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旧之间——现代新诗如何成为“传统” |
徐炼
|
《中国韵文学刊》
|
2024 |
0 |
|
2
|
双声叠韵与现代新诗音乐论 |
任小青
|
《中国韵文学刊》
|
2024 |
0 |
|
3
|
朱湘:中国现代新诗巨擘的陨落 |
李运明
|
《江淮文史》
|
2024 |
0 |
|
4
|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
刘保昌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5
|
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问题与方法 |
方长安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6
|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的历史经验 |
潘颂德
|
《东疆学刊》
|
2002 |
3
|
|
7
|
“尚力”精神的演变与现代新诗中的线条美 |
司真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8
|
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代新诗的现代化 |
周晓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9
|
论现代新诗的文体建设 |
王珂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0
|
中国现代新诗诗人大学时期之唐宋诗词教育及其功能——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 |
陈学祖
|
《美育学刊》
|
2011 |
1
|
|
11
|
自由与格律的消长——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探踪 |
张洪波
|
《社科纵横》
|
2008 |
1
|
|
12
|
翻译与现代新诗命名 |
罗振亚
陈爱中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吴芳吉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 |
彭超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14
|
中国现代新诗阐释学理论的建立——评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
陈爱中
吴井泉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现代新诗教学刍议 |
陆衡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1
|
|
16
|
谁的“现代”? 怎样的“诗”?——论现代新诗的基本立场与平台 |
邓艮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7
|
中国诗文化的裂变与认同——兼论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的辩证关系 |
陈良运
|
《晋阳学刊》
CSSCI
|
1997 |
0 |
|
18
|
文言——现代新诗难以割舍的“情结” |
胡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9
|
中国现代新诗:阅读的意义和研究的误区——《中国现代新诗讲演录》之一 |
李怡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20
|
影响的焦虑:现代新诗中绘画美的困境 |
司真真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