民 叙事长诗 黄宁婴 诗人创作 抗战诗歌 现代诗歌创作 双璧 黄药眠
原文传递
在傍晚时分(外四首)
16
作者 董济东 《作品》 2020年第6期198-199,共2页
推荐语:徐威(惠州学院)2018年我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回到了惠州学院,走上了高校讲台。那一年,我为大三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主讲现代诗歌创作。董济东就是在这门课上走入我的视野的。二十五个人中,他是唯一一个男生。我从不爱点名,... 推荐语:徐威(惠州学院)2018年我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回到了惠州学院,走上了高校讲台。那一年,我为大三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主讲现代诗歌创作。董济东就是在这门课上走入我的视野的。二十五个人中,他是唯一一个男生。我从不爱点名,但每周四晚上都能在旭日楼408看到他的身影。每周的诗歌练笔,他都交上少时一首多时五六首的诗歌作品给我。那时他的诗歌创作刚刚起步,作品显得稚嫩与生硬。但我能看出他对生命、对文字的敏感,也能看到他对于诗歌的纯粹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作品 现代诗歌创作 博士毕业 惠州学院 推荐语 选修课 中山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